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瓜瓜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治安] 這是一個日本第一個 未滿十八歲判死刑的案例

  [複製鏈接]

123

主題

58

好友

5642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3393
在線時間
1370 小時
樓主
發表於 2015-6-5 15:23:49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代同堂 發表於 2015-6-5 13:08
支持廢死者容易,因為輕易地就站上了道德的高點 ,反廢死者難,因為踏入了冷血無情的範疇 ...

我想不需要這樣想
我不認為支持死刑存在就站在道德低點
贊同死刑存在  不就是相信善惡需有報的觀念?
因為對被害者的同理悲憫  才會有這麼大的悲傷恐懼和憤怒
這樣怎被稱為冷血無情?
我認為存廢雙方只是站在不同的觀點去思考這問題的解決方案罷了

不管擁抱的價值觀是哪一種
我是比較務實一點  將死刑存廢的議題牽扯太多道德辯論不會讓社會比較容易產生交集
司法系統要走的"程序"並不會因個案而不同  
所以不論是罪大惡極的犯罪者  其情可憫的犯罪者  被冤屈者
都一樣會經過一道又一道冗長的過程和折磨人的等待時間
但大家期待的是這套司法程序的"結果"能區分出差異  毋枉毋縱

不管是主張消極的以犯罪刑罰來阻止犯罪  或是主張應透過積極的解決社會問題來預防犯罪
(此處消極與積極來自翻譯  不是我自己定的 )
一個社會要能安居樂業  不可能只靠消極或積極的方案  而是要並存的  
現在的台灣有死刑  也沒有廢除執行
這幾件無差別殺人事件後的爭議  
我觀察比較是和社會大眾期待的時間(速審速決)和判決輕重(恐龍判決)不一致
這個可能要專家來幫我們解惑一下@@

悲傷震驚過後  總難免會想
如果我們的社會能更積極地從更早的時候去預防犯罪
我們或許也能期待  將來需要靠著執行死刑去為受害者討公道的次數越來越少
To see with the eyes of another, to hear with the ears of another, to feel with the heart of another......

123

主題

58

好友

5642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3393
在線時間
1370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5-6-6 14:40:46 |顯示全部樓層
http://tedxtaipei.com/2014/05/da ... _death_row_inmates/

David R. Dow 是死刑犯的辯護律師,二十年來,他已協助過上百名被宣判死刑的人們,然而,許多犯下滔天大罪的人們最終仍不免一死。與其不斷試圖拯救死刑台上的人命,在死囚被判處死刑之前,在悲劇發生之前,我們能做什麼來拯救更多的生命?

......
對辯護律師來說,為了讓死刑犯有活命的機會,他們只要愈早介入這四個階段,就愈有機會保住當事人一命。然而,讓死刑犯存活與否都無法拯救罹難者的生命,因為悲劇是早已發生、無法抹滅與改變的事實。David R. Dow 提出如果能早一點介入這些死刑犯的人生,就能改寫他們和這個社會的故事。

推青少年一把,讓他們回到正途

不論你是否支持死刑,每個人都會同意最好的故事結局就是悲劇未曾發生。 David R. Dow 思考與其介入死刑犯的四個審判階段,其實早在發生憾事之前,就有五個我們能更早介入他們生命的時機點,讓他們不至於走到這一步,那就是在他們母親的懷孕時期、他們的童年早期、就讀國小時期、就讀國高中時期,以及在進入青少年司法機制的時期。這幾個時期當中,有高達三千種方式,能夠讓他們遠離不歸路。
............
To see with the eyes of another, to hear with the ears of another, to feel with the heart of another......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