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389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1
- 威望
- 23
- 貢獻
- 7082
- 活力
- 16704
- 金幣
- 131044
- 日誌
- 2
- 記錄
- 1
- 最後登入
- 2024-9-25
- 文章
- 3830
- 在線時間
- 1425 小時
|
歐陽 發表於 2012-8-29 08:59 ) M0 c: i9 W# f& s' @
依照馬斯婁ㄉ需求理論.....人生每個階段需求不一........有滿足就喜歡.反之亦然( C- |- f8 ^4 `: j4 U
# G6 S6 x8 o( N
歐陽現在{:4_ ...
3 \2 O. W' z2 H/ r/ D. R3 ^! n事實上「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就過於強調此「生活」與「被愛」的需求
9 I! @8 s9 X2 h' y一、生活:身體建康、環境安全等不慮匱乏的滿足。
|' d ^6 D& B- l, ]2 `二、被愛:人情、人際、情感等屬於感性方面,被需要被認同與尊重的滿足
) ?2 c; H/ Z! h5 H# Z6 Y 視為眾生對周邊依報環境的需求,集世人關注、肯定、讚譽需求;) o$ K3 ~0 \! `& B
如追求財富與名位就是在博取世間眾人欽羨愛慕的眼神”追求愛情,
; Q8 `( ?! H8 u0 E2 u- {1 q 就是在需要對方肯定及被愛的回饋。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就是希望得! r1 _! U) @, g
到老板、同仁甚至社會大眾讚譽的滿足。養寵物及追求領導及掌控等,
& H/ W4 B/ h# A6 p# g) c8 G 皆是祈望得到順服,尊敬,喝采等燭光需要之滿足。亦如愛人者人恆愛
- N S% M* N' [9 O1 @8 b 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之所以愛人、敬人,就是希望能得到及於自身$ f* C$ J8 @8 V- i, u6 ^
的回報與認同,這些都是潛在被愛的蠢動,浮於外在的不同名相及名
0 h& s+ H, p% y7 J1 C# | 目而已。一言以蔽之就是被愛的需求。期求外在上位或下位或歷史的4 b5 E4 `0 S$ X
聲名過多的追求就形成心理上的貪欲如貪名、貪愛、掌控等。皆屬於
$ ^: z$ j0 k; o/ ?. X3 ^ 被愛的需求。不能反省跳出此既定的思考模式中。
; ^- i" c0 y! c }% t! l5 R, ] 但此「生活」與「被愛」的需求,不能解決人們真正的需要,沒有給予人們愛及於他的出路,以及在生命中對於自身生命悸動中的真實。所以我們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現有的喜悅。余德會《生命史學》《中年又逢春—半百回顧,中年只憂不慮》說:
. q( h& q' m# D3 O1 R「中年何憂﹖……一者關己,一者關乎後人。關己之憂來自近半百的反省與回顧,『生命的路如何再走下去』……第二階段的人生將如何開始」
& o* f9 e7 k5 D: x. ^3 z& p' z& M* j 於是有人放棄了顯赫的職場或社會職位,也有投入於藝術生命的昇華,也有野放於自然的歸隱,來尋覓那一份清幽自在。孔子曰:, \, I/ I$ f( I9 l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6 r% V/ W2 {* M8 u
即在半百之際的反思,在生命破百後,已看到生命盡頭在人生的求取的了不可得,其「被愛的需要」已陳現終究破局的無奈,再無有回頭的價值與意義,只有向前將以往外散的普世價值收口,來尋找內裡那一份心安。心安就是無愧於心,找到生命究竟的意義。對於生老病死及成住壞空真實之際的瞭解,無懼於身之患滅,無恐於心之安在。不在於外的評價。余德慧《生命史學》《中年又逢春—徹底絕望,才能聆聽幽世之聲》說:5 Z8 R9 E5 \% ], ]$ ^. \
「中年之後的絕望是唯一逼迫人去過著『朝死』的存在。如果把『絕望』視為破滅,恐怕是人生最大的謊言……中年人懂得沉潛實在,不浮不誇,不虛不飾,也剛好是從徹底的絕望中醒來」 8 C! r) T% g4 J( u7 r
「獲知生命真相需要真正的絕望,而不是希望。只有真正的絕望才聽得到生命無常真正的聲音,在每一個生命體的『無名』(存有)之處才有聆聽,才聽得到幽世之聲。」 5 b) P9 ?2 N; O8 Y
這就是經過向「朝死的存在」面對,以反思的覺知來純真的聆聽自我生命的方向。也就是不再惑於外境的價值觀,而是有眼光、有高度、有寬敞的胸襟,看到人生的邊際界限,對時間的長短只是概念化的模糊,而正視於自我存在以及欲求掌控與被愛的匡限瓶頸與終歸灰飛煙滅的一切貪有。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之「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其意即此!!「朝聞道、夕死可也」,也就是找到了一生心安立命之道,這種在世法價值觀無以認知的道理,就是以生命的目的的意義與將事業成就化約為一碼子事。余德慧《生命史學》《命運在說話,意義只是正面出現的心思,不能完全說明人的活著》說:
3 j# v8 ?4 \7 u; @: e: Y9 X/ \1 n 「許多『人生意義』專家常長犯了一個錯誤,以為活著是『要有人生目的』的經營」
& h% c9 l4 w2 _0 T* Q! n: } 《金鋼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亦同此理。就是在生命經營其人生事業所謂的意義目的,從我所執意中去除,即行所當行,為所當為,無有自我意圖的成就或理想的投射。所以世上有許多宗教家、藝術家、看透了這一層勾牽如猴把戲的普世價值觀,如天主教的許哲、德蕾莎修女,以整個生命在服務於弱勢病患。看到了自我生命史學上的弘法道路。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能夠如此堅持長久與貫徹初衷,就在於從沒有個人事業目的的成就想,以及完成大業的掌控與名利價值觀。) N0 O6 j9 i8 |6 M! O, C4 y% h0 c
6 G$ O* _4 m3 |! ^$ }* Z
事實上以上四種需要非階梯堆疊而起的$ U" N: \9 L& N- T1 P- V8 m
是我們人生在世的多元需求
. a$ S# {1 {# V0 X' b1 j# S6 h以滿足不同層次與時空的需要
) M9 y" y0 [4 g8 z是可「同時兼顧」及「同步滿足」的
! t* e# ?* B0 R: n( s5 A0 [「道在紅塵鬧市修、奉獻人情事間裡」( V+ t! B# M, ~& I+ b
不離人群與生活,所有人情往來皆要心安理得
6 e. Y+ K$ S* F心安於生活當下、心專注於知覺之發生 n M8 }) T; ?+ \) ]( i2 j9 Q
) Z( f# ~/ l0 e( j- B7 n& H5 q: A# x6 y$ o- v3 R
「生活」的需求是下三道的價值觀(地獄道、惡鬼道及畜牲道)
* E V# B! W7 W! ^& |4 ]「被愛」的需求是人道與天道的價值觀
' D. T9 a& g' _% v, t% L「心安」的需求是聲聞、緣覺的價值觀(阿羅漢) ! T: B$ }, X9 k% c0 Q7 D
「奉獻」的需求是菩薩道的價值觀
+ V. _& L$ X( H( d3 p9 A3 Z/ ] {
在同時兼顧及同步滿足的時空下" u* w2 g. Q- F6 K5 c7 t
「生活」10﹪、「被愛」20﹪、「心安」30﹪、「奉獻」40﹪是達到滿足比率的標準9 b& x! A4 c7 i
這樣就可以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修行,要得到及格60﹪的滿足,是很容易就做到的! t& h7 z8 _+ m' ~ K- y
否則就算是我們在「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中達到自我實現的滿分
5 z$ X' ^) c/ i也不過是得到「生活」10﹪、「被愛」20﹪,合計30分的需求滿足,/ P& c8 h: j) G5 h
這種不及格的需求,怎麼會快樂滿足呢?
" q$ K/ a# b5 `" N! I- w8 v. A* L) |3 s) G# ?. j6 i9 f* e; j
年輕年少或可以「生活」40﹪、「被愛」30﹪、「心安」20﹪、「奉獻」10﹪之比率; L y9 |' A2 ^# Z3 \! e# g
這樣慢慢的依年齡、體悟與層次之開展逐漸增加心安與奉獻需求,# X: \/ B; c7 C9 F
之比率在生活重心中調整,
8 f; V) ^9 u& u& }0 ]% Q
0 _$ V( A( A" F8 u' U# u總之& w) J. [( {& T( h4 U
在人格的教育中,不能少了心安與奉獻的培養
& M+ H; V) e7 @- H0 e無論所佔比例如何的少5 ?# f0 w* P9 l1 H# n2 c7 J
也要有最基本的認知
$ o* r0 L6 p5 [6 f否則這一段人生肯定是黑白的& {. @6 n1 X4 C) A( ]$ l6 Z
|
-
總評分: 金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