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慕仁幫 於 2011-8-2 11:13 編輯
: z- }+ c& X/ j) ~1 y; s5 f+ U7 P, ^9 G3 w6 M- ]# ~
這是我們色鉛筆班謝桐溪同學訪問徐慕仁老師的原稿,從文中可以感受到徐老師對藝術創作及鄉土的執著與熱愛。這就是徐老師的魅力,也是我們多年來跟隨徐老師習畫的動力~~ 班長的話。# k$ L6 H7 r- s$ J4 M$ [9 c4 B
" z3 d. U! T+ k& {' y1 ~三鶯社區大學色鉛筆班班長,跟隨擅長水彩、油畫、色鉛筆的徐慕仁老師習色鉛筆超過三年。有感於老師的畫,不但觸動人心的覺醒,而且可以美化生活內涵。於是,希望透過為文介紹,讓更多人分享藝術之美,並希望更多人有機會向老師學習。
. ?( k( z$ }# l f! D: S# W7 j: L) k$ Q" T j+ d+ v
三鶯社區大學色鉛筆班的同學,經徐老師引導,每一人都畫出了自己特色風格。人物、風景、動植物…,專心運筆,在色鉛筆色彩鮮豔勾勒下,無不表現出畫畫獨特美。
' E# v* e3 P" G8 R2 N9 }
, ]. N2 |! h. k2 j8 o( d, r色鉛筆班的同學,以徐老師教導輕鬆作畫的精神,快樂畫畫,並極力推動色鉛筆的展出,使得大多數人也可以分享生活美學,因而美化生活環境。 : Y3 }+ p7 V) O. \/ {
5 k* G* c# p" X" c# @& ^, K藝術家徐慕仁老師的藝術史 : R9 s; v, d! a3 B/ h% J
5 x4 z; Y" u, i& C5 z
藝術家的形成,不是靈光乍現,是經很長時間千錘百鍊而來。為了深入欣賞其藝術偉大作品及掌握其何以成功的理由,自有必要以歷史發展的角度,予以描述。徐慕仁老師本著分享的態度,娓娓道來。
; S* c. s0 u6 b a a; \- {
6 c" a. s* a0 s1 p x+ y0 s( Q徐慕仁老師的父親為教會牧師,母親畢業於北一女中,注重子女人文與藝術教育,並尊重其志向、興趣選擇。因此他的妹妹是奧地利莫札特音樂學院畢業的音樂家,而他則是有名的藝術家。小時,除了對音樂有濃厚的感情外,對於繪畫表現更是突出。就讀國小時,學校老師沒有教導水彩,而美術上課總是讓學生自由發展。在這種情形下,他仍透過自己的不斷用心努力的練習與觀察,知道如何拿取畫筆,取景畫出一幅好作品。學校老師對於他優秀表現,非常愛惜,常在校內張貼他的畫,供人欣賞,並主動為其報名參加當時台灣省立美術博物館比賽。這時已經初試啼聲,得了獎,並受到當時只有新生報年代的採訪。國中時,畫得更勤;水彩畫的技巧,日益熟練。在校內比賽,總是得第一,校外比賽亦常得獎。懷念小時候接觸音樂的喜悅,在課業繁重,升學第一的要求下,並寄情音樂,參加樂團,擅長單簧管,常舉行演奏。此時,仍繼續繪畫的創作,時常到植物園寫生。他的畫此時更具有透視力,學校另設有美工科,常被懷疑是美工科學生的代勞作品,乃至老師給予60分的剛及格分數。專訪至此,他露出滿足自信的微笑。
: d; o. o$ c$ I2 R0 N, u8 n4 D1 O* \8 ?( h9 f
高中畢業後,向陳景榮老師學素描,鑽研繪畫技巧,精益求精。為了實現成為藝術家及兼顧日後有益於工作的目標,他選擇了國立藝專(國立藝術大學前身)工藝科,並以高分錄取。他說初入學時,挫折感很大,班上很都是畢業於復興商工學校的高材生。他用心努力的追趕,平均一天只睡三至五小時,歷經一年的奮發向上,終於超越了同學,1983年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陶瓷、素描、繪畫、篆刻、雕塑、小飾品、工商業產品的設計‥,等,都在課堂學習的範圍。他指著說高度的作品設計,技巧是可以百分之百達成的,但重要的是如何將創作的理念,放在作品,呈現有生命、與眾不同的藝術品。
9 z1 X. e& ]0 P; w. l( ?$ Z; q, k3 g5 Q6 ]0 z6 ~( r
專科畢業後,很快就被外貿商相中,被延攬進行商品設計。他始終無法忘記成為藝術家的理想。在工作中,不斷有雕塑藝術品及水彩、油畫的作品創作。在二十年當中,斷斷續續辭去工作,專心創作。總是在千般請求下,又回任繼續幫忙,公司極為賞識其才華,並委以顧問職務。6 V! W2 S! O) N; b+ N! |) [
6 V7 I# S( @5 s, W7 L
十多年前,有感於藝術創作需全心投入,毅然的辭去工作,堅決不再回到公司。之後,全心持續創作至今,作品更受到重視,並接受多家媒體的採訪。" L; }, J! O1 Y3 V
6 z. {3 N3 I* F l+ y# B5 G從一張水彩畫及一件雕塑藝術品說起 k( e9 W X. u
P/ f9 }7 H- A! {徐慕仁老師素描造詣極高,精於水彩,更擅長油畫。他道出取材對象就是熟習的身邊人事物。以寫實的畫法,將所要表達的意象,呈現在畫中,企圖感動自己,並感動別人。隨後翻開了記事簿及資料,他接著表示,作品曾多次參加美國芝加哥及德國科隆大展。重要的展覽,如1994年新生畫廊首展,1995年台灣企銀邀請展,1996年台北SOGO美術館個展,1998年台北SOGO美術館個展,1999年作品入選第七屆工藝之夢,2003年台北縣文化中心藝廊個展,2004年作品獲第十二屆工藝之夢優選,2005年作品入選第五屆國家工藝獎,2006年三峽歷史文物館個展。
0 N; s3 s6 I1 ^0 ~1 `! f& L" b$ X2 G/ S9 Q
& D' [" j; S4 p7 j; |
+ s0 S3 i7 c; Q隨即拿出了一張典藏珍貴的水彩作品相片,即位在三峽老街掛有媽祖廟招牌的一棟古老建築物,道出此是前面提到2006年三峽歷史文物館個展中的其中一幅畫。主題是「消失的歲月」,並說出了三個感人的故事。佈置展覽會場的當天,協助佈置的負責人,指著畫,激動的說,他就是當時掛上馬祖廟招牌的人。這棟建築物已經拆除了,再也無法看到當時的景象,物換星移,不免感傷不能自已。展覽過了幾天,有一位80多歲的小學退休老師,仔細欣賞畫,欣慰地說,畫中所畫的建築物,甚有歷史價值,是美好記憶中所不可或缺的憑藉對象,但同樣的建築物已無重建再現可能,願意購買該畫,但已遲來一步。原來,這幅畫在舉辦畫展茶會的當天,已被當時的真理大學副校長買下。之所以買畫因緣,是因該棟建築物為其父親所建。他從小就居住在此,幼時想像不到建築物是如此具有古典美及時代意義。建築物易主,時間消逝亦快,而建築物終至被拆除。當副校長100歲的父親知道畫展有心繫的水彩畫,立即指示買下。退休老師買畫不可得,改以要求徐慕仁老師再畫一副畫。
1 l5 F/ n) K% A
9 g) @8 ?. e' ~- m9 c建築物被拆舊地改建的前十年,他已拍好照片,並在其時仔細觀察畫景的光線的變化。最後,在適當時機,完成這幅感人的水彩畫。這畫的特色是以近於原貌的寫實畫法,畫出藝術家心中醞釀已久的理想意境。畫中建築物的磚塊數目,與原物相較,完全符合。畫中的情景,將時光顏色拉回彼時三峽老街人們的居家生活。騎自行車的人,從容經過;騎樓下,停放現已不可見的司庫答機車;右牆掛著的黃色符咒;陶轤商店的木製招牌,販賣衣服與茶壺;醒目的媽祖廟招牌;沿牆而下的外露電線水管。典雅的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物,保存舊有的歷史記憶。當時是早晨,陽光從東方柔和灑下,畫面因而有亮光,騎樓下顯現陰暗,光線則交錯變化,以豐富的不同層次水彩顏色,揮動畫筆,勾勒出構思的理想畫面,使建築物呈現立體感與透視美。一般性相片也是寫實,何以與寫實的畫有所區別?是因為一般性相片是無所取捨的,凡被照到之物,悉皆顯現,由是出現了不該有的畫面,如垃圾的不當出現,破壞協調。反觀寫實畫則有所取捨,畫出心中的構思,表現出理想的意境。以該畫而言,有些捨,如實物中有密如絲的電線。但也有些留,全依其有無價值,例如保留了外露電線水管,是因為其是現代產物,能與古老的建築物,取得對稱。徐慕仁老師強調畫是有生命力的,不能感動人,就失去意義。
" a9 B( j5 j' C8 h# z. L) _0 M5 U3 H1 J2 @' c, q' B) ~
以2005年作品入選第五屆國家工藝獎的其中一件雕塑作品說起 ( t0 p5 u$ U" B4 p |8 `
3 N1 v8 b$ C4 p; B7 l$ {
文藝復興時代的米開郎基羅,二十世紀的畢卡索,同樣以繪畫名留千古,並精通雕塑。徐慕仁老師也是精於畫,熟於雕塑藝術創作。他說雕塑是繪畫的另一種方式呈現,需要以素描為基礎。他的題材,是透過平時的觀察與搜集,作品則是以一系列呈現。雕塑是材料有金屬,也有石材,石材有部分是取自於三峽附近河流。他石雕作品所要表現的是空間的立體美,作品完成前,已設想出作品完成後,其擺放作品時的光線變化。因此,他用鑿子當作畫筆,將石堆當作畫布,盡情瀟灑創作。刀起復刀落,最後雕琢出一件件令人驚嘆的作品。; E% t! a& m$ N3 a0 S
, n5 K3 r9 T4 Z5 b, d
他的作品,即使是用金屬材料,也表現出木質的質感。如金屬的菜刀,切進金屬的西瓜中。外觀上不感覺金屬的厚重與僵化,相反的則呈現彈性美,表現了刀子入木三分的動態美。 J ^8 n1 r$ m- D
. D5 ^0 I1 m7 m/ I, X& U
他的石雕作品是一系列創作,烏龜造型系列、葫盆造型系列,女體系列,及舟系列。舟系列的作品,即是2005年入選第五屆國家工藝獎的作品。其中的船作品表現特色在於凹凸和修長線,平滑面與粗造面的組合;視覺與感覺的對比,停在船邊的小鳥,緩和了作品的對立;隨時需要的小物件如手機、手錶、戒指等小物件而設計的置物船,可提高室內擺設的質感。
- ~6 m' D+ _9 b + {/ T3 O1 A5 G" v# J. M0 w N
5 n B1 i5 K) h+ O關懷三鶯地區社區發展 # c; N) F5 k* o7 ~! a
8 ], G* N7 x, }* Z8 q+ r# Y徐慕仁老師出生於台東關山鎮,二歲時,隨父母到樹林居住。年少時,他常騎自行車到三峽遊玩,巍然獨秀的鳶山、五寮尖山等羣山,清澈的河流,藝術的廟宇石雕及建築物,豐富的人文背景,濃厚的人情味,常讓他流連忘返。這些都成為他日後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元素。# C- O K0 S3 t k. B- Z, q
+ c& _; C. a) p! x* e* D; q由於這個因緣,二十二年前,他結了婚,並選擇了三峽定居。從此,方便觀察三峽的美,便於在三鶯地區搜集創作素材。他愛社區,可以表現在他的組成三角湧合唱團上,試著用樂聲,結合同好,並傳達關懷社區的心。他愛三鶯地區,也因而投入了社區教學,希望為美化三鶯地區貢獻所長。* f& Q" ]; R) O) \' f8 y |
* u. l5 ?% U( b" {
三年多前,三峽圖書館的館長打算開一個色鉛筆班的課,邀請他擔任講座,本於推廣藝術與愛鄉的心,爽快應允。二年前三鶯社大成立,他於是在三鶯社大開設的輕鬆色鉛筆班繼續教導學生習畫。
6 c! U8 ^5 i- b0 o! i/ F
3 Z: S1 [" @. r色鉛筆很容易上手,便於外出攜帶,可以畫出如同水彩及油畫的視覺效果。主要的因素是色鉛筆也帶有素描的影子。學生學畫過程,同時也學到素描的基本概念。在上課中,他常講光線從那裡打進來,陰影如何,如何造成畫的效果。以一個橘子為例,他說光線的變化,那一處是被昆虫咬過的小洞。教學活潑,有繪畫基礎的學生,會畫的更好;完全不會畫的學生,也會開始愛上繪畫。他認為在學畫的過程中,臨摩是很重要的,但在同時間不要忘記創作,如此畫藝無形中會不斷進步。到最後學畫到了成熟的階段,他建議要專心在創作,而不是只想臨摩,畢竟每人個人都具有特色,應該將自己的特色表現出來。他指出要畫的好,要多聽畫的講解,多看畫,多畫,如此就可以達成目標。既使學畫不是朝往成為畫家的目標,但經過學習可以提高美學鑑賞力,因而美化了生活。
" Z) M$ ]4 \" E0 Z2 A9 d5 p0 F9 V7 I j: L0 o( L# T
他一再向學生強調畫要畫身邊熟習的人事物,如此可才以使自己的畫與時代結合。為了開拓學生寬廣的視野,他製作簡報,不但介紹他的畫作,也在上課時自備教具,介紹了西方大師作畫點滴。米勒要不是擺脫為迎合世俗而作畫,並改以畫貼切的田園畫,米勒的畫就不會對當代及現在的藝術形成影響力。梵谷畫中的對象,大都是周圍的人物。如紡紗工人、婦女補衣服的畫面。即使他畫出微量的日本式的浮世繪風格畫,那也是憑其意像認為浮世繪的畫風本應如此,而非刻意的摹擬。高更的油畫也同樣在畫身邊的人事物,更加上意象。一幅三個大溪地人,其中一個手捧的花,就代表了多子多孫內容。莫內的畫也是堅持相同的信念。馬奈的一幅畫,背景是在火車站,一個正面對著畫面的婦女神情,與背向畫面正看著蒸汽火車冒出濃濃蒸汽的小女孩,形成一個協調美,而雖然看不到火車,濃濃蒸汽,就代表那是火車了。魏斯是二十一紀美國偉大的水彩畫家,生前畫的也是身旁的人事物。魏斯認識的鄰居,由年青瘦小到年老臃腫的克莉斯汀娜是她常畫的對象之一。在訪談的當時,他甚至舉出夏卡爾也是畫出所認識的人物,以生日這幅畫,可以顯示出主角是享受何其歡樂的畫面。
, k9 f& `( m" X' k8 N! W" M1 M+ x1 _% ?7 A
他認為不管是那一畫的派別,無非是想打動人心。作為欣賞者,不管是否懂畫,自己能受到震撼的效果,受到感動,這就是美學的最高境界了。學生學了色鉛筆技法,並了解偉大藝術家在純熟技藝後的意念,視野開通,收獲非淺。筆者另外訪談了色鉛筆學生,他們表示接觸了色鉛筆後,感到很快樂,生活充實。在畫法上更有立體透視的概念;經過學習加上努力,有的學生甚至提出想成立畫會並義賣畫的構想。多數國家的色鉛筆畫家,受到社會高度的肯定與關注。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三鶯地區的色鉛筆實力,當然會持續增進。
& f% k4 B+ C- o s g C% E9 ~0 t0 B- |% }' X! G
他關心社區的發展的足跡,擴及到熱心教導松年大學的長者學生及春暉學院教智能不足學生學習粉臘筆。
3 g2 h, n! M# |9 q/ f5 h+ q1 Z4 |0 M( d1 [# ]) D
為了讓更多人分享繪畫的樂趣,他甚至到林口社區大學教導學生學習油畫。目前學生當中,有年紀76歲的長著,已在社大跟他學油畫達六年之久。徐慕仁老師說學畫是不分年齡的,只要有想學的心,就可以學的很好。
e: {% e0 t# b8 F0 m. A2 x4 F& F. ^1 {$ _; m% ]
他的愛鄉與用心,是足以受到肯定的。7 }1 h9 T, j6 |: Q8 D- _/ o
6 L2 j7 F2 c# r( V: i
* `, t' P, n) E1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