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081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3526
- 活力
- 4106
- 金幣
- 27325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21-1-17
 
- 文章
- 4750
- 在線時間
- 1217 小時
|
http://mypaper.pchome.com.tw/ajaxbaca/post/1326430760
6 A5 r: J2 _# E
9 Y2 g S& k% k: n2013-12-14 12:44:11
6 Z- I8 D/ D9 i1 u- v ~5 t O+ H: k! {; |9 B
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 尹章義. P, h+ k) g# V0 M$ q, `
$ q. ~6 Q9 B: J- s6 u! m& x
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一)
Q( V4 h) W( {" z e, f" a5 w$ j4 `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09564/web/#02
S& O y% {6 B; P% d' j( p. s0 ^8 g' K, Q* G
名詞的界定和資料的抉擇3 j3 e- c: F0 U0 v7 f
$ d. ]2 {1 f6 f5 e+ [ 屠殺是指像屠宰牲畜一樣的殘殺人類,特別是指大量殘殺缺乏抵抗力的平民。! f: A) a9 Y* ^$ q \. ^
4 |! \, v* Q, t" R6 ?, Z. l; P
談到屠殺,大家會想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中國近代史的例子則以日本人在南京的大屠殺令人矚目。至於乙未割台(1895.05)之後,日本人在台灣的屠殺,則未見有人審慎估計。& F+ F. X+ N. c% q+ G& g
( K/ C4 q4 x& U) K1 h* X7 B
戰爭時期,軍人有功過撫卹等問題,傷亡統計相對精確,對於平民的傷亡人數則較難估計;另一方面,由於要誇張戰果,也多半隱藏己方傷亡人數而增列敵方傷亡人數。以南京大屠殺為例,由於中外各方評估數量不一,若干日本政客和學者,就據此而全面否定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此即所謂「南京大屠殺抹殺論」。
3 U7 e* n+ N" N& C' ~# B0 e0 v+ A7 e, r
本文無意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因而盡可能地引述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的檔案資料、和日本權威人士的紀錄或官方出版品,希望就此得出效度較高的估計。
2 M& \4 {9 C3 w& v- r
6 }6 e1 L6 i7 L" [7 y 日本人燒光殺光策略的起源──牡丹社事件
! K7 {! f" ]0 l+ |0 U4 O; K5 L9 g9 Q7 Z, |
日本是十九世紀後期新興的軍國主義帝國,台灣就是日本擴張主義最初的實驗場。2 N; V0 ~9 X5 U, f* e" W* I# n
1874年5月(清同治十三、日明治七)日本還沒有具備近代戰爭大集團作戰的參謀作業能力和大規模運輸的能力,就在美國人的指導和支援之下,藉口三年前琉球人在台灣南部被原住民牡丹社人殺害的「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大隈重信擔任「台灣蕃地事務局」局長,西鄉從道擔任「台灣蕃地事務都督」實際掌理軍事行動。
$ ?+ s- \8 h$ _/ z
/ a' l8 J8 ?' ` u* s9 C 台灣蕃地事務局檔案《處蕃提要》卷四第六號檔案〈西鄉都督進攻石門、竹社、風港三地陳報書〉云:「兵分三路……一舉將之殲滅。」附件一福島九成〈進攻竹社口之概略〉云:「奪賊四營,放火燒之。」附件二佐久間左馬太〈進攻石門口始末概略〉云:「二分隊將三、四十間民宅放火燒毀……一分隊進入南方溪中民宅……四處搜索並放火將民宅燒成灰燼。」附件三樺山資紀〈進攻風港口之概略〉云:「出四重溪……放火焚燒爾乃社所有民宅。」
. w9 }+ m# E, b) K
: V1 G% W, n& s& S4 b 前書卷三第19~14號文件載:「松泉少尉率領分隊前進,放火燒屋……再次率兵前進,再放火燒屋」。% R8 b& X$ W h) ]8 U) S$ h
, o% Z' `0 }% Q$ O; e% _ 「放火燒屋、一舉殲滅」在牡丹社事件中,是日軍的戰術、戰略和戰爭的基本邏輯。21年之後,樺山資紀成為進占台灣的第一任「台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燒光殺光仍然是日軍的戰術和戰略以及戰爭的基本邏輯。
5 h" X* t" U) B% O' O, s/ f" k! j. a' M s
日本人屠殺台灣人的幾則數量紀錄4 L! O6 E" u) m' D0 {+ n
+ {5 Z+ @# p! x, Q( x3 a$ H4 w" s 日本人到底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在不同的階段和時間,出現不同的估算:
; y( Y, f6 s3 R- ] d3 |! v 首先,關於進占台灣的戰爭死亡人數,井出季和太編纂的《台灣治績誌》樺山總督〈靖台事略〉云:
: I( X* }) P6 P/ N' W5 S, @$ }" W$ X# Z8 s) i6 H1 l1 l z& V8 h8 b0 @
明治二十八年五月中,我征清大總督府推算,敵軍約三萬三千餘人,死亡人數不詳,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頁226)+ R9 p: l& k1 j, F
. w' x' v" r# s5 e+ T0 V% ]6 l 1898年1月,兒玉源太郎被任命為第四任台灣總督,台政實際上交給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掌控。後藤鑑於台灣義民抗日活動頻繁,便把乃木希典總督試行的「土匪招降策」在全台各地推行,最狠毒的是1902年(明治三十五)4月25日,在斗六、林圯埔、崁頭厝、西螺、他里霧、內林等「歸順式場」中,將被誘降而來的「歸順匪徒」全部當場屠殺。在儀式會場上「臨機處置」或其他方式「斷然處置」的台灣人,據後藤新平在所著的《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中自承,屠殺的「叛徒多達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人」。(頁64)- G1 ~' @! e7 B. ^2 {
( h& x5 N$ D# F; y @8 y, B
再者,日人入侵台灣,台灣原住民也竭力抵抗,直到1906年,台北烏來內山的大豹等社,還高張「大谷王」的義旗,出兵攻打台北。因此,1898年2月,兒玉總督向「殖產協議會」演說時宣示:「棲息蕃界之蕃人,頑蠢難馭,野性等於禽獸」,掀起一場腥風血雨。1906年,曾經參加過牡丹社大屠殺的佐久間左馬太擔任第五任台灣總督,實施「膺懲」的五年討伐計畫,1915年安東貞美上任,又實施一次五年膺懲討伐計畫,原住民死傷慘重。日本人以理蕃成功自豪,不料1930年10月末,竟然爆發了「霧社事件」,原住民一舉殺了134個日本人,只誤殺了兩個穿著和服的漢人。日本人出動飛機、大砲、毒氣,原住民被屠殺600餘人。東京拓務省派管理局長生駒高常到台灣來調查,在《霧社蕃騷擾事件調查復命書》中附錄了一份〈前進討伐膺懲表〉,表列自明治二十九至大正九年(1896~1920)共138次討伐的紀錄,但未列傷亡人數。根據《台灣治績誌》的說法,其間死亡7080人,傷者4123人,沒收的槍支2萬9358挺。(頁194), ~7 [: \) r* H! o8 {
根據《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歷年高山族戶口表〉,1906年原住民11萬3000餘人,1930年14萬500餘人,死傷率在7.7%~9.9%之間,死亡率在5%~6%之間。而1905年漢人311萬,1895年約160萬,則漢人死亡數在13萬至19萬之間。
+ H' y. Y& W! N& [5 E8 F1 Q) u
' I) p& g* [, N9 ^& L 以上所舉各方的數字,所涉及的是1895年6月至同年11月入侵的日軍和防守的清軍戰爭期間的死亡數字;後藤新平在台灣誘降而臨機處置加以屠殺的數字;以及日本軍警膺懲原住民而予以屠殺的數字。相關事跡,本文不再細述。~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 c, Y- h/ ?& E, c8 X
f! S! H5 S0 n# O- X+ a, _/ n9 {3 J1 d3 \: D6 h' ~
1 g$ s+ d4 ^/ ~
7 c. a% g8 A6 R0 N 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二)
) E9 \- B; l' K% R S$ [
, b& _1 `9 N6 M9 G. ~% B c3 A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10213/web/#026 w& O7 a1 j) j8 u+ t* |
4 [5 j+ y2 I, T, W8 R* l+ K# f 【文/尹章義】
z d0 x. I$ T! V
. k- O/ |0 ]8 R' ?- p/ F1 | 三鶯走廊大屠殺% ~3 W( }6 t$ k- m6 \6 y% `
) H" m6 n* g- d 日本人所謂的「膺懲」即報復性屠殺。
5 t9 ^7 K; V- T, z( u" w' Q$ M. o! A1 z* E7 C0 V
日本人原本以為很輕易地就可以占領台灣,沒想到1895年5月28日下午二時在三貂灣登陸後,在占領附近的制高點──三貂嶺和鹽寮山時遇到激烈抵抗,才發覺情勢不妙。6月4日攻進基隆,「賊兵二三千,死者不下二百,俘虜一一三名」。6月7日進台北城再順著鐵路南下,在中壢東南安平鎮(今平鎮市)和胡嘉猷、黃娘盛統率的義民發生激戰,從6月8日打到7月1日,動用砲兵猛轟之後、再由工兵爆破,才攻進胡家堡壘。此役使得日人覺得「賊徒之實力不可輕侮」(《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中卷),以下簡稱《沿革誌》),乃極力請求緊急增兵,「斷然中止南部作戰」,全軍集中台北、新竹一帶鎮壓、掃蕩。" w$ f+ G, B+ w+ s- o" h. ~
- i) I/ A3 x; T' s9 ^4 i
日軍認為安平鎮之役,義民都是居住在丘陵區的客家人。7月20日,從旅順兼程趕到台灣的山根信成少將負責大嵙崁溪流域的掃蕩。樺山總督訓令,對於「頑迷桀猾」的「土民」要「痛加懲罰」。山根信成率部由桃園攻到三角湧,沿途燒夷所有的村落「煙火蔽天」;內藤政明大佐率兵掃蕩大嵙崁溪左岸從新莊到鶯歌一帶,「屠殺敵人三、四百,傷者無算,燒毀家屋一千以上」;松原暖三郎少佐領兵掃蕩大嵙崁溪右岸土城到三峽一帶,「屠殺賊民數百,燒毀家屋數千,三角湧附近方圓數里不見人影。」(頁90~92)此處之「屠殺」是《警察沿革誌》的原文:「賊を屠ること數百、家を燒夷すこと數千」,並不是筆者杜撰的名詞。其屠殺人數當在兩千人以上。& K& u7 P5 H4 f5 x
. A2 I; b& m2 Z9 [
日軍從台北打到台南,沿途都執行燒光、殺光的策略,多半的地區,像三鶯走廊一樣,實施多次報復屠殺(膺懲掃蕩),到底殘殺多少無辜百姓,因為沒有軍服可資辨識,老百姓又恐懼日軍再度報復,死者就地掩埋滅跡,若其死亡數是軍隊的3倍,其數即達2萬4000人以上。/ k# g2 {) Y# e
" F; I0 `) E% P 日本人屠殺「土匪」的伎倆8 u2 v7 P) j5 x1 X; ~. X
5 J% Y; v, v3 D, X8 ^% _( G# S 日軍於1895年10月22日攻進台南城之後,進入「治匪」時代。3 t8 Y0 e6 I% |( ]
# S, C/ `* o8 T. Y$ c: s' Z 《警察沿革誌》在〈武力平台〉一章之後即為〈治匪始末〉一章。第二節第一目即「所謂『土匪』是什麼?」文中明言「所謂土匪意味土著匪賊,並不是台灣習慣用語,而是日本入台之後新創的名詞」。包含了三種人,其一是殘留在台灣的清國舊兵,在舊檔中未視之為「土匪」;其二,乃本意之土匪,即「草寇」,有巢穴、在特定地區肆虐;其三,當初掃蕩的時候,當局不易甄別良莠,往往玉石混淆而誤殺。「良民目睹父兄親戚被屠殺,心懷怨恨。也有受到台灣人充日本密偵者的誣陷,恐懼殺身毀家之禍而加入匪群,在兵馬倥傯之際,這是無可避免的事。」(頁267)
8 ]0 O7 d( \3 b o" c1 L$ M: |+ r0 O. v! D' M! T8 _
把屠殺無辜的台灣百姓,「玉石俱焚」視為無可避免的事,正是牡丹社事件以來,日軍一貫的戰術、戰略和戰爭邏輯。而濫殺無辜的結果,必然造成更多的「土匪」。
' j7 r( ?# q# V 1896年7月,宜蘭警察署長即曾建議,既然屠殺無辜台灣人導致「土匪」滋生,不如寬恕渠輩,放還清國,可以省卻麻煩。當時的台北縣知事上報總督桂太郎,桂總督有意執行,11月初,乃木希典繼任,遍發告示,勸誘「土匪」歸順(《沿革誌》頁285)。由於憲兵和警察爭功諉過,向某甲歸順者,某乙殺之;向乙之密偵連絡者,甲捕之,歸順政策弊害百出,12月底就停辦了。(頁285), ?- D7 @6 W8 P" H1 V+ o: E' S$ ]
' A9 e# @$ T2 F8 A+ e1 o8 L 1898年3月兒玉源太郎出任總督,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他們認為誘降歸順不失為釜底抽薪的辦法,再加上以《保甲法》嚴密地方組織,頒布《匪徒刑罰令》嚴懲土匪,軟硬兼施,以期解決「土匪」問題。當時駐在台灣的文武官吏中,有許多人反對這項「招降撫綏政策」(頁289);於是發展出「臨機處置」以及在歸順儀式場中全部屠殺等兩種更為狠毒的手段。 b) U6 D3 l+ k7 Y4 r/ |
/ i5 c" \7 U$ Y" c: n' S+ S 《警察沿革誌》第四章第一節〈治匪通略〉第四目「招降政策及其效果」第六小節「臨機處分與匪徒刑罰令之發布」起始就說:8 H1 h( F1 M0 k" V/ j, x
, T- t/ F. V, s6 n
捕獲匪徒之際,以曾經抵抗或其他理由處斬;或以監禁之匪徒意圖脫逃為由加以處置,稱為臨機處置。固然有其正當性,但兵馬倥傯之際往往濫用,容易成為台灣人挑剔的把柄,本不應放任為之……具有戰鬥行為之殺伐性自不待言,雖不應予以推崇,但無疑對於台灣之討匪工作曾經作出重要貢獻,殆無疑義。(頁281~82)( w% @# t; u5 \
) O% L. [' d# V. Y
《警察沿革誌》的作者鷲巢敦哉1917~1932年在台灣各地擔任15年警察,1933年起專責編纂《警察沿革誌》,他和一位助理,翻遍了總督府的各類檔案、出版品、地方志甚至履歷表,當然也包括參謀本部的《日清戰史》和博文館的《日清戰爭實記》等書,自稱唯一的目的是「闡明事實的真相」,也相信其他的編纂者也很難找到其他更精確的資料(《沿革誌》凡例)。近年本書在日本和台灣各地再三出現複刻本,足證所言不虛。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之治安狀況(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在凡例四中規定,「僅供內部參考嚴禁在外流布」;而《領治以後之治安狀況(上卷)》則在卷首特別標示:「本書對外保密。」
3 L" Q! z3 k9 ^! J. v# `& Z
$ [/ t' U. b. H {, j 《中卷》紀錄了當時台灣人的社會運動史和抗日進行式,不宜洩漏,以免台灣人恐惶、防範,製造新的社會問題,其保密措施可以理解;《上卷》何以也如此秘密呢?《上卷》紀錄了日本人侵台初期台灣人反抗日本人以及日本人屠殺無辜台灣人的歷史,恐怕激起台灣人的抗日意識應無疑義。敘述日本人屠殺台灣人的細節,要重檢鷲巢利用過的檔案資料或新發現的資料需要相當的時間和精力,若敘述日本人屠殺台灣人的概略,統計出一個概數,檢閱《沿革誌》便能得其梗概。
) P* v" Y" C0 u) b X6 ~. D' v: z0 k2 i, X3 v! z+ `% r
前文引述《沿革誌》說明關於「土匪」的內涵,以及關於「誘殺於歸順式場」和「臨機處分」的內涵,都可以看出日本人在統治台灣40年之後,仍然極力隱瞞所謂土匪其實是「國事犯」(頁545)以及藉口討伐土匪實務上卻濫殺無辜以鎮壓、恐赫台灣人的事實。! n' e. U$ c2 I \
' o9 f, [2 }( @( F6 B) e' k0 J ~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 N0 U$ l# K" J$ F
' p* n; ~3 P( W$ l
3 \' m) ~3 |- C# \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三)
8 ^' A3 U* V2 v7 `5 m! ^7 o! |; _0 h" {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10640/web/#02
+ G2 J! H1 f- X" q" b
" \+ ]( X1 @9 }! I) k; H9 g- W% a" D( a Q7 z5 L
【文/尹章義】 $ ?$ m* A* G2 w
# ?' m9 M" U0 s
慘絕人寰的雲林大屠殺6 | C- G% u3 {' Y4 Z' E
8 y1 _5 O' i# y3 ?" B 日本人平定台灣之後,最殘酷的就是1896年6月震驚世界的雲林大屠殺。. Y: I( E t5 b+ z! a
d' b3 I0 I6 N5 M ~5 t
關於雲林大屠殺,當時擔任雲林支廳主記的今村平藏無疑是當事人和最初目擊者,他手記的《蠻煙瘴雨日記》無疑也是最原始的報導。, n4 ^" }( q% p+ Z4 p
/ Y# y$ f( P; p$ j 1896年春,平民逐漸安堵,台灣總督宣布4月1日起結束軍政進入民政時期。4月12日,島田少佐進剿義民簡義於雲林橫路庄,簡義逃逸,島田「收兵,集合於北方曠地,斬殺俘虜」。殺俘事件,使得義民大為憤慨,乃以內山大坪頂(今南投鹿谷)為根據地,襲擊各地日人。6月14日,雲林守備中村道明中尉率兵20餘人進窺大坪頂。今村以兵員短少又不諳地形「惟恐後悔莫及」為由勸阻,中村不從,輕率前往,遇伏,陣亡過半。
: t% D$ j" c' T8 {9 d/ ?" {$ E& [) w7 R
日人遷怒於無辜百姓,6月20日至23日集結重兵,在雲林東南一帶實施大掃蕩(報復性屠殺):
; e& J6 t- u4 y- W- k$ @0 y; ?& K2 L* w
凡兵煙之下,無不盡成肉山血河,既不分良匪,復未辦薰蕕,幾千房屋竟付諸一炬,無數生靈,頃刻間盡成斬首台上之冤魂。
2 ^: ]5 e P: e9 X$ a K; W% p4 ?/ D: E/ n
掃蕩林圯埔回程,路過九芎林莊東端,今村又記:
* Z' ^* @- X; W& t C( c4 C3 R6 {7 b( f8 @8 U& v
井口警部迎接我隊,提交一信予兒玉市藏中隊長,此乃討伐之嚴令也。倏忽間九芎林莊成為焦土,村民血肉飛散,變成慘絕人寰之地獄;旋行石榴班、海豐崙,殺戮燒毀,腥風捲煙,陽光淒然。同時全部討伐隊,橫掃雲林平原。
+ f' U% M. Y4 F7 o) c" j+ ?
! Y$ C R9 h% B+ D/ [4 T* y& L 今村又記:「調查管內之被焚房屋,實56村4947戶之驚人數目,可見當時慘殺焚屋,何等殘酷。」
2 P- W0 r' u2 t% T+ y+ L2 G. }# _; }# q' r
日人並未記載殺戮人數,近人劉枝萬推估,「無辜台民被屠者三萬餘眾」。6 p& M: j: K/ v" l8 q- T& I& d
1 _! a/ w' l! m, p. O 雲林大屠殺發生後,在台灣的洋人、傳教士陸續投書香港、日本、英國各大報,7月4日即見載於《中國通訊報》(China Mail)和《香港日報》(Hong Kong Daily Press)。7月14日鄧肯的通訊即謂:「日本人正採取殲滅所有台灣人的策略……台灣人的收穫破壞、家園燒毀,祖先墳墓挖掘、婦女遭凌辱,憤怒到極點……」(總督府檔案Vooo76/A037之附件)% b7 U; x& ~! M8 e4 Q$ p; _
! N. x4 W& u$ P( o
駐守台中的混成第二旅團長田村寬一,再度糾集大軍討伐南投、集集、林圯埔和雲林各地,7月7日,根據總督之訓令發出「對於土匪之巢穴,要盡力斬草除根」「趕盡殺絕」之訓令。(總督府檔案V00093/A005─14)。9 u5 k3 h9 H- V: i% G$ c' u8 U
, O) a% X3 q$ l N
由於林圯埔和集集有若干洋商收購樟腦,為了避免引起國際事件,總督府民政局長水野遵派遣事務官佐野友三郎隨討伐隊到林圯埔、集集、埔里,目睹日軍之恣意暴行。根據佐野明治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二日的《覆命書》所附〈備忘錄之一?林圯埔〉載:
5 w6 l ~$ i+ G" V! z9 O0 l
% p I. o( ?- d, ^ 十四日上午十時隨今橋討伐隊長之聯隊進入林圯埔……旅團長曾密令要燒光該地房屋,且該隊長亦下定決心要切實執行……有關外國人房屋……當作砲擊之結果、斷然實施燒光策略。5 C, c2 H+ v# g2 I" B, y
! B- A1 D8 D! E3 a0 ^, n
〈備忘錄之二?集集街〉載:" {+ _& u. f) `8 M
- W) U: }( c' L4 p 十六日上午四時隨松居討伐隊往集集街前進,十時砲擊集集街……該隊長堅持放火燒街……須臾之間從四面放火。% O! S# l+ v5 i3 T1 U" A
& \. p$ U2 I1 T% k- R" ~ 〈備忘錄之三?其他事項〉載:6 g& u- j, O9 e6 i% Y. }
& j2 y& U6 W2 L7 ?4 G( L; E# M8 @ 關於仁沙慶記商社社員歐李雅被殺疑案……不知去向……怡記洋行僱用人,攜帶二千圓前往製腦地點途中,被警察逮捕,隨後死亡案。據雲林支廳員所言,此人大概被當成土匪同類而遭斬首。(V00093/A005─15)
. _4 ^( A8 y D+ z
% M- W6 Z9 {% r# F+ X 日軍嚴令燒光殲滅的政策,在佐野友三郎的正式官方報告中非常明確。連外國人的身家性命也不顧,終致引起震驚國際的軒然大波,良有以也。3 W, A: r( l m
8 A6 Z9 M6 ~" [3 y, P( J
台灣總督府檔案《公文類篡》〈V00076/A037〉號檔〈拓殖務局送來有關外文報紙報導台灣中部土匪蜂起之記事〉,即收存「有關在台灣日本人之殘忍行為之報導,刊載於《泰晤士報》(Times)和《蘇格蘭人報》(Scotsmon)。8月25日《泰晤士報》謂:「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無忌憚地殺人放火……老幼婦女皆不能免……野蠻且苛酷之東方新強國。」8月22日之《蘇格蘭人報》謂:「日本之政略,似乎在於將全島居民都趕出去。」) h8 D. V/ [% h5 X
9 y6 P7 f. m0 ^' A 為了平息國際輿論和日本國內政治的壓力,台灣總督將雲林支廳長松村雄之進以「該員稱雲林轄下無良民,並斷定馴良村落為土匪,讓軍隊加以焚燒」為由免職。(《公文類篡》V00117/004號檔案)
0 y' C3 O2 Q7 y9 }6 n, X$ Q/ ]5 ^" Z! X1 j& P. q" a
國際社會向日本施壓,日本政府向台灣總督府施壓,台灣總督則虛與委蛇,實際上仍然以燒光殺盡為常,1896年11月14日,台灣總督乃木希典訓令「各混成旅團長、憲兵隊司令官」,嚴禁燒夷良民家屋,但是,「若戰術上有其必要,述明理由報告」即可(台灣總督府檔案000000610320200號),大開方便之門,變相鼓勵燒光、殺光的兩光政策。
% h% W7 q, K: r% Y" x! T( D
6 T# U5 q8 m% n8 L, x7 \& {, o 《警察沿革誌》以「大焚蕩」為題記錄此事件,對於第二次大焚蕩到底殺了多少人、燒了多少房子,並無計數。(頁432)~未完,詳見《歷史月刊226期》~
1 U: C5 y0 H" G) L
. K. N* T/ U. @8 ` S0 ]
* O6 R7 @& J; @. w+ V# N7 ?7 ^& l k/ w" G, |9 H; t: W! [
<<下面是台灣文獻館館藏史料>>
" M8 H- e0 _, a6 M% M0 N, v1 E$ Y9 p1 S8 }/ u7 j
; o9 I0 K7 C5 _. G& f 臺灣總督府第一件高等官懲戒撤職紀錄6 Z6 x& q% {& q. a
6 ]/ S; c5 W; _+ d& ~; e" \
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97&AID=1317
% @, J& E X4 y3 m
# D8 T; ~; J/ p& E/ ] 文/陳文添/本館整理組研究員! S, \! b( N) Z
/ S# D0 s( [8 Z6 f8 w; w1 q0 Q
. N8 T, Q( ^: z- r1 X, l+ \" i% n, ~+ {" ]9 I7 p! I: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