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93|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极] 太极拳经(2)

[複製鏈接]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8 12:31:56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 12:41 編輯 4 [! }+ d0 k4 X% F5 ^! h

/ {. y* G! y* Y; k! y太極拳十大要論  陳 鑫 $ i4 c8 ]8 W- B6 Y# m& a4 U# j
第一章 理
$ ?. k2 w& a) T" D, a;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 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 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 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 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 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 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7 i) J: J! m* r1 P8 D! u: @
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 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裏上下 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 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 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 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裏,不難聯 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 R. ]+ T$ ]- q$ Y1 ~4 F5 Q# `
4 e  G6 c! n3 F' y4 Q
第二章 氣
- O& `) o( Q6 v. d1 O: y  c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 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 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 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 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 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 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 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 拘焉耳。  9 B% H$ E1 D. r1 p& o+ @/ T

% I5 f2 l1 V1 [3 V第三章 三節
% i) G  g1 N8 j. D' T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 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為 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 。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膀為恨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以臂言之,膊為恨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以手言之,腕為 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 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 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 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 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雲乎哉!  3 a5 A9 ^; @5 v, q: @2 s# V

+ @$ z+ B8 v4 t第四章 四梢 - ?  ^+ {. ?* ~2 D  d
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 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 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血梢,血為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而肉為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 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 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 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 豈複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  
4 I; L$ }9 R5 i: c1 u# ], w, y& D4 ]' k
第五章 五臟   L- B8 W; V; T3 c" `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 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 有潤下之功。此及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 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 , 而諸髒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 。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 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背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又為諸臟之根源;故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 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 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 f% }- _2 W3 C' }) O3 j* ~
, M# S3 p+ P* R- e0 i7 O' v
第六章 三合
' ^. u1 P6 m( X4 r* H% i1 H- M' ^5 C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內三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  
; n  N7 p/ ~% f* b8 ^2 x4 N
2 q1 w; _) B2 q9 H3 b第七章 六進
. f6 n+ o; Q: s, \" g. |; R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
0 {* @1 G2 n5 E" x- C0 a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 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
: X" P( m: v, \7 `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 ~" v$ u$ \& A1 t
0 D) p8 V3 d/ c' q0 _
第八章 身法
( K% N* X/ m* |1 c- o3 b+ Z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 V+ y+ {, z, h* y$ g5 h1 l. {,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則揚其身, 而身有增長之意。,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則進,彈其力而勇往 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回轉扶勢。至於身顧後,後即前也。顧左右, 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
: w, Q) k  D5 g+ s% i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 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 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 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 置而不論乎。  
: y: ]$ p: X* f, ^3 P! N4 o
6 I4 X' S2 B, q第九章 步法 ) ~+ c, g) D: F( h. t6 ]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 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
1 |% O0 n# \+ r5 p" a2 K2 y' J- y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 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 y' j1 N  ^: ~. u  A
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 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9 L6 V" y1 {  s4 E2 T0 g

! B: [/ q, ^1 [/ X2 l& D' D0 v; G第十章 剛柔 ( F' t3 K' U/ [: w; n! V0 ]
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 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 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 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 無柔則還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 隨,騰,閃,折,空,棚,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 武豈可忽耶。  
! C! Z& Z! j# R" H
% p0 y# Y4 o/ x8 `7 ?* }, I太極拳真義 - ?: u3 Z, D# @8 ~; Q) Q
無形物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水淨。翻江播海, 盡性立命。 6 c0 _" W7 u+ W8 H2 o
3 f/ a/ M2 G1 U5 A% {
八字歌
2 P" x% p' P' ~, B6 K/ d+ x; G2 C棚捋擠按世間稀,十個宜人十不知。若能輕靈並堅硬, 沾粘連隨俱無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思。 果得沾粘連隨字,得其環中不支離。  6 t' N# i- O5 |3 J9 U2 ^
4 [6 t* k4 q3 {& i% W
心會論
6 N" u* W. n% U2 d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地為第三之主宰。4 q; n. I+ d5 k- G1 c
丹田為第一之賓輔, 指掌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  
7 X- n5 r( u" a& V' V( A
- S8 z* h2 O& r1 k& n1 Z. I' E% p周身大用論 ' ^$ W: ~2 k- \6 p) O( v; U7 }
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 h/ g$ S# P- N3 [
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 " j8 `& v2 E( i8 `, ~3 M
三要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 }" ?( ?( q0 |0 w6 `. h4 W
如詢大用緣何得,表裏精細無不到。  # S  \5 `- A8 C" }& M
9 b/ k! V  ?0 S
十六關要論
5 c1 \2 q8 B8 W2 \8 I$ Y" \活潑于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氣沉丹田。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之於掌, 通之於指。斂之于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吸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縱之於膝。渾噩一身,全體發之于毛。  
9 ^& _5 _. l1 `$ D# t. z. E+ s  B/ g6 g' q6 U" X' {+ n2 I. ~* O4 T$ ]
功用歌
+ `0 ^2 D% ?8 \( P1 F" ~$ G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蕩主宰定。 * }( J) c3 L# _% r3 x

; b6 u3 @' X/ `* a- @四字秘訣 武禹襄 " {6 m; ?* M" z, x7 e
:覆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7 h$ \0 V% G1 a/ n% ~
: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9 d8 Z$ R" A/ O
: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4 P/ o1 V. m; ~) _6 }7 s: q5 [
: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 T5 ^/ M. t- K, X$ V7 q1 Y) [, T
撤放秘訣 李亦佘修訂 1 m  D* w( H1 [9 X! C/ j6 s4 f) a
擎起彼勁借彼力。(中有字) 8 v% d9 u( W$ y( _6 J
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字) # H* ^0 K, Y8 a
鬆開我勁勿使曲。(中有字) & g% q  d6 Z) D. J" T/ G
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字)
6 ]  v. Y! A4 S7 m6 A; }0 _4 O! a0 F8 X/ k- c1 X7 O
五字訣 李亦佘
1 o$ P# T( @( }# W8 g( o, Z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 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 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所制,我不為人制亦。  
% m6 T& H2 C: R9 x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裏。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 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亦。  
* g; S1 a# R' \1 {; \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勿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 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 B8 F. [' g5 y# z& d9 l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 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8 b0 o, `) h$ c7 c/ \6 Q. D$ R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故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 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 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與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於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 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谓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 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2-12-2 11:22:45 |只看該作者
所謂“四梢”是指人體的四肢末梢,即筋之梢為手足指甲;肉之梢為舌頭;血之梢為頭髮;骨之梢為牙齒。9 l4 H) I+ o$ R" l9 s7 ^; V
有关四梢与太极拳功法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另一发文“四梢与太极拳功法”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