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一堂有錢也上不到的經濟課% [9 u+ [$ d: L! R
) @4 p. I; W+ D; D* W
: L4 l- t; k$ }1 D; k/ u- t$ s
1 g# Z* c: Q1 p3 ?( W2 S* y) Q/ Q
: P7 Q7 G) r% i# |# J) D
【文/莊芳】' R- T' h# t5 ~( }6 Z
9 J( V' n6 E; z" \& e前言$ r: ~; K( Q9 I/ ?8 q) k. J$ T; G5 C3 U
5 \! H4 D+ \9 }為了讓「全球青年領袖」精英們了解未來關鍵趨勢,席勒特別受邀在耶魯大學講授一堂閉門課程,深入剖析人類心理對於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今周刊》帶你走進現場,聆聽這場一年一度的重要演講。# J8 j/ @# @* w) i+ P/ M
1 F" _: C0 `+ r& @: H
( [9 I* N2 J. A下午二點鐘,耶魯大學校區內的Greenberg國際會議中心,聚集了一群穿著正式的商務人士,他們特地前來參加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傳授的一堂課。
# a+ l2 X: r6 |) R% _9 N; o" @& K/ |; o* |/ ^+ ], t
3 a$ R3 B9 e$ z- `) B5 i這堂課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是一場採「邀請制」的閉門會議。現場大約五十位「學生」,背景卻個個大有來頭,他們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所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全球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s)代表,年齡皆為四十歲以下,每一年度從世界各國成千上萬的候選人名單中,嚴格篩選出的百位精英。過去英國首相卡麥隆、社群網站「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都曾獲此殊榮。% t* M5 W/ c0 \
! g5 u) o7 A' Q0 b1 p9 U; | R
) |9 c) Q B0 i0 t$ C
而當日出席席勒演講的聽眾,包含瑞士、南非、牙買加、加拿大等國的優秀人才,在個別專業領域擁有一席之地,除了來自政府、學術與企業界,甚至連丹麥皇家公主,也是「學員」之一。* {% ^2 o" F9 v8 M3 m
9 m9 ]& t1 G, x1 J( J9 g8 Z$ {
* a+ f: D$ J( J/ E2 ^, f
課堂的名稱,乍聽之下令人有些摸不著頭緒:全球經濟與動物本能。「我所謂的『動物本能』,不是動物,而是人;人的本能行為,來自於自己無意間所產生的心理動機。」換句話說,也就是人性。
5 U P2 Q q, ~! r1 U8 j
0 y! O# E' `3 {* ]- V( O! N" F
3 A1 c5 E0 D4 s5 v7 l歐債危機
" U: i$ x6 d/ M5 t. r+ t源自「幾位情緒激動的希臘婦女」
6 V: O- n; i4 }6 G( o! W+ V' m* p4 Q$ u3 M
/ F( N( V4 R9 t
面對滿場的全球青年領袖,透過這一場演講,席勒要讓大家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經濟運行背後的法則:人性心理是如何操控經濟週期。
8 H4 N1 n+ V( K8 A7 g6 Z' I! f. Y+ C3 Q3 I5 |6 x4 w
, A1 v% \5 H, S/ k" C' l「人的情緒可以驅動很多事情,但你或許沒想到,情緒的力量,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經濟發展。」席勒強調:「尤其是在這個時代,全世界都連結在一起,貿易往來、金融連結、文化交流、訊息快速互通,如果你要了解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也要推敲未來會怎麼演變,那麼,你就必須知道人們現在正在想什麼。」2 o) ^9 |; m* s) z* e. s
* `* d# i$ c/ t
9 k, {; w' \ V' L4 {7 }
他從歐債危機開始講起,更精準地說,他是從希臘婦女的想法開始講起。
4 q; W1 r1 w G- W7 j* J- M- E2 x2 K! j; Z0 ]$ r4 h1 E
8 G3 h& h7 \" e
二○○八年,希臘發現債務惡化狀況遠比之前公布的數字來得嚴重,為搶救財政,政府決定進行退休金改革,將婦女退休年齡從原本的五十歲提高到五十五歲,「這下子,原本可以退休的忽然不能退休,且退休後領到的錢比原本還少,大家都不開心,幾位情緒特別激動的婦女,決定上街抗議。」
1 p/ f- ?" U! H1 H8 a$ C5 i6 l( G# Y8 L
6 k8 q& q5 h% T8 C
婦女的情緒瞬間感染了不少人,街頭抗議的畫面引起關注,希臘財政問題被部分專業投資機構點名,希臘公債的殖利率因此在○九年起緩緩攀升。接下來,攀高的殖利率造成該國「以債養債」的難度提高,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導這個國家破產的可能,影響所及,債券殖利率變成「瞬間飆高」,忽然之間,這個國家面臨破產。
4 |8 n, X1 e, Z$ J# [' u
6 S( M( j7 T+ \: u9 a) I: [8 }, e- Y# O( z3 L
「瞧,如果從這個角度看,竟然只是幾位婦女的激動情緒,引發了滾雪球般的效應,造成希臘立即面臨破產危機,也引爆了整場歐債危機。」席勒的這番「歐債新解」,引來全場一陣大笑,而他則立即為這現象提出注解:「當每個人都在想同一件事的時候,必然會引來問題。」) c$ H+ ^4 @% c8 z ~$ o
3 p1 `8 y% V6 C2 R* N1 n* \+ ~
2 ^8 n9 |! n! B
美國房市泡沫
: A$ o# L# Y2 @源自「因為每個人都想換房子」
& V i# r+ o3 f7 ~& H7 O1 u2 I. Y6 Z& e) k
, R8 g+ ]) f- M0 K0 g5 [接著,他以美國為例,美國房地產泡沫是造成金融海嘯的源頭,而這個源頭,「是因為每一位美國人只想著一件事:買更大的房子。」
5 h9 `$ D/ D. I [- D: w7 A7 J4 q9 }
+ m+ z; S. {7 t! s8 y9 ? u. z
○五年的五、六月間,席勒和同事凱斯正在進行每年例行的購屋者問卷調查,他驚訝地發現,幾乎每一位購屋者對未來房價上漲空間的預期,都比先前來得樂觀許多。「此外,每個人都認為,銀行貸款提供九成房價的資金是天經地義,政府也應該繼續幫助人民購買更好的房子。」, K2 i y$ t( t- |
1 x) r( i9 o5 x3 l9 L/ j2 c
( W+ U' r5 u1 o# a u
同樣是在○五年六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推出這樣一期封面故事,大膽預測房價將走跌,隨後沒隔多久,除了平面媒體大量跟進報導這則新聞,連《時代雜誌》(TIME)也推出相關議題。
9 x. k J& W7 f; w# U7 x8 ^# H+ V! g/ e% v3 }
( }! a: x# e' o3 |) H
席勒指出,在○四年,Google網頁搜尋「房市泡沫」(Housing bubble)一詞的數量還很少,但到了○五年的六月至八月期間,各家雜誌推出相關主題以後,搜尋數量快速飆升,成為熱門關鍵字。. R! q# x4 o( z( a+ B
$ h0 e$ O; h7 u! i. X9 p' r) D2 n/ e2 p- \( C4 t4 w
(今周刊)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