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12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1261
- 活力
- 6
- 金幣
- 3563
- 日誌
- 0
- 記錄
- 16
- 最後登入
- 2018-12-6
 
- 社區
- 碧連天
- 文章
- 1129
- 在線時間
- 424 小時
|
; B: r: P5 \; h: v6 z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00304/172012062901574.html
' T5 A# ]$ e5 T( i- Q9 h& f) r
0 y1 n: Y" H% E9 j$ Z- u
S6 a* ~8 J: f0 g假設有甲、乙、丙三個年齡相近的孩子,分別生長在三個家庭,都很喜歡繪畫,自由活動時間總是在玩水彩或畫漫畫。6 |; V0 D% @; s# O0 {& b' N9 l
" f+ i: _/ _# o 你對某甲說:「你畫得好棒,我給你一週的時間,如果你至少完成三幅作品,就可以來換取你要的遊戲機,你願意嗎?」
( L* A$ E* i( s% `. s. U6 ?6 j9 n k a3 ]* Y
你確定這三個孩子都喜歡某款的遊戲機。5 E8 a; I* X4 s6 y8 `5 j
r" m0 {* a3 Z* V 某甲點點頭,一週過後,他依約完成作品,如願換取遊戲機。
( ~, D6 H ]% N/ R( z2 c( S: k0 k
某乙也完成了至少三幅作品,你也給他遊戲機,讓他有意外驚喜。
# t- O% p z0 X6 b. v4 v9 s% x* y' {
某丙也完成了數量相當的作品,不過沒有拿到也不知道有遊戲機。0 }) R, f. S0 f; _1 P) ~4 ?! ?- v
K/ W+ p/ g& S6 P! n
獎勵活動結束後兩週,你回去觀察他們在自由時間的活動,竟然發現有一位明顯減少繪畫行為,你猜哪一位?( Z8 ~9 ?( N0 d* y6 T
# @* P# u7 i! r+ c$ F1 `
一般人都猜某丙,因為他沒有獲得獎賞。
. B9 N5 l! E$ |5 S& W2 m) c9 i1 K6 l2 }+ o
至於其他兩位,因為都獲得獎賞,「理」應增加繪畫行為。1 s: t$ z5 h9 }! w% _# [- o" t
! h+ y" C$ u# z3 Z4 Z
豈知這個「理」是行為主義,假定人和動物在本質上一樣,趨樂避苦,受獎賞的行為會提高出現的頻率。
8 m& @9 d) P5 h: T+ Q( l! ]# r& e0 \
( `% V8 T/ t; ?" M S 但認知心理學家卻發現,人心比其他動物的思考要複雜許多。( A& b4 t+ s4 K( x5 Y$ ]- l
- B7 S- B+ i1 V 當這三個孩子反省自己為什麼過去這一週畫了許多作品時,某甲會很明顯的發現自己是為了遊戲機;某乙比較不會歸因於遊戲機,因為他原先並未預期得到遊戲機;某丙沒有得到任何外在獎賞,會覺得自己是因為喜歡畫畫,所以畫了許多作品。畫畫對乙、丙來說都是一種有趣的玩樂;對某甲來說,卻變成一種換取酬賞的工作,故當酬賞結束後,某甲的工作動機就會降低。
" J* V4 S% m, I- P- B. \$ h6 _* D& @% L5 O
早在三十餘年前,許多教育心理學實驗就已經發現這種效果。他們觀察或實驗的對象通常不只三人,而是三組或三班的學生;學習活動除了繪畫之外,還有數學與閱讀等。他們都得到類似的實驗效果:契約式的外在獎賞會侵蝕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把遊戲變工作。7 g* c2 ?# j8 m* J" I
t! {% \# N8 x6 o
何謂「內在動機」?- X% J3 s- ^" T+ }) c' E, H
7 X# o- ^. R7 b) G( y 無論是「內在」或「外在」動機,都內在於心理。. @6 p0 G' r0 m0 J3 v
- a2 y& c9 W+ ?- t& ]& H
但「內在動機」特指內在於事物或活動本身,也就是說,學習者認為所學的事物或活動本身就是目的,覺得這些事物或活動本身有趣味、有意義、有價值、帶來挑戰與成就感等;而「外在動機」則意含事物或活動本身不是目的,學習者覺得所學的事物或活動本身沒有趣味、意義或價值,只是把這些事物或活動當成工具,用來換取外在酬賞或避開外在懲罰,猶如幼兒吃藥只是為了糖衣。! k; ?* |2 n8 _
$ H% _8 M: Q$ `( j: {+ z
學習者如果覺得學習過程雖然辛苦但很有趣,雖然困難但想挑戰,雖然會失敗但有成就感,雖然無知但渴望知識,雖然冗長但忘掉時間,這就是擁有高度內在動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 o7 \3 V E; s5 w* \& a0 L- u, W, {4 _' K5 U7 t S7 r
學習者如果覺得學習過程辛苦而且無趣、嘗試錯誤帶來懲罰、知識獨斷而且枯燥,讀書只是為了排名、得獎、通過考試、避免考不好讓父母沒面子、避免被「少一分打一下」等,這就是典型的外在動機,是學習的悲哀!
! L+ x. S. r- D" t. N1 Y1 w5 d! s0 f' z
什麼樣的獎賞,會削弱興趣、侵蝕內在動機?在下列三個條件配合之下,可以達到最強效果:
# N! Z# X Q: F) \2 [5 ^( ?! J' {
0 S/ U; x, ]1 F0 Q" e+ ~: X 第一,採用具體、物質性的獎勵品,而非社會性的讚美而已;第二,採用孩子最喜歡、最在意的獎品,而非他可有可無的獎品;第三,和孩子事前訂立契約,其形式大致如下:「你如果……我就……」例如:「你如果寫完這十題數學,我就給你看電視一小時」、「你如果練完這三首鋼琴曲各二十遍,我就送你一本漫畫」、「你如果這次期末考可以排進前三名,我就帶你出國旅行五天」等。* |3 O" ~" p" q9 }+ b- w
4 Q( E9 k! ?3 F5 i. f) ~
如何把遊戲變工作?; ]! I E- ^. \8 J
' S* b2 m% G- d' ~ 某高級住宅區周圍有一條乾淨的外牆,有個孩子放學後經過這裡,就會隨手用石頭在外牆上亂塗鴉。有個居民看到孩子亂畫,就跑去大聲制止,孩子一溜煙的跑了,但隔天放學後仍然回來畫得不亦樂乎。" q% G, r4 k6 @# Z i k
$ V2 Q1 e$ T X" w
這居民轉念一想,就對孩子說:「你畫得不錯,我出十塊錢請你幫忙在牆上畫十分鐘,你願意嗎?」孩子點點頭,拿了十塊錢,幫忙畫了十分鐘。
, S" A; E# M# I9 W+ w& y- X' Y) s& o7 {8 k3 V, E
隔天放學後孩子又來了,這居民說:「我今天口袋裡只有五塊錢,你可以幫忙畫五分鐘嗎?」孩子勉強點點頭,畫了五分鐘。
7 d: S8 f0 z$ f: G! r8 d, n
; s7 L0 I0 U. ^" l7 v 隔天放學後孩子又來了,這次居民說:「對不起,我今天忘了帶錢,你可以免費幫我畫嗎?」孩子搖搖頭說:「這工作很辛苦勒!沒錢,我不幹了!」1 l$ \' t3 ?& M3 p& s! G9 ~& {
6 F! l2 f s! q- B1 v
如何把工作變遊戲?
; v& n6 f- _3 D% S, n5 N0 }
9 L* J1 @5 e Z' J6 H" E& L 《湯姆歷險記》中有一段描寫湯姆被嬸嬸處罰刷油漆,湯姆剛開始對著牆壁既鬱悶又哀怨,後來發現有一群孩子走過來,他知道這群死對頭一定會嘲笑他,就假裝刷得很快樂。
5 z1 p* J) ^ D5 h, r# R5 b8 J% I0 J# A5 Q7 P6 k9 }
對頭不相信,還是嘲笑他,但他解釋了刷油漆的難度與妙處,一面吹口哨,一面顯得很珍惜。對頭還是不太信,希望試一下,但湯姆斷然拒絕。$ e9 ]# G; }! O+ B9 q0 y/ V0 u' ^
( ~$ R0 C, r7 R0 |- T$ Z
最後,對頭願意用一些玩具交換刷油漆的機會,湯姆才勉強答應。8 K- C& Z0 u2 g1 x6 f
1 R3 u* u0 d0 ]9 ^4 n; i 這一段轉換過程的描寫,真是馬克.吐溫的一絕,讓我讀後三十年,仍然印象深刻。7 J3 b" v5 y- Z" E! m
- _0 I+ s9 f$ ]" F! f! d) { 當孩子在學習歷程當中很投入、很專注、很享受的時候,這個歷程本身就是獎賞,千萬不要再用約定式外在獎賞強化它,若多此一舉,將後悔莫及。至於要不要給孩子意外驚喜,這是情感的經營,不要和學習掛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