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賺1000萬的投資練習/熟能生「財」 穩定獲利的私房術7 L8 o: n J, f
' S$ @4 U$ h+ @% h6 T9 v. T
8 [8 `+ @$ Q: ^9 V6 {0 F
【文/周岐原、歐陽善玲】* G9 S; y4 Y4 v; W0 ~" ?
9 n- b a* o* I. b1 P前言1 }; o' O) Y& k0 m( k0 g- N9 M/ Y
4 _- w# Q/ H- B* z5 K0 p; g3 V
你是否曾嘗試,對自己的投資理財勤加練習?其實,從儲蓄、投資到停損,每一種財務決策都需要練習。今天就開始練習投資理財,讓你不僅做到熟能生巧,還達到熟能生「財」!
# `0 I; g% \' m3 f2 f2 H6 U' h* q @# {5 [
. E$ T8 ?$ ], u這是一場史上最長的決賽,坐滿一萬五千名觀眾的球場內,不時傳來陣陣驚歎。耗費五小時又五十三分鐘後,喬克維奇(Novak Djokovic)終於打敗納達爾(Rafael Nadal),拿下今年度澳洲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冠軍。比賽結束時,已經接近凌晨兩點。喬克維奇和納達爾球風不同,然而這兩位巨星有一項共同特色,就是他們各自有嚴謹的練習習慣。
0 \3 {4 B( s n( U h+ I# C) T
2 `7 Q! x7 F* J% H: L9 W/ w: F
知而不行- t% ?2 N) Z# `
半數民眾缺乏投資練習習慣
) K0 J3 x& I2 {) S% v% f+ G
3 z6 f: I. x$ e0 x5 Z) A
: Y: F. h s; s* {: N「身為網球選手,你每天就是得拚命訓練,」喬克維奇曾在一場記者會中,分享自己的心得:「這樣你才有把握,自己也許可以參與重要比賽,甚至站在決賽場上。」
6 O' e3 W& i6 i" q: Z+ C; n
4 X6 X# l5 j, F7 w8 X& z- e0 s- M4 T% I1 _/ ~/ H9 k
頂尖球員所說的「拚命」,究竟達到什麼程度?納達爾的回答更具體。他回答球迷提問時說:「這(練習時間)得依賽程而定。球季前,我每天練習七、八個小時;開賽後,如果當天沒有比賽,練習時間就加倍。」喬克維奇和納達爾,分別排名男子網壇世界第一和第二,從他們的話不難了解,練習,和成功有關。* o3 W; S( ^4 d/ q1 `% Q X8 W; P5 T
/ h2 m4 ^! g/ f4 L& M
/ t9 f* ]) k5 I ]% n7 u
其實,練習更和財富有關。今年澳洲公開賽的冠軍可獨得二三○萬澳幣(約七三一六萬新台幣),是歷年來最高的獎金。連同這筆錢落袋,二十四歲的喬克維奇入行以來,已獲得三五二五萬美元職業獎金(約十.四九億新台幣);至於二十五歲的納達爾,職業獎金更達四三八二萬美元(約十三.○四億新台幣)。可見持續、專注地練習專業,有助於增加財富。
8 |/ H0 k2 [3 c2 O3 Q$ G
8 J# E- W' j6 Z1 s' x; O
2 W% C; q; Q. ]; }+ O3 o( I熟能生巧,練習可以提升專業,但若將練習用在投資理財行為上,是否可達到類似成效,熟能生「財」?從《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進行的「投資理財練習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有趣的結果。
. q; u0 `% C7 U/ d: i% F# J2 o2 L+ P# e7 R- ?$ A8 E6 j. s2 E
) H: C% @- |# \& S. U$ p3 H) b! R
在這份接近三千人次的問卷裡,超過九七%受訪者肯定,培養投資理財的練習習慣,確實有助於改善理財技巧,進而提升家庭的資產水準。顯見無論資產多寡,民眾普遍認同,投資理財是一種可以改善的行為。2 C3 d- N: L, U- h. z. v, D$ f# y+ S
5 j1 x& K" H1 |* k: ]% K$ I- ^6 l( V' k2 q" L+ o$ E
但是,被進一步問到目前執行情況,卻有二○%受訪者指出,投資理財習慣是最近一年內才開始執行;另外,也有二九%受訪者坦承,並未養成任何投資理財習慣。
1 C- {1 @; H2 V& B x3 m* T
i3 Z% b7 z. l3 U
* ^ A: {# ^+ Y. h* x從調查結果來看,對於練習改善投資理財的效果,有接近半數民眾,明顯處於「知而不行」、缺乏練習的狀態。換句話說,理財觀念一百分,執行力卻只有五十分的民眾,比例接近一半!
) A9 m( i. W3 _1 t1 A; }' y: s0 C
# q$ I: c8 _) G. c. n) ]( s+ y. E「投資、理財都需要練習,即使記帳也是一種練習,只要長久執行,數字感就跑出來了。」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說。他強調,初期的投資損益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透過練習操作,投資人可以了解自身的風險承受度,避免不知情下承擔過大的投資風險,也避免錯誤決策。
- _" P; @5 Q4 n! Y% Z7 t) p2 f& G" [8 D: u0 O
9 O& J% ~* t7 A5 D
追高殺低
. ~5 p; P5 i7 P" h4 K7 V5 P( z, e投資人群聚效應難以改變
0 M# n5 ]# o2 T, p5 s' p+ C4 N% z3 l" I3 Z |
) h V6 H; k9 Z+ U
單憑衝動與直覺投資理財,可能造成的後果,在黃先生身上顯露無遺。春節期間,和好久不見的同學聚會,在眾人分享新年投資計畫時,惟獨他沉默不語。「老實說,我的錢都套在基金了,就算看到便宜的好標的,我也沒錢買進」,黃先生終於說出實情。對將滿四十歲、育有二子的他而言,無論是加碼攤平,或忍痛停損,似乎都不是最穩當的解決之道,進退兩難的感覺,實在難受。8 X7 M6 o5 H/ ?/ c1 G
* h1 N. J: Q: P* |: u6 b
, `& e( I5 `" r9 g3 J原來,平時沒有研究投資習慣的黃先生,因為眼見股市熱絡,將可用資金全數投入,買進不少台股基金。直到去年台股重挫、跌破七千點,他收到對帳單才猛然發現,自己原來全買在指數高點。如果及時「止血」,或許不至於嚴重套牢,但時間一久,黃先生漸漸懶於理會這筆投資,被問及處理方式時,他的答案令人擔心:「再看看吧,也不知道何時解套,乾脆先不管。」
! _' L: |) P( r$ U, h1 O2 i
# Q+ `1 S. D( e0 H
) |& j( B) u3 o% C9 { i, O讓黃先生備感困擾的第一個原因,是盲目跟隨熱潮。再者,沒有做好資產配置與停損也是主因。投資人如果持續練習、努力避開這兩個陷阱,肯定能讓財富更上一層樓。
# ?3 `1 T) U: Q6 w& R
" Z' O& G/ [& J1 F# G% ~
: [% u0 V0 U% x/ B {% M早在上個世紀,被稱為「資本主義救星」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就曾觀察,認為個人經常有模仿群體選擇的「羊群效應」;《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也在《穩健理財十守則》書中提到,「和群眾在一起,人們往往覺得比較安全」。到了後金融海嘯時代,這種特徵依然存在,類似黃先生的案例從未絕跡。
. ^# f1 M0 B5 J
; G, H( X: D; \0 x0 G' y
^/ o1 I2 |. o1 W& C+ e8 s d! I「結果和我過去的經驗並無差異,投資人還是追高殺低。」從事理財顧問多年的安睿證券投顧總經理劉凱平就分析。那麼,投資人該怎麼強化心理、突破這種陷阱?墨基爾的建議簡單又直接:「別理會股市的傳統智慧和一窩蜂的群眾行為,他們通常是錯的。」) k% J) k+ C! F& t6 Y! M
. y1 \4 z3 g7 F' a) G4 x7 R7 i+ Y
此外,黃先生缺乏停損觀念,也是造成當前窘境的主因。香港知名股市作家曹仁超曾在著作《論勢》中形容,散戶面對抉擇時,有九成以上表現得畏畏縮縮,寧願逃避危險也不做決定。檢視調查結果,同樣可以印證這個現象:無法在關鍵時做出決策的投資人,並不是只有黃先生一個人。越缺乏投資理財練習的受訪者,越無法落實停損!
V) Y+ Q/ r1 F4 }& T
' |1 z5 x+ e; a, D& c0 v" j' i6 A5 K R$ e
觀念錯誤# k- |9 G4 ]5 ^$ W
多數做不到確實停損
7 P1 ]+ d* K6 v# c- @: N# G3 l: t7 K% A, y8 e [. q9 G. S
* _) w4 F; V5 g/ T+ a8 ^《今周刊》發現,能夠確實停損者,在所有受訪者當中只占四八.六%;如果再將受訪者依不同習慣劃分,無理財習慣的民眾,高達八六.五%無法停損!但將受訪者依照可投資、可儲蓄收入劃為五等分,能夠停損的比例,卻與收入成正相關。兩者的對比,或許正是造成窮與富落差的真正原因。: Y0 ~# c9 T# V7 L4 V* @
H% g& ^5 r; ?. x" N) v$ B1 y& Z9 N, ?% a `# h4 B; L
「其實,投資理財一點也不複雜,源頭就是收支必須產生結餘,接下來才能談理財。」劉凱平語重心長地說。他的沉重很有道理,因為問卷結果中最令我們意外的現象,是入不敷出的人遠超過預期!6 J+ x1 D& S1 S1 X. b S/ R2 d" j. w
% [& b% m1 M5 Q8 h0 s4 N+ [/ B. `. i! H! e+ O( x/ L, @
數據顯示,有近三五%受訪者無法持續收支平衡,更有超過一成受訪者,帳面上始終是入不敷出。這代表,對接近五成受訪者而言,連固定儲蓄都不容易做到,想要利用儲蓄進一步進行投資、理財,可能性自然更渺茫。- h* z% w% j& R# H* R7 H Q2 _
3 y6 ?# ^6 h; J% `6 p2 S* S
p1 C/ _2 D9 u7 n/ J7 s4 o
造成入不敷出的主因,可能是開銷過高,必須降低物欲;也有可能是收入不足,要量入為出.無論是哪一種因素,Alice的理財練習經驗都具有參考價值。! h: D7 B/ s4 o+ g: }: H
. C( ^+ z# e- t# I \+ p
! G! V2 F5 t, m, mAlice年幼時,家裡經營鐘錶店,由於父母從不吝惜為孩子花錢,例如購買昂貴的家庭電影院設備,在她印象中,家裡似乎從來不缺錢。直到父親投資的工廠倒閉,家庭經濟陷入困境,Alice才驚覺自己的富足,全來自父親勤儉的支持。8 m( s- ^) c `. o0 d
1 c, q& Y1 @& ~; {: g9 @: v
; I5 ^' \. U1 Z勤於記帳 粉領族修補財務漏洞/ l7 z; T9 d9 D1 a6 U u6 m
2 ]8 U7 v. r* W3 V! b
$ o7 L6 _" _5 m「父親是十分節儉的人,從小見他每天記帳,日後我也培養出記帳習慣。」Alice這個維持多年的習慣,為她抓出了不少隱形的財務漏洞。: w& ^- {4 V0 s* o w
! Z u$ G) o8 Z; v6 e6 y+ X1 H% b, y. H; E2 x, S# a$ S% G
例如踏入社會後,最初Alice是擔任駐唱歌手,這份工作月收入甚豐,有時甚至逼近十萬元,對一位二十出頭的女孩而言,如果沒有規律記帳,很可能因為不清楚花費流向,讓資產在不知不覺中流失 《今周刊》
) T* W0 a; }: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