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9792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703
- 活力
- 53
- 金幣
- 3057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21-12-10
 
- 文章
- 861
- 在線時間
- 293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Dailybread 於 2017-2-4 07:34 編輯 % A* l/ P3 ?( K0 O
2 t8 W& K K: s2 X
對於誹謗罪真實證明之解釋-以釋字第五○九號解釋為中心-
* g; A% q5 S! m' t
' q% T' ^$ W& L7 ohttp://ja.lawbank.com.tw/pdf2/092%E9%AD%8F%E4%BF%8A%E6%98%8E.pdf
4 }+ B8 Q3 ~ j" X$ b
2 h6 o4 U1 i/ J8 i釋字第五○九號解釋要旨
# N4 D, Z/ Q8 S+ ~) e) e; E2 u) e8 B大法官於民國八十九年七月七日做出釋字第五○九號解釋,認為刑法第三百/ `3 n0 P- l3 k
十條及第三百十一條之規定並不違憲,肯定誹謗罪的合憲性,解釋理由書表2 a6 n& P' K2 T4 @: U- `2 |
明「言論自由」應予「最大限度之保障」,繼而認為「個人名譽、隱私」: ^# b. D" r8 G" x0 X
亦應保障,大法官為調和上述兩種基本權的衝突,因而對於刑法第三一○條5 K- d1 ]/ D3 [5 U/ J0 M
第三項前段,所謂「證明真實性條款」的舉證方式有所闡釋:. U0 e( h; F! Y$ w; K
) J+ T/ i2 Y: Z0 `/ d「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前段規定:『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
# ]+ F( o) y4 }實者,不罰』,係以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事項之行為人,其言論內; o% g5 D3 p' g! R
容與事實相符者為不罰之條件,並非謂行為人必須自行證明其言論內容確屬1 M9 U0 c- p \; ~$ s. S; h
真實,始能免於刑責。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
- k/ ]! a: z+ w; a8 W& U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 f, a% n, i5 z4 p/ @& r! i F
繩,亦不得以此項規定而免除檢察官或自訴人於訴訟程序中,依法應負行為
0 H5 d- u0 v: E" A* m1 T人故意毀損他人名譽之舉證責任,或法院發現其為真實之義務」
8 G+ k+ V. Y$ i& Q4 h。. {9 Q% A2 H% n) w
蘇俊雄大法官則於協同意見書中提及:「真實之舉證責任不應加諸於行為人,8 R: q7 ~4 @0 l0 P1 m
法院對於系爭言論是否為真實仍有發現之責任;並且對於所謂『能證明為真實』
6 u% n; U* X6 b; P8 P其證明強度不必至於客觀的真實,只要行為人並非故意捏造虛偽事實,或並非因+ q9 _, c4 g U+ i/ Q3 c0 _
重大的過失或輕率而致其所陳述與事實不符,皆應將之排除於第三一0條之處罰
4 z( {$ B: x; W( v! k, R: w$ Q, d0 @範圍外,認行為人不負相關刑責」。
3 \1 h, j z+ _: a' X1 f
' u. }6 a7 U8 ^$ m吳庚大法官於協同意見書中提及:「依本件解釋意旨,被告之舉證責任將有相當& g% S4 p# o9 c8 P
程度之減輕,嗣後不能僅以行為人不能證明其言論內容為真實即以刑責相繩。除2 e0 X1 k$ D. i G$ x
行為人得提出相當證據證明所涉及之事實並非全然子虛烏有外,檢察官、自訴人, N+ c5 }$ v, ]
或法院仍應證明行為人之言論係屬虛妄,諸如出於明知其為不實或因輕率疏忽而2 P3 Y1 v- S1 D1 s
不知其真偽等情節,始屬相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