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12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1261
- 活力
- 6
- 金幣
- 3563
- 日誌
- 0
- 記錄
- 16
- 最後登入
- 2018-12-6
- 社區
- 碧連天
- 文章
- 1129
- 在線時間
- 424 小時
|
( |% x' u. t4 G# F) K' U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00304/172012062901574.html
' |2 h! i$ d/ ? Z: @, D7 D2 ]4 I8 o4 X7 C# J4 j' y M
( v/ R4 P9 X3 u4 ~* d/ E2 }+ c) z
假設有甲、乙、丙三個年齡相近的孩子,分別生長在三個家庭,都很喜歡繪畫,自由活動時間總是在玩水彩或畫漫畫。: Q; ?+ n: e6 h/ L8 k! w
/ D+ P- Y2 R) l
你對某甲說:「你畫得好棒,我給你一週的時間,如果你至少完成三幅作品,就可以來換取你要的遊戲機,你願意嗎?」0 n2 s, j# @' p8 y6 F7 Q) C9 B
7 w! ?% U9 E: G, I
你確定這三個孩子都喜歡某款的遊戲機。
( m$ m! U) [) y2 B ]% M
1 ~+ j6 \( J7 z- l6 e 某甲點點頭,一週過後,他依約完成作品,如願換取遊戲機。
( j& F4 N# d% b1 U( P& g+ s5 K! i8 e$ H6 b7 p+ }$ K5 Z
某乙也完成了至少三幅作品,你也給他遊戲機,讓他有意外驚喜。
7 \' S5 W: i9 x9 ^* l3 U$ Z
( n: ^# z2 C* l% e! ^ 某丙也完成了數量相當的作品,不過沒有拿到也不知道有遊戲機。3 ~2 B5 |1 Z# P( Z! V5 u/ q
( Y8 P' b( ^0 M, k
獎勵活動結束後兩週,你回去觀察他們在自由時間的活動,竟然發現有一位明顯減少繪畫行為,你猜哪一位?
( [3 a: [: k' f2 C8 x
`6 S8 L/ ~# c' Z* b$ V 一般人都猜某丙,因為他沒有獲得獎賞。( g3 C1 c! r# R/ x9 f; I. s
7 j. O9 e, W5 p2 R5 N6 V+ h 至於其他兩位,因為都獲得獎賞,「理」應增加繪畫行為。
C5 F) S8 t# \1 x) I; O4 n& w ^) X3 {' ~; C% X
豈知這個「理」是行為主義,假定人和動物在本質上一樣,趨樂避苦,受獎賞的行為會提高出現的頻率。! G" A/ S4 s/ s
( V) l( P9 F) A% X 但認知心理學家卻發現,人心比其他動物的思考要複雜許多。! @! n3 F" U3 J5 _( e y8 i1 O/ M
" L d; H& j2 | 當這三個孩子反省自己為什麼過去這一週畫了許多作品時,某甲會很明顯的發現自己是為了遊戲機;某乙比較不會歸因於遊戲機,因為他原先並未預期得到遊戲機;某丙沒有得到任何外在獎賞,會覺得自己是因為喜歡畫畫,所以畫了許多作品。畫畫對乙、丙來說都是一種有趣的玩樂;對某甲來說,卻變成一種換取酬賞的工作,故當酬賞結束後,某甲的工作動機就會降低。
' t( I# e, Y4 o2 S) f4 [% {- T
6 U' l: K9 j/ f0 M" s 早在三十餘年前,許多教育心理學實驗就已經發現這種效果。他們觀察或實驗的對象通常不只三人,而是三組或三班的學生;學習活動除了繪畫之外,還有數學與閱讀等。他們都得到類似的實驗效果:契約式的外在獎賞會侵蝕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把遊戲變工作。
+ K4 u, N0 i8 Z
7 z" e( q+ \' C, J V! |, ?" |! Z6 D 何謂「內在動機」?- `, i: g! s8 `" \) |2 O
. u9 b _( ?% z/ `' P 無論是「內在」或「外在」動機,都內在於心理。0 c r. m3 i8 R# D+ z
7 l6 t) H$ k0 D# o3 f' z1 { 但「內在動機」特指內在於事物或活動本身,也就是說,學習者認為所學的事物或活動本身就是目的,覺得這些事物或活動本身有趣味、有意義、有價值、帶來挑戰與成就感等;而「外在動機」則意含事物或活動本身不是目的,學習者覺得所學的事物或活動本身沒有趣味、意義或價值,只是把這些事物或活動當成工具,用來換取外在酬賞或避開外在懲罰,猶如幼兒吃藥只是為了糖衣。
6 M: C4 \7 U) V
) C) O( s$ n. T& a# f& b( y% U 學習者如果覺得學習過程雖然辛苦但很有趣,雖然困難但想挑戰,雖然會失敗但有成就感,雖然無知但渴望知識,雖然冗長但忘掉時間,這就是擁有高度內在動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 K$ B4 D% S: z' K+ D% T X
/ E. e5 ~/ j7 x- u7 T0 M8 h# F 學習者如果覺得學習過程辛苦而且無趣、嘗試錯誤帶來懲罰、知識獨斷而且枯燥,讀書只是為了排名、得獎、通過考試、避免考不好讓父母沒面子、避免被「少一分打一下」等,這就是典型的外在動機,是學習的悲哀!
3 Z) {7 G6 L( ^4 w. |4 W K- B! s+ V Q" ]3 p" N$ z0 O
什麼樣的獎賞,會削弱興趣、侵蝕內在動機?在下列三個條件配合之下,可以達到最強效果:6 h' ^( J4 R5 k' L+ ~
) e+ @. j5 D/ g& J* P) S8 F# h
第一,採用具體、物質性的獎勵品,而非社會性的讚美而已;第二,採用孩子最喜歡、最在意的獎品,而非他可有可無的獎品;第三,和孩子事前訂立契約,其形式大致如下:「你如果……我就……」例如:「你如果寫完這十題數學,我就給你看電視一小時」、「你如果練完這三首鋼琴曲各二十遍,我就送你一本漫畫」、「你如果這次期末考可以排進前三名,我就帶你出國旅行五天」等。8 m" O) l' \- B+ Q" U/ h# h/ |" B
1 z9 d: @+ O- x1 d6 v t: F/ K; u
如何把遊戲變工作?3 z* Q* W: Z% B# ^8 g
' G& O& w! U! Z# N8 }1 e+ l! s p
某高級住宅區周圍有一條乾淨的外牆,有個孩子放學後經過這裡,就會隨手用石頭在外牆上亂塗鴉。有個居民看到孩子亂畫,就跑去大聲制止,孩子一溜煙的跑了,但隔天放學後仍然回來畫得不亦樂乎。. u: Z6 V, K. Z# s
6 G0 \3 @8 L& b
這居民轉念一想,就對孩子說:「你畫得不錯,我出十塊錢請你幫忙在牆上畫十分鐘,你願意嗎?」孩子點點頭,拿了十塊錢,幫忙畫了十分鐘。: C, b7 C4 z) J8 d8 X, g
# Z7 x' a+ o( }8 f 隔天放學後孩子又來了,這居民說:「我今天口袋裡只有五塊錢,你可以幫忙畫五分鐘嗎?」孩子勉強點點頭,畫了五分鐘。# M! w7 q$ {, v+ N/ j
/ o# _6 \. G* E. k
隔天放學後孩子又來了,這次居民說:「對不起,我今天忘了帶錢,你可以免費幫我畫嗎?」孩子搖搖頭說:「這工作很辛苦勒!沒錢,我不幹了!」* c+ |( @; ]* N- q! v2 Z9 L2 J
( f2 |% c4 C8 |
如何把工作變遊戲?
7 r3 d* r. F( q2 g: ]# M* u, V
; |1 D4 G2 H, }. i- \! P 《湯姆歷險記》中有一段描寫湯姆被嬸嬸處罰刷油漆,湯姆剛開始對著牆壁既鬱悶又哀怨,後來發現有一群孩子走過來,他知道這群死對頭一定會嘲笑他,就假裝刷得很快樂。: Y1 i& _2 |. i; q' Q' W
) D' M- n! R2 R. c$ ]0 X1 ?
對頭不相信,還是嘲笑他,但他解釋了刷油漆的難度與妙處,一面吹口哨,一面顯得很珍惜。對頭還是不太信,希望試一下,但湯姆斷然拒絕。( x+ R* S; N2 {& U, H) t
8 i& P* @0 r2 g" V9 s 最後,對頭願意用一些玩具交換刷油漆的機會,湯姆才勉強答應。$ P9 {' k$ T k7 M2 D
' @( _7 \8 }* C" T! Q. {* S5 f8 _
這一段轉換過程的描寫,真是馬克.吐溫的一絕,讓我讀後三十年,仍然印象深刻。
4 t; g( x# O: N% K, |
8 M9 u# C5 T/ y3 @; e" [* q0 p 當孩子在學習歷程當中很投入、很專注、很享受的時候,這個歷程本身就是獎賞,千萬不要再用約定式外在獎賞強化它,若多此一舉,將後悔莫及。至於要不要給孩子意外驚喜,這是情感的經營,不要和學習掛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