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透過記帳 讓孩子有適度的匱乏感/富邦長媳陳藹玲 「平民風」的兒女理財教養心法) a ] R; y& O0 n1 l1 Q9 ?# Z
/ \7 w0 z" w: r" Y, u _3 t4 s* [ 2 `8 j1 K1 h7 V0 A5 ^; m
【文/謝富旭】
2 I m" [( K4 s9 z I; S, M0 S; x6 R, R& ? ]) W/ _
前言 富邦文教基金會長期推廣國內兒童理財教育工作,基金會董事陳藹玲以四個孩子媽媽的身分現身說法,富裕家庭的子女即使衣食無虞,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教育小孩對金錢保持「平常心」,並保持對生命奮鬥進取的心態,是富二代或富三代父母最大的挑戰。
; {6 H6 E& j( R5 }
& O! N- g1 l8 J
! t) b* \: Z: l/ A! }陳藹玲是富邦金控蔡萬才家族的長媳,夫婿為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蔡萬才家族曾名列《富比世》(Forbes)雜誌二○○九年台灣富豪榜第一名。儘管身為首富之家的長媳,陳藹玲教導四名子女卻走「平民風」路線,她認為,富裕家庭的父母不應「剝奪」孩子對金錢以及物質的適當「匱乏感」,這種理財教育才是對孩子人生最大的祝福。5 q; {& H% V. O# C
% _3 T f9 Y3 t
; T$ m: L- L* i' x1 l陳藹玲的四名子女都是到上國中才開始有零用錢,並要求他們必須記帳,藉由記錄自己的收入支出,從中學習到量入為出的好習慣,革除寅吃卯糧的壞習慣。
; L( e0 @' H- N C/ L3 P7 |1 a3 h5 @ m& o) I K1 |
' ~) _- B& E/ T/ Y |
剛開始,陳藹玲要求孩子記帳時必須按收入、支出與儲蓄三個項目,記錄金錢的流向。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則進一步要求孩子自己編列預算。「從記帳過程當中,財務的紀律將潛移默化成為孩子的好習慣,對人格養成有很大的幫助!」「從記帳當中,可以讓孩子了解到錢的重量,而不是伸手就有的東西!」她強調說。
' d. J, s0 V" u+ _
~* U- f' j G) r1 L {" Q5 Q2 D3 p' }' C
其中兩名孩子剛赴美國就讀高中時,每周也只給二十美元的零用錢。其中,大女兒就讀大學時,剛開始租的還是大門門鎖壞掉,地毯發霉的公寓。直到她去美國探望女兒時,擔心安全,才幫女兒重新找到較好的出租公寓。兒子第一次買車時,原本打算買親戚淘汰的二手車,也是經她以安全理由勸阻,才購買一輛新車代步。$ t, A! {; H5 R! Z& A
! Y' u7 X* E+ D5 D/ n
% a1 O6 m+ B. C6 h2 M, v
深植分享觀念 不平凡中享受平凡的快樂7 |: a$ Y/ ^9 b( M- N2 b. v5 }4 z
# K$ }& q+ ~! _ i9 N( S) F
1 {, t( J/ |6 Y: E5 R0 _
陳藹玲從孩子小時候就刻意地維持他們對金錢與物質適度的「匱乏感」,主要是想養成孩子儉約的個性。小學時,她要求小孩自帶水壺去學校,不給零用錢,盡量減少他們在外面買飲料喝的機會。國中給小孩零用錢後,她回憶說:「孩子們大多節儉會有節餘,偶爾有入不敷出的情況,但他們來向我撒嬌也沒用,我一貫的回答是:你要自己負責!」9 i, e5 L5 m* j' l2 i' i
( _3 G0 M% i6 P7 p1 ^+ a, S1 Z
6 j! M) i3 r+ s$ o
每當孩子生日時,親友們與爺爺奶奶的禮物就會如雪片般飛來,身為媽媽的陳藹玲,也曾為這個「課題」傷透腦筋。最後,她想出了一個辦法:每次生日時,她規定孩子們只能挑選最喜歡的三件禮物,其餘則送給富邦文教基金會贊助的弱勢團體小孩。這樣,不會因為拒絕親友感到不好意思,又可以避免孩子收到過多禮物而失去對物質的尊重,同時也可以把「分享」這個觀念深植在小孩的心中。
% [( t8 \ i, K$ j% L& l- j8 V; Y- w
5 R9 `3 N: C& C; I而每年過年小孩收到的壓歲錢也經常對陳藹玲嚴格的理財教育造成小小的「挑戰」。於是,她規定每年過年,孩子只能實拿壓歲錢總數的十分之一,其餘由媽媽暫為保管。十分之一的決定是她身為一個母親,在人性與教養兩者之間摸索出來的平衡點。
- O+ w: T# X9 F5 |
) s3 d0 ^) O3 x3 b6 O1 F- B- k' q* [# e# O6 n. m2 B
如此嚴格的小孩理財教育,陳藹玲道出了一個深藏在這個「首富長媳」心中對孩子們的深層企盼:「在金錢與物質上,我一直刻意維持我的小孩與他們的同學、朋友差不多的水準,但我心裡很清楚,他們所處的家庭是與大多數人很不一樣!」「但我很不希望他們因為出身的家庭不一樣,就失去平凡的快樂,以及對人生探索的熱情與鬥志!」# [1 S# Z& H5 c4 o: O. q( |6 F' M
: f+ t! f; @8 ]$ U0 f+ H3 H6 T C3 y2 s! P8 ?1 x8 G
對小孩刻意嚴格的理財教育與陳藹玲本身的經驗大相逕庭。陳藹玲開設印刷廠的父親對她的理財教育是採取完全信任、自由放任的態度。「小時候,爸爸總會在某個抽屜中放一疊鈔票,孩子有需要,就自己開抽屜去拿,爸爸也很少過問。」…【 ■《今周刊》2 _$ H- ?, P# q! j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