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389
- 閱讀權限
- 50
- 精華
- 1
- 威望
- 23
- 貢獻
- 7198
- 活力
- 16704
- 金幣
- 134216
- 日誌
- 2
- 記錄
- 1
- 最後登入
- 2025-9-14
  
- 文章
- 3888
- 在線時間
- 1431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阿慌 於 2011-7-6 10:39 編輯
4 C0 l! V# ?: e
: m7 ~! ] s _4 O: G; j奉歐陽的提醒,邀小的發言(只此一篇) :
' u0 V; R5 ?7 Z1 t, C" d V8 p* d7 C! G" Q4 E U
其實「入流亡所」是相對「出流攀緣」而說的# [, h, N' w4 _+ H% a) O0 L
由於我門六根攀六塵而幻六識,
8 k" p* A! k+ [, z- ]9 n6 Y這種十八處的分別取捨造成煩惱的根源
- I0 v: V1 r- ^+ R也都是由無明覆轉的佛性所緣生
% Y) c- @$ ^4 @% T入流亡所是一種初級禪定的證相6 k& R+ D) S% x) ?4 h
即在用一根來督攝六根而淨念相繼根身所感的境界# b5 k" ` P4 Y! q* X
(念念分明,但尚未達清楚明白)$ O) G4 y, w7 W! B, e& @7 ]& v
佛經言:「南(南瞻部洲)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
, T. [" v3 b- G! x六道的眾生六根裡面最利的就是耳根,所以耳根最容易圓通。$ l8 O; b' A: [! y9 B' ^
因此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就為我們特別揀選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 ~: m* I. x3 ?7 J1 D- N7 \/ \即契合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之故
1 H3 s% n+ q5 F2 M; _: Y& Z' U但任何一根都能攝入達禪定的境界,
0 V/ {# T. ]# _% d只是各人機緣不同,其麤細、深淺境界等差而已* x8 ~+ P; H3 v8 c1 A- ?/ f
禪宗的「念佛是誰」就是提起疑情,用意根
, x1 S5 p; I. X# U! J- k V(這種修持非常利害及有效,但要用對方法)
7 B$ l8 I) M3 g密教的觀想,也是用意根,結手印是用身、持咒用口1 {) s1 O8 V% E, {4 d
所以密教是繫鎖身口意入定境% m* a- b) G8 }/ v' q9 G6 W- ~
& U5 r& R: Q1 {# A" t雖然我在眼根上的功行較有機緣(有興趣的大德可以私下來文討論),& I0 O" P" ~, t0 z9 _
但我個人仍建議用耳根(在行進間也可以) (有興趣的大德可以私下來文討論)
0 ?: u" {& Z9 l7 ~入流是方法,亡所是一種初級禪定的證相
# w1 T Y$ `& ^2 r入流即是將出流攀緣的意識心轉回身體妙觀察) o2 V& `% U5 }8 q( z6 K- a& `
如念佛觀呼吸及安般六行的禪修等(不在此贅述)
$ C$ o* x* ~$ G# E7 r4 L- ^) a; Z以我的經驗而言
8 x8 l7 W# U( f4 O) I「亡所」即是切斷第六意識(分別)與第八意識的藏識(種子識)的關聯% D3 R: [7 E+ ?" O
由於沒有種子識來比對前六識的外攝現象
$ q* J; @& ^' I5 n所以無從定義緣起的概念,
/ C& A1 Z: y) z) ~/ W* I8 S% ?以至於無以得知立身之處與現象之等差(伏煩惱的初步,但沒有斷煩惱,連四果之初果都未達)
& V- b2 B* n8 H& A8 N! V. \於是虛幻的第七意識沒有執著的對象,自然緣滅
, C% e/ w5 Z: c! r就像手持一枝竹桿,我們無法說它是長,是短(絕對世界)/ _! A4 K: i3 C; e. G, H
除非我們從別處另取一支在作標準比對(相對世界),才能定義手持竹桿是長或是短7 i9 Z6 l! y" q9 f: R
由於我們的生命與生存條件是在這種二元對立的世界來認識周遭的
+ B8 D& ]& g- _! C6 ?% W- g5 H8 R5 s所以分別心的立判是無時無刻也是無所不在的" d% ~$ @9 K& M9 T
但「亡所」仍是有為法的功行,尚未入中觀的圓境
6 u" O( ?7 M! p$ D* B' d只是偏執的在虛我中暫時無從攀緣而已
" O/ z" S& t; C1 t5 e3 o* u5 C1 C8 ]2 C只要定境一滅,照樣六塵緣影,貪瞋癡慢一樣不少
% P/ F' S1 u7 N+ S
t7 c* L: N. E6 ~" J) v禪定在許多宗教都有,不是佛教的專利
$ _" Z5 G* s y# m) u+ V法鼓山的果如法師曾寫了一篇禪七開示(五、六月份慈雲雜誌)9 h9 o; w+ S' S/ ^ {* ]) \1 O
另外元音老人在「恆河大手印」中
# ]9 p8 Z j A) j* c9 w3 O也有不錯的禪修以及禪定描述/ ]& j2 z3 c8 t/ L8 e
但沒有相當的程度,可不能自己看了之後就盲修瞎練/ S0 K# l! M3 s/ Q: V
這些文字般若只是導引正行的方向。
. l3 h3 h2 Z& j9 m. j及來印證我們修持的境界而已
# O9 t! X5 |1 c& q' V- s. [# _( P
如果沒有空性的關念,禪修也沒有究竟的意義
/ v9 g5 N8 G! D" h$ j諸經之王《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學法無益」、6 V( C. T" y6 q3 K! D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8 a3 x# p4 b8 B0 b9 z+ P' d
亦即在檢視我們凡事起心動念的覺知,是否能以空性來堪破我執所起的妄心,
; y7 D1 P' [7 |# q8 u1 v* g是否還在以自性見與實體見,於背覺合塵住五欲六塵之境,3 u, i8 H8 A' c$ j4 T
隨貪嗔癡之習搞輪迴的把戲。3 m+ P1 K% i$ R6 [2 F3 m
高階行者在發菩提心之際就是聚焦於眾生之願想,作為優先於我來完成,
) P0 J1 Z8 l# M+ ^+ H將「我」及「我所」以「眾生」取而代之,自我消隱在虛空之中。
5 M D( P: j! P+ H) p- H心思總是以超我的空觀而行一切善法。
2 a1 d- t( q9 d! J7 z6 L如果還是用我執來貫徹自我的想法,縱然是利益眾生的善法或有為法的工夫搥鍊,. H# J6 b/ E- |
也不過是人天福報的點滴而已,還是困坐三界的有漏福田,
" h; V. T2 e: n9 c, L. B在三世冤的斷滅生死中,其與魔業究無等差。! m, O2 H+ x" w# ?
如能堪破現象,將自我淡隱於人後,成就他人本懷為志趣,就是菩薩大行;菩提心的實踐。
; I) G) i) ?# t' R1 ~8 D( E+ x有了空性及菩提心的前行,再來修禪定才是王道
& Y+ p2 Q: f+ G1 A# F" p8 r我近日與珠脫仁波切(達賴喇嘛母親的上師,已八十餘歲),獨談四十分鐘,有關破瓦法的修持(中陰身救度)$ I0 ^ h- X+ X* ?- i
它特別強調需有六字大明神咒的前行(就是菩提心的開展),有些上師強調大蓮花的前行
1 N! y2 n8 C- F `在在處處都要有菩提心,才能正修他法
+ f; o) {6 Z* T& x# S' Z& m菩提心高於般若,般若高於禪定, s2 O* |' s# {. 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