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07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2316
- 活力
- 63
- 金幣
- 7654
- 日誌
- 3
- 記錄
- 326
- 最後登入
- 2017-11-2
  
- 社區
- 四季
- 文章
- 2344
- 在線時間
- 1627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笨蟑螂 於 2011-4-15 17:30 編輯
, W. _) w) K, {& T, t. I: p
2 G. D5 g* O3 y9 P$ ~4 j4 t- J3 }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 - t$ S! Y3 p, G0 w# x* K
大腸直腸癌腫瘤形成的模式,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階段進行至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有些研究顯示從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性瘜肉平均所需時間約為十年,從腺性瘜肉成為大腸直腸癌則約需五年時間。在診斷腺瘤同時發現其他部位腺瘤的比率約50%,而在大腸已切除所有瘜肉後的檢查中,不同部位的再發生率高達30%。近年來已經證實經由內視鏡移除良性大腸直腸腺瘤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甚至死亡率。' e; ], E0 r1 Y {4 h
. \2 v$ }' A2 B, c
研究顯示有幾個因子可能會增加大腸直腸癌之罹患率,如果能減少暴露於危險因(不健康飲食、酗酒、運動量不足)可能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之罹患率,其它的危險因子像是病患本身有大腸息肉、大腸性發炎性疾病或具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都是難以預防的。複雜的飲食因素和身體的體能活動,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是較高的蔬菜水果攝取量及較高的體能活動量已被證實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藉由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應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但是仍有一些可預測的罹病因子:
3 N# W9 n3 k1 u# q* a( u# @0 _! Z+ f/ ^. b6 N0 }
1.年齡
7 U; U, Z5 o. s) Q& c8 o 超過90%以上的患者為50歲& F& }# q9 ?1 `' I" e) g6 n
5 v/ ?+ Y- g) {6 h& w; @& I2.嗜食肉者
8 Q( N q5 ]2 H& c+ C: m 高脂肪食物特別是來自動物的高脂飲食
7 N: n' M1 { {: Q- e6 C" x, d# X- e: F- S _/ S
3.運動量不足
4 j" W4 k' g9 T, j0 ?) B4 _( |. G6 T- ~6 q0 H
4.腸息肉病患
% M% J! ]/ i7 p! ]2 H1 a3 i8 L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為一種顯性遺傳疾病,約在歲時出現症狀,而此時65%的病患瘜肉已轉變成癌症,45歲時90%的病人會發生大腸直腸癌。此病的最後結果百分之百變成癌症,因此這類病人不但須做預防性大腸直腸全切除外,直系血親中有二分之一的人將遺傳到此疾病,也因此須全面性的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實施大腸直腸瘜肉篩檢。一般建議10 ~ 12歲開始,每1 ~ 2年應接受內視鏡篩檢。 8 N! i. `, q2 P8 S/ U8 Y
幼年型瘜肉症可以侵犯大腸或其他胃腸道。以前認為這些瘜肉大多數屬於不會惡性變化的幼年型瘜肉,但目前報告指出有少數瘜肉是可能發生惡性變化。因此此病應視為一種惡性疾病的前兆。治療模式應比照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G9 C5 y" }) B6 @
1 w, q. @9 O8 T7 ]( J* h
5.潰瘍性結腸炎和Crohn's疾病 9 ^9 S2 I4 V/ l R; i# S" T; @0 b
是一種不明原因的結腸黏膜發炎,大都發生在遠端大腸或直腸一般轉化成惡性腫瘤的機率不大,長期全結腸炎病人則隨著罹患時間愈長,惡性腫瘤出現的機率愈大。尤其是年輕就罹患此病的患者,應特別小心。罹患全結腸炎八年以上或罹患左側結腸炎12 ~ 15年以上,最好每年做大腸鏡檢查及切片檢查,一旦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或切片檢查有分化不良的瘜肉發生,應立刻作大腸直腸全切除術。/ ~( S* N% ~) o" ^; N1 @$ G3 u+ _! y
2 m" P0 t9 ~, a6.具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
7 U7 P7 |# T, D. I/ |! ]; ]) A" Y 國外文獻報告指出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比率也比一般大眾高。統計上,某人家族中,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則其本人罹患機率為一般大眾的1.5~2倍;如果有二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則危險性提高至3至6倍。一位大腸直腸癌患者終其一生出現第二個大腸直腸癌的機率相當高,同時這些患者出現大腸腺瘤的機率也會超過50 %。: T7 C8 c. K% T) t: Z
( h# ~* H9 w# W/ N" F" e& h% D ^+ y8 R
糞便潛血試驗於臨床上是用於檢測腸胃道疾病出血,如:消化性潰瘍、腸道發炎、大腸瘜肉和大腸直腸癌等。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五十歲以上之成人應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篩檢,以期能早期發現大腸瘜肉或腫瘤;依文獻之研究報告,進行糞便潛血篩檢,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或死亡率。0 K. Z8 A( t# G7 w
5 G0 ~2 F' W- Y6 E6 v8 n" I- u1 E
本文作者【仁慈醫院 檢驗科 葉美如主任】
3 G2 {- [0 T! h9 D; B
c" T7 o9 ]: A$ d% Z+ IA. 篩檢對象: 0 s" W2 @2 j) F( c
a. 無症狀的高危險族群: 臨床上凡是經証實或被懷疑與大腸直腸癌有關或為其先發病灶的一些疾病或
4 F& d& b+ J5 n I, S者徵後群﹐均被列為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它們包括家族性結腸息肉症﹑家族性癌症症後群﹑
# v; F. n* _4 W* F) L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疾病。大腸直腸息肉患者﹑先前罹患大腸直腸癌患者﹑腸道曾接受放射線照
' d& Z; ?2 A ~/ g+ M. L射者以及曾接受膽囊切除的患者等。
& K1 H) a& y# f( e g! I' \
9 U9 X, l& N3 \$ M9 pb. 無症狀之較大年齡族群: 大腸直腸癌好發的年齡在60至70歲之間﹐雖然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報告
! l3 V _5 K0 M) m; }6 f國人的好發年齡則以50至60歲為主﹐但無論如何﹐大腸直腸癌常見於年齡較大族群的人們乃是一件+ U3 n* x" G: b2 d8 d; a E+ G
事實﹐再加上腫瘤前期病灶的大腸直腸息肉其好發年齡又提早10年左右﹐所以依照美國癌症協會於
9 \" t% o3 D' {! `) q1 u; [9 y( [% e9 N1980年公佈的建議﹐對於非高危險族群人們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最遲不應超過50歲,就必需開始接受每年的大腸直腸癌篩檢。
; y1 `8 _( u+ D, ~
/ i1 [- u! E0 I, _! i7 Bc. 有症狀的族群: 具有與大腸直腸癌有關症狀的人們﹐無論其年齡大小﹐均當然地被視為篩檢對象。; f: J1 K* ^/ d
重要的是如何提高醫者與大眾對大腸直腸癌症狀的了解與警覺﹐為另一當務之急的工作﹐將於後文中
$ ^ H' g! U" j6 P8 l: |0 i提及。 $ a$ i) N. z: m, Y5 B
) n* F3 ^- J( f8 T8 D5 P6 c
' p ~& N4 {- E! Q$ l
7 v0 A" K% v+ q7 r _. H9 ?2 Y
% o) @* Q+ X/ H: V: T- u+ P1 G4 h5 q+ u
- f# b- d4 y% u) H# h, z即日起.9 W: ~3 E6 B+ o/ P: q/ J8 y
凡30-50年次且99及100年都未做過篩檢的鄰居
$ M) H6 h/ s% [4 ^+ Y! l r都可到北大藥局免費領取大腸直腸癌糞便篩檢用篩檢管及檢查表) P7 ?' i3 R7 d% |
注意事項
1 E3 G2 ?' }' `1.需為30-50年次(不分男女)且民國99及100年均未接受篩檢者(國健局建議兩年篩檢一次)
' g# e' u+ x _2. 採集檢體後請三天內送回藥局
3 _0 C3 K- P# Y, g6 P 因衛生局每周四回收檢體.故請每周三將檢體送回
" p0 G; C2 s) V) Q# l* u& [' ]3.為免資源浪費.領取後請勿必繳回檢體2 R9 y0 [& z3 A! \, Z& }& b) `
4.以下資料請確實填寫, P% Y$ b0 N5 Z2 w
- M( \2 p6 L& V3 M
/ G- v4 w0 G+ S1 |
( Q g: Q- Z5 X2 C' i( j4 N o" d
& W7 x& v, Y* {8 A% X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