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0474
- 閱讀權限
- 30
- 精華
- 0
- 威望
- 1
- 貢獻
- 268
- 活力
- 889
- 金幣
- 4899
- 日誌
- 44
- 記錄
- 15
- 最後登入
- 2016-12-1
- 文章
- 717
- 在線時間
- 130 小時
|
2 a0 n4 e2 t9 e4 t
給大學新生的第0堂課 當你會想「為什麼」時,你就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 G: V! u% Q" C3 m8 g$ T1 g1 j& ]" a9 w& z) |4 O
其實當考完學測,繁星放榜,心情放鬆不少但同時我也開始煩惱並憂心,除了考試、讀書之外,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在這十二年的升學教育,考完大學學測、指考,代表著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可是你有想過並問過你自己「為什麼」要上大學呢?從國中到高中,考試為了分數;從分數到升學,讀書為了學校,尤其是要追求國立大學,然而大學四年後呢?
- T4 m$ y$ X1 b1 X4 b
$ {, a* n4 F5 u+ J8 x這些問題不是選擇題,沒有選項可以讓你抉擇,重點在於操之於你自己去尋找解答。而找尋解答的方法有很多,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提問「為什麼」。長期的考試主導教育的結果就使得我們不常常去思索,只是一味得到正確答案。更可怕的是在這資訊爆炸的世代,臉書、LINE、Wikipedia等傳播媒體平台,透過網路五花十色的呈現在你面前,你能夠分辨清楚資料來源、出處以及真實性嗎?$ j7 \( ^4 R' b
9 g) m8 [3 J* K) {$ M6 p除了當資訊的接收者,更要扮演一個會質疑的詢問者。: B+ i" f) [, S' \# B" v
, k% X; C. M [0 z# j# @ `得到並不代表擁有,資料在你面前而不會去思考並從中提出問題,那就會像是一隻囫圇吞棗的蠹蟲,在腦中並不會成為你的知識,而你自己只是在覆誦別人的東西,這些並不會是屬於你的。
2 s1 u7 g& G. y6 I/ S0 k# k+ A' ^- T3 P( ^3 h" j% Z* S1 l$ C
或許是長期仰賴標準的緣故,課本內容要有課綱,國語文字要以教育部國語辭典為準等等。有次與教授拜訪完一位要聘請的講者,當中演講內容提到「塑」(ㄙㄨˋ)一字,卻都發音成為ㄙㄨㄛˋ一音,之後拜訪結束我便與教授談了一番。或許是因為國高中教育的緣故,使我對於「句讀」有所執著,好處是當考試考到國字與讀音判讀時,很快能夠掌握,對於一些長期誤用、念錯的字音,可以糾正過來。但當「權威」告訴你「塑」的讀音為ㄙㄨˋ一字時候,「為什麼」要被這樣念。是因為歷史緣故還是有其他原因?是誰決定我們這樣稱呼?又為何這樣稱呼是錯的?錯在哪裡?' h# a( b' o2 q* R" p& i% [2 l& G
9 ? ^7 [- q2 \( z" K, k+ v S6 ]教育上相信專業並不代表可以完全信任專業,專業的背後代表著一種知識上權力的不平等,因為你不知道,所以才信任他而不再去過問。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有知道的權力,並質疑。當一群人把歷史課綱東刪西減又加添內容的同時,何不去好好建立屬於自己的歷史課?不過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現在,透過許多方式得到分數的同時,還會有人在意自己讀了什麼嗎?在反課綱的這群學生身上,讓我們看到他們在乎、在意的是什麼。
: D0 p, I8 N+ g* M7 F) ]# W- I5 l* t5 m' a2 e+ [/ H
提問「為什麼」是一種學習態度,是思考之後的產物之一,而不是代表你是「問題學生」7 H# Y, f2 s9 X3 s) j
; F) N1 Z+ U7 m5 d0 k; H2013年國科會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台灣大學生高達八成八怕問到笨問題,成為班上笑柄、很丟臉,不敢在課堂上發問。(1)學習模式與愛面子,不僅是文化因素,在全班鴉雀無聲的空間,發言更使自己被人認為是「你有多厲害」的感受、提問也會被人認為覺得是「你很笨」的感覺,當這氛圍被豎立起的同時,我們便不會在課堂上熱絡討論,而是低頭不語。此外教室的空間與上課人數也是造成我們不會願意去發言的原因,整個空間的建構目的在於適合「講課」,讓所有學生必須聽老師的上課內容。
) U* g5 H0 Z s1 Q; _
$ ~, f T& L4 K3 `# [& I$ X韓愈師說一文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解惑前學生更要懂得提出自我的見解與疑問,彼此才能夠激盪出在學習上的火花,當然提問立基於你所想要得到什麼。
. ^* ]8 M9 a6 D6 l* `
( J& j: {( y- U% \
" @, I! U W5 r
. \/ u3 q' I. ~' Q* L(1)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怕問笨問題-88-大學生靜悄悄-213000391.html
% S& b5 e* }& M, U8 g1 n" Q5 L& e' F+ u& d& B7 l a; ^
作者:林奕宏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