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1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趨勢看法區] 並不樂觀的中國經濟“新常態”

[複製鏈接]

159

主題

0

好友

850

積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文章
281
在線時間
172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5-8-25 00:25:35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前
7 ~$ `4 s5 D3 [9 o
FT中文網 孟子宜 採寫
  ?* R" ^  J% x$ V' \$ c! Q. { 9 \1 X" I4 v! v& y8 _3 {+ ^
近兩年,中國經濟似乎正經歷著中國改革之後最壞的日子。去年習近平提出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決策者對於“新常態”的解釋是,相比於過去三十年裡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新常態”是經濟發展趨於成熟的表現:不再追求高速增長,推動產業轉型和優化, 擴大市場的角色等。5 r1 V) e* H* A" s
. b4 O. A! u0 K9 z9 x
近期,在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專家學者和相關從業者們紛紛就“新常態”闡述自己的看法。在與會者看來,經濟“新常態”並沒有像官方的解釋那樣充滿希望,中國面對的更多的是風險和挑戰。
1 L6 P" J. P6 C- h3 |! E5 l* j& H+ D' u$ e6 b0 n1 d
人民大學教授劉元春在為大會做的報告中指出,今年中國經濟的趨勢是“低迷與繁榮、蕭條與泡沫並存”。比起以生物制藥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繁榮以及股市樓市的再次升溫所帶來的泡沫,人們的關註點更多聚集在低迷和蕭條上。低迷和蕭條的主要表現為重要指標的下降。國民最為熟知的也是衡量經濟的基本指標GDP增速不但全國只有7%,不少省份的GDP增速都徘徊在2%和3%,山西等省份甚至為負。其他重要指數如投資增速,總需求,工業利潤,和克強指數(即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也不樂觀。這些不盡如人意的數字背後是由人口紅利減少,產業結構不合理且產能過剩,地方財政困難,宏觀政策失控等一系列難題交織而成的問題網。
4 u* y' j+ Z" y, [
6 i3 g3 `0 `4 y0 T7 i: i! K) t在解讀“新常態”以及“新常態”下的風險時,劉元春認為,官方對“新常態”的認識“嚴重不足,下的結論太早了”。他分析說,過去中央提出的“新常態” 是“GDP增速在下滑,但是CPI保持穩定,新增就業還不斷持續增長”;而中國今年正在經歷的是“GDP、GDP平減指數(註:GDP平減指數反映了物價水平)在加速下滑”。其次,劉元春指出,決策層過多的“將經濟下滑的因素歸結到人口紅利、改革紅利、工業化紅利、全球化紅利等中長期因素之上”,忽略了“持續的短期需求不足將自動創造中長期供給的下滑”這一因素。對問題的不充分認識導致了“08年(金融危機後實行的)警示過度的能動主義和現在過度的無為主義都是有問題的”。值得註意的是,雖然與會專家都認同現行的財政及貨幣政策不夠積極,但是不同於兩位有政府背景的專家,劉元春認為政府應該拋棄舊有的政策刺激的理念,理性思考現下復雜的經濟情況,確立明確的目標後再對癥下藥。
6 y' L3 N1 d  L' u
0 I- ~) z2 k6 j' X$ K對於劉元春的解讀,同為學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表示認同,並著重就應對政策提供了思路和解釋。高培勇說,當前“是趨勢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兩個力量交互的時候,是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同時發揮作用的時候。……以往我們說宏觀經濟政策就是反周期的,東風來了刮西風,西風來了刮東風,是一種對沖的力量”,但是現在,“調結構是目標,保就業是目標,防風險是目標,……多元的經濟政策目標一定要同時兼顧”。因此,在“新常態”下,“宏觀調控方式的調整和變化必須考慮到新的因素,不能說拿過去的眼光去要求現在的宏觀經濟政策”。秉承這個思路,高培勇亦不贊成實行積極的貨幣政策或是財政政策。9 Z$ D7 Z% z  L
' Z2 ~# a7 v, f4 E6 x- D: E( d( g
如果高培勇的建議是現實可行的,政府就應該依照形勢改革創新,在“新常態”的參照系中找出政策的平衡點和落腳點。$ o7 {. p5 d2 |/ Y2 L

* `! ]" V' p7 w+ v- e繼續高培勇有關“新常態”下經濟對策的討論,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的關註點則在結構性改革帶來的陣痛上。他認為,政府的政策要把握改革的度,找到一個兼顧解決問題和緩解陣痛的落腳點。此前,劉元春就提到過,“我們低估了結構性改革帶來了短期沖擊”。在認同劉元春的同時,姚景源說,結構性改革好比拔牙,如果打麻藥能夠緩解拔牙時的痛感,“結構調整陣痛期,我們能不能也打點麻藥減少陣痛”?
$ |) ]! q& F2 ^7 J. G. P2 \' ~) Z" C; N) b$ T2 Y
在當下討論改革的陣痛問題,的確就像是討論拔牙。但如果說改革的陣痛就意味著犧牲企業和人民為代價,那麼這樣的改革會不會造成一種本末倒置?因為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造福於大眾。正如姚景源所說,如果政府在改革時能夠完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也許就能減少結構性改革施加給市場,企業和人民的痛苦,也有助於減少改革阻力。% k/ U- Y' _2 e* h
  G% Y7 s# m6 {! }8 B6 Z
顯然,在這些經濟學者的眼中,“新常態”的新不僅僅在於它與往常的經濟狀態不同,也在於它是一個復雜的沒有範本參考的情況。如果想要開出有效的政策處方,還需從準確把握“新常態”開始。
: z/ V! L% l; O; J& P' z
: s5 {- A: V8 A& L7 C3 q1 S0 {讓人們失望的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並沒有概念上那麼簡單,經濟學家們也並不樂觀,“現行的歹勢還會繼續走低,直到2016年觸底後才可能好轉。”但是,最壞的日子有時候也會孕育出好的變化。眼下低迷的形勢是否也能成為倒逼政策改變的好契機?如果學者眼中的問題能夠轉化為改革的重點,提出的建議能夠被採納落實,應該也會被算作是“新常態”下的好的變化之一。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