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68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1085
- 活力
- 960
- 金幣
- 2544
- 日誌
- 12
- 記錄
- 140
- 最後登入
- 2011-12-11
 
- 文章
- 623
- 在線時間
- 151 小時
|
6 V% h2 z v% Y4 v) g【張老師月刊/洪莉竹/文字整理:陳舒榆】 ; [) E5 n' V, \9 j3 \$ P
0 f6 o6 \8 {# V7 i當孩子養成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各項任務的能力,自然會對自己產生信心,即使日後遭遇困難,也會獨立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4 v: `. Q9 j; V% d' r( X/ i 7 \6 g( L; z$ P
* Y; C* H" a# U* I- K0 X) G$ c2 a有句諺語:「失敗為成功之母」,指的是人們可從失敗的經驗裡記取教訓,奠定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但這句話,套用在學齡兒童(六到十二歲)的學習與人格發展上,或許就成了阻礙孩子朝正向發展,變得自卑、懶惰的影響關鍵。因為一再受挫、失敗的經驗,容易讓孩子產生負向的自我概念,長期下來,恐成孩子進步學習的一大絆腳石。 . f* R2 x+ m( O! P0 u \
, l. O2 O3 o7 g3 ?
從成功經驗建立學習能力 % n- N* ?/ X6 J# f4 o
1 V4 Z# ]( w: c; R4 e
依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要養成學齡兒童的勤勉感,是需要培養他們面對課業、與他人互動的各種能力。如果這些能力,足以讓他們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的各項任務,並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與能力感,從這些「成功經驗」裡,孩子會對自己產生信心,願意持續努力。即使日後遭遇到困難,也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而不輕言放棄。
R. p* f8 B/ d4 D! S5 b8 m# u- [2 w9 y: S: n. L8 v8 }7 ?
反之,在這個階段裡,大人剝奪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與實際自我從事活動的機會,一來孩子會慣性依賴大人,無法養成責任感與獨立性;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因為缺乏靠自己完成任務的經驗,逐漸失去能力,就容易在活動中退縮,形成性格上易有自卑、懶惰的特質。
B) q2 Z0 ?# E |! y" ]! }0 f( c% i" X' F4 F% q
1 x) d' v5 n& q2 h, i- k' ~
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學習困境 $ j8 n$ D f% {2 m
3 w* V* j! r- v" ^& K# O5 A家長多半有許多迷思,其一就是看分數來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卻對於孩子在課業上是否獲得能力感、對學習有沒有熱情等,顯得較不在乎。以孩子面對「寫作業」為例,我們常觀察到,多數父母見到孩子功課寫不好,就認定是孩子太懶、太笨,把問題完全歸因到孩子身上;或是老師怪家長不協助指導,而家長怪安親班老師沒盡到督促責任。這些都是解決不了問題,反倒可能導致孩子不寫作業的情況更加嚴重。另外,也常見父母會期待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以為「跟孩子說一些道理」之後,孩子就可以「瞭解寫作業的重要性」,然後立刻轉變成符合大人的期待。
0 R+ }/ W' L+ t2 G& ]* x: C. e0 q$ v
大人們卻都忘了,培養能力、建立習慣都需要逐步累積,並不是光說道理就能讓孩子改變,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獲得立即成效。當孩子無法完成作業時,父母應該試著去回溯找出孩子為什麼懶惰的真正原因,是孩子對學習沒有熱情?還是認為自己就是「笨」,再努力也沒有用? : a9 F. M5 t- y% _$ D. w
- f8 _& r4 \5 Y4 U. x理解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從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供孩子適切的教導與協助。讓孩子慢慢從無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建立起孩子的「能力」;當孩子愈來愈有能力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事,這能力所產生的效能感或成就感,有時遠比大人給的實質獎賞要有意義得多,也會影響孩子長遠一生的思維與態度。 5 y7 M& Q7 }% f0 w y
/ T% V( R6 h, A能力不足?
/ M( M) n! i/ v5 u* D- i" J
a& g* i7 a7 u2 x# v+ o所謂的能力,指的是孩子的智力發展、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基本技能。像是孩子的智力發展出現了問題,但老師出的作業又需要抽象邏輯思考;又像是有閱讀障礙的孩子,看不懂也無法理解習作上的題目;又或者孩子根本沒耐心閱讀文字,寫作及造句能力也不甚理想……。此時,大人們就該適時降低作業難度或要求;老師出作業時也應盡可能顧及每個孩子/家庭能力與條件的差異,對於程度落後較多的孩子提供補救教學;也應重視學生的努力、改變與進步,從旁給予鼓勵及學習輔導。
' J1 T; t0 v q/ C$ {
5 q/ Y4 I/ n% K3 [6 |未能理解作業要求? $ A6 i; L7 r0 y6 Y( r# M
) f. R( B8 Z. ^
有些孩子不能完成作業,可能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無法理解作業的要求,在接收訊息、理解訊息上出現障礙。像是老師在交待功課時,有些孩子經常性地沒聽到、沒聽仔細或聽不懂,那他就沒辦法完成功課。此時,大人們就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重複解說訊息,或以不同方式表達,也可以請鄰座的同學協助說明或記錄等。
& L! X; W" y3 g, x% y; J1 @/ P" k* s/ L2 i& E% Q, ^1 P
習慣不佳?
$ f8 i9 @/ e/ V1 w3 N( |& y' O3 }% V2 g
多數的孩子不會完全不寫作業,只是習慣不好,像會邊寫邊玩,無法專心;或先玩再寫,不夠時間寫作業;或經常性地落東落西,回家功課根本沒帶齊;也有些課後上安親班的孩子,習慣有人幫忙完成功課,長期下來,失去能力,碰到困難就只會舉手向老師反應不會寫。 : o g; w# H' I0 R5 T0 Q- |" g1 B3 O8 O
2 j% u, |* Y+ Z5 d: Y: c
遇到上述情況,大人們首要改善寫作業的環境,讓孩子在心無旁騖下完成作業。其次,培養紀律與好的學習習慣,多花時間和孩子討論他所遇到的問題,陪他一起面對、一同想辦法解決,因為「身教重於言教」,往往父母自己面對困難的態度和行為,會比說道理更具影響力。 3 ~# g* s+ x) K b: @# E; ^
$ O& c1 N% G7 J心理因素影響? S- f) h9 U% {2 }, I" p# D
) p4 i0 e# o7 \當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會故意拖延寫作業時間,免得完成後又要額外寫練習題;或心想反正自己不做,待會有大人幫忙完成;或覺得寫作業好麻煩,反正不會受罰,不寫也沒關係;甚至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就笨,怎樣努力都沒用……。當孩子出現上述的心理狀態,大人們就該檢視或調整在教養上的態度及方法,像是有些父母缺乏耐心管教,錯了就罵,但又邊罵邊幫孩子收拾爛攤子,在管教方式沒有一致性,又怎能期待孩子會懂得肯定自己,願意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去克服課業上的障礙呢?
4 |7 I" V# K# c: \; S' E; P: h* ^0 T' Y% M( l( @9 f! n# Y7 n. V
' J6 Q3 M d, M* D, h: e. d
態度與習慣遠比分數更重要 - n* O5 M* Z7 D! H
' e2 M# V7 d4 A4 `" w2 ~
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比考試分數的高低更重要。尤其,中小學階段的「學業能力」培養,不單只呈現在成績好壞的表象,也深遠地影響到孩子未來面對挫折時的應戰能力。所謂「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包含了:
& C: R; m* m7 X. B0 i
2 p& n' H, f; z9 B& x2 o# U" c( }.時間安排與運用:讓孩子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如讀書計畫、每日作息安排等,並能依照既定計畫運作、定期調整計畫等。 3 u; L$ P. Z; q6 A7 c
0 \& y2 S8 C ]/ ?; W8 [
.為自己的作業負責:培養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懂得尋求協助、檢查並改正錯誤的能力。
( a0 e- e9 h) l a& R( U! _* O* q# p! u' ^
.遇到困難要解決: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課題及困難,要引導他們「主動」求助或是「自動」搜尋所需的資源。 , p& P4 `# X8 [
7 G9 S% j) l1 Q0 I4 R- u1 Z
7 d& R9 X2 C$ @9 m" K7 V- X% t' w: g$ K孩子通常會在讓他有成就感的事情上,得到能力感,所以他會投入得愈多。在這段學齡關鍵期,大人們以耐心陪伴、協助鼓勵的方式,依著每個孩子的狀況訂定能力所及的目標;耐心陪著孩子逐步建立習慣、累積能力;並花時間分享與欣賞孩子的成就,即使學習進展不符合預期時,也要耐心堅持,給予孩子絕對的信心與心理支持。相信大人面對生活的態度,就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0 o7 m- @! i% o4 J% S4 s! a0 H/ u* K |
【洪莉竹檔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專長解決取向心理治療理論、認知行為治療理論、親職教育、人際溝通與情緒管理。 " ~% W' J5 p, m! d7 S* j
4 N k% x8 g2 T
3 O# B- f9 p6 e& w- \- @. M
) j; _9 V$ B9 g6 Y. l3 P' ?8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