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39
- 閱讀權限
- 1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95
- 活力
- 76
- 金幣
- 362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5-2-26
- 文章
- 37
- 在線時間
- 18 小時
|
冷戰、不認錯、肢體衝突
2 T: f9 ]" v0 v$ X; u9 v由於學齡前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皆無法像大人般成熟,許多專家提醒,現在的教養方式不應該再主張大讓小;但是,當學齡前的孩子們吵架時,爸媽不介入,孩子們真的有能力藉此展開自我學習嗎?當孩子們的「吵架經驗越多」,真的代表「溝通技巧提升了」嗎?本文不只適用於手足之間,也適用於堂表兄弟姊妹,以及同學與玩伴之間喔!爸比媽咪們看過來……。; ^" g6 n* K) ?; T, ~ Q5 U3 ~
4 k/ O& X3 W' C0 ~9 X何謂溝通?
# C) A6 w) h5 `4 `. O- }敘事取向訓練講師、督導、心理師黃錦敦認為,要回應上述問題,應該要先了解究竟什麼是溝通?黃錦敦心理師指出,溝通像是一種協商的過程,透過某種方式表達自己、理解他人,讓兩方的聲音交流,以找出彼此合適的互動方式。尤其在家裡溝通或是親近關係溝通的目的,最重要就是要讓彼此在關係裡頭都比較能自在、享受與親近。
3 e. q$ ^. n! \# e+ U7 m: ~3 T! u1 I2 H3 }; @) y4 J5 i* J; r
溝通四大重要元素
, ^' U4 E/ u1 n- b/ ~& E0 m0 `親近關係的溝通,涵蓋了4個重要的元素:接收、表達、界線、愛的連結。
7 N9 Z9 G5 i$ ?$ Q; h0 Y: {* m9 V4 j* U& w T
溝通元素一:表達4 ?3 |1 C$ m* Q4 K0 `8 Y0 O
表達是一種基於理解自己內在,藉由某種管道傳遞給他人的能力。
/ E, F8 D, R$ z$ k" y- n# f/ B2 w I6 b; G" T& U0 x
溝通元素二:接收( @6 n' Z$ l2 f# X. L4 A; y$ U
接收是一種願意打開自已的內在空間,去聽見對方的能力。. f0 F" z* |8 Q3 i
$ R' I" M; m: a! @/ w( d4 p/ I溝通元素三:界線+ _( h1 ], n9 e5 {2 g
界線也可以說是倫理的思考,是關係裡對於彼此界限的覺察與思考,人們經常談到的互相尊重,其實,就是談彼此對於界線的尊重。而關係裡頭的融洽,常看見界線的開放與融合(例如,孩子們能夠試著互相討論或分享玩具),當我們與人親近愉快的時候,通常也較容易嘗試分享此界限。
' x5 h3 r% w' M7 f
! ~2 P' R6 |: E. c衝突的發生往往是因為「彼此踩踏的部分超過了對方願意給出的界限」。我們常見孩子衝突的原因,也常常是在捍衛與表達自己的界限,此時,溝通其中之一的重點常是界線的再次確認,找到彼此合適的相處方式。! l3 Q& W+ J0 x' L- z; S& z9 [" H
+ J8 h% ]2 y; A7 N溝通元素四:愛的連結* h. J3 f+ l5 D% Y' g0 {4 w
家,不是只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如果缺乏愛的連結,溝通過程就也會缺乏柔軟、缺乏空間,在親近關係裡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在愛的基礎下講道理。0 a+ i% x* N/ u- v5 ?- `
3 t% @2 E Y5 t3 x- ?9 l C如何培養孩子溝通力?4 R0 p h/ @2 W+ E
談完了溝通的概念,對於孩子如何學習(培養)溝通能力,黃錦敦心理師也提出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與爸媽分享:
3 e5 O8 i% s, L$ W) W8 K2 h
. I2 d2 T6 x+ @1 ^+ w! ~/ u勿忽略「試誤」的重要性!
8 l3 q% S$ y; c! B! ^! @3 s唯有嘗試錯誤,才會嘗試去找方法
: M3 b: c/ C$ z: N3 e很多時候人無法完全複製別人的經驗,即便是某個人這樣做可以成功,但另一個人卻不見得有同樣的效果。這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個人特質、外在環境的資源、困境的背景…都不盡相同,黃錦敦心理師指出,其實很多的能力,我們只能從別人身上「參考」,但必須要自己一次次選擇、嘗試、修正,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能力。
) u+ p/ n! s' |8 f8 l9 f& u+ f l9 }+ b
如果孩子們自己沒有經歷所謂難受的感覺,那麼即使爸媽主動找孩子們坐下來談,也常常只會淪為大人在指點小孩而已。
) X. f& w1 _8 C M, v. a. B
; e$ D; s: Q3 u換句話說,真正的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嘗試找方法、嘗試錯誤的空間!「我把『學習』視為一個人不斷經歷、嘗試、思考、練習、修正的過程,這過程當然會犯錯,但擁有犯錯的空間,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黃錦敦心理師說。
; }& [* _! S x l' x' j6 O6 n/ w2 `( ]+ d, K. z3 |
思考力與溝通力密不可分
6 O; s2 y% X3 g, P讓孩子自己思考,避免直接給答案( y5 t# k7 n3 w: M5 o! ^& T8 L+ S
此外,要能在錯誤裡知道修正,「思考」就是關鍵的能力。事實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爸媽能給予孩子的協助,並不是要孩子「聽爸媽的話、照爸媽的方式去做,然後達成目標」,雖然很多時候孩子馬上利用爸媽的方法的確非常容易成功。
1 @2 \0 X3 A# x% S, q2 v# x
( Z9 }# l7 v# q+ G b" i然而,若是孩子的生命中,充斥太多這種「直接輸入法」的成功,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往往變得只能聽從別人的建議,但卻無法產生出任何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思考,更難以真正擁有修正自己行為的能力。: \8 L. w6 G9 K
l" K2 q4 R; r9 \6 A* n
即使預見結果,仍應鼓勵孩子多嘗試0 m- j! U1 A& x* y" Z! {
即使父母明顯看出孩子的方法可能的結果會是「失敗的」、「不夠好的」,也要多讓孩子去嘗試,看看結果如何,最重要的是這麼做,爸媽可以有更多機會跟孩子進行溝通討論;很多孩子是在這種實驗過程裡慢慢累積自己的生命經驗,不論是學習或是獨立自主的能力,其實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 s6 i1 A7 a+ {' L" ~2 M' V$ Z4 o# R% B$ g: k+ Z# I4 D
巧妙運用孩子在關係中的焦慮感
1 B- u* P7 o. i「讓孩子適當的承擔自己的責任與後果,運用『難受』的自然動力引發學習。」黃錦敦心理師說;當孩子在關係裡焦慮、難受的時候,反而可以運用這些自然產生的動力(想不難受、消除焦慮)來帶領孩子討論與思考,有時候看起來痛苦的情緒,反而是促進學習成長的自然動力!
. g# k9 M1 g6 g6 |
( t# M v$ Q& ]他進一步與我們分享他的自身經驗,有一次黃錦敦心理師的兩個孩子都「受不了」對方,他們都清晰感受到了衝突的難受,在這個時候,他才邀請孩子們一起坐下來,請大家都說說看、想辦法:「如果不喜歡這樣的關係、互動,那各自會喜歡什麼氣氛、關係呢?」
+ k1 Q8 @( T, s, G8 u3 q, s/ h& E' E( \- ?! q( P! U% {! P) ]1 H5 E
黃錦敦心理師強調,如果孩子們自己沒有經歷所謂難受的感覺(或是孩子們本身並沒有任何感覺),那麼即使爸媽主動找孩子們坐下來談,也常常只會淪為大人在指點小孩而已。6 V s L$ O2 C
, O7 O- n4 [' v' z2 ~7 t9 S$ `誰說吵架是壞事?( T. O0 ^1 |7 V7 k* z
「其實,我並沒有打算教導我的孩子:手足不要吵架。」黃錦敦心理師說。仔細看吵架這件事情,很多時候不是壞事,很多人是透過生氣的情緒,表達自己、捍衛自己的界限,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種能力。0 I9 N$ w% X8 p. S! |! ~8 x- n
; f- a, @( ]+ b
知道爭吵不會真的斷了連結(不會因為爭吵,對方就不愛我)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 \: l% d$ ]# P" L P. g# I
/ \6 [/ h. }4 {. n這個能力最早養成與練習的地方就是在家庭,特別是手足。
5 g3 n+ v( f7 o+ h3 V
6 ^! C$ s6 k, c4 u2 u不知怎麼吵架反而辛苦
4 C, g' j" V, f「要知道,不知道怎麼吵架的人,有時也是辛苦的,內在有時會承擔過多的委屈,畢竟,孩子將來面對的人,有些真的只要溫和溝通即可,有些時候是需要強力捍衛自己,才能抵擋別人的侵犯。」黃錦敦心理師說。$ N) Z6 s, |* ^$ t0 R6 w& v+ I
) W: b+ l1 q- J6 O/ C, L, V重要!觀察孩子們平日相處: K: X3 z1 P# D! O$ G ~% }( l1 |
或許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們有沒有吵架,而是吵架在關係裡的位置,觀看孩子表達與捍衛自己時,有沒有也使用別的方法,也就是除了吵架以外,他們有些時候願意容忍對方、願意體諒對方、願意主動分享、願意溫和地敘說自己的界線、懂得請他人仲裁。換句話說,觀察手足間「平時」(大部分的時候)有沒有和好、分享、親近的時刻,他們會不會試著用多元的方法解決,若是有,那麼吵架只是他們相處狀態其中之一,爸媽不用過於擔心。9 d5 |" N1 W! g, R7 ]
, G, s7 G: d7 _. X' D% `, q爭吵不等於斷開聯結
+ L8 z5 d- X& T( E8 d% ^在親密關係裡,「爭吵」後知道如何「和好」,知道爭吵不會真的斷了連結(不會因為爭吵,對方就不愛我)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這個能力最早養成與練習的地方就是在家庭,特別是手足。
; `: v: J( Q4 Q) O
1 v9 h1 P6 f( o孩子們需要學習管理「爭吵」,也就是要學習:如何捍衛自己的聲音,但同時照顧到關係,這個練習不容易,需要很大的空間不斷的經驗,「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如果孩子有時候爭吵,但大部分都懂得和好、分享、相互照顧,我就不會介入。」
3 H- v- k. f0 V* j
3 n! r6 J; r6 ~; d* j2 H我反而喜歡在孩子爭吵又和好後,去告訴孩子:「我看見你們剛剛爭吵,現在卻能一起玩(愛的連結),這是很好的、在家裡這是重要的。」
4 ?2 J$ H: ?4 _" G4 @; j
/ I' c% S% p0 w0 h/ b孩子吵架,爸媽真的不需要介入嗎?
$ i. a$ Q) Y2 |從上面「關係」的元素,和「學習」的概念,再回頭來看前述吵架、衝突的議題。究竟孩子們吵架時,爸媽要不要介入?
2 _% S, W! I* b# F: l; F+ t
$ n% b4 n9 i! R; v介入時機:當「強度」與「頻率」跨越底線
9 U7 l& v8 ^ \6 {$ A8 r「每一個家裡都有對於人際衝突界限的底線,我自己思考手足衝突是否要介入,常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強度』,一個是『頻率』。」黃錦敦心理師說,而且底線是不可以動手傷害對方。因此,通常如果手足衝突時出現孩子動手傷害對方的情況,黃錦敦心理師一定會出手制止,因為這樣的衝突「強度」高,可能有立即的傷害產生。
# T* ]0 s3 t" ~, o- }1 c# D6 ^" F) ^9 z
警訊?!當手足間爆發「高頻率」衝突. d) O# \4 ]* t4 A
而所謂的衝突「頻率」,則是指在某段時間裡,孩子間突然有太高頻率的衝突。黃錦敦心理師指出,如果孩子間突然有太高頻率的衝突發生,可能表示有其他的問題需要處理,例如,表面上看起來為了爭規則、爭玩具而吵架,但事實上也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最近累積太多情緒,所以孩子情緒也跟著焦躁,衝突就發生了,此時爸媽應該試著靜下心來觀察、思考或介入。! K" C% d8 m- H$ V& D
7 p c. [( ^6 E/ a: x. M1 m! q j爸媽介入處理爭吵的態度與方法5 O4 S$ v* K O; I* X- {, J
3大NG心態與做法
k8 Z/ ?6 S6 i% T9 K3 `) j3 gNG!只要一聽到孩子吵架就開罵! K6 L6 J- A4 }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認為,有些爸媽一聽到孩子們發生爭吵就很煩,不管(不知道)任何原因就馬上介入罵人,這樣的處理方式一來表示爸媽本身的情緒沒有處理好,二來對孩子的成長或學習沒有任何幫助,只是把孩子們罵一罵而已。
6 ?% M# |0 N# R/ j7 V& W# X1 }- G! \, ~1 q. _; f% y& [( u; S* e
罵孩子,常是因為內在沒有空間7 ~0 P+ [8 W! ~# ?$ \; o. h; S
《陪一顆心長大:從心理諮商到養兒育女》一書也提到,罵過孩子的父母,心裡大概也都知道,罵過了,孩子並沒有比較好,而且冷靜下來時,還會有後悔不已的心情,覺得何必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一個孩子?那段時間就是處在罵孩子、心情懊悔、又罵孩子、又再懊悔的循環裡。
% o. V( c; F( C/ K3 B) v* B
& M) @6 x* C) ^# k2 n J1 l7 \NG!孩子吵得再激烈也不理會
$ I" j) ]# Z& ^5 ]5 I- q孩子吵得再激烈也不理會,顯示出大人也在逃避處理的責任,例如,「反正我也不知道你們(孩子們)在吵什麼呀!」對孩子發生什麼事情不清楚也不關心,大人跟孩子都失去學習的機會。
1 K# R0 C0 e7 {% d+ B. j% R; W$ T
( }+ _1 ?2 \7 Z# R5 WNG!總是出手幫助來告狀的孩子
* j m4 a" v1 T0 D: H# N" b' t爸媽要特別注意,經常來告狀的孩子習慣把爸媽當成救援隊,尋求協助,事實上,告狀的孩子不見得是真正受到欺負的那一方唷!若是家中其他孩子感受到爸媽的偏袒,反而會越來越無法接受特別愛告狀的孩子。
9 l% Y0 b$ n& f) g+ W4 B2 O# C
: T: \( M4 A9 j" q! V3 z# g情緒冷靜應放第一位3 H% s i+ m( |; {( e, m- [
如果孩子真爭吵得很嚴重,爸媽認為已經需要介入的狀況下,可以怎麼做呢?黃錦敦心理師指出,處理通常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是所謂「危機處理」,就是不讓傷害擴大、讓情緒冷靜下來。在這個時候必須讓孩子分開,離開現場,先讓情緒冷靜下來。「在我的工作裡(心理治療),這部分(危機處理)沒有發生,任何輔導或教育是沒有用的。」黃錦敦心理師說。/ R, U& q9 x- v4 A2 i* s( ]
5 n" C4 {+ e) p- }* h: K
如何善用溝通四元素! c6 W, G6 [3 o% e- b# x$ e
當情緒冷靜到可以聽與說時,就可以進行所謂的輔導性、教育性的介入,可以思考上述的「溝通四元素」來進行運作:
% p; y& A6 x- h6 S6 E3 X4 z; {! G4 A! i7 f4 y+ U" P
引導孩子表達自己與接收他人0 C7 z* T& H) O8 U+ y
爸媽可以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且孩子們也可以安心地在不被批評的情況下說出來,但由於幼兒表達口語能力有限,這時候爸媽可以試著幫忙孩子把心裡的話說出口,讓孩子確認自己原來想要表達的意思,這樣孩子就會一次次學習到如何表達。(例如:原來你去弄哥哥的積木,是想跟他玩,但他不跟你玩,你就生氣才故意把積木踢倒:說出前面的善意,但也指出後面行為是因為來自於挫折。)# m8 m& E1 C1 X7 { _" u3 Q) _- e
8 C8 i8 h1 v: N6 z
如何學習尊重彼此的界限
, G4 G. d @+ B7 N: B- U( C爸媽可以試著這麼說:「你們最近常為同樣的事情吵架,我們來討論看看,有沒有好一點的方法,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不用吵架的方式。」
" x5 g6 `8 e5 C. D6 M. g$ Z& I
/ s3 s4 G+ O- L$ Q0 N$ E K2 q如何讓「愛」在對話過程中連結# U4 S2 \( ?7 F) L
爸媽可以試著這麼說:) C B5 K/ I3 F/ T; ^! ]
1.「雖然妹妹的方法讓哥哥不高興,但妹妹是喜歡哥哥,想跟哥哥玩的。」$ R) c& n u* ~1 {' ^) v
2.「爸爸媽媽希望你們能討論說話,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我愛你們,我昨天還看見哥哥幫妹妹買冰棒,哥哥也常照顧妹妹。你們吵架了,沒關係,我們要學習怎麼好好相處。」
) T; S6 ~: q+ A4 N( Y; ?& K) M. ^" d5 o
堅持度高的孩子,吵架永不妥協?
7 s6 ? y' i. X" {4 L$ G% h固執己見、爭辯、不肯輕易妥協認錯與有所堅持、勇於堅持自我想法?到底有何不同?堅持度高的孩子是不是即使與其他孩子發生爭吵,明明知道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卻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聽不見其他人的意見與感受?又該如何引導協助他們呢?
6 l7 Z; h0 v1 a% O! c( e" w; ?/ f9 H3 c b! o% B
固執己見可能是自信心缺乏的表現- B+ A( j; X/ D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與莫茲婷所長皆認為,對自己有自信的孩子,往往在想法上也能夠展現彈性,反觀過於執著自己意見的孩子,無法靜下來聆聽他人想法或意見的孩子,某種程度上是缺乏自信心的,正因為他對自己缺乏信心,才必須用盡全力去捍衛自己的想法,彷彿是只要放棄自己的堅持,他就會一無所有了。0 }0 v- _3 R# E2 B
1 z/ D, G: `0 r1 u' t
越缺乏安全感,越想控制全局!
! p' L2 O# f: u/ u0 M) i) U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表示,如果孩子跟兄弟姊妹互動或遊戲時,總是固執己見、幾乎從不妥協,爸媽也可以試著回想一下,是不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曾經歷讓他本身完全失去掌控的狀況,而在那個失去控制的情境下,孩子同時經歷了深切的無助感,因此,他現在才必須藉由凡事要握有高主控權(控制感),來慢慢修復自己的無助感。
5 z' \# d* b/ l; l+ ]! X! k# I3 C D0 x( m- V) B3 I* r
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真的是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可以試著跟孩子談談那一段過往經驗,安撫孩子受傷的心情,並告訴孩子如果他再遇到相似的情況,他現在長大了,也更有能力了,可以怎麼做;或著是在下一次孩子又出現不肯妥協的情況時,輕聲地安撫並問問孩子:「你是不是因為擔心像以前的狀況再發生?所以,你現在會覺得要照著你的想法做,才會讓你比較安心呢?」- E$ }- G* r, Z) f
( j) M4 c7 O( y; Q
堅持度高的孩子常有著學習好「獨立自主」的潛力,換個角度來看待堅持度高的孩子,就不會侷限於只看見他們所帶來的困擾。
# e6 D) W( t/ s5 t2 S2 D1 k) F" y
堅持度高的孩子為何易受挫?!2 y9 T; B8 n* X6 l8 N2 T& p& o
黃錦敦心理師提到:「其實,我自己就是一個堅持度高的孩子,回溯自己的成長過程,小時候的我,較容易因為堅持度高而受挫。」黃錦敦心理師進一步說明,這是因為年紀小就有很多意見與想法的孩子,行為或發展上並未擁有對等的能力來讓他能夠獨自去實踐他的想法,於是常常需要大人的協助,當然,大人不可能隨時隨地配合孩子的需要,因此,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經常會感到挫折的。
4 f8 Z+ A9 B3 W3 V( Y5 [, Y0 v; F/ {
看見孩子的亮點
. [; }4 D6 G" [" a' K堅持度高的孩子,有「獨立自主」的潛力( p3 P( H% y1 [3 x" W. A, R) e# W$ b- S
「然而,逐漸長大,當我的自主能力越來越好後,我發現,堅持度高和獨立自主成為『絕配』,我內心的許多想法,加上我堅持產生的實踐力,開始讓我能夠創造出我想要的生活。」黃錦敦心理師說,並建議爸爸媽媽,不妨試著換個角度來看待堅持度高的孩子,這樣的特質並不糟糕,而是一種資產:「堅持度高的孩子,常有著學習好『獨立自主』的潛力。」如此一來,就不會侷限於只看見年幼孩子的高堅持度所帶來的困擾。
4 X8 ]. r7 P2 P E
: ~7 Y" v$ N, h! }8 z+ K, Q/ w& N當孩子的高度堅持已經影響到他人?- }- T- ]4 W6 I8 a% O
黃錦敦心理師指出,其實,真正讓父母擔心的並不是孩子的堅持度,而是堅持度高的孩子,常常自己有想法想要達成,卻完全忽略別人的想法,當孩子一定要其他人都照著他的意思做,便會勉強別人、侵犯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6 m7 B6 l* [7 F" f9 X, D
.
2 _: a5 h7 w0 W.6 d- M. S& F& U* l2 z$ Q# C
.
( d& x( g# G% J7 \文章全長超過三萬字無法全部貼上
! }( S& b; I; o" `完整請至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2 d! _& s5 ?; B1 @, Khttp://tacd.com.tw/news_show.php?id=243
/ |- u& f% z n' s+ b) H0 w |
-
總評分: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