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jerick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是在辦教育嗎?山姆叔叔

[複製鏈接]

3

主題

11

好友

1009

積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文章
123
在線時間
285 小時
41
發表於 2013-12-11 09:42:59 |只看該作者
本文章最後由 Tonybox 於 2013-12-11 09:45 編輯
hank88989 發表於 2013-12-10 13:24
我以前跟您小孩同年紀的時候

99乘法 背不出來  在幼稚園 老師直接兩巴掌打下去


如果你支持的是打罵教育那是你自己認同的問題,每個人處理事情的方法不同也希望你尊重,當時老師打小孩的地方是手背不是手心(手背有血管),剛去報名了解時校方也說他們是美式教育,會用互動及生活式的美育教學.....,結果卻是大相逕庭,小一就填鴨式的背單字沒考好就體罰,而且還是帶到監視器拍不到的地方體罰(家裡的電腦可連線看到校方的監視器),當時會讓小朋友去那裏是想讓他對英文培養興趣,進而自發性的學習,那是我教育小孩的方向,或許和一般父母不同但是我認為這是最順向學習最好的方法。

現在我的小孩已經九年級了,雖然英文不是頂尖但是在繪畫上(國畫、素描、水彩、書法)卻有非常好的進展,畫室已經持續上了二年,每周六上一整天,這不是我逼的而是小朋友從小學就喜歡畫畫,國一時我幫他規劃往設計的科系方向前進,經過2年的準備這期間他每週不辭辛苦自己搭公車換捷運到台北市去上課,明年四月準備考全國高中美術鑑定考試,如果沒有順向發展,是沒辦法持之以恆不中斷的上課,雖然畫室裡的同學大都是台北市美術實驗班的學生但是我兒子仍是信心滿滿的每周準時的去上課,明年考試的成績對我這個家長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小朋友在往後學習的目標上找到熱情,找到職業上的方向。

小弟本身就是設計科系畢業的,本身國畫、素描、水彩、書法的大學入學術科考試分數是78分(當年成績可錄取文化大學美術系),自己教國中的小孩綽綽有餘,但是我選擇送去畫室讓老師有系統的教學,和同儕一起在課堂上學習,我只會分析一些繪畫上的概念和他交流,我信任老師的專業就如同希望客戶信任我在設計上的專業一樣,這些年我不曾干涉老師的教學但是會觀察小孩的進度幫他換更適性的畫室。

至於動不動就驗傷要提告老師,只要老師太過分我當然是站在正確的立場,小一的小朋友還不會保護自己,看這自己的小孩手背烏青一片回來,對安親班充滿恐懼已經沒有學習的熱情,身為家長做正確的判斷是我如果無法改變校方的教學方法,那我就是改變我求學的環境,我最後沒有提告只有向校方抗議,我不是會向小孩施壓會讓小孩受填鴨式教育的家長,當然我不知道你是否有曾教育過小孩,只不過每個小孩的專長不同,有的在智育上很好,有的在美育上很強不是每個小孩都適合高壓、填鴨式的台灣教育。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174

主題

194

好友

1萬

積分

博士班

Rank: 8Rank: 8

文章
7431
在線時間
3100 小時
43
發表於 2013-12-11 16:35:08 |只看該作者
樓歪一下,希望樓主不要介意。

打罵教育與適性發展教育的孩子,各有擁護者,沒有對錯,教育目的是為了追求卓越與高成就?!還是希望孩子有健全人格發展?!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態度偏好。

有篇文章,值得跟大家分享。

「明師」出高徒 林昭亮的音樂養成 (第214期2011/03/10)  
世界知名華人小提琴家林昭亮。(Opus 3 Artists)


林昭亮不僅是活躍在世界舞台的知名演奏家,還在世界頂尖表演藝術家搖籃朱莉亞音樂學院作育英才。與他藝術成就同樣讓人稱道的是他的為人:恭謙有禮,讓人感受一種傳統的貴族氣息。在擠滿競爭者的成才路上,他成功的動力來自何方?

文 ◎ 潘美玲

今年51歲的華裔小提琴家林昭亮,和馬友友、小澤征爾一起被國際樂壇認為是最有名望的三位東方音樂家之一。2011年過年期間,在林肯中心,林昭亮和鋼琴家傑夫瑞.卡亨(Jeffrey Kahane),大提琴家大衛.芬格爾(David Finckel)聯袂演奏「再現傳統:貝多芬和布拉姆斯」音樂會。每一曲結束,劇院內觀眾都紛紛起立鼓掌。

林昭亮出生於台灣新竹,五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七歲師從台灣當代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李淑德;十五歲考入世界頂尖表演藝術家搖籃——紐約林肯中心的朱莉亞學院,師從於蜚聲世界的小提琴教母多羅茜.迪蕾(Dorothy DeLay);十七歲在西班牙蘇菲亞皇后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奪冠後,成為著名ICM國際藝人經紀公司旗下最年輕的演奏家。林昭亮的演奏以音色甜美、風格細膩優雅而聞名,他曾兩次獲得葛萊美獎提名,是第一位獲得英國「留聲機唱片獎」的華人演奏家。《音樂美國》雜誌曾將林昭亮評為其年度器樂演奏家。美國著名音樂雜誌《All Things Strings》說林先生演奏風格平和、典雅,就像他人一樣,看起來像個天生的貴族,帶著一種傳統貴族的高尚氣息。

父母是最好的啟蒙老師

60年代的台灣,音樂環境不能和現在相比。林昭亮的父親林經國是台灣清華大學的科學家,媽媽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的英文老師。他們都非常熱愛音樂,經常在家裡聽唱片,聽音樂會的廣播,看電視裡的音樂會。這讓林昭亮從小就對音樂表現出一種特殊的興趣。

林昭亮五歲時,隔壁家的一個小朋友在學小提琴。林昭亮很好奇,就跑過去看,然後,自己的玩具不玩了,卡通影片也不看了,就喜歡看那個小朋友練琴。他的父母很驚訝他對小提琴如此感興趣,於是就找了一個玩具琴給他。林照亮就陪那個小朋友一起拉琴,雖然沒有聲音,他卻非常帶勁。

林昭亮十一歲時,父親不幸病故,母親俞國林堅持伴隨兒子踏上了音樂人生的旅程。


世界知名華人音樂家林昭亮和母親俞國林。(攝影/潘美玲)

林媽媽說,他們從沒有想過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孩子也從沒有夢想過成為世界知名的音樂家。他們只是覺得鼓勵孩子學音樂,培養他在文化方面的興趣和修養很重要。她覺得,如果學琴是為了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名的人物,這個想法不太正確,她認為首先要讓孩子做一個好人。「只不過是發現他的興趣,就給他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後來完全是他自己決定要走這條路,不是我們(父母)當初就把這個夢想給他設定好的。」

林媽媽認為,作為父母,給孩子設定一個夢是不對的,孩子的成長,不是父母先做好一個模型,然後把他放進去照這個模子出來的。做父母最重要的是觀察孩子哪方面有特長,他的個性,喜歡什麼,往哪方面發展最適合,然後再從旁去幫助他,輔助他朝那個方向發展。如果只是家長望子成龍,小朋友自己沒有興趣,那是會痛苦的。

「當初我發現林昭亮對音樂很感興趣,就給他很好的學習音樂的環境。那個時候,買一張唱片幾乎都是很難的事情,我們收入都不是很高,在那樣的環境下我們還是盡量滿足他的需要。他喜歡音樂到什麼程度啊,他父親每次到台北,林昭亮從不問爸爸要買什麼玩具,他都說我要誰誰誰的唱片,莫札特的,海飛茲的,他要的是這些,那我們就盡量配合他。他六、七歲的的時候就會一邊聽唱片一邊吃飯,還要把樂譜放在旁邊看的。看到他對音樂有這樣的興趣,我和他父親都感到非常驚訝。我們觀察到他的興趣後,就盡量地幫助他去發展。」

聽到很多人說林昭亮是一個好人時,林媽媽感到這是對她最大的安慰。她覺得人家從心裡感佩你,真正的敬佩你時,才會這樣說。

現在很多父母都把一些名人,比如郎朗,作為自己孩子的模型,要自己的孩子也成為郎朗,逼孩子拚命的學,有的孩子被逼得哭,心態也不再正常。林媽媽覺得這是很大的錯誤。她認為,這樣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發展,都有很大影響;這種影響遲早都會暴露出來的,即使他爬到頂尖,做了一個很好的音樂家,可是說不定他當初的這些壓力到了某一個年齡的時候,他會爆發出來,可能對他自己的家庭生活,對他人格的發展,對音樂的表現都會造成一些隱藏的影響。她說:「就像郎朗他在書裡也提到,他爸爸逼到他去自殺,有多痛苦,他現在自己還算是能夠跳出來了,但有些孩子從那以後就倒下去了,整個精神就崩潰了。」

林媽媽曾碰見一個從中國大陸出來的孩子,他父親強迫他一天要練8個小時的琴,技巧很好,但這個孩子很痛苦。每天耳朵邊他只有「練琴」、「練琴」這兩個字,其他什麼都沒有。孩子的人格發展和其他知識的學習也受到影響。

林媽媽說:「父母要在做人方面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言傳身教,這種影響是無形的,在平時的言談中、在生活習慣方面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想法,比如說你看見路邊一個窮人,你不要說『哎呀,這個人又髒又臭,你走開一點,你離他遠一點。』很多父母都會這樣想,但是這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了,你讓自己的孩子沒有同情心了,你應該告訴孩子怎麼樣去對待這些貧窮的人,身邊的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教養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好人。」

「不管是學音樂,還是學其他的東西,父母對孩子期望越高,給孩子的壓力就越大,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個人,你也是一個人,你自己怎麼過來的,不要把同樣的痛苦加給自己的孩子。」

遇見最好的老師 基本功訓練變享受

林昭亮七歲的時候到李淑德老師的門下學習,一直到十二歲離開台灣,跟李老師學了五年。李淑德在台灣被稱為「最好的小提琴老師」。

李淑德從美國學習回來後,被台北師範大學聘請做教授。在一個比賽的機會,李老師看到林昭亮,很賞識,就在百忙之中來教林昭亮,為林昭亮打下紮實的音樂基礎。

李老師喜歡小孩子,很注重基本功訓練。就像學高爾夫、網球,如果一開始沒有教好,壞動作和壞習慣就很快養成了。小提琴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沒有教好,以後就很難提高。李老師一開始就堅持把所有的基本動作做好。

基本功學習一般讓人感到很枯燥,但是李老師很會培養小朋友的興趣。林昭亮發覺好好練琴之後,真的有進步,受到很大的鼓勵。

林昭亮回憶說:「當老師第一次說我可以學一首莫札特協奏曲時,我好快樂!就是樂趣無窮啦!那時候真的感覺到音樂給我帶來很大的樂趣,自己也有信心了,也就很享受學習的過程,自己陶醉在裡面了。」他覺得這個經歷很重要。這讓他感到演奏音樂是自己最大的樂趣。他說:「如果小時候練琴是一種很痛苦的感覺,他永遠沒辦法享受到音樂裡面的樂趣,這樣他不可能會做一個很好的音樂家。」

兼容並蓄、聽弦外之音的「小提琴教母」

十五歲時,林昭亮考入朱莉亞學院,師從小提琴教母多羅茜.迪蕾(Dorothy DeLay)。多羅茜培養出了許多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她非常熱愛教育,也很樂觀。在她的眼裡,天底下沒有東西可以難倒她的,只要能找到方法,好好把它分析,只要你有耐心和決心,好好練,什麼都可以做得到。

迪蕾的特長是能把小提琴的演奏法、功法、指法、音質的訓練,一段一段地分開來,研究分析這一段應該怎麼處理,然後再把它們合起來。她這個能力非常驚人的,不管是大師的演奏,還是有問題的學生,對她來說,都是值得好好研究和分析的。

林昭亮有一個很好的同學,他曾經拉一個很艱難的曲子,怎麼練都練不出來,他對迪蕾老師說「你給我一個簡單的曲子吧」,老師說「你下次來上課的時候,拉給我聽聽」,然後她就把曲子一段一段分開來,叫學生開始拉一段,慢慢地拉,她問「可以拉得動嗎?」,學生說「可以拉得動」「好,我們再來一次,這一次速度稍微快一點點」,「怎麼樣」「還好」,「再來一次,速度再快一點」,這樣來了七、八次,半個小時之後,她說「你看現在你拉得多快,多好!」學生很驚訝:原來在一次次的練習中,他不知不覺地做到了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她有這個耐心,幫助學生一點一點地提高,這讓林昭亮非常佩服。

迪蕾不僅關心學生的成長,她還是一個很細膩的人,總是想辦法從不同的角度來幫助自己的學生。有一次,她看林昭亮上一兩次課後,如果進步不太大,就會問:最近怎麼樣?有沒有女朋友?功課怎麼樣?平時在哪裡煉琴?有沒有碰到什麼困難?因為影響練琴的一個很重要的干擾是情緒,不能集中精力,她必須要知道什麼東西在干擾她的學生。

開始的時候,林昭亮不知道老師的「弦外之音」,問什麼,就傻傻地回答,後來時間長了,就知道老師的用意了。哪次琴沒有拉好,就主動老實告訴老師,哪裡沒有做好。她非常用心,學生有演奏,她都要聽。有一次,林昭亮去康州哈特福演出,迪蕾開車一個半小時去聽,這讓學生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有很多資深的音樂家,在教學生的時候,都堅持自己的方法,要學生一定按照自己的風格去演奏,但是迪蕾不同。她幫學生們把演奏法分析好後,讓學生自己去研究怎樣詮釋這個音樂,所以她門下的高徒,演奏法和個性完全不一樣,讓人聽不出來是同一個老師教的。

迪蕾要林昭亮學習貝多芬對音樂的詮釋,鼓勵林昭亮到她的教室之外學習更多的知識。迪蕾對林昭亮說,朱莉亞有這麼多偉大的音樂家,不要關在她的門下。「她推薦我去跟某一位老師學室內樂,跟某一位老師學奏鳴曲,我成熟之後,她就拉著我到處拉琴給大師們聽,請他們給我指導,她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老師。」

跟隨用心靈詮釋音樂的古典派大師

林昭亮大學畢業以後就開始做職業演奏,這使他有機會聽不同的音樂家演奏,從他們的詮釋裡面尋找新的知識、看法和靈感。林昭亮覺得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

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2001)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古典音樂家之一,獲得過很多最高榮譽獎,如肯尼迪中心終身成就獎、美國國會頒發的最高國家藝術獎、總統自由勳章、六次獲得音樂界的奧斯卡獎——葛萊美獎等。

林昭亮二十歲時,第一次有機會和六十歲的斯特恩在卡耐基音樂廳同台演奏。斯特恩七十歲的時候林昭亮又跟他合作,一直到他八十歲。這二十年中,他們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熟悉。林昭亮瞭解了斯特恩的人生觀、人生和演奏經驗、對音樂的理解,受到很大的影響。

斯特恩在林昭亮的眼裡很嚴格,也很有挑戰性。「我第一次拉給他聽的時候,他問了我一個奇怪的問題,他問我這個樂曲是什麼顏色的。我說『顏色?我還沒想過。』他說,你必須要visualize音樂(把音樂視覺化),這個曲子的個性是什麼樣的?所謂個性是要有顏色的,它的顏色什麼?就像看一幅畫一樣,或者像看一個舞台歌劇一樣。」

林昭亮最後一次和斯特恩合作,是在斯特恩八十歲生日時的音樂會。在演奏完之後,斯特恩請林昭亮聊天。那次聊天讓林昭亮感到:斯特恩已經把這個徒弟當成同事看待。當時斯特恩開了大師班,有很多新秀來拉給斯特恩聽。斯特恩聊天時,一邊喝酒一邊搖頭頭歎氣地說:「你看這些年輕的音樂家,怎麼詮釋貝多芬,一竅不通,怎麼詮釋舒伯特也搞不清楚!」林昭亮笑了笑說:「二十年前,我拉給你聽的時候你也是這樣說我們的,現在,我們這些小朋友都長大了,你現在把我們當同事看了。」斯特恩聽了哈哈大笑。他經常對年輕人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不知道你在幹什麼」,很多年輕人在技巧方面非常好,但在對音樂的詮釋方面很不足。只有時間和人生的積累,才能使一個成熟的音樂家對音樂作出完美的詮釋。

林昭亮對自己能到朱莉亞學院做老師,培養下一代音樂家很滿足。他現在還要做音樂節和設計不同的音樂會。他說自己現在像個星探一樣,發現新的作曲家、新曲子,然後把這些新秀的作品介紹給觀眾,這完全是一個新的知識,是在音樂學院裡面學不到的。◇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b5/216/9141.htm(新紀元週刊)  




已有 1 人評分金幣 收起 理由
Tonybox + 1 讚!

總評分: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3

主題

11

好友

1009

積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文章
123
在線時間
285 小時
44
發表於 2013-12-11 16:42:32 |只看該作者
本文章最後由 Tonybox 於 2013-12-11 16:43 編輯
hank88989 發表於 2013-12-11 15:31
打罵教育 VS 愛的教育

這中間本來就有各自的支持者存在


其實...我對你的回應並沒有感到憤怒,我會尊重每個人對事情不同的看法,當時我們五、六年級生在念書時,每個都是被打罵教育成長的,但是事實證明效果並沒有比國外歐美的教育來的成功,和父母有代溝、不敢在講台上獨當一面的報告做專題演說是我們那個時代大部分人的成長經驗。

上週小兒子的班上辦了一場極為成功的講座,主題是學校的生態池,研習對象是全校的老師,每位小朋友都各司其職,有人負責解說生態池的生態、有人負責錄影、有人負責記錄....等!每位家長和老師都參與了小孩的學習和成長,沒有經過體罰教育的這一代孩子仍然可以以非常棒的認真負責態度主辦了這次的大型活動,讓所有人都與有榮焉,其實...沒有人一當父母親就會教育小孩的,在小孩的每個成長過程都會經歷到不同的問題,我也仍在學習中也非常慶幸2個孩子在國小、國中求學時都遇到非常有教育熱忱的老師,也都會常和家長溝通和交流教育孩子們的心得和方法,教育不止是要跟孩子性向的不同改變,也要隨著時代潮流的不同用不一樣的方法來教育,以上與您分享!!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