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7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极] 太極拳的六合

[複製鏈接]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5 15:10:52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5 15:22 編輯 / B* {% X' J, j. h* W6 K
: D3 b1 w$ \0 ?; U  Z& p
太極拳的六合
- L; b' U( P% o+ x6 K8 V一說:“內三合”與“外三合”
" ^4 g" I! V$ c
太極拳的六合包括“內三合”與“外三合”7 Q2 T. P$ F. E# h3 s3 C  ]
形意拳初始之名曰「心意六合拳」,之後改為「形意拳」、「意拳」、「大成拳」。形意拳以內在的心意為主導,配合外在的形體,即外形內意之意,又簡稱為意拳,以意為重,形次之。形意拳,十年大成,故有人稱之為大成拳。
+ F! t" t& v$ @* }  T0 S形意之六合,內有三合,外亦三合,和之為六。以前的說法,內三合是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外三合為「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
5 J. t% A' i: x, u) k: _& Y. y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古人如是說,後人如是學,其實還有值得琢磨處。心與意原是同一意思,所以「心與意合」,似有重疊,如果說「意、氣、勁相合,謂之內三合。」似乎比較簡潔而明白。; h& T' r8 V: K& f5 l
外三合的「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此說更有琢磨餘地,愚意以為這種說,是死法,是機械法,是僵固法。
7 Q* P$ b4 q' Y$ R7 I# X% f在拳架與技擊立場而言,若固執堅守這個死法,拳路將會被拘泥,被侷限。拳法的運用原本是靈敏而機動變化的,不宜被牢套。此說,只是一個原則性,只要不離原則過钜,應可靈活變化,因為手與腳不可能永遠相合,否則就變成了機械人。
% Z. \* C, C2 {; Q  N' ]0 t我有一說:外三合,乃步法、身法、手法三者相合,在發勁時,步法、身法、手法必須相合,配合意、氣、勁內三合,才能完整一氣,完成一個整勁。$ i3 J$ z+ }: h  n5 Z
1、步法:  p8 ]; l- o5 w! t0 ]' ]9 c
須配合樁功,若是基樁沒有成就,下盤無根,打樁無力,就無法做到外三合。
' r" ]2 S- C2 _8 r
2、身法:, X% C5 [" |  N' s9 A" _/ Q
主導於腰,丹田之氣必須凝聚飽滿充實而富有彈力,才能靈活彈抖
,如蒼龍抖甲一般;腰的彈抖,還得靠樁功的沉穩入地,才不會稀稀垮垮的,零零落落的。
. @5 J5 T3 d0 g: s3、手法:
, `0 ~' D9 @: e( F$ z3 V8 w必須掤而不僵,鬆而不浮,沉而不頑,外柔內剛,剛柔並蓄。
/ r  E$ W/ m* w5 l$ _1 N( b7 G
手如果僵直使蠻力,將自我阻礙勁道的出路,被自己的頑力所縛,無法「後發先到」。之所以能「後發先到」,乃因內外六合,同時、同步,意、氣、勁、步、身、手同時同步到位,內外相合,完整一氣,加上聽勁的靈敏與如神般的反應,才能有「後發先到」效果。1 z; [: Q9 p4 @9 m
「合」就是「整」,故有「整合」之辭。太極拳論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此語涵義已含蓋內三合與外三合。3 ?$ g' S8 L; X, \
內家拳三拳,形意、太極、八卦,招式練法各異,內涵相同,理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 W- E  d7 o* p, e. `! t二說:“六合一通”
( Z% O3 w' e/ t1 n8 S' a, O% J/ \& i太極拳的規範就是“六合一通”。所謂六合就是初級階段的外三合(即手與足,肘與合膝,肩與胯合)和中級階段的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所謂一通就是高級階段的以神貫通上述六合做到行拳走勢純以意行,純以神領,毫無滯點,順暢自然地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如一。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靜中觸動、動中有靜,處處無法,處處法招招勢勢都能體現出中、松、圓、空、合,沉、穩、活、靈、暢的十字要決。進而再進入與時俱進,與天地萬物運動規律相合的,更高的,天人合一的階段。
6 _0 k- a# @( n/ r" K進入這一階段,在練拳時自感周身空透,沉穩,輕靈,移動似春風楊柳,起伏象浪拍雲崖,轉換猶萬向軸承,氣血若潮氣潮落,神意如行雲流水。動則關節運轉自如,形同璣珠落玉盤,靈不可測;靜則周身氣血柔暢,如滴水入沙,秒不可言;動靜合一,如氣蒸騰,無形無象。靜如大地回春,氣象萬千;動如江淩直下,氣勢磅礴。上如行雲,下如流水。天隨人意,人與天同。天地隨我開,日月隨我合,山林隨我傾,萬魂隨我移。我如宇宙之中心,天地隨我之呼吸鼓蕩,日月隨我之旋轉運行。頭融天腳融地,胸融空,天人一界,無欲無為進入太極之最高境界。
9 I: M. \% C9 n8 _" N5 {, z, v其實太極拳練的就是在動態情況下,如何保持陰陽平衡的能力,太極拳是哲理性拳術,是頭腦功夫, 久練可練出一種高度的控制能力,練成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冷靜沉著,頭腦理智清醒,內外松靜虛靈,不驕不躁,不急不怒,不感情用事,能審時度勢,在極危險的情況下,也能坦坦然然。泰山崩於前而不驚,猛虎撲於後而不懼,毒蛇纏頸而不慌。在技擊時,能急來急應,緩來緩隨,隨曲隨伸,以靜制動,以動制靜。一羽不能加,繩出不能落, 彼換我何處,我意在何處。 彼動我隨,彼發我助,沾粘不脫,不丟不頂,勁斷意連。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做到後發先至,發無不效。" @9 O4 w' |7 |3 ~. E
在為人處事解決生活或工作矛盾,適應宏觀變革,面對思潮風波等方面。太極之理和太極之法,堪稱一把萬能靈驗的金鑰匙。有了這把金鑰匙,在社會生活中,就沒有解不開的扣。就能與天合,與地合,與人合。就可在各種紛紜繁雜的矛盾鬥爭中,心明眼亮,立身中正,方法得當,處事順暢,避免失誤,走向成功。3 x5 C$ K3 K3 P
三說:“體合於心”4 F" b+ Z$ q( Y0 g& w
「六合八法」的源來是希夷門華嶽“心意六合八法”,乃北宋道家隱士陳摶老祖(希夷先生) 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內家拳法。
, C1 E7 h6 H) c* a- ~# _2 e1 {有人說「六合八法」是由形意八卦太極拳等內家拳演變出來的,這是訛傳的,「六合八法」和「形意八卦太極拳」是絕對不同的。
1 f& F+ g* Q" O; `, h「六合八法」中的「六合」是指:9 c7 e: x$ Q3 X; h1 M$ H0 G
“體合於心”、“心合於意”、“意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動”、“動合於空”
8 {( ?8 {: ^8 d2 e  K  U7 k
甚麼是「體合於心」呢?
, h* l" d9 V+ E$ @5 w3 R2 q9 U「體合於心」,就是指身體能夠配合到心所想的去做。+ S% V* p- f2 S# X' F2 B# B1 f0 C
「體」是指「三體」,上中下三體,亦即是「六合八法五總九節力」中的「九節」。上有 「肩、肘、腕」,中有「頸、脊、腰」,下有「胯、膝、足」當「九節」能夠跟隨自己的心所想的去做,有規律的動起來(絕不是胡亂的動),互相配合,發揮出與生俱來的先天之力,這才能叫做達到「六合八法」的基本第一步要求。! K2 Z% m" ]* t
「六合八法」為先天之學,人身有五臟六腑,奇經八脈,骨骼,經絡。「五總九節」之力並非一般肌肉之力,而是筋骼、關節、骨骼之力;從拳式、架子、姿勢,正確運行練習之後,才能得到真正的體會及體悟。) \8 N& S$ d9 P6 s% C" K
要能發揮「五總九節」先天之力,就要有學習的先後次序,先要鍛鍊好「九節」,才能有「五總」。這是基本要求「九節」之中,又先要做好上體的 肩、肘、腕 三節,這是基本的第一步。為什麼?因為這些部位都是最常用的,最容易把握的,如果這也做不到,其他更不用談了。7 _* L: p2 v) I: T9 ?% C
要特別一提的是,注意 『腕』是包括手心,手背及手指關節。而 『肘』是包括 上、下臂骨。『肩』則是包括整體肩胛骨和膊頭。
* c, c+ T# J& F3 E0 S2 Y  H* d9 S吳翼翬曾經說過 「學拳有四難」:知拳難、遇師難、有恆難、守業難" Z2 h! v: ~# M" b! ]
「九節」的動,不是亂動,是有規律的動,學習時先要練伸縮循環,再而是練螺旋起伏,最後練縱橫升降之力,可以獨立運作,可以互相變換,可以互相配合;運用關節,舒展筋骨,使血脈流通而不停滯,用以開合伸縮,作姿勢之聯繫。0 K4 M0 v5 V! ]% ~
要從基本中的基本入手,重點在胸含腰聳,脊背力圓,心要心虛,即放鬆不用力,心房要固定,不偏不倚,動定靜通,用意不用力、要放鬆,要持之以恆,方見力發成效。
* Y/ x5 C4 F( P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