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5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医学] 认识癌細胞及癌症(2)

[複製鏈接]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12:36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 05:01 編輯 $ w( T5 x3 [# y' @

. b2 w9 u  ?- B: m: {癌細胞(cancer cell)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j' W. J" t! g, L, s. i! H0 E: b
外部成因
/ W; N" z. c: G$ B1、化學致癌因素$ G; G: x  T+ _8 K
這類因素是目前導致腫瘤的主要原因,其來源甚廣,種類繁多。經考察和動物實驗證實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已發現有千餘種,其中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化學致癌物就有數百種之多。化學物質致癌潛伏期的相對較長,對人類危害極大,它廣泛存在於食物、生產作業環境、農藥、醫療藥品之中。人們所熟知的黃黴毒素,在花生、玉米、高粱、大米等許多糧食作物中都有沾染,它具有公認的致癌作用,有明顯的致癌力,已被證實可導致肝癌的發生。廣布於自然界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在醃制過的魚、肉、雞中含量較高)和熏烤或燒焦後的食物中(尤其是高蛋白食品,如魚、肉、蛋類)致癌物的種類和含量劇增,以及受到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如3,4苯並芘、二甲基苯蒽、二苯蒽等致癌物污染的空氣,均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嚴重的會誘發並導致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賁門癌、胃癌、肝癌、白血病、膀胱癌、大腸癌、陰囊癌、皮膚癌等。
: [- M% ]9 [9 z$ t6 L; w! c2、物理致癌因素
. o, F1 ~; w3 z+ w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灼熱、機械性刺激、創傷、紫外線、放射線等。值得高度重視的是,受輻射危害可以來自環境污染,也可以來自醫源性。比如多次反復接受X射線照射檢查或放射性核素檢查可使受檢人群患腫瘤機率增加,若用放射療法治療某些疾病,也可誘發某些腫瘤。有資料報告,在用放射性核素磷治療紅細胞增多症後,相當數量的患者經過一定的潛伏期而出現白血病。肺結核患者反復的胸透檢查,可誘發乳腺癌。0 u) q- G7 G  [- B3 V" {* T5 S( `9 p
3、生物致癌因素0 J# k3 B% u$ J% K
目前對這類因素研究較多的是病毒。近代科學研究已證明,有30多種動物的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近來發現人類的某些腫瘤與病毒的關係密切,在一些鼻咽癌、宮頸癌、肝癌、白血病等患者的血清中可以發現有相應病毒的抗體。有資料報導,血吸蟲病可誘發大腸癌、肝癌等。" _! c; N/ z4 f9 f* C. e! }" k
生物學原理
1 @$ `$ s& U; w癌細胞與胚胎細胞類似(形態、功能、代謝),具有鮮明的生物學行為,癌細胞是細胞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成的,特別具有反抗性。由於細胞癌化之後,回饋控制減弱或消失,它變得無正常規律一旦遇到不利的條件(刺激、中傷)它就能轉移,甚至隱匿起來(癌的癌細胞就有這種不吃不動的休眠、假死本領,由分裂增殖期迅速進入GO期,任何藥物都對它沒有什麼療效),癌細胞怕熱(熱敷有利於消散),癌細胞代謝力強,吸收多,排泄的也多,對機體破壞性很大。
0 S0 w) }! H2 b& R6 I《生化學原理》
8 S' a" H/ t8 _2 Q1 C. y中國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癌症研究家戴乾環在他的致癌“雙區理論”和“轉錄基因”研究成果中,也進一步證實了“致癌作用的關鍵步驟是互補堿對之間的交連”、“致癌的機理則是互補移碼變異”並且,戴乾環還通過大量的量子化學計算法,發現“化合物在體內發生致癌作用的必要條件是它在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能產生兩個活潑的烷化反應中心,這兩個中心間有利於致癌潛力發揮的最優距離為2.8-3.0埃米(1/1000000釐米),這個距離正好與體內細胞的去氧核糖核酸(DNA)股間互補堿對負性原之間的距離相吻合”。我認為,既然“互補移碼變異”可以使DNA的結構發生變化,使癌細胞化,同理,如果我們所施用的進入人體的化合物不是“容易癌化”(其烷化反應中心間距在2.8-3.0埃米)的嚴硝酸鹽或3-4苯並芘之類,而是兩個烷化中心間距大於或小於2.8-3.0埃米的且能更活潑的與之化合而使之游離出來的阿斯匹林氯奎林、奎林之類,那麼DNA就還原了,癌細胞就又變成了健康細胞。4 z1 G* F6 |! F" ]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促使細胞癌化的物質(DNA互補堿對負性原子上的結合物)並不穩定,很容易與烷化中心間距不相同(大於或小於2.8-3.0埃米之間的物質組成新的物質集團,而游離出細胞之外。這就是說,烷化中心間距在2.8-3.0埃米之間的物質可以致癌,而化學活動性強的烷化中心距大於或小於2.8-3.0埃米之間的化合物卻又能治癌而使癌細胞轉化,這是戴氏“雙區理論”的演繹,決不是憑空的假設和虛幻的臆斷,這是戴氏對人類的特大貢獻。) M6 H( d6 ^/ v( N# X
生理學原理% F* f+ L/ n' _" Q9 ?
人體免疫系統在保衛機體和排除異已、維持靜態平衡方面,不僅活潑而積極,並且具有強大的威力。這種免疫機制,不光不給癌細胞提供合適的生存與發展條件,反而能促使癌細胞的自峰逆轉因素相對強化、間接地使之逆轉,同時,還會直接地干擾、阻止癌細胞的複製,甚至殺死癌細胞,因此使用藥物調動人體的內在抗力是治癌工程中的核心和關鍵。# P, d  ^9 @4 G: ~. x* ~
設計學原理
  V; N0 E9 f$ U1 |. ?4 L& E細胞癌化之後,內外各種逆轉因素的活性都相對地減弱或下降,可謝伊癌複酶的活性反而增強,保證DNA瘋狂複製而不改變其遺傳特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若能協助機體,施用具有針對性的藥物,降低或消除謝伊癌複酶的活性、加強C-Amp和逆轉錄酶的逆轉活力,則癌細胞就不得不轉化為健康細胞了。這就是說,內因和外因的結合,主觀能動性和客觀條件的結合,在推進和加速癌細胞的逆轉工程中具有特殊的價值(轉化得轉化,不轉化也得轉化)。癌細胞的逆轉是有條件的,我們要為癌細胞的逆轉創造條件,提供條件,加速逆轉,這就是所說的設計學原理。: J% s( T2 g/ g! Y* p2 s( O$ A8 W* k
癌細胞的轉移可能是因為喚醒了身體中沉睡的胚胎發育相關轉錄因數所致。/ n& `; \, F* T# Q% ]- O- u- k
一般來說,癌細胞進行轉移會分為幾個階段:
$ Q$ o: k. A! E9 j3 z  第一個階段稱為侵犯(invasion),這個階段中癌上皮細胞會鬆開癌細胞之間的連接,使得癌細胞“重獲自由”而能移動到其他地方去。+ N- D% D. N$ C4 \/ J1 B
  第二個階段稱為內滲(intravasation),癌細胞穿過血管或淋巴管的內皮進入循環系統。
* K$ Y/ ?; K6 `5 R+ j: {" Y  第三階段稱為外滲(extravasation),在這個階段當中,經過循環系統之旅洗禮的倖存者,會穿過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到達其他的組織。
% f: s0 G" a" |0 f$ V( ~  最後的階段就是這些癌細胞的新大陸移民,在其他組織當中繁衍茁壯形成轉移的惡性腫瘤。% c) {# v. |6 \$ I$ s
常見的癌細胞轉移有以下幾個:; j, B; `+ t% u6 T7 ]0 ]$ g
1、淋巴道轉移常見於各種癌,侵入淋巴管的癌細胞隨淋巴首先到達局部淋巴結,繼續發展可轉移到鄰近或遠處淋巴結。如乳腺癌首先轉移到同側腋窩淋巴結,之後可轉移到鎖骨下和鎖骨上淋巴結,甚至對側腋窩淋巴結。
+ S9 D; G% |  A+ ?" }2、血道轉移常見於各種肉瘤、內分泌癌和未分化癌,直接侵入血管或經淋巴管再入血管的瘤細胞隨血流到達其他部位。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腦、肝和骨。胃腸道癌常轉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腎癌、骨肉瘤等常轉移到肺,肺癌易轉移至腦,前列腺癌易轉移至骨。: {1 A3 ~" m2 s% z+ [! Z( a
3、種植轉移從腫瘤表面脫落的瘤細胞在胸腔、腹腔和腦脊髓腔等處發生的種植性生長,由於重力的緣故,往往種植在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腸膀胱窩、顱底等處。
) n$ Y/ h' P  O餓死癌細胞
3 o/ w' I/ g$ d7 J所謂的把癌細胞餓死是通過手術阻斷人體對癌細胞供給。美國哈佛大學的朱達•福克曼博士早在七十年代就發現,癌細胞要想長成對生命有威脅的“塊頭”,就必須依賴血液提供營養,為此癌細胞與附近的毛細血管相接,從此獲取血液而“瘋長”。如果想辦法“勒死”癌細胞周圍的血管,癌細胞就會因得不到營養而被活活“餓死”。像西醫肝癌的介入栓塞化療,就是通過將肝動脈堵塞,讓供肝癌的血液減少來控制癌細胞的生長,甚至使其因缺乏營養而死亡。: c; h, H7 S2 l
目前英國牛津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又發現一種餓死癌細胞的方法,他們展示了一項實驗室研究結果:使用核糖核酸RNA分子來直接影響二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實現“突變”。這種酶是刺激癌症細胞迅速擴散的基本物質,當它的基因實現“突變”後,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將因缺乏基本化學物質胸腺嘧啶而被“餓死”。同時還可以有助於阻止新生成癌症細胞的生長。; q' [' ^$ p' \2 z" @
治療癌症一半靠藥力,一半靠自身免疫力。若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再好的藥物也無法對癌症有效,反之,若飲食正常,消化力強,思想開朗,免疫力就高,病就易治,且易於出現療效。, Q: C5 H$ ~* e
科學家找到誘使癌細胞“自殺”的方法) c+ a" l% a/ x+ M. k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雜誌上報告說,多數細胞內都含有一種叫做半胱天冬酶-3酶原的蛋白。這種蛋白一旦被啟動,就會轉化成一種稱為半胱胺酸蛋白酶-3的酶,導致有缺陷的或危險的細胞凋亡。然而,癌細胞中這種活化機制被破壞了,使其不會凋亡並最終發展成腫瘤。7 f+ C8 B2 A3 [4 J! P2 B: x
負責這項研究的保羅•赫根羅德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已找到一種合成分子,可直接啟動半胱天冬酶-3酶原,使其轉化為半胱胺酸蛋白酶-3,從而導致癌細胞程式性死亡。”7 [* P4 F1 f  [9 j0 d+ {* \; a
研究人員說,他們篩選了2萬多種不同結構的合成分子,通過測試它們在細胞培養物和3種患癌小鼠身上的功效,才找到了這一簡稱為“PAC-1”的合成分子。對23份人體腫瘤樣本進行的實驗表明,“PAC-1”能殺死其中的癌細胞。# b9 E. k' n2 O
研究人員說,“PAC-1”的作用取決於半胱天冬酶-3酶原的數量。例如,在肺癌細胞中,半胱天冬酶-3酶原的數量比正常水準高5倍,因而“PAC-1”能更好發揮作用。赫根羅德認為,這意味著該療法的有效性可以預知,將來可根據半胱天冬酶-3酶原數量的差異為不同患者分別制訂最佳的醫療方案。
' I, p* c/ l. ^3 x0 F/ ^3 I癌症的各種療法
8 w5 j/ ]. x+ D7 O+ a+ ^1、手術療法! o& M* G% i8 V  c
是最早應用的治療癌症的方法,也是目前許多早期癌症治療的首選療法。許多早期癌症可以通過成功的手術達到根治的目的。一些癌症病人病情發展到晚期,無法進行根治性手術,但是為了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病人生命,也可進行手術,這種手術稱為姑息性手術。例如結腸癌阻塞腸腔,無法正常排便,則要採取大腸造瘺的姑息性手術以解除腫瘤對腸腔的阻塞。不是任何癌症都可以進行手術的,例如血癌(即白血病)就無法手術切除。
" A8 g. C2 n6 P; z# k2、化學療法
: K! \# B3 \, k- V3 n即用化學藥物治療癌症,一般都是指西藥抗癌藥。這些藥物能在癌細胞生長繁殖的不同環節抑制或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目的。但現有的化學藥物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人體細胞也有損害。因此,進行化療時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脫髮等。目前化療主要用於各種類型的白血病以及用於無法手術而又對放療不敏感的病人。此外也用作癌症手術後的輔助療法,以便殺死散在的或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發現的癌細胞,推遲或預防癌症復發。2 {' O" K# b/ A+ A' G! M2 X
3、普通放射療法% }- u, b7 {7 Z6 w/ ?! B4 q7 d
是用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以達到治療目的。有些癌症對放療效果好,或稱對放療敏感,例如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等;而另一些癌症則對放療不敏感,即效果不好,例如胰腺癌、結腸腺瘤、軟骨肉瘤及黑色素瘤等。放療可以有效地殺死癌細胞,可以避免手術造成的組織缺損和畸形。當癌已向周圍組織蔓延或轉移到別處,手術無法徹底切除,就可以用放療來殺死癌細胞。與化療一樣,普通放療也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損傷,所以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
- J  i" L; j: F# u7 N+ L7 @4、立體定向放射療法9 E9 ?0 L) ^& K& c
無創性立體定向放射是目前世界醫學界治療腫瘤的領先技術,具有療效好、準確、安全、無創傷、將患者痛苦減低至最小程度的特點。立體定向放射療法的精確度非常高。人工手術輕微的抖動範圍就可達到3-4毫米,高於立體定向放射誤差的10倍以上;普通放療通過單一平面來治療腫瘤,放射線劑量達到腫瘤致死量時,勢必嚴重損傷包圍腫瘤的正常組織;立體定向放射是將所有放射線集中在腫瘤組織上進行精確治療,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極其微小。另外,立體定向放療可以避免種植性轉移和血液轉移。人工手術在腫瘤切割及拿出過程中,很難保證腫瘤組織細胞完全不脫落,容易把腫瘤種植在正常組織上而形成新的腫瘤。這就是醫學上常見的種植性轉移;另外腫瘤組織細胞也有可能在手術中通過血液轉移。立體定向放療則可避免這樣的轉移,同時避免手術引起的感染和併發症,以及因開刀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風險。. S; p' A. {# S% V4 {
5、免疫療法6 O. t4 s1 O: u7 B4 ^' c
患癌症的病人,體內免疫功能往往低下才造成了癌症發生、發展以至擴散。, \3 C! I$ ~4 P' m4 O9 j
免疫療法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遏制癌的生長或擴散的目的。高免疫力的製劑稱為免疫增強劑,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卡介苗,還有轉移因數、干擾素、免疫核糖核酸等。免疫療法副作用小,但難以達到根治癌症的目的。因此,通常用它作為手術後和化療、放療的輔助治療,以達到鞏固療效及防止復發的目的。, Y: ?% e# m2 I) a
6、內分泌療法* E5 O: u5 t+ N# {5 P* D" e8 h
適用於那些發生、發展及治療與體內激素含量密切相關的症,即激素依賴性癌症。這些癌症主要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及甲狀腺癌。其原理是通過服用或注射某種激素對體內激素水準進行調整,達到控制癌生長的目的。例如用雄激素治療乳腺癌、雌激素治療前列腺癌、甲狀腺素片治療甲狀腺癌等等。內分泌療法目前仍然作為癌症的輔助治療手段,不能取代手術、放療和化療。& b7 F- @2 h& m9 \; B& U5 U
7、導向療法
9 K2 `1 j: Z8 R/ J# ?) D2 L是一種比較新的治療癌症的技術。它與一般化療不同之處是將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與一種專門與癌細胞結合的物質結合在一起。用藥後,藥物絕大部分集中在癌細胞上,化療藥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細胞影響小,因此療效高,副作用小。目前已研製出多種針對不同癌症的單克隆抗體它像鐳射制導的導彈一樣精確地“飛向”癌細胞,攜帶的彈頭就是殺傷癌細胞的藥物。0 n  o) N! H+ x: {) X) a+ j
8、冷凍療法和加溫療法
4 Q* E4 D% i# |: ^2 z$ i$ ?低溫(-40℃以下)和高溫(45℃以上)都可以將癌細胞殺死。因此人們開展了用液氮冷凍治療淺表皮膚癌和某些良性皮膚腫瘤,以及局部加溫治療皮膚癌、四肢癌和膀胱癌。加溫方法有短波、超短波、微波及鐳射等手段。
1 Q" {) W$ f+ ?" Z8 _( B/ D7 Z9 t9、基因療法4 o. }6 Q* a9 e2 M2 Q, u
基因是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化學成分是去氧核糖核酸(DNA)。不同的基因起著不同的生物學作用,而癌症的發生、發展均與細胞內基因發生變化有關。目前已經發現了兩類與癌症直接相關的基因,即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的變化會導致腫瘤發生,而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細胞癌變。此外,許多基因與癌症的治療有關。例如,有些基因可以增強化療效果,使癌細胞對化療藥物敏感性增加,在同等劑量化療藥物作用下,殺死更多的癌細胞;還有人將造血生長因數基因導入造血幹細胞,以減輕因化療和放療造成病人造血功能的損害 ,因此更有利於對癌症的治療。然而,癌症的發病機制是極其複雜的,基因治療技術中的許多環節和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目前絕大部分研究是在實驗室裏進行的,其效果雖然令人振奮,但應用到癌症患者效果卻不十分理想,基因治療中的許多關鍵問題尚有待解決。8 R* D7 n2 d4 J8 O2 A8 d
擴散9 R! K6 a, K; Z1 `% L' E) n
癌的術後護理
  x/ p8 w+ i3 n7 R  a% U癌病人在化療期間以及術後的護理對病人的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著重注意以下事項:, o- |9 S6 |8 v. N0 W; F6 u
1、供給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雞蛋、魚類、豆製品等,可提高機體抗癌力。其中牛奶和雞蛋可改善放療後蛋白質紊亂。
+ A8 M( a. J, g9 q7 ]& H2、進食適量糖類,補充熱量。大劑量放射治療病人,可使其體內的糖代謝遭到破壞,糖原急劇下降,血液中乳酸增多,不能再利用;而且胰島素功能不足加重。所以補充葡萄糖的效果較好,另外宜多吃蜂蜜、米、面、馬鈴薯等含糖豐富的食物以補充熱量。
3 N$ F1 j3 i2 R3、多吃有抗癌作用的食物,研究發現,冬蟲夏草所含蟲草素能有效吞噬腫瘤細胞,效果是硒的4倍,還能增強紅細胞黏附腫瘤細胞的能力,在腫瘤化療期間以及腫瘤手術後可起到阻止腫瘤復發、轉移的作用。配方;選用天然蟲草素含量較高的福臨門冬蟲夏草,粉碎後服用,每次1.5克,每日2次,連續服用一個月大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p; f. x3 I' w* V" Q
4、放療和化療的病人,一般宜進食涼食、冷飲,但有寒感的病人,則宜進食熱性食物。4 U4 @4 a/ A% K: ]2 x8 _
5、飲食多樣化,注意色、香、味形,促進病人食欲;烹調食物多採用蒸、煮、燉的方法,忌食難消化的食品,禁飲酒。4 ]$ F. i7 |, k0 c( S
6、維生素A和C有阻止細胞惡變和擴散,增加上皮細胞穩定性的作用,維生素C還可防止放射損傷的一般症狀,並可使白細胞水準上升;維生素E能促進細胞分裂,延遲細胞衰老;維生素B1可促進病人食欲,減輕放射治療引起的症狀。因此,應多吃含上述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芝麻油、穀類、豆類以及動物內臟等。% q& l3 x* d7 `# {' u' u' Z2 \. Y) N! H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