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261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2818
- 活力
- 3445
- 金幣
- 15500
- 日誌
- 0
- 記錄
- 8
- 最後登入
- 2024-6-8
  
- 文章
- 3211
- 在線時間
- 1497 小時
|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人沒有錢不能生活,工作所得的薪水可以維持生活所需,而工作本身因此就有了意義。仔細想想,倦怠的問題不在於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時與他人接觸過程中所帶來的困擾。過去的農村社會,環境相當單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裡工作所接觸到的不外是草地、泥土,以及自己所畜養的動物、耕種的植物,而不是形形色色的人。現在的工商社會,不管從事什麼工作,上有上司、下有部屬、左右有同事,遇到的都是人;即使是沒有頂頭上司的老闆,也要與客戶或政府部門互相往來。正因為人際關係複雜,所以許多人都覺得生活在現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禁羨慕起古人,只要天天種田就好了,不需要面對這麼多令人頭疼的問題。# D) C: M9 W* V [8 n
- X0 ]0 R" e+ D" n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會有問題,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立場不同,層次也不一樣,所以難免會有衝突、會起摩擦。你可曾想過,對方帶給你麻煩的同時,也許你也給了對方麻煩;對方為你製造困擾時,你也同樣帶給對方困擾;你覺得無奈,對方也會覺得無奈!這樣不是非常公平合理嗎?6 y. c- B0 O9 r. Y
! S. P( V5 \( z1 p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是在貢獻一己之力,參與這個社會的運作,不僅僅是為了領薪水、換取溫飽而已,人人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生活的。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我們每天吃飯、穿衣、睡覺、走路,一切的生活資源,都是靠各行各業許許多多的人分工合作,才能確保供應無虞,也是因為這些人的辛勤工作,我們才能擁有並維持今天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 N- f! k% O$ d" t8 w" m' N$ ~ I; Q1 i
因此,在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中,沒有人能單獨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不管拿不拿薪水,只要有一個人不工作,這個人就會成為他人的累贅,為別人製造負擔。在人類社會的合作關係之中,我們自己就是一個組成因素、提供一分力量,所以一個人如果放棄工作,整天無所事事,便是逃避了他的社會責任。
& ]- {2 E" U8 ?8 i) M
, [& u$ B% H* m7 \$ O0 W在工作團隊中,有些人智慧高,能力、技術都在水準以上,但是卻和其他人拿一樣的薪水。表面上看,他付出的多卻得到的少,似乎並不公平,可是換個角度想,施比受多正是在造福人群,和其他人結緣。有能力結人緣,奉獻一己之力,不就是菩薩精神嗎?所以,改變思考方向,心裡也就釋然了。如果不想做菩薩也沒有關係,多做一份工作,就多一分奉獻,你在天國、淨土的功德銀行裡,就多了一分儲蓄,存得愈多,福德、福報就愈大,這也是一種工作的所得。
# J/ g9 Z( G; A6 J; V2 T& U! ?3 C6 J& X; U- ^7 z8 k) {* k1 U& Z
因此,人在社會上,應該要不斷成長,增進自己的能力,再以所知、所能,盡一己之力來為社會服務,這就是工作的意義所在。只要有機會能讓我們奉獻,我們都應該感到高興。建立服務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對職業產生厭倦感,也不再無奈;如此一來,相信每天都能工作愉快。
# r, A" y/ P* o( g1 k2 I4 `; \$ A+ e* L( Q6 E
工作自在語
4 W( M3 _1 i, c, m) e# R" y D- u
7 U& V; `5 \0 K. o( g施比受多正是在造福人群,和其他人結緣。有能力結人緣,奉獻一己之力,不就是菩薩精神嗎?
- G: x/ Z o/ _( p% v$ U, i* K* ]6 r6 [$ _& T
( r w- X- E, ~% b6 S
% [- ?! u- K" B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74期》$ u% u0 Y. q& z9 M
' w4 ~! X8 i& E! a6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