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83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494
- 活力
- 3782
- 金幣
- 17588
- 日誌
- 262
- 記錄
- 6
- 最後登入
- 2015-4-9
- 文章
- 2716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4-1-15 06:10 編輯 0 F0 A0 m) [- j
& F* |6 ?( _) j7 L8 z! v! V8 L
所谓“七支”是指打坐姿势的七个要点。其中,第1、2、4、5个要点能引入遍行气,第2个要点能引入上行气,第2、3个要点能引入等住气,第7个要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0 Y; {& v; @% [8 l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
' r6 ~: l" v+ ~- g3 i5 A(一)双足伽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 {& q/ X# R: r3 h! E(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w7 C* \2 P- \& z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 i. a. ]2 v; x( t(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 I% S; B2 C6 b% {9 X4 x(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3 W5 t$ ]4 h: l/ I# R! p/ Y0 F(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4 y4 F' v$ F7 N# J& ?2 \*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w6 b5 d; @& V
“七支坐法”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如果打坐姿势不正确,就会堵塞身体的经络,气脉就会不畅通,能量就上不来,所谓的三脉七轮就打不开,大脑就缺氧,人就会昏沉。
1 b# ]) O0 i- ]' s! R由来传说根据佛经上的记载,七支坐法早已失传,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虽然他们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得要领。有一次在雪山深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这个神话似的传说,无法加以考证。总之,它是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 `: U# N1 G0 ?! l0 x7 _
七个要点双足跏趺* c! g: ?# q% J6 s# V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不能单盘,可以散盘。$ G+ ~% @' O2 B3 _. b N
如意坐从这个字意上去体会,自在如意的话就是你心无碍,随便坐都没关系,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 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逼著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跟人的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重吸收营养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另一个是正肾脏腺素,这两个物质结构只是差一个部位以OH(hydroxyl)来形成不同点,在其他部份的结构是全相像的,两者都是由肾脏的皮质部位泌出来的。若用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功用就不一样。. |+ i% [4 P; m1 p" e% k" f
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麼?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所以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6 p9 A1 {0 k! d) r" i+ ~
如果是老参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后,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三阴脉会发动气机,足三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三个脉。足三阳脉是膀胱、胃、胆等三,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2 K) x0 I/ a/ |7 D p用哪一个姿势摆什麼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麼叫金刚?原来金刚坐是会刺激右肾脏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较早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 N: y6 ?$ i4 k) z* |& S
气的起源有三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三是会阴穴(前阴跟后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后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丹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 为什麼要把它分成如意、金刚坐,它里面都有不同的涵义,没有正统体会的话,只会说右脚在上,左脚在上,但不知其真实义。
8 B" ? D/ r# G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麼磨练学人的。当然我们也不必这麼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7 {# Z5 G7 S0 ~5 F+ f+ x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你本有八个心,现在只会两个心没关系,往后会加以体会的。( q; L" U9 v4 M& L0 o: L* o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后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后基础够了,学什麼都比较快。如果有心修中级班的心中心法,每次要坐两小时,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后,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打坐时脚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布的。2 W2 P, _# V! ?0 ^
有人因为暂时不能打跏呋坐,在单盘的时候,下边这条腿放得很靠里,上面这条腿放上去后,膝盖是悬空的,其实这不是一个正规的姿势,因为上面的腿悬空,容易在盘腿时下盘不稳。首先要注意,整个人的身体就跟六和塔一样,是稳稳当当,由下往上是一层一层的,这是非常关键的。. O2 Y" f( H7 M5 n1 y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最后等气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 f, x% u/ |7 ?- m3 T
脊直! v- K6 ]7 Z) b& H1 Q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 m1 V/ B7 k0 v2 q
屁股的姿势是微微往后外翘的,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是在类似于屁股跟腿的中间的位置,坐着就像座塔,非常匀称。有的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靠着后墙,这样身体往后仰,就没有办法像塔一样。 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倾直,也就是说尾骨是悬空的。
0 v0 O6 j2 c/ e( E x人身修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人身多直立,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经脉有规律可循,尚未完全紊乱。所以不能为畜类把脉,因为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倾斜, 则督脉上乾清明,下坤培藏,升降有律,任脉左右逢源,箍束横固,平定十方,稳稳有度。+ m5 l3 W/ a1 l4 _5 v- e. i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当气诱发起来的时候,假设坐姿由侧面看过来是呈现S型,上身会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坐得弯腰驼背,后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弯腰后,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来后,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来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让它现出来而已。
; ~* i6 I; E- T前面肚脐的正后方是腰脊椎的命门穴,督脉上的命门穴就在此。为什麼叫命门穴,我们上半身手头在动,下半身脚、腿在动,偏偏这个腰部位就动不到,很少运动会动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会去动到,或者是瑜珈的过桥式才会动到这个部位,如果弯腰驼背气就不通了,气到此堵在命门穴,命门穴这里就会胀,胀时表示坐的姿势不对,硬把胸挺起来的话,腰就呈S型状,气就会往上方走去。所以当气走到背后不通时,就会告诉您:「喂!你坐姿不对哦!」这时候才知道,原来真的不对呀。腰要呈S型挺出来,这动作很重要的。
2 L5 h a) f/ K- E肩张
B3 ?- h1 f3 K) P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 h4 m' k9 X' D肩胛支是在肩膀与背后饭匙骨部份的重点,两肩膀往后拉张后,胸部自然就挺出来,然后饭匙骨就会稍微往后拉凸。膀胱经在督脉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两条很长的脉,如果打坐时背后气不够强,可能常常会感冒,这是膀胱经不通的原因。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膀、背后面,邪气、风邪侵袭吾身时第一个侵袭到它,会使肩膀僵硬、后颈部紧张,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弯腰缩肩,真气就上不来,气上不来就会想睡觉,这是气不具足。本来打坐的人越打坐脑筋越清醒,一个了了的觉知很清楚,怎麼会想睡觉呢。
7 B3 d5 Y; @% H( u4 i }有基本气感的话,背后自然而然的会挺起来,肩膀往外张,胸部微往外凸出来,但不要绷得太紧,架势摆出来后全身就要放松、自然。若身体有气感了,但架势绷得紧紧的,气就不往前走,这种情形是不好的。所以姿势摆好后就要放松,因为肩胛支是下气上行所必须,肩胛是背后、膀胱经气运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气上来以后会走到喉、头部,没有的话,腰部会酸痛,肩膀会僵硬、酸痛。
. E, J, ^3 M- v: U手结定印于脐下9 Y1 z' T6 [$ `. _2 o6 M
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三昧印为手印,「三」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结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8 x: ~! W, v3 L% M# B- z两个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两手大拇指轻轻的相抵触,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不要悬空。你功夫不够悬空久了会累,功夫够的人悬空没关系,因为他气走上来后,手不会累。刚开始要有一个著力点,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著肚子做个圆圈,有人会气往上走后下来绕双手一圈。当然我们不要去用那个心意念带动,但是我们手印一结,外在的干搅都对你没有影响,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的佛像都是结这个手印,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E4 r0 _# t1 A5 e. k8 R
在禅修时结这个手印,若肩膀会酸、会痛时,表示你的胆经、三焦经与膀胱经较不通。就像感冒一样,风寒时膀胱经先受害,所以颈部、肩部僵硬。同时三焦经不通,即丹田闭死。如果你去参加禅七,长久打坐摆这个定心手印姿势,然后手又没有气感,肩膀酸痛,代表阳经络不通顺,或许阴经络气旺,但达不到体表处,此即阴盛阳衰,内脏虽然气旺,但并没有通到外部的阳经络来。
* l1 T5 }) C Y, ~6 P+ z1 F如果有气感的话,手印随便一摆放,气就很旺盛。有时候,气会慢慢上来,然后手会慢慢往上移动。以前有一个老师父,他练不倒单,每天一入夜就打坐,打坐入定气很旺的时候,手印就会慢慢的往上抬起,有时候抬到胸前,也没有感觉。因为我们的经络很多条,正经有六条脉-三阳、三阴,气具足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时,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大约凌晨三点半或四点时。小师父们起床后无时钟可看,只要看到师父的手抬到胸前,那时间就差不多了,敲板的人就要开始敲板叫大众起床。
$ S- M( n' |# y% t- v/ N3 c1 U手印有上万种,这两个手指可以变化很多,所以养成一个习惯后,就要发点时间去改回来。记住三昧印是右手在上,若用左手在上,定心手印结久了,现在要改回来,反而觉得怪怪的,但一定要改变,第一次会觉得很别扭,第二次很不习惯,慢慢的一入定以后就忘记了,几次以后就校正回来了。% \$ u+ i- R1 u3 H6 {2 j" K# F
有的两个手放开来,你说对不对?好不好?心里面没有挂碍,不入定就无所谓。所谓入定是世间禅,一进去就是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几年。大陆有的修行人,三十几年还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时候有位和尚入定,醒来时已经是清末了,经过十个朝代,这是世间禅定。此跟佛禅不一样,佛禅是注重在心的觉悟,我清清楚楚的时候,对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卧之间,没有事物可以让我起烦恼,你证到这境界才能解脱,才能超越自己业力的牵扯。! u2 K7 L$ C. G7 f2 t, X& }
头中正0 ^* Z5 r; [1 J# B1 s4 F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这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 T# q. z" Q% V" ]0 w头部跟颈部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书,常常会讲到「禅病」。此「禅病」在讲什麼呢?在讲昏沈,打坐到一个境界后,如果姿势不对,会有一个粗的昏沈出现;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时,又会有另一个微细的昏沈现出来。粗的昏沈出现在头颈支姿势不对时,因气会堵在后脑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细的昏沈是气从中脉过喉轮要通到明点时,在要通不通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微细昏沈。0 D J8 R3 ]# y8 [' Q0 j* Y7 P
气从背脊上来,会经后脑至头顶百会穴,要让气能从下方至头顶,头颈支要摆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压到颈外侧两颈动脉处,如此头颈支架构起来的话,要有三股力量产生:一股是在后脑勺,一股是在下颚,一股是在后颈椎基部,这三道力量要相称。
% R+ y# {8 f3 Y g头颈支姿势摆好后,观想头顶百会处往正下方来,经过体中腔到肛门要成一条直线。如果头是仰的,这条直线太往前端了,划到你前面去了,如此会怎麼样呢?气上不去头部,气会聚集在后脑勺处,终造成昏沈。如果头压太低的话,这条直线就划到身后去了,这也不对的;正确的线条是要在「正中」的。
: O% b0 H: @( _老参们打坐时下鄂要稍往内缩,摆出这个姿势,身体的气马上会冲到后脑勺这里,然后上到头顶。怎麼会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气还没有开发出来。头颈支一摆,背脊部真气即呈一直线,气马上到后脑勺处来,在这里有一个叫脑户穴。「脑户穴」是气进入脑内部去的门户,如果你福德很好的话,真气从脑户穴进去,佛法所谓的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这智慧是非常的锐利的,不会讲的就会讲,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间禅是不能进到这里去的。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体气脉是有关的,一进去的话,什麼智慧都来了,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来了。修佛法要进入这里,能不能进去要看你的福德。0 y- {& [: g' i2 F: C8 }( C4 l
老参们摆好这个姿势后,真气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一个是进去到脑户内,一个是从中脉走到明点。眉尖轮是第三支眼睛,由通明点而发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间禅,眉尖这里开的话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间这里没开也没关系,您是要修见性的。头如果太仰的话,会产生昏沈,一觉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让气从背到头顶;如果没有气的话,再怎麼摆都没有用,想睡觉就是想睡觉。那是太累了。
) R; u& n& I& b$ d双眼微闭' b4 x/ W* ^' l0 j" I. p2 F, p1 o& @% G5 V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如果看得太远的话,就有点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话,就有点低头了,所以说一米远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你要感觉到这个鼻子和这个肚脐形成一条线。
6 `+ d" z+ u1 y普通人打坐起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都很低视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对。下沉一片无明中,而且心思更乱。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样,就是后脑的视觉神经跟著向下拉,影响了大脑,反是不得安详、不得清净。所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视,闭著眼皮没有关系,眼珠子也是平视。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来,然后眼皮闭上,眼珠子摆正,不低下来,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还是向前面看,然后不看了。( L: o) _6 _; `! L, u
打坐时,闭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眼睛要会看东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风景,把那个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错了。像杭州风景那么美,你出去看风景啊,叫风景跑到你眼睛里头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没有用处,你也没有好处。
8 q$ \, ]+ ^' }8 r: B打坐时眼睛有两种用功方式:一个是把眼睛闭起来,这个较简单易行,刚开始学的人心较乱,那个人动、那个在制造声音,好烦。刚开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扰,所以眼睛闭起来较好。眼闭起来有一个好处,是眼不见为净,但也有一个坏处,是黑枺枺的,初学的人有时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 b1 T' d8 k* d- d V& H: h另一种方法是学佛像的三分眼,眯眯的看,眼微微的三分开张,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这个方法较不会使你胡思乱想的,很会胡思乱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张三分眼。因为眼睛闭起来时,没有一个可抓住的东西,就会动起心念来,心动就会乱想。如果眼睛打开,你的眼识会意会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东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视而不见,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麼东西,哦!前面一只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要这样子,只用余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乱想。微张眼睛有个好处,因为你很用心,心意会守住眼睛处,气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长很容易改变,易开发出超视觉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超越它以后,慢慢就不会再看到了。' q* [! Y$ [; Z$ _
对老参而言,眼睛用功起来是个复杂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头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里下眼帘中间,气通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啵」的一下就进去到眼睛里面去,从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经络要全部通的话,气上上下下,起码要有三次通过眼睛。第一次从头部下来入眉尖轮后,会从眼睛的背后下来。第二次气从下面上来也要经眼球,这时候老参会「翻白眼」让气由下往上走。往那里走都有气要通,眼球每一个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发涩、流眼泪、酸痛等,这些是气要通过眼球的现象,此时就要帮助它通过。* u& M7 Z2 @3 b4 y0 l; l
老参们有先天气能够转到眼球本身里面去,两颗眼球都能让气旋转而进去,进去后会改变眼睛的光波波长,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可以直接看太阳。普通人不能直接看太阳的,因为太阳光很强,会伤害眼睛,你有气这麼绕一圈的话,眼睛就可以看太阳,不怕其光亮。刚看太阳时它会很亮,排除太阳本身外的光芒,几秒钟后有一薄薄的灰黑圈盖住太阳表面,这是光的补色原理。看太阳没什麼了不起的!正中午也可以看它,没有这个功夫就不要看,会伤害到眼睛的,这是以后会有的现象。 眼睛酸涩、流眼泪都是好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有方法来对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承受,以后慢慢功夫高了,会碰到这些现象。# l7 S: n4 N! C1 b* P5 @& e9 t( {
舌舔上腭* M: o6 P3 i2 S
舌头刚开始也是个准备功夫,到真的气从会阴穴起来后,走到喉结前,当先通过心脏---心轮,再走到喉轮。走到喉轮时,气会拉你动你的舌头,这时舌根摆得对不对就很重要。
4 ?, K! ?1 X9 h$ W' ^舌头卷起来是准备架桥,舌头卷起来后顶住上颚,上颚顶有曲浪痕处,舌头卷起来就顶住那里。这样是会很累,还会流口水,流口水没关系,感觉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里面有很多的淀粉脢,它的功用是用来消化吃进去的淀粉。所以胃肠不好的,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慢慢的让胃肠消化系统变好,觉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 K* m4 V3 w. |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这是非常重要的。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填满365个大穴×每个大穴9口真气的打坐修行,是一切修行人都要完成的基础,在佛教日夜修行七七四十九天完成,被称作“打禅七”,在道教则日修夜睡,一百天完成,叫做“百日筑基”)# I) y2 c: ~$ x
这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也就是俗称的“甘露灌顶”,吕纯阳诗中有“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表达这个境界。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伸直舌头,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 {# S6 c( e% K如果化生的津液多,说明你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没有,说明散乱或者昏沉,没有多大效果。比如人的思想散乱一天,一天口都是干的。人睡觉睡一天,口也是干的。只有心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时,真气元气才能化生。初坐禅时,未入真定前,如果心处于不散乱又不昏沉时,一刻钟能化满满一口玉液。
' w) Y: e6 Z7 c/ r% K3 l很多道家书说舌头尖抵住门牙与牙龈处,其实这个舌头是要做「架桥」的,什么叫「架桥」呢?就是说下盘来的气跟喉轮要连接时,要用一个桥把它架连起来,它才能通过。世间禅定的四禅天,就有舌头架桥的功夫,如果没有上过佛教课程的话,会不知去修佛禅,而去修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中**四禅境界时,架桥起用时,舌头会卷了一圈像绑咸菜样塞住喉咙,到此就不再呼吸了。一进入四禅定中会息止,入一境性中。一进去禅定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体表皮一点点的呼吸,这个时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麼,真正入世间禅定的话,什麼都会放下,这是第四禅天的禅定。而修佛法本在修这个心,得真实解脱之境,故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经磨练、去执而得自在。
. c2 y* }3 Y: j, x修世间禅时上颚紧合下颚,舌头卷起来放在上颚顶部最高的地方。如此,舌头卷得高,以后气从下要上来拉动舌根基部的时候,就会像杆杆原理一样,马上就卷起而塞住喉头入定去了。如果舌头尖放在牙龈的地方,气就拉不动舌根了,因为舌头较重,内气力量拉不动。
, @ K; }2 @6 e6 A老参们修佛禅虽不入定,但气下、上通顺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时舌头还是要卷得高高的,下面来的气到喉结会拉动舌根,内气马上能往上冲而入头内。! _+ B, C8 v6 J& L* B/ N
喉结的气要通,要靠舌头,为什麼打坐时常常会打嗝呢?会不舒服呢?就是舌头没有拉得很高,气堵在胃里;舌头拉高的话,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样子,这样气马上就上来,就会拉动喉咙的舌头。舌头拉动气就直接冲上头内去,不会像世间禅一样的,气不够旺,在那儿堵住而入禅定。故我们如何让气上下连贯,冲到头部是很重要的。
( k" |- @8 h3 X如果出家者或好好修行的人,有一天真的会进入四禅,就可以体会到舌头卷起塞住喉咙的世间禅定境界。还有一个现象是卷著的舌头,过一阵子就会掉下来,变平摆的样子,意会到后就把它再卷起来。这只是个预备工作,为什麼呢?刚开始没作用的,只会产生口水而已,等到气从胃翻转过来,拉到喉咙的舌根基部的时就有作用了,故舌头要卷高一点。2 }; v% M4 \+ v+ n
若打坐会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气翻转不过来的现象,这些都是要用点技巧,高卷起舌头。有的人不知道这些技巧,打坐气通到胃堵在那里,很不舒服,只会在那儿打嗝,知道气已经到胃了,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舌头一卷,有一条似管样形成,气就会冲到喉咙,下面的气就会翻转到上面来,气往上冲的话,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溃疡,那就永远都会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2 N- {+ X% \1 I) X(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