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83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494
- 活力
- 3782
- 金幣
- 17588
- 日誌
- 262
- 記錄
- 6
- 最後登入
- 2015-4-9
- 文章
- 2716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净空法师$ G5 ^5 G$ D& w9 f) \ X
處逆境 隨惡緣 無瞋恚 業障盡消 9 Z' S5 ?0 B& ?6 E4 m: {8 K$ }
隨順境 處善緣 無貪痴 福慧全現8 L6 k6 p' x: z, J/ Z4 ^, a
~~~~~~~~~~~~~~~~~~~~
: b) V* l( a- v# Y6 T何謂「隨緣」?何謂「攀緣」?講到絕對的標準,就是隨順性德是隨緣,隨順煩惱習氣是攀緣。說明白些,標準降低一點,就是隨順經典的道理、教訓,依教奉行,是隨緣;隨順自己的習氣、想法、看法,是攀緣。隨緣與攀緣關鍵在用心之不同,隨緣用真心,攀緣用妄心。此理很深,境界很廣,務必要細心思惟、觀察。
# H' w; N$ d& |, w因此,我們想要成就,不能不著重德行上的修養。但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想做而做不到,其原因很簡單,能做得到的人「無我」。 《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名菩薩。」菩薩能做到,我們凡夫何以做不到?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學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這一關是凡聖的分界線,這一關突破了,就超凡入聖;無法突破,就永遠做凡夫,永遠在六道輪迴。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把「我」忘記,總是想我的利益、我的好處,一切都是「我的」。佛菩薩沒有「我」,沒有「我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 b3 Z: u2 Y0 A! R, I, J9 t9 {懂得此理,在世間要修好因。好因是智慧、德能、相好,這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怎麼修法?兩個字:淨、善。心要清淨,淨生慧;善生福。智慧是清淨心生的;相好是善行生的;德能是淨、善合起來生的。我們就是修心純淨,沒有一絲毫的染污;行為純善,沒有一絲毫的惡行,其果報就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這三種圓滿,果報在佛如來的報土,這是「成佛之道」。
! D$ l7 f" Z, I3 K所以,快樂自在不是有地位、有權勢,而是心地清淨、行為善良,這個人就自在快樂。生活在世間樣樣隨緣,「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真正入此境界,果報殊勝!6 j1 k. o8 L# c- N6 D
古人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人與人相處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人事環境雖然複雜,總不外善與惡,就是順境與逆境。處逆境時,樣樣不稱心不如意,周邊所遇到的都是惡人,我們應該如何相處?舜王是最好的例子,舜的父親、繼母與繼母生的兒子,都與他做對頭,但他能盡孝,沒有看到父親、繼母、與弟弟的不是處,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天天反省改過。這正是六祖大師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沒見到別人過,只見自己過,所以經過三、四年,感化了全家人。0 W1 |+ z- c+ D; f' s* h
在佛法講,舜的父親、繼母與弟弟都是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他能化怨為親、化敵為友,了不起!如果起怨恨心、報復心,就造成仇恨,愈結愈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將來苦不堪言!我們處逆境,遇到惡緣,要學舜王,養自己的大德大智、大德大行。: a8 U% t- j% d" D2 X+ R/ N- M" V
《金剛經》上,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逆境、惡緣。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修菩薩道時,遇到歌利王,被凌遲處死。但他沒有絲毫瞋恚的念頭,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不起絲毫報復的念頭,持戒波羅蜜圓滿了。菩薩還生感恩心,並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歌利王的後身就是憍陳如尊者,當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他是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這就是化怨為親、化敵為友,決不可對立、報復,不可生瞋恚心,這是真正解決問題。
& D' W4 ^ \* o& i, y處順境時,一切稱心如意,沒有貪念,因為起一念貪心,立刻墮落了,這比處逆境還要嚴峻。一般人曉得逆境、惡緣容易墮落,不知道順境、善緣更容易墮落。3 u$ g' |) G4 V( h1 F% I5 ^6 E
善財童子就是處順境、善緣,但他不貪圖富貴,能捨棄、放下。釋迦牟尼佛生長在皇宮,他的環境是順境、善緣,名聞利養樣樣具足,如果他貪圖富貴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處逆境順境、善緣惡緣,要真正把「貪、瞋、痴、慢」連根拔除。
# l$ i7 ?7 B5 Y# `" p我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的,都是善知識、佛菩薩,他幫助我消業障,我感激他,沒有絲毫怨恨心、報復心。下聯是「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不論處什麼環境,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能保持住,心在道上,道就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道、性德,這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時一切處,不失真心,不失本性,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切隨緣不攀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