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83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494
- 活力
- 3782
- 金幣
- 17588
- 日誌
- 262
- 記錄
- 6
- 最後登入
- 2015-4-9
  
- 文章
- 2716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4 18:36 編輯
- ^9 A4 b6 [; F* G \1 I% u% J' z$ O3 `, c5 G3 E
祝大彤的太極拳相關文章摘要(2)
1 A& y6 \5 r+ W( p6 T# U2 {7 A全文詳見祝大彤太極拳網:http://www.zdttj.com/list.asp?cid=13 j$ b+ F; g/ N+ E5 [2 h8 o) O* u
七、論松關節與太極拳功效(2011-12-15 祝大彤太極拳網)
2 ]4 T2 P. v- v- W$ T+ `1、松踝, c* N [3 n# }: L# t L+ K/ Y
踝是腳與膝中間部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關節。在九大關節中,它屬於腳以上八大關節。在中間拐彎的關節是下肢四大關節,上下聯通的重要部位。
: j A) F. t9 A% C+ m+ C. @踝的位置僅次於腳,沒有腳踝的放鬆,腳很難“雙輕”。放鬆踝關節,盤拳自爾騰虛,飄飄欲仙,十足體驗到太極拳的“味道”。在太極拳圈子裏,有人不明放鬆踝關節是松空周身之關鍵,往往忽視腳踝的松功訓練。拳訣道:“人身為太極之體”,太極是陰陽相濟,包括人體內外。從體表看,某一塊小的肌膚都蘊涵著陰陽,踝關節也不例外。盤拳、推手、技擊,活動在肩、肘、手反映出的動作,腳下陰陽變化的反映,踝關節起著十分重要的媒介作用。
2 z1 N& ]; i* P7 k2 { i- ~8 g平時行立坐臥,都要注意放鬆兩踝。初始管住自己兩踝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掛力,養成踝不用力的習慣,進而把握練拳時踝不掛力,在雙方對練推手時踝不掛力,。
3 y- d4 u1 Q+ x3 p; \1 |9 S" {, l2、松膝
7 J# s- J1 z. Q; _4 `1 _膝是大腿與小腿之間承上啟下,陰陽變動之樞紐。膝在套路裏勢勢負重,各種步法缺膝難成。像坐步、弓步、馬步、歇步等等,還有的拳勢扭動雙膝,若膝不能松,膝關節不堪生負會出毛病。4 H) t" v- {* N
吳式拳對膝的訓練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過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閭“坐”在後腳跟。這個姿勢很難作,關鍵部位是收腹股溝,形成腳、腹股溝、頂三點成一線;另一說腳尖、膝尖、鼻尖成一線,兩者其實都不矛盾。
+ K; c2 Q& h% Q7 P, D3、松胯; S& v& A0 d: m' n) Z
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胯在下,往下松比較困難,找不到放鬆點。
1 C/ c. K" A& F8 K+ F# a5 D" b人體結構,大腿骨的股骨頂端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髖臼穴部位,俗稱“胯尖”。兩邊胯尖意往兩側突出,然後意往下松,襠開一線,這個動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的運動。松胯動作完成後,由別人輕扶聽勁,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動,似鑄入地下之水泥柱樁。
+ j3 I7 b- ]5 r% j. e但是,松胯要與提膝、擴踝、松腳貫串一起,同時放鬆才有效果。如果孤立去松胯效果則不佳。; [! c. G$ w; R: y1 \
拳論告誡拳家“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切忌技擊時閃腰移胯,隨意扭動雙胯,左右旋轉似靈活,不能放鬆雙胯,扭動也是僵滯,易受人制。
& P; B1 b; M, w太極拳功夫不是表現在某一個部位,也不是顯露在外,而是整體的綜合內功。是周身整體從裏及表,從內到外,“全體透空”的修煉。有拳友用腰練腰,用胯練胯,平搖胯圈,雙“∞”字胯圈,斜胯圈。練來練去胯仍然松不下來。如何操作松胯呢?根據筆者的多年實踐,單練胯不可取,效果也不佳。太極拳是整體綜合功夫,還是應該循太極拳的規律練拳行功,整體綜合功力提高了,胯關節便自然鬆開而貫通。
' W5 M, N6 m- w- V$ I4、松腰
, z: q3 O! n* B: w; x“腰為軸,主宰於腰”。“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
6 `5 y* A. ~- V) P* u* M/ G腰為太極拳體用結合之主宰,是體內“九曲珠”中間那顆大珠子,位居中央,是體之中樞。% m& H3 M( ~2 B3 p
拳論中論述腰的經典要言,絕非差異,我們練不好是我們的理解有誤。在行功練拳時,一味在腰上用功,舉手提足以腰坐之帶之,初始練拳用腰不算大錯,但易走彎路。
5 s) d' D; `: ?5 z7 s最佳練法應在明師指導下練習空腰,否則拳難以練好,周身也很難松下來。
- A3 Q1 D0 u! @- g2 ~我們進行雙人對練推手時,聰明的拳家都知道“搶中”“藏中”。所謂“搶中”,就是雙方接手,聰明的拳家搶佔對方中央部位,“吃”住對方,給對方以威脅。所謂“藏中”,中兩人較技將自己中央部位的腰藏起來,或者移到離開對方進攻腰部的勁頭。如果此時你還教條的搬用“主宰於腰”,等於送給對手一個實實在在的身體軀幹,也實實在在地被打翻在地。
7 Q5 U6 P3 G) _* O! J1 |由此可知,此時拳家不應該有腰。準確的說要空腰,也就是沒有腰。拳論說“腰隙”、“腰間”,且在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詞,“命意源頭”,讓後來練家“刻意留心”。留心什麼“腰間”?隙者,空也;間者,沒有也。空間、時間、房間,都是空的。7 p: M* h' m' u" F0 }4 P0 T* Q
空腰是命意源頭,源頭乃是發源地。按照太極陰陽學說,拳家行拳只有五個點,即頂、雙手和雙腳。軀幹呢,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沒有軀幹。準確地形容,肩以下膝以上,胸腹部位空,拳者感覺沒有軀幹。有拳家形容,胸腹是提著的燈籠,對方觸摸也確實摸不著東西。
/ a4 r8 i* \/ l; ?! W如何將腰練空的拳法拳藝?
& \% u! s; v5 s9 n! j; a首先,練拳時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轉身的動作時,不要以腰帶手腳,以坐腰轉身,而是以松腳松腰解之。轉身時不轉腰轉不過去,請不要轉,在重心上找問題。* |) \7 I, j& o4 E6 V
拳論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怎麼求,松腰松腿,除此沒有什麼任何良方。 0 x6 w8 }0 D5 a8 d8 O' Q& T$ m5 X
在松腰訓練中,松不是孤立的練習,須要有別的部位協助,相輔相成。你練松腰,先去溜臀,溜臀中找感覺。不溜臀難以松腰,溜臀的同時,脊椎節節上松,給腰部留下空間,會出現“命意源頭在腰隙”的狀態。
' n% s; v& d& h4 T) g松腰亦分為陰陽,用手輕扶“聽勁”。陰松,腰部呈現細長空心管狀,是沒頭的深洞;而陽松,深洞擴大超過腰圍。此時習練者周身上下內外有“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的感覺。
3 p" a9 O0 T- S4 h. i) Z, p! |腰松不開,等於練拳沒有“ ”,沒有“軸”,主宰沒有了,車輪也無法靈活,“腰隙”“腰間”也無從談起。腰松不開,在深研太極拳的道路上遇到極大障礙,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腰松不開,腳難以放鬆,膝胯僵緊,腰為中間地位,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大關節,松不開是一塊板,堵塞上下通道,上肢的肩、肘、腋、手等四大關節本力退不掉,周身掛力操作,絲毫沒有太極拳的“陰陽變轉,舉動輕靈,不用勁力,動分虛實,動靜開合,上下相隨,內外三合”等太極拳絕妙拳藝,所以腰是重要的大關節,要刻苦習練,細心體驗。/ C3 k/ K) U# j9 a4 r" |" J9 ?. r
6、松肩; _2 M7 }; b6 @9 t1 c
在太極拳套路中,無肩難以成為拳,每勢每動也離不開肩,肩的重要性顯現在拳套路之中。. N9 ?" f1 e5 F% D$ A: p" K
拳家在盤拳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肩也是呼吸的總“氣門”,寒肩氣上浮。: |0 [' e% U3 E8 D$ D
太極拳不像外家拳對肩訓練,拳法有靠、壓、倒、纏、聳以及七寸靠、八面肩。太極八法中有靠,但太極法裏多提介松肩。筆者在實踐應用中,認為以松肩為最佳習練拳法。有拳師提倡“沉肩”,筆者從修煉中認識到“沉”肩意大。凡有經驗的太極高手,一般說松肩,以自然松肩為上乘。一味沉肩或有意沉肩則失去自然。太極拳講究輕靈。總是想著沉肩,很難輕靈。
$ ]4 {1 C& ]% q, x+ N1 Y訓練松肩不是短時間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盤拳勢勢松肩,在陰陽變轉時松腰,同時也應松肩,一招一式肩不著力。
, \: E$ d' E, z在預備式時,雙肩從夾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後雙肩下松。經常注意動則松肩,可以達到松肩之目的。筆者在《太極解秘十三篇》中,有松肩練一節,介紹習練太極拳套路時,什麼意念也不放入,只是練松肩,動即松肩,動動松肩,勢勢松肩,一套拳練下來,肩很松柔,周身舒服。肩與其他關節配合行動,外三合之首為肩與胯合,松肩垂肘等動作均為配合。
/ j: g/ y: }8 |$ o! a而松肩的松會經常“欺騙”練功的人,常誤以為肩是最容易松下來的關節。我們在公園裏常見到二人推手較技,二人你來我往,曲伸較量肩最為忙活。此時可見到為了推發對方,或防守對方來攻,便抬肩、寒肩、晃肩、轉肩、閃肩、滑肩、躲肩,看上去肩很靈活,自我感覺很好,化過進攻,躲過一劫,似乎松肩的功夫很好。其實質他的肩並沒有松下來,而是更加有力了。有的只是靈活了一些。1 G1 C, b5 l t* o. \
前年有一位南方中等城市的青年太極拳練家登門來訪,他做了幾個動作,還說每天練習“平搖”,即兩手手心向下,左右搖來搖去。他說他的肩很松,當地很多練太極拳的推手都推不過他。我說:“你那肩是假松,只是靈活。”他大大不解。我請他將雙臂後擺大約半尺,筆者左右手以指扶他的小臂,請他將臂自然下垂到原來部位,他用了幾次力都沒垂下來,最終承認自己的肩沒有真正松下來。& ^$ G1 f7 J, ~/ g3 M/ R
松腳、松肩、垂肘、展指、舒腕,從腳下產生一股難以阻擋的威力,但又不是用力將他打出去。完全是用意,而不是用力。" }2 ]7 I, e' j
在太極拳松功修煉中,肩是最難以放鬆的關節。因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力的地方太多,每次用力,無不與肩有關。天長日久,蘊藏在肩中的力量最多且最有力,像肩擔肩扛之類的重擔也壓在肩上。3 @% o% H8 s v
欲退去肩之本力,最佳的修煉法是練拳。楊式太極拳家楊振基說的比較肯切:“功夫是拳上練出來的”。楊禹廷說:“太極拳就是二個勢子,一陰了理一通百通”。松肩退去肩的本力,最佳的選擇是練拳。
! T9 J S: n6 h' q如何檢驗是否放鬆雙肩呢?7 k: Y5 K7 C2 P2 T/ ]" q% Z I
檢驗他人,請以兩手抓住對方大小臂,往上托舉雙方的肩。雙放的肩上去了,並隨著你的端力往後仰,證明肩未放鬆。相反,用力端不起來對方的臂,此時,你的腳很穩地站在地上,也證明對方的肩不松,是以本力在支撐著。如果端臂者端不動對方的臂,有上浮感,腳下飄浮不穩者,證明對方的松功有一定修養。
" p: X" T0 H# c7、松肘! k6 T/ H) F$ \) p6 f
太極拳沒有單挑出來講肘,肘在套路中無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間,肘滯上肢僵,在技擊上必然技擊,練拳肘僵也難以將拳練通走順。 太極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不可著力,在“彎弓射虎”勢中有掩肘出拳之用,除此在套路和技擊中,垂肘不著力就是。3 `- `* t0 t8 R$ {3 ?' Z3 J8 n
外家拳用肘之技法頗多,像靠身肘、撐肘、盤肘、七十二肘等百種肘法。太極拳修煉以垂肘為佳,練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腳,巨力難進身”之說。
5 o, O- O& U/ v& l( y: g8 v8 i像“十字掌”、“金雞獨立”等勢,手高舉過頭,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著力。 7 [+ x2 g7 }5 r9 t* f; [8 u
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肘以自然下垂為規範拳法,以意墜肘明顯意大,沒有自然垂肘顯得輕靈松沉。在行拳時,肘並不單獨行動,多以“松肩垂肘”相配合,在“外三合”功法中,肘與膝合,對“上下相隨”拳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D3 b% j6 E [& ]* s
8、松腕5 |( H0 m* y: ~, B; @7 |" _3 l
關於腕部松功,吳圖南曰:運用氣力,如何始能隨心所欲,達於敵人之身?必須視腕之能否靈活而定。蓋肩不松,則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則力不能達之於腕;腕不活,則力不能達於手指,況望其力能達於敵人之身者乎?故腕之靈活,實為練習國術者,必須之條件。
{: b- b, ^# R( {; f. @7 a其應用之法,有提出腕,按腕,仰腕,垂腕,擠腕等法。
9 A1 ~ B7 N% s, L0 k/ @* t% c/ T4 ?人之手腕,以多塊小骨骼組成,所以能轉運自如。太極拳的腕骨均應鬆開,腕應靈活,還要虛松,不能著力。如與人掰腕亦不可用力,以松腕取勝,腕有力全身受制。0 @" {$ S) P0 v+ o9 J8 P9 X
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鬆開,腕自然舒松。9 L; Z/ A( g& l; _# ?+ r
腕在周身九大關節中不是占讓導地位的關節,上有肘、肩,前有手掌和掌指的14個小關節,關後受到保護,推手、技擊受到手和肘的牽制,難以獨立活動。但是,松腕在周身的松功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腕部僵緊,肘、肩受制,手也難以空松。
# B8 C- _% D% b/ h2 r3 P腕部的空松和僵緊,影響手的空松。腳踝僵難以使腳部放鬆,即使雙腳放鬆下來,踝部僵緊擋道,難以達到“由腳而腿而腰”的完整一氣,不能節節貫通,周身受制。3 }7 q* L; `8 C: W) [% X
練拳時欲松腕先展指,“展指舒腕”,食指不掛力,對松腕起到上乘效果,不妨多試。盤拳時,凡有腕的動作,一定要以避免腕部出力成按的動作;腕及掌根要松力,由四指引領向前舒展,向上舒展,千萬不可身下直下壓按。
5 H8 [8 f0 d3 `) d& r2 v% G5 Y推手或技擊退去踝、腕本力,你有一雙松柔的踝,你有一對松空的腕,定將立於不敗之地。: ~/ d3 q5 H m0 y( V6 |
9 p& E8 d# t2 p$ _9 E八、九松十要一虛靈(2011-12-15 祝大彤太極拳網) ) p: Q5 ]( b' s' p7 |8 G
详另一发文的专文说明; b$ z: t: c j
X. K8 c0 g! o! n
九、太極拳的“身知”(2009-8-14 祝大彤太極拳網)
' A4 h* ?1 u4 {% L) @; w太極拳屬內家拳,沒有內功就稱不上太極拳。“身知”需要一定的內功。! k9 G1 r; ~' L* q9 Y( F
具有“身知”功夫的拳家基本可以做到 “無形無象”或接近“全身透空”,幾乎看不到動作,只是從腳到手各個大小關節牽動陰陽變化。. N6 m# X% i+ y1 S/ n3 r
“身知”可以稱得上是綜合功力。所謂綜合功力,是“用意不用力”、“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是“一動無有不動”,“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靜如山嶽,動若江河”;是“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總之,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的松柔功夫。
) F; ^' z& D) m( r8 v& c0 G楊禹廷訓練學生,並沒有什麼捷徑,就是教學生認真盤拳,一招一勢,即遵循陰陽學說,輕扶“八方線”,行拳走弧線,每招每勢注意陰陽變轉,即如拳論所講“變轉虛實須留意”。
( X+ h% D5 @3 l; d“拳論”仲介紹“身知”時,這樣寫道:“兩人相沾,不但皮肉相接觸,還要勁與勁相接觸,才能進行順勢借力發放。”
9 y0 {1 m, [. O“勁與勁相接”是太極拳之術語,實際操作,恐有誤傳之弊。“勁與勁相接”與“引進落空”的拳理正好相反。例如前面所說,李坐在椅子上,雙手放於扶手上,其表弟用力按住他雙臂,接觸點是雙手按臂的地方,如果以勁相接,則很難將他的表弟發放出去,故須“引進落空”,即在準備接受攻擊者之前,周身處於松柔狀態或“全身透空”狀態,實際已對來犯者產生極大的威懾力。松柔透空者松定後,自身已經變為高大壯實了,像一根鑄入地下的十分堅固的水泥柱,正如拳論所指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 P4 a8 a0 w/ e9 c& w1 T
; q) p) V) c) p; m, @$ z3 T十、慢練太極拳難克有成(2008-3-24 祝大彤太極拳網)
2 F- B& ^% n8 D' S太極拳是慢練好,還是快練對?太極拳“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8 n8 H% k- w+ q, K: B' j! j+ J2 K: \怎麼掌握練拳的度呢?首先要以陰陽變化而動,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又說:“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分陰陽,可見快練慢練都不能離開陰陽之道,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 U; n$ g; d) Z [. c" u
習拳者在練拳過程中,按太極拳陰陽學說反復演練,可從陰陽變化之中受益匪淺。但在技擊時,周身上下則要陰陽對應,也就是拳家所說的“以靜制動”,引進落空的一刹那,合即出。即先探知對方勁力,在對方舊力剛過、新力未生之時,抓住瞬間即逝的戰機,發勁打之。
) y3 ]. G8 c' q. n9 W' P6 U- A6 W7 f6 Q$ }慢練太極拳適於健體、養生及慢性病康復者,但是單以慢練去演繹太極拳是言猶未盡,是松柔慢練,用意慢練,還是用力慢練,僵緊軀體亦可慢練?“慢練”二字似有含糊之嫌,筆者認為,在松柔狀態下慢速練太極拳是有益的。但若欲進一步向高層次去修煉,則慢練二字難以包容太極拳棚、履、擠、按、采、、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等八門五步十三勢之傳統功法。
5 o; J( r* G/ R: J太極拳講究陰陽、虛實、開合及用意不用力,因此,練太極拳應以“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穿、虛靈在中”為標準。單純地慢練難以達到以上要求,也難以體驗到太極拳之博大精深。
s+ j" l# D, W. \ a" p* d楊禹廷傳授拳藝時要求學生在松、柔、圓、緩、勻的狀態下慢練,以體驗陰陽變化。
3 h! w: F) O# D+ P" O在陰陽的變動中,拳勢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獨立存在,又在一陰一陽相互轉化中運行。如“玉女穿梭”一式在拳套裏共出現過20次,是套路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勢子,其中有10個勢子是“陰動”,10個勢子是“陽動”。陽動的起點接陰動的止點,陽動的止點又是陰動的起點,陰陽變化循環往復如此,絕不是單純慢練所能體驗的。
: z X z! A6 w$ q2 Y, ~) _( u慢練太極拳須規範動作,循規蹈矩地將拳之特性融入習練之中。即慢練中有陰陽變化,慢練中有松柔,慢練中虛實變轉,慢練中有一開一合,慢練中要輕靈。拳論云:“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說明了輕靈的重要性。
5 n7 {8 K3 h1 W5 K% B慢練時應用意,不能用拙力。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前進後退,乃能得機得勢。”
6 N+ ?3 C& e" O; V( | M( s0 J8 p) R所謂手上不著力,是手掌、掌根及五指指根不能用力,所有指關節亦要放鬆,在意念中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 ]5 _$ ]% v9 |
只慢練是難以循道而修的。慢練如上下四肢松不下來,只是板腰掄著兩“肉棍子”,不如去做體操。因為太極拳也有自身的韻味。1 h& W, |! Z4 r6 |- ~ l3 k& p* C
其實,松柔就是用意不用力,指不著力便是通常說的意練。, H7 j& W1 N6 q0 x3 S j; y
如何做到指不用力呢?. ~# k+ y9 s8 s+ t1 a0 Q2 A% o. D$ O
在練拳時,意念以食指輕輕扶著空氣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即在意念中,以食指輕輕扶著所練拳套的行進路線。8 }1 B: h. c8 w: j
例如“雲手”:左手從右手勾(陰動)的止點為陽動的起點,順勢從右向正中到左止,習拳者食指輕輕劃弧,似行雲流水般緩緩運行,即為輕扶弧形線(八方線)。如此循環往復,可體驗到太極拳陰陽變化的道,太極功夫也自然上身,即可嘗到其妙無窮的滋味。# g7 U' O# d' K) }
太極拳拳理博大精深,絕對不是一個“慢練”就可達其深邃的拳理,須用心去深深體驗陰陽變化的內涵。如果只是單純慢練,就難以體會到陰陽、虛實、開合、輕靈、用意不用力等拳之境界,有的習拳者只是慢練,不管陰陽變動,不顧輕柔、虛實,不問開合、輕靈,不聞用意不用力,練來練去,十年八載過去了,只是練了一套太極操!/ P8 j" \& u: D r6 F+ d0 O* J9 r
修練太極拳要循太極陰陽之道、松柔開合之理、虛實變化之法,習拳明理方克有成。9 S$ H" l' K; x.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