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8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极] 太極拳的力學原理

[複製鏈接]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5 16:27:32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太極拳的力學原理
4 E  i' U5 j" z6 z0 `2 Z+ V太極拳是建立在科學的力學基礎之上,是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並有體弱老者可勝多人的實例可佐證:& N% e4 D7 k- J4 B' k# `; @
一、平衡中心是太極拳技擊的中心環節
& ]& R: \5 W# G: |物理學說兩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在哲學上則指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統一。平衡和運動不可分,在絕對的永恆的物質運動過程中,存在著相對的暫時的靜止和平衡。
  }- S7 `7 S8 w7 a+ e# H* c太極拳為整體力的發放並攻防兼備,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7 @$ e% j# R! h7 O8 A& T% }
練拳經驗有三調:調身、調心、調氣:0 j4 `# L" W( V8 `7 I* }
調身是前提、是基礎,沒有調身,調心調氣就無從談起。
; W3 M  `5 u$ z" Z: U! s: D2 c身體中正不偏,各部關節屈伸順隨;全身才能放鬆,也才能正確掌握行功走架的要令。
/ s, e7 k+ }6 ~  Q% N3 X" R* |在太極拳的步法中,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中定最關建,中定不但是立身中正的前提,而且是技擊化打的基礎。相反,沒有立身中正,身體失去平衡,行功走架東倒西歪,技擊發力便無保證。
9 n" e0 i! ?7 x; b歷史上許多太極拳高手,都特別重視立身中正,將立身中正做為拳理拳法的重要法則。著名的陳式太極拳大師陳長興特別注重豎直腰身,立身中正。被稱為牌位先生。
! |' F: X$ R- }  D& x% S, U所以平衡、穩定重心極為重要,因為只有穩固的中心。才能擊倒對方,而自已不會失重、失手、立於不敗之地。掌握平衡,保持中心穩固,成為決定技擊勝敗的關建。正如王宗嶽說的,有了‘立身平准’,才能‘活似車輪’。才有取勝的保證。
$ q0 j$ i- @+ J運動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拳術運動中的平衡是暫時的,甚之是瞬存即失的。在千變萬化的招術中,如何保證重心平衡和穩固呢?力學方法是保持隨遇平衡就是‘處於平衡壯態的物體受到微小擾動後,能在任意位置繼續保持平衡’,
+ n2 H, l# {. @; X+ t) K; y太極拳每個拳勢的行成,有三個過程;頭起勢、中運行、後定式。在行動過程中,身體重心在隨勢而動。套路中前一式過渡到另一式,重心也會移動。所有這些的動是隨對方動而動,並且是‘動急則急隨,動緩則緩應’。就是說無論是手法、腿法、步法的轉換,也無論是化是打,也無論是揉是剛,凡在發力的瞬間,都必須保持隨遇平衡。
, ~6 O* e/ R9 @6 V具體作法是,兩條腿的步型,不管是弓步虛步馬步,也不管步型重量比例是三七,還是四六,在發力的瞬間,重心要下沉,體重同時向兩腿貫注。如需動步子,步法轉換要迅速輕靈。適時加大兩腿跨度,擴大身體底面積,增加穩固性。這樣由於重心降低而穩固不偏。如果不是向兩腿同時貫力,勢必造成重心偏向一側,自身中心就會偏離,會不打自歪,被打必倒。
7 r- V4 d! q3 v+ I; B" h正如楊式太極拳把步法規定了兩足間的著意點,直線距離分做四段五點;前足為第一點,後足為第五點,兩足正中為第三點,第一點至第三點之中為第二點,第三點至第五點之中為第四點。這樣做弓步時重心落在第二點處,使前腿不僵。做虛步時重心落在第四點處,使後腿不滯。馬步平行步重心落在第三點處。無論什麼步型前進不過二點,後座不過四點,二、四點之間是活動控制範圍。也有前不過腳尖,後不過腳跟的說法。都是重心隨遇平衡的方法。
& @+ z2 S6 ^% u( }+ `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是對倒換體重漸進方法的形容。一不給對方進攻的空隙,二是確保重心隨遇平衡。從而周身內外不偏不倚,以達行功松靜自然,技擊攻防兼備,戰勝對方。
6 v& P- y& \' L  z; ^' c二、杠杆定律能四兩撥千斤
3 E% K$ Q4 X3 W3 K. A: Z& _自王宗嶽太極拳論提出四兩撥千斤論點之後,就成為眾所周知的太極拳拳理拳法和鮮明特點,但也有人提出疑問,不相信四兩能撥千斤,說這是形容誇大之詞,不可能做到。更有甚者說成是先輩拳師的自我吹虛。其實這並不神奇,只是力學的杠杆定律。8 A, a* R6 n' v6 w9 O, D
杠杆的受力點稱力點,固定點稱支點,克服阻力的點稱重點,支點到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重臂。當力臂大於重臂時可省力。生活常識中為什麼剪刀剪斷布或物品那麼省力。撥釘鋃頭能輕而易舉撥下鋼釘。桿秤稱重,為什麼小小稱砣能壓千斤。
  l# e+ E; g! T6 {這就是當杠杆所受作用力和所克服的阻力在同一平面內時,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積等於阻力和重臂的乘積。當力臂長於重臂,作用力小於阻力時。必然省力的簡單原理。
8 ?/ j  |4 ~: l  Z6 z5 C+ ]& }太極拳的發力,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這樣身體的幾大關節接牢連在一起,就相當於增加了力臂的長度,全身組成力臂,腳是力點,肘膝可做支點。根椐拳勢和對方態勢的不同,靈活變換重點支點和力臂
, W% r2 T. s: t- X0 x但幾個接觸點必須同時發力,才能發揮杠杆作用,同時才符合‘手腳齊到,方為真’的拳法。
8 M1 {: B7 [, h: v  _* Q* g另外,太極拳發力的作用特徵,是攻擊對方中心掀而挫之,拿法中主要拿住對方中心勁路,以梢節制末節,同樣是發揮杠杆作用。) t' w4 d+ C$ j. _
再則,太極拳眾多拳式,如野馬分鬃、摟膝拗步、斜飛勢、單鞭、三換掌、高探馬、白鶴亮翅、倒卷肱等。都是兩手、兩腳、上下、左右、前後、平圓、立圓、斜圓 、交叉力、多點進攻的方式,也體現出杠杆的力學特點。8 t2 w4 o: S2 V8 y# s/ Q7 i3 P
比如在太極拳推手中,當對方用右手抵我左胸部,左手扶我右肘向我沖來;我左胸抵住對方右手,左手托住對方右肘,右手抵住對方左胸,用我左胸與左手合力抵住對方向我沖來之重心,這個合力如同接手先順後抵。合力是指左胸內含裏裹與左手托踏行成拿死對方右臂,利用其右臂反擊之力抵住對方全部前沖之力。這時我右手向對方左後推按,用力不大對方必倒。/ m3 M( D+ {! j
(高探馬、單鞭、倒卷肱等有其類似功法)因對方前沖直力重心被我左胸左手控制,我右手推按相當於以橫打直,出力雖小,威力很大,如同滑動稱鉈壓稱杆的作用。體現了太極拳,力從人借,避實就虛,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技法。也體現四兩撥千斤,以輕制重,以弱勝強,以力小勝力大的力學根椐。也是對懷疑以弱勝強,慢勝快,力小勝力大的人的最有力的說服。7 D) X2 L: U$ Z5 M# y" b: j
三、延時加速使太極拳威力無比。5 C# ]& q4 ]! \+ Z* k
歷史上有人曾懷疑太極拳綿軟不能打人,時至今日也還有人說太極拳好看不中用,能健身不能技擊。其實,太極拳技擊威力無比,特別利害。
2 o; ~' k, z9 `# E/ I+ A! [老拳譜有滾、磨、彈、斷、踏、拍等十幾種勁法。只要被擊中,輕者擊倒,重者傷其內臟。這是由太極拳發力技法特點所決定,並不誇大。這些技法特點,符合牛頓‘動量的變化相等於力與時間的乘積’的原理。2 k( _$ h( X. V. K+ X
太極拳的剛揉相濟,沾連粘隨,只要與對方接觸,一搭手就粘住,利用摩擦力抵住其重心,不是立即收回,而是繼續不斷加力,直至使對方跌倒或被摯遠扔出,這種延長力的作用時間,並使對方身體發生加速運動的結果,被打擊的力度大,傷害重。
7 p& o0 h4 F" P$ {+ ?( A9 r這與外家拳猛擊對方,(因怕被打)而迅速抽回,所打擊的力度小的多,正如挑擔百斤,一是挺起立即放下;二是挑起走一段路再放下,二者所受力的程度顯然是不同的。
, m: O$ E+ V& Y; `+ I  a/ a再比如在天平上稱重時,用一小筆桿猛擊一端,立即收回,平衡不受多大影響。如把筆桿放入一端盤內,天平立即失去平衡。說明力作用時越長,受力就越大。
8 {( p9 r9 f8 ^7 K; O# I太極拳發力,就如同向天平一端加重和讓對方挑上擔子,並繼續不斷地加大重量,直至壓垮為止。' @) T7 X6 s, h; z- O1 Y
這也體現太極拳以慢勝快的道理。在太極拳諸多對立統一矛盾中,以揉克剛較為容易理解;最難理解的是以慢勝快。有人說‘以慢勝快是胡說八道’,有的說是‘誇大其詞’,有的說‘是慢練快用。快能制勝,慢必挨打’。
  m" |. a- X0 g5 T$ e2 Y; Q總之不相信慢能勝快。回答是肯定的,慢能勝快,即不誇大,又不神密,是由科學道理和太極拳技擊特點決定的。究境該如何理解呢;
( R- c5 Y/ l: j, O+ o  c   1,哲理證明慢能勝快。理由一,快和慢都以對方存在作為自已存在的條件,有慢才有快,無慢也無快,有快才有慢,無快也無慢,快慢相互依存,兩者互根。共同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中;這一論點,足以說明太極拳是有快有慢,能快能慢。理由二,快與慢這對矛盾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有對立性又有統一性,這種又統一又對立的矛盾性和鬥爭性,依椐一定條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太極拳的快與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快與慢具有各自的獨立穩定性,又在一定的條下向其反面轉化。這個條件就是發力的方法。發力方法的不同,表現出的快慢也就不同。快可轉化為慢,慢可轉化為快。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太極拳的慢就是快。在推手實戰也證實,太極拳本質上就是快。(園圈平面上轉動一度,園心內園與園圈外園的線距離是不同的。走外園的外家拳比園心內園的太極拳長的多。)比平常所說的形式上的快還要快。因此慢能勝快。) @/ u! K, F% s3 O) T. g( F( }
   2,從太極拳與其他拳種技擊特點比較證明以慢勝快。快與慢是有時間和空間上的標誌,快慢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有統一的鑒別標準,才能驗證那個快那個慢。懷疑太極拳以慢勝快的人,可能只是從出拳技打的次數、節奏、頻率上看的。. N4 ^- x  K! P+ F, U+ `
在本文第四節中,把太極拳與外家拳的區別列舉了七條。從技擊的方法、目標、目的、力量、線路、方向、攻防方法等多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從多方面可證實以慢能勝快。比如其中一點,太極拳走弧線,摩擦滾動的技法。只要搭手就吃住對方,通過接觸點而隨屈就伸,粘連不離,我之力無定向的向對方重心不斷加壓。直致將其制服。這個發力過程中,看似緩慢,關節無明顯屈伸,看不到有快的速度節奏和頻率。可是由於通過接觸點的摩擦滾動,暗動了多個角度,多個攻擊點,外形看不到,這就是看似慢實質快的奧迷。7 h( `+ l8 w% \/ w1 i: Y& j
外家拳大多依靠四肢關節一曲一伸打擊對方,打完收回再打,又需一曲一伸。為連續快速進擊,必須提速加快節奏,外型看似很快,由於伸打之後,需收回才能再打,收回需占時間空間太極拳技擊‘點上求’,在攻擊點上摩擦滾動,順勢而從不同角度進擊對方重心,實際上已由攻點,變成攻線。物理上,線由點組成,線比點長。這是慢生快,變快、勝快的道理。外家拳有收回的時間空間。看似快實質慢,正是快能生慢變慢負慢的道理。明白以上道理後,就不難理解太極拳,‘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的連綿不斷的重大意義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太極拳比外家拳好,有意貶低外家拳。只有練拳不好的人,沒有不好的拳。拳皆威力無比。高低只有,人之別,無拳之分。只是便於區分才不得作此簡單比較,並不是對拳種的全面評價。9 \; x, ~) z& Q" w( O% ^& X# D9 x
四、力偶、慣性規律使太極拳以弱勝強8 n! s" L5 |, _
牛頓定律‘反映物體具有保持原有運動壯態的性質,在不受外力或受外力的合力為零時慣性表現為,物體保持原來運動壯態不變’;‘當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稱力偶’。2 g' b" f6 l0 U& M: y. y+ |9 I
力偶能使物體轉動或改變轉動壯態。太極拳的發力方法是順勢借力,正是利用了力偶和慣力定律
& w. r& V3 K( ?5 _, f推手歌訣中,‘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綿隨不丟頂’。與人交手,一搭手立即放鬆,但棚勁不丟,順來勢揉化,就是順對方來力角度和方向而滾動加力,屈中求直,利用慣力使對方重心前頃。其中利用摩擦力滾動加力的方法,都是符合力學原理的。這樣粘連而不丟,順勢摩擦滾動而不頂。在省力的前提下將對方擊倒或化解。正是借力打力,以小力勝大力的科學根椐。
3 M. m7 ]9 o% Z/ u/ K3 L4 i' W6 L* C- [0 `0 E
這在道理上已說清楚,但在技擊過程中還要複雜的多;具體方法細說如下:) J: u/ \6 a  w  P2 q7 d9 W
例如單鞭式* O4 a0 @+ l" v" o2 e: \
對方出左腿套插我兩腿之間,同時出左拳向我左胸擊來。首先我重心下沉,體重同時向兩腳貫注,建起穩固的下盤。出左勾手叼扣對方左手手腕處,順勢向左後卷帶,同時出右手,小臂前伸下壓外撐,這時左右手同時用力,將對方左臂拿直控牢成為杠杆。利用此杠杆帶拉或推壓對方重心,繼續用力,是左手裏裹上抬與右肘下壓外撐同時動作。左右手的用力是在收腹含胸轉腰的帶動下進行。勢必對方跌于我左前方。如果對方被帶不再前沖而向後抽回,我順勢前送,對方自會後仰跌出。
1 L! b1 l/ [+ h這個過程中體現出幾個力學原理及太極拳發力特點:
& D0 {# n8 q0 e" C! }: x* u8 B! H(1)我出左手向左後卷帶利用了對方向我左胸前沖的慣力,出手接搭,粘連而順勢借力體現利用慣力和力從人借的理法。7 q; f! a$ E6 x, f8 t$ E% I# z; _
(2)我左手的向左後、裏卷與右手肘向前、下壓,實現了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作用,使對方旋轉倒地利用力偶定律,兩個力點同時推拉撐帶而用力方向相反,使對方重心上浮轉動,是省力以小力勝大力的技巧。
( N8 t5 K2 z) `2 }(3)手腳肘膝肩胯多部位同時用力體現太極拳的整體內勁的發揮。% N3 z  S! E; S
(4)左手掌前伸變勾手,後帶、裏卷、上抬,手型的變化,幾種勁同時發出。(右手與左手相同。)都體現了太極拳的用力變化的螺旋的多園性、多向性,不定向性。/ ?  v# I2 B0 r; i1 i3 G) z* G
(5)全身力的整合,貼緊拿直對方左臂,利用胳膊牽動對方重心,不是拿打胳膊,而是利用被拿死的左臂來帶拖對方重心體現通過梢節制末節的特點。- `6 D; L! |7 E8 w7 W0 r9 g; w: J
(6)當拿住對方手臂之後,不是立即鬆開而是繼續加力。體現了延長力的作用時間,並對其身體發生加速運動的結果。增加了技擊效果體現‘意貴短,力貴長’的拳法。
5 W: s4 v, \+ Q) I(7)以上六條的實現均賴於自身穩固的重心。前面六條中每一條的實現都是在穩固重心前提下進行的剛一搭手的同時,屈膝收腹含胸周身貫穿,神意內斂,重心下沉,全部體重平衡落於兩腳在發力全過程中,兩腳踝微動兩腳基本不動,或兩腳腳跟腳掌的碾轉,以確保重心隨遇平衡,就成為技擊過程的基礎保證。
  p% v# Z7 g/ w同時有必要提提醒的是,要走出太極拳不用力的誤解。拳論中多處提到‘用意不用力’,好多人因此就得出結論,太極拳是不用力的。
( C9 |1 D! y. w! i5 s- R- m還有的解釋說,外家拳講力,內家拳講勁,力和勁有著本質區別。勁是與意氣相合的,力是無意氣相合的。其實力和勁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因為力與氣本身是不離的,美國不講神意氣,不能說拳擊只有力沒有精氣神。中國人習慣稱力,就叫力氣,多都把力氣和勁一起混用混稱的,有勁也稱有力氣。只在不同地方由於語法語氣上有所不同罷了。作為武術,本身就是講力動勁的,講究用力的方法和技巧。不用力那來的用力技巧。知識告訴我們,凡是‘使物體獲得加速度或發生形變的作用都稱為力’。太極拳將對方擊倒或摯遠,使人體運動得以加速又位置轉移,不用力是辦不到的。拳論‘用意不用力’,我們不能說它錯誤,可理解為不用拙力。無數經驗證明,太極拳不是不用力,重力更重力的技巧。當然,也不是與外家拳用力完全一樣。由於在技擊的目標、作用、效果的不同,發力方法就有很多不同之處。  \" g0 T! A% ~/ K' P
0 Q5 r" V( Q) t1 w" C) s4 z
太極拳與外家拳發力的區別:
' p6 T! Z  I1 ^- d0 A1、技擊的目標不同
5 n6 d+ w' G2 K4 s3 f/ G% l太極拳以攻擊對方重心為主;外家拳攻擊局部為主。
! n. a. S* W% g0 [- Q; k) m) ~2、技擊的目的不同
8 L' e. q8 T, r! r5 F& ]/ I  `; k太極拳使對方移位跌倒或摯遠;外家拳使對方受打擊局部、部位傷殘。2 I3 u, T: q! Y
3、技擊所用力量不同
& v. D( t& f* m0 r5 t太極拳是周身節節貫穿的整體勁;外家拳靠關節曲伸的單勁。6 Z4 W" \! ?& G4 d& \: {3 F
4、技擊的線路不同& d' ?, f+ q, b# b  ]+ S
太極拳走弧線;外家拳是直線。
5 x/ k& b$ _- C& d6 i6 L5、技擊的角度方向不同
, O9 _" f, P! ?5 \6 l( ~4 r太極拳技擊四面八方無定向;外家拳技擊方向定向專一。- q# A; `/ q8 M1 G
6、技擊的攻防技法不同$ C$ j; `% v& V$ S
太極拳是攻防兼備,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化打合一;外家拳是攻防分治,攻中無防,防中無攻,攻進防躲。' ]" }5 J4 d8 x. T: l
7、技擊用力方法不同
  t3 D3 g! _, T太極拳剛揉相濟,以揉克剛,以弱勝強;外家拳剛猛直進,以強欺弱,力大勝力小。. E( v! h, o4 B* A9 \
以上七個區別,說是區別但也並不是絕對不同,區別之中也有某些相同之處和某些關聯。中華武術種類百千,特點各異,但亦有相同之處。神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內三合,手與腳、肘與膝、腰與胯的外三合。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為諸拳共同的要令。還有‘萬拳歸一’的總則。講六合、講內勁、講招術、講技巧等等。都是武術的共同特點。不同就在於側重點和重識程度上各有不同罷了。以上充分證明,太極拳不是不用力,而是不用單力、不用拙力、不用蠻力、不用僵力。是用綜合之力,用平衡之力,用技巧之力。
/ K% S4 K1 N! R& U3 N0 S+ b$ G總之是用科學的力學之力。因此要走出談力色變不敢用力的框框。放心大膽的去練力增力,下苦功練基本功;並加強運動肌肉的練習,為增加內功打好基礎。在強壯體能的前提下,提高太極拳技擊技巧,使太極拳功夫沿著正確道路不斷提高。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