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99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324
- 活力
- 2445
- 金幣
- 7272
- 日誌
- 18
- 記錄
- 132
- 最後登入
- 2025-3-23
  
- 文章
- 2002
- 在線時間
- 1139 小時
|
撰文/金惟純
/ Q8 p; N* j& B$ j2 F, F3 ?6 C5 g* ^" T ? {
摘錄/商業周刊& e9 [; }9 D! [ ~
9 Y7 \: {* P# w @- m
1 V$ w& w; j8 _. Y3 o# Q一位白手起家的朋友,最近和我分享他的故事。他事業有成,生活多采多姿,太太常教育兒子要以父親為楷模,無奈兒子卻無心向學、無所事事,父子關係有如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讓他十分懊惱,卻無計可施。
: Z6 C: E) V$ P0 d, d; S! b$ D6 g1 `& o0 p
, Z+ a; P; o9 R! z! z; C0 g
1 L4 x; [0 Z) l2 @1 ?& k" g5 @
8 y- x/ `' L% A9 Y- @$ H後來他經歷一番學習,突然看到:自己家門口停著價值千萬的跑車,過著優渥的生活,叫兒子如何生出奮鬥的動力?自己事業如此成功,太太又整天叫兒子學爸爸,但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兒子究竟有幾分機會追上父親?會不會恰巧是兒子既無需要、又沒機會趕上父親,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6 X3 q! m6 C4 z {$ _- z6 {5 P( K+ X# @2 x% a" {5 L
9 K! L S7 p) ~. ?0 @; \# g
" X2 ]+ I _ \4 K% y. r這位朋友後來決定賣掉跑車,把公司交給別人經營,空出時間投身公益做志工。如今父子關係變得無話不談,兒子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2 g4 b8 w( u* D" t; \/ l+ C$ ~; O4 q9 p) ~- d8 L: M4 R. Q
3 }* c& d- ?1 I& [, y e6 m4 k% r
: R" t' O; I1 M8 T! f這位朋友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另一位朋友。他出身貧瘠的漁村,父母一無所有,含辛茹苦的撫養十個孩子。他自小看到父母的艱難,發願要改善家族窘境,如今成為大家佩服的專業人士。幾年前,他父親過世,他帶著兒子辦喪事,告訴兒子:「我這一生最大的驕傲,是能做你阿公的兒子。」" M; P- L2 x3 Z [- w. _% w
/ m6 l+ N# V( ~5 j) g 1 W, F: z, r7 i. M4 P
% F' `2 c$ U& g3 c; _5 U( U7 V . |; g. E# ^% u ~
這兩位朋友的故事,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我們的上一代處身如此匱乏的環境,卻能養出遠比他們本身更有成就的子女,並且贏得子女的尊敬;我們這一代擁有這麼豐厚的資源,卻很難培養出和自己一樣的子女,甚至還得不到起碼的敬意。至少在教育子女這件事上,我們比上一代差太遠!為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6 t) g6 R0 `. @' V0 [) |/ ?0 s6 _/ E5 I5 k2 C0 G
, s, Q) H. I0 T7 u. w) _& Q' U
/ M$ A2 y, j: }7 k答案也許出人意料的簡單:我們是看上一代吃苦長大的,下一代是看我們享福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人,很容易因成功而自鳴得意,因優渥而樹立不好的榜樣,欠缺了上一代的謙遜和樸實,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教出好子女,不是靠資源和條件,而是靠德性。答案再清楚不過了。
$ R* i; ?% s9 a
H+ y4 I0 `/ v2 n. h/ W5 N# B8 h! ^9 U 0 m6 [6 A" C; P: \9 I0 J$ N
4 K. j: c' \+ }5 g* R1 h( ^; r
3 s9 \+ o E+ T. B台灣如今當權的這一代,成長於樸實卻充滿機會的環境,那是上一代所留下的;但我們留給下一代的,卻是充滿誘惑、但欠缺機會的環境。看到這一點,怎能不心生慚愧?怎能不反省改過?( C, | |% b! H$ o8 }+ F! w
4 g% h7 I$ ~3 K& R, B7 p2 [1 A
8 B% |5 x1 K6 t/ s$ j" x) O4 w/ Q3 v3 a9 M/ z1 ]
我那兩位朋友,一位看到子女的苦是自己造成的,一位看到父母的苦成就了自己,他們都是時代的先覺者,值得大家學習。
1 K- i3 S( L6 z" D i4 ` E
- y8 l* a% b5 M: y" \( d |
-
總評分: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