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馬丁沃夫 用一枝筆贏得全世界尊重/出身難民家庭 經濟評論牽動歐美財經決策
' ?9 x: d& @& W$ x# F/ w5 N& _$ h. Z; P2 u$ `0 f/ i
& a1 U4 N( X3 G# A" f
: e# Q) m) i; j0 Y* p' m
1 b+ \, y4 g5 x1 t
0 f, g% i8 b2 _/ Y- ^ 【文/莊 芳】
- \! q/ [1 j' L9 v( u0 } |
2 \9 m" \) o1 w前言& |- |( a- K+ J" t/ T! D
" h7 M- l; _) Z" g. W他的文章,各國財經官員必讀;美國財政部長推出新政,親自致電希望得到他的撰文支持。馬丁沃夫靠著深度專業的評論贏得世界尊重;而出身難民家庭的他,最希望的其實是用手中之筆,讓世界變更好。) @4 x7 {! {( K: |+ G
+ |% W0 K F/ W; O2 o$ n
6 k1 l: V7 i! p7 x/ F0 _8 R* |7 U
倫敦泰晤士河畔,有許多新舊交替的建築物佇立。在具有百年歷史、黃綠顏色交錯的南華克橋旁,一幢棕褐色玻璃帷幕、七層樓高的低調建築,正是歐洲重要財經媒體,擁有一二四年歷史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總部據點。 U) g" a5 p g7 w: R
' l: u% a, z: Z6 K( I
' g/ q1 a6 a4 A g1 R儘管歷史悠久,這份報紙在商業與金融人士心中,一直都是接觸國際財經新聞的主要途徑。其中,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更是二十多年來報社的金字招牌,擁有廣大且重量級的忠實讀者,如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br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英國央行總裁金恩等,都對他的專欄讚譽有加,前美國財長桑默斯還稱他「全球最有想法的專業財經記者」。, g4 s( ~! w2 i
6 m& h, b% N+ Z! ^ Y5 v' G- X- Y+ b9 C$ k" r% T/ d# z, }
美國財長看重的《金融時報》評論家* M: t, L. d! F- b
( ? K; ^) h1 E7 K
' h) s' G* v1 |$ v3 S不只撰文引起各界注意,自一九九九年起,他已是達沃斯年度世界經濟論壇的固定參與成員,金融大鱷索羅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皆是座上常客。
& H2 c. E* \9 n; `0 r- Z) \5 G& c" y
. V+ H5 z) X% d, A) _0 F4 g7 w5 P; i$ F* V& p6 \' S
一輩子埋首於經濟,今年六十六歲的馬丁沃夫,人生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擔任記者、專欄作家中度過,靠著手中的筆不停轉動,從一句一句字裡行間贏得世界尊重。7 T. A+ O* D! |) b# F
7 \0 S4 H$ _* o+ u# b
- h' L: e( O6 U" t1 Z8 |
「其實,我從沒想過要當記者。」馬丁沃夫站在辦公室窗邊,緩緩說出這句話。他剛結束兩個月的美國行,回到倫敦接受訪問。這天,倫敦收起連日陽光,氣溫驟降至十一度左右;望著窗外陰雨濛濛,他有些感觸地說,「我從不覺得我能改變世界,但我想,至少可以幫助人們更了解世界。」. P: a: B8 F$ ~, x0 T4 Y
9 a6 }; O- u4 U6 I
2 [% ^& @, l" a% B' d二○○九年,美國政府為了解救國內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蓋特納緊急推出俗稱「排毒計畫」的「官民合作投資計畫」(brublic-brrivate Investment brrogram,brbrIbr),當他宣布這項計畫之後,立即撥電話給人在倫敦的馬丁沃夫,在電話中向他解釋整個原意。想當然耳,蓋特納期望獲得這位媒體好友的肯定與支持,但想不到隔日刊出的專欄,卻受到嚴厲抨擊。
9 D: C. z: f8 S8 z0 I6 F5 U6 G& [" E0 X& l! w# v" ~8 ?. l
* u m4 k3 s/ b9 a" d6 P5 c
馬丁沃夫在自己的專欄中批評,這項政策簡直就是「禿鷹基金援助計畫」,恐怕對銀行本身效益不大。他的看法立刻引起業界大量引用。即使如此,蓋特納對他依舊十分推崇,今年六月接受媒體訪問時,舉凡提到歐債相關問題,他都一再端出馬丁沃夫的觀點來加以解釋。
! g. R, B" d" |3 G6 R7 E2 F* H$ V2 A# B S2 G7 b3 J
. @! r9 E& K1 O6 j% }
小小年紀就想改變世界的革命家 \) r6 `* H! q) _+ m
; t- \2 t/ S9 B( k! [' A
0 S2 @; w5 M7 W. p- |事實上,馬丁沃夫多數專欄總是圍繞在經濟與政治議題打轉,這與其出身背景有很大關係。
3 c4 f0 B3 {1 b$ V, a; ]3 x3 X
2 ?. W) L+ R9 [7 n/ I9 C3 x: ^ B% q2 ^# z
他的父親是奧地利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從維也納逃到英國避難;母親則是荷蘭猶太裔,在歷史著名的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事件失去了三十位近親,一路逃至英國後,才與馬丁沃夫的父親相識。「我從小發現,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身邊幾乎沒有任何親戚。」! {6 x6 }9 F4 r* g- C' a- l8 N# ]
, M9 _6 z, R2 K8 E+ i; [1 Y
+ Z* U' z" R H) x/ c/ ]
但也因此,父子倆感情極好,在他懂事以後,父親即經常和他談起早年的落難故事。上一代經歷了無數的動亂、戰爭,整個家族幾乎滅絕,隨後又面臨經濟大蕭條。這樣特殊的生長背景,讓生長在冷戰初期的馬丁沃夫對政治產生極大興趣,「應該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如何能讓世界更好』這個問題。」
) K' B6 X9 u @# G: V+ v" J' ~0 A
. a3 `7 d6 w8 {; \- v h- o0 U- R
% e9 F5 W3 w+ E, L) K- W5 B小小年紀就碰政治?「沒錯,因為爸爸、媽媽告訴我,他們之所以搬到英國,世界之所以有二次大戰,社會之所以有蕭條,都與政治有關。我還不到十歲,就感受到政治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6 t6 d" Z3 E9 j3 ^7 r) W; S
+ Q* y1 ]* x" ?' U/ c3 X9 j5 w+ ?% F2 W; Z
十六歲那年,他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讀大學時,馬丁沃夫又想盡各種方式,希望能更加了解政治事務,參與籌組牛津大學民主勞工俱樂部。「直到一次,我無意間讀到自由主義學者海耶克的書,忽然發現,原來經濟比政治更有趣,自由市場的經濟,甚至可以改變政治體制。」, s" O/ T/ f# E- u* s# g6 _* E* Z
E$ @1 a6 a7 ?1 X. Y6 C
+ R3 [ x9 w2 @7 b. M凡事先打問號的世銀資深經濟學家
4 d" ?9 }1 s4 I" V7 q& k
9 a& V" D* i/ m8 z, E) H/ j8 o- M9 ?5 @6 e R9 a& Z" O6 o) u9 y
馬丁沃夫曾在著作中提到,父親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就連選擇職涯也不例外。他父親曾為劇作家,後來曾為德國當地報紙擔任駐倫敦特派員,以及多年的紀錄片製作人,「他總是教導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馬丁沃夫在年輕時即經常投稿,發表對於社會與政策的看法,企圖說服他人。5 C& k$ G% k5 p
0 s$ E. [% _1 _8 P
* j. x [' k$ y- |& w, j說服別人很難,「首先,你至少要說服自己,把腦袋裡所有的問號都一一解決。」馬丁沃夫說,從這時開始,「我慢慢養成了凡事先打問號的習慣,不相信太容易得到的答案。」【今周刊】0 n7 T- w# I8 X; D" y; W7 q, Q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