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7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1695
- 活力
- 738
- 金幣
- 2325
- 日誌
- 1
- 記錄
- 412
- 最後登入
- 2015-12-15
- 文章
- 2491
- 在線時間
- 436 小時
|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00304/172011010700650.html
: ]/ l0 E4 A& d- D& T7 T' W7 w& G
1 r# I7 I5 @* ?
6 c8 ?3 A A( j) R: b$ D, w$ _. H- Q
, i/ j$ A% m2 L3 K I9 V# 2011-01-07
- E; Z8 `: h5 f# 中時樂活* f0 J5 ~" }/ j- I, \4 ?
# 作者:王美恩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D! ~, I, O( c9 |7 ~
" e" C' x3 t, B ]4 K% w
8 |% |$ y% F+ {" K8 P; T' q% `) y/ K6 V「亂世用重刑」的聲音不斷地被放大,但大家似乎都忘記教育單位不是法治單位。當教育者看到霸凌問題,如何用對方法讓學生心理需求得到幫助,讓他們在教育體系中也有「舞台」,才是教育單位的角色功能,而非自豪貫徹霸凌通報,處分多少位學生進入少年輔育機構。
- B! E2 a- m- A% X
2 ~/ j: m- |; b; \+ L1 y, J 一如以往台灣媒體的報導方式,桃園八德國中校園霸凌事件如連續劇一樣發燒好多天,從學生PO同學的裸照在網路上,到全體老師連署要求撤換不處理霸凌的校長;教育部長親自到校關心,才剛離開學生就在老師上廁所時放置鞭炮以示警告,甚至揚言要帶槍來學校報復;警察開始在下課期間在治安死角之處加強巡邏……,使得整體社會焦慮氛圍高漲到草木皆兵,讓教育單位和霸凌學生儼然成為如仇敵般的對立,也讓社會輿論開始質疑「愛的教育」,甚至有恢復體罰的「暗示」。" B) V$ \' |3 _% O* G0 U1 j
9 D6 a0 I5 U2 F" s a
「亂世用重刑」的聲音不斷被放大︰民代說要讓警察進駐校園當訓導主任,要制訂反霸凌的相關法案,要處罰不處理霸凌的校長及老師,要隔離霸凌的學生,零體罰政策讓老師沒有管教的籌碼……。大家似乎都忘記了,教育單位不是法治單位。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處罰學生,而是提供學習的機制,培養、教導學生為善的意念與能力。而非想方設法處罰人性惡的一面,那是法治機制要去扮演的角色。$ Y Z8 m4 Y, g' l [% s7 y2 b
# q5 v6 X8 ^: j0 K2 q& p/ b+ v 為了要趕快恢復校園中的和平,也為了要處理我們的焦慮,在處理過程中,各方都不小心給孩子貼上很多的「標籤」,急著要糾正孩子「你應該…,你必須…」,甚至也給了許多一直在教育單位默默付出努力的老師貼了「標籤」,批判師道蕩然無存。整個輿論的方向,卻忽略了解霸凌產生過程中複雜的影響變數。5 R& {; `8 r+ \! P6 ]
# Y5 d! M( F" r _, z
當前的霸凌新聞,把校園「霸凌」和「暴力」、「幫派」畫上等號,暴力與幫派的問題多是發生在國中以上的校園,但是追溯到這些霸凌者的國小行為,一定不難發現他們在小學就有情緒易失控、取笑嘲諷他人、帶頭排擠孤立同學、口出惡言威脅同學、學習成就感低弱、上課時總是不守秩序、在操場上玩耍由他來制定「遊戲規則」要大家配合等霸凌者的跡象。
4 z$ y' ^$ K+ A4 ]+ G/ s
* ~* a$ d0 o$ M4 I% t6 f6 b9 n 若要談預防,追本溯源,應該這樣假想︰若是讓國高中的老師乘坐時光機器,回去看到霸凌者的小學生活,一定會想大力呼籲小學的師長,趕快處理那些「輕微的」偏差行為。提早發現,提早輔導與處理,這些學童就不會演變成嚴重的暴力霸凌者!因為要協助暴力、幫派學生的矯治工作,真是耗時且費資源的工作。因為難度高,更容易引起師長的焦慮,因而直覺的認定,要以嚴刑峻法(如體罰)壓制。衝突不斷升高,最後這些青少年演變成社會犯罪者的比例很高,社會就不斷地付出成本去提供邊緣人口的處理與矯治。造成一個「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3 q( p* c6 Q1 g! T* m4 E3 D
( C* {! s) c8 {" L* p- V 當這一波的社會焦慮過去後,所有的相關單位都要靜下來想想,我們到底對霸凌了解多少,我們是否意識到教育體系與法治體系,目的和做法都不應該相同。當教育者看到霸凌問題,要想到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那些霸凌者為什麼霸凌?他們可能渴望找到關愛,企盼找到自我價值定位,找到成就感……,卻在唯成績是問的國中生活裡落空。如何用對方法,讓學生心理需求得到幫助,讓他們在教育體系中也有「舞台」,讓他們有源源不絕的向善動力,這才是教育單位的角色功能。教育政策討論的焦點,不應該擺在貫徹霸凌通報,處分多少位學生進入少年輔育機構為目標。- T7 Z9 _' v! ~$ g$ K$ c
* l% f. X1 ^% @/ O 許多輿論要求老師拿出使命感與熱情,但要問的是,現在這些複雜的偏差行為,是只要有使命和熱誠就可以解決的嗎?老師有足夠的跨業資源(包括法律知識、輔導諮商能力等),可以成為一個團隊,一起處理複雜的暴力霸凌嗎?許多霸凌者和他們的家庭都需要被協助,但這不是老師在時間和專業上所能處理的;許多霸凌已經嚴重威脅到同學或是老師的人身安全,這更已經牽涉到警政治安系統,不是老師能夠有能力去處理的。所以教育部應該做的,是要給予第一線教師和學校,足夠的跨業資源,足夠的社區資源,不然再多的教育熱情也會被澆熄。
1 ^9 _' ]1 Q: o/ R+ c
5 J$ f0 T; p! x, H 台灣的教育環境雖然經過教改十多年的洗禮,但是多數的校園文化仍會以學業成就為教育的目標,老師傾向以學生的學業表現作為成就感的來源,但老師也必須意識到社會的變遷朝向多元化,這些變遷帶動家庭教育的變化,深深影響著學生特質的轉變。乖巧懂事「很好帶」的學生已漸減少,少子化下,被寵愛而自我中心的孩子增加;缺乏同儕經驗而低同理心的孩子增加;因為父母忙碌、婚姻失調環境下,偏差行為的孩子增加;還有注意力缺乏、學習障障、情緒障礙..等特殊兒童也在增加。這些變遷代表著學生的「一致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多元背景、不同樣貌、特質與需求的孩子越來越多。而老師若是不隨著時代改變,成就感也必然跟著遞減。
" i/ T7 z. F6 G
$ s6 w U3 L! n1 l/ M$ E# F: ~$ ? 重新觀察學生們的需求是個積極的開始,學生進入教育體系,理性知識的探索已經不是唯一的需求,情感與自我實現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成長養分。老師可以像指南針給予指引,孩子就不會在叢林中跌跌撞撞滿頭包,也不會破壞了學習胃口,影響了學習的表現。
1 X8 T4 d7 h. T6 M5 z% |. b% T/ ]: k& n3 O
當我們在建立新體系處理嚴重的霸凌問題時,更不要忘記我們必須要「從頭開始」,從學童一進入小學的初始開始做起,用預防的心態面對整體台灣校園的問題,所有的霸凌行為都跟孩子缺乏同理心、是否有尊重多元的態度、正義行為、友愛的能力有關,我們一定要啟發出孩子內在的友善人格。教育的重點英在「啟發式」的內化,不是「告訴」孩子一堆「應該」與「必須」的認知,才能真正預防孩子走向校園暴力、黑道幫派和社會犯罪的路上。
+ o8 T2 [/ G0 A
; h: A9 T% Y8 J+ v& i: G 面對校園霸凌問題,不論是從預防或是處遇層面著手,並沒有一套SOP〈標準作業流程〉可以解決所有的霸凌問題,因為每個校園,每個班級,每位孩子都有它的獨特性,重點是我們要能夠「洞察」問題,看清楚問題的結構,保持敏銳的心,看出那躲在問題背後的心理需求,就會用對的方法提供協助。用對方法後,孩子一定就會像是花朵得到養分一般,會開得更燦爛亮麗,充滿自在與自信!
% Z$ H$ ~& ^( r4 f8 n5 { |
|
環保最重要的觀念就是簡樸,簡樸一點過生活,就是生活環保.
走路健康鍊身更可修行鍊心,快走驅遣妄情慢走發慧習定
任何狀況下,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就是心靈環保
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