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6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趨勢看法區] 中國農村正在掀起返鄉種地浪潮

[複製鏈接]

159

主題

0

好友

851

積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文章
281
在線時間
172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5-3-5 23:40:58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1 M* C8 R# [- t! d8 E
 
" V. ?$ Q, ~1 e" E' B9 _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5 {; R+ M6 c( m% w2 o$ U
, G; ~+ o+ |' a' s% c$ v! e
農村的年輕人們正掀起一波返鄉種地的浪潮。農村的土地成了金疙瘩。村里的土地轉包費達到每畝地1000斤小麥的市場價。
& @$ h9 w5 x3 o2 I: e7 P0 z8 X4 o
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後,不僅僅城市經濟正在發生激烈變化,農村也是如此。隨著城市資源不斷流入農村,近年來農村也呈現了新景象: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較為普遍;農村家庭生豬散養急劇減少;鄉村公路普遍硬化之後,小汽車正在加速進入農村;城市里的廣場舞也在一些農村地區流行起來;養老院床鋪供不應求;在偏遠的雲南山區,農民甚至也開始購買口糧,而不是種糧。同時,城市的環境汙染問題也開始轉移到一些農村地區。9 \4 D7 E* O/ Z# ?0 k

0 Q5 p! |3 }1 o% R( L7 _: ^' W這些新變化也在數據中得到體現。在生產領域,近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的增速都在20%以上,2014年上半年達到3.8億畝。農村的公路條件不斷得到改善,農機化的水平穩步提升,2014年估計會達到62%。在生活消費領域,2014年農民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增速明顯高於城鎮居民,農村的信息化投資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註冊在村鎮的淘寶網店的數量也近年也在大幅增長。這些趨勢未來還會持續,這是農村的新機會,也是中國的新機遇。, v1 H3 ^- b0 a/ c" w6 T
( P$ y0 G9 L8 G* \
缺乏有效組織的小農們真的能在市場浪潮里牢牢把握並延續自己的新選擇麽?市場的波動會不會把農民們再次被拋入背井離鄉的洪流?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n" p, S( g1 f& F. A; N
. Z1 {! C% j) Z+ f1 W
1畝地=1000斤小麥。這是筆者家鄉所在農村最新的土地轉包行情。
+ w6 L9 p. ~# `0 s# J0 p& @9 b% S  W( Z2 P
+ ?# O# S0 e4 l+ l' ]7 Y4 d* \多年來,外界都有一種共識:農業比較收益低,青壯年外出務工,田地因缺人耕種而大量拋荒,農業生產面臨危機。但近年來農村發生的變化,與這種印象正在形成越來越奇特的反差。
# f1 |0 ^" f3 Q; Z5 x
0 q, U$ A  x# `. V" Z這個春節,筆者在家鄉農村看到,不僅村中留守的老人婦孺始終堅守著土地和農業,甚至青壯年也正在掀起一波返鄉務農的浪潮,由此引發活躍的土地流轉。土地變得金貴,甚至一地難求。
, s7 J8 Z5 ?8 ~' A: D' A6 R' A6 x2 B# c. i) L5 H$ V! O& t1 l8 }
1畝地=1000斤小麥
5 J. R1 x7 p, L' C+ R/ h8 T% s! o0 P! p4 ]8 F3 ?- y6 g' J9 m
曾幾何時,農村改革將大量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投入到全國打工大潮中。筆者家鄉也被卷入這一潮流中載沈載浮。每個年後,看得最多的是爺爺奶奶抱住嚎啕大哭的孫子孫女,與扛著行李的兒子兒媳揮手淚別的場景。
4 u. i: o3 X" |2 l) S
* W- `2 n9 t+ _然而2005年前後,潮流漸漸逆轉。村里有幾戶人家從外面學來了反季節大棚西瓜的種植技術,並試種成功,經過幾年推廣,打開了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銷路。看到在家種地收入增長,紛紛有外出的人們返鄉重操舊業。“種地收入不比打工差。”他們說。* G( Q" o. D" S- R1 T
0 S. H& [; y8 i* G& H
如今在家鄉,耕、播、收等環節已全部實現機械化。黃牛在村莊里消失了,連拖拉機也越來越少見,而代之以大型農業機械。在有的村,僅大型聯合收割機就有七八臺,作物收割後稭稈直接粉碎還田,小麥可以直接在地頭賣掉。相較於黃牛耕作下的半月甚至整月,拖拉機動力下的十來天,現在花點錢就可以兩手一甩短短幾小時內完成整個收種。種田變得簡單輕松,即使從小沒怎麽幹過農活的年輕人也不難掌握。大型農機的普及,是把農民重新吸引回土地的一個關鍵因素。
1 ?; `3 J: o# s& M; h( Y
- z8 B" @! S% q1 l村里由此掀起返鄉包地耕種的浪潮。現在村里及周邊有將近一半的土地處在流轉狀態。更有村里年輕人到外村甚至外鄉鎮去轉包土地。相比前幾年,現在農村的土地成了金疙瘩,為拿到土地不得不動用各種關系。村里的土地轉包費達到每畝地1000斤小麥的市場價。- p$ f# q/ t7 I' c9 @

4 {8 A, I3 p2 g, B不確定的前景
; J/ h# ?$ e4 e7 W3 l9 C" }. M' _
不過,在這波浪潮中,許多學者所預期的因土地流轉而走向規模化經營的情形,迄今並未發生。自發的土地流轉,大多仍是以家庭為單位經營,每戶規模只在十多畝到幾十畝,基本可滿足夫妻二人加上父母的勞動需求,規模稍大的農忙時再雇請幾個老人即可。
1 ]% r# `& {2 X7 c  N
2 Z1 V9 H: X' T4 L" r在筆者所在的村小組,僅有兩戶搞起了大規模的資本化經營。一戶三年前承包了鄰村500畝土地種蔬菜,另一戶半年前在外村承包了200多畝土地,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1000元左右每畝的土地費用,加上請勞動力的費用,這種規模化經營在當地農民眼中,是不劃算的。
7 v9 b/ r/ R9 K2 K& T% _! g4 l, u& G
比如經營500畝土地的那一戶,當初以1050元每畝的價格流轉了鄰村500畝土地,以每天35元的工資雇請了附近30多位閑在家里的中年婦女和老人。三年下來,虧損幾十萬,全靠每畝地幾百元的規模經營補貼,才勉強維持。, F5 q( ^3 L. M( L% G

/ r, G. {  {5 I* P5 i6 I與返鄉種地高潮伴隨的,是農產品向外銷路的擴大,但形成的卻是買方市場。2014年下半年的辣椒,因種植面積擴大,農民爭相銷售。這兩年每到辣椒上市季節,淩晨天沒亮村里就會傳來狗叫聲,大家都明白,那是有人要去收購點搶著拿筐子賣辣椒了。收購商趁機壓價,2014年幾毛錢一斤的辣椒價格,相比於前兩年的一兩元一斤大幅跳水。4 t) _: s) A% o) ~% ]* L  }# o

) a$ J7 A. @0 Q4 {0 ~1 K缺乏組織的小農們能在市場浪潮里牢牢把握並延續自己的新選擇麽?市場的波動會不會把這些年輕人再次拋回背井離鄉的洪流中?或許,現在回答這些還為時過早。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