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555|回覆: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親子教養] 0〜5歲五情教育,培養終生好品格

[複製鏈接]

36

主題

1

好友

131

積分

幼稚園

Rank: 2

文章
37
在線時間
18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7-9 17:17:48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這些孩子是怎麼了?$ g  @% u) g4 l5 `: g7 a8 g% ~; e
這事件之後,很多人問:「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究竟是社會文化的快速變遷,讓教養面臨重大挑戰?還是這些孩子本身的發展出了問題?引發各界討論!但我覺得大家必須冷靜下來,從教育、醫學、科學、心理發展及教養等多個面向去分析,客觀的分析出一個未來育兒生活中,正確的行為引導方針,提早打破孩子的情緒之壁。+ c* F2 \1 @3 G+ W

4 A. \' L3 s6 ~6 {: q4 c孩子易暴走?應提早重視學齡前的「五情教育」- m0 k9 Y+ [/ j0 Y1 ^, K5 U& \
從學前教育來看,其實事件發生後,最讓爸媽們擔心的,不外乎是這些眼前正在長大的孩子們,情緒管控的能力越來越不好,孩子們暴走的行為越來越多,除了不講理、脾氣越來越大、意見越來越多,甚至有時候會動手。
! i. h' K7 l2 g  v2 @- P + C5 G6 ^) G$ @# @& [: \
這其實跟兒福聯盟前一陣子的調查不謀而合,也就是現在的孩子往慣寶寶方向前進,有「兇、挑、ㄠ」三個發展特徵!; ^7 I" ~7 [9 Z0 s0 n: U5 B! p
1 K+ c  s% P0 _3 P1 j
但如果要從情緒暴走,直接聯想到捷運主嫌,那就失了客觀,因為一個孩子的行為人格,除了受先天氣質的影響,更會因後天教育與教養而改變,因此,先天與後天的論戰,各門各派在多年來一直沒有個勝負。
9 e8 ]; O8 N6 i/ F; S % o( `9 y% w. ^& R' L# t9 K* N
而學齡前,有5個感情發展的教育,與日後的品行息息相關,一定要提早重視,分別是親情、表情、同情、友情、溫情。& j4 X# I; b  E% F6 ]
) t- I9 @9 e* r5 i# ]2 f
五情教育之一 : 親情的培養
9 r7 k7 [0 g* }9 y* M- C% ?0 x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寶寶打從一出生,就會依附在爸媽及親人身邊,這些依附的行為,會讓孩子得到情感間的交流,更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安全感,降低分離焦慮及穩定孩子的情緒。
7 x5 ]1 `# ?- q( a( m5 v% q& y ) N: z1 I4 v7 {& `8 k4 T
要建立好依附關係的第一個做法,就是從小多透過爸媽的愉快擁抱,來發展孩子穩定的心智狀態,進一步修正成長過程中不對的行為,調整與社會的互動。% e" a/ R/ W. ^; U+ N! \2 d0 V+ [

! ]" t! {3 l& M另外,我們不難發現,孩子不一定要父母拼命的用物質去滿足,或者爸媽也會發現物質的滿足很短暫,這其實是因為所有物質的回饋,都比不上親人的社會性讚美,例如「你今天好聽話」、「你都有乖乖守規矩」、「你好有禮貌喔」,這些會讓孩子的情緒行為穩定發展,也會讓好行為更加持久。
+ v8 {% R8 K" G % l" j. J" T, q
所以親情中的教養重點,是當孩子有需要或挫折時,父母提供慈愛的關懷與鼓勵,讓親情就像一個強壯的臂膀,在呵護之下快樂的發展自己。6 O% L1 b; {  o' l

1 D2 C1 `! w, ?! n0 g( a所以,我們一直在親子關係的議題上,不斷的大聲疾呼:「陪伴,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因為只有在陪孩子的過程中,你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會更了解孩子不同年齡的心智變化,趁早修正孩子的品行,在兒童大腦行為還沒有植入習慣程式前,開發出品行的潛能。' t8 n; ]- F/ ]$ Z2 }1 T! i# v+ h

5 R/ Q* m& }& f5 Z3 @) e& j$ F9 Z5 s# k五情教育之二 : 表情的培養
& ^! H/ {) M3 F/ I' e$ V美國知名心理學家Paul Ekman在研究人類表情時發現,人類有6種與生俱來的基礎情感:厭惡、憤怒、恐懼、悲傷、快樂、驚訝。後來更提出,人類會透過模仿學習,發展出更複雜的情緒及臉部表情。1 o- x" |; p! z3 Y
* l7 j5 Z) s. r/ M, i5 F
許多科學研究更發現,透過臉部去揣摩表情,竟然會影響內在的感受,這些生理會影響心理的證據,不斷的被視為是現代科學上很重要的議題。/ k- I9 w: g4 R) @5 ?& S

7 U5 a" Y2 S5 V3 h/ m3 [8 y! b我在臨床上常常看到孩子的表情很少、很簡單,但說話的能力卻常頭頭是道,有點講理不講情的感覺。因此我經常衛教很多家長,讓他們知道0〜5歲的孩子,語言發展固然重要,但姿勢表情、身體動作,也都是很重要的社交溝通工具,多練習表情,才能更順利的與他人情感交流,也能刺激孩子的情緒穩定。
& A2 k: d* F# o0 F  H + P. F6 y7 w1 @5 j! u5 E$ t
另一個重點則是,我們在教養的過程中,自己是否也有把複雜的情緒表達出來呢?例如:愉悅、滿足、害羞、尷尬、內疚、自信等。1 t6 l/ k1 V; {0 V0 N2 S

1 B# }  `" i: \3 A: m記得有一次,我在諮詢時跟幼兒園家長提到情緒教育從表情練習開始,家長很快的說:「這好難喔!連我都不會!」我笑著答:「所以我們才需要教育孩子啊!他們需要早一點建立這些能力,了解別人的複雜感受,而不是拼命的把成績搞好,或提前偷跑學小學才需要會的東西!」( {( R& t. ~5 Y7 K

$ i) I+ A) n, O7 Q五情教育之三 : 同情的培養
! R2 ]* P: Q$ o" |$ O同理心的教育,也是培養好品格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很多爸媽經常問我,感同身受要怎麼教?小小孩能教嗎?他們何時發展到可以懂、比較成熟?我們可以依年齡來教同情及同理。
" p6 }, A+ ?" Y . ?# o8 g7 s- a( ]9 K- ^
1歲兒:
3 _- j! U  j  B6 i6 W9 j3 U% u根據前面提的基礎情緒研究,1歲的孩子,已經能夠了解分享東西給別人,可以博取歡心;搶別人的東西,會讓別人厭惡!& B1 `9 h( [+ J* C! J
' p4 O8 L, V/ h5 h  C
爸爸媽媽在寶寶的行為教育上,應該以溫柔及堅持的態度,明確的告訴孩子「可以/不可以」,你的行為會讓人「開心/不開心」,刺激孩子對環境規矩的觀察,漸漸練習不能只照「我」的規則去玩及去做。* h8 w" t) y" Q9 b& G$ b0 U# Z
/ \. v+ F6 M, p' A; G3 Z
2歲兒:" Y- l1 S- H" W) D  h" l
2歲孩子不管是在心智、語言、感覺、動作上,都進入快速的發展,孩子想大量的往外探索更新奇的環境,來獲得身心發展的滿足。我認為透過身體感官的感覺教育,去培養情緒覺知或同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方法。9 H7 l3 K7 T0 Y! W# j9 M
, U8 S5 M# V0 ~. y9 Z
例如:孩子某次不小心跌倒了,你跟他說這就是很痛的感覺,建立對這個感覺印象及記憶。而孩子可以在某一次,不小心打了人或欺負了小動物,你就必須讓孩子回憶,他現在的痛及不舒服,就像是你上次跌倒的那種感覺,你喜歡嗎?當引導出孩子說出不喜歡,你就要教育孩子,那他也不會喜歡!! Q1 P- i& p2 F# U# s# H% u1 H

4 B* b: K  l3 ~2 I% m另外,這個年齡也常發生的情境,就是孩子無視旁人,出現情緒發飆或路倒,當然也是因為同理心還沒成熟,所以不會知道這樣會讓自己及讓父母丟臉。
* D+ X6 a; J+ w * P. z* x! A+ E0 |4 o
正確的引導應該是,先隔離到旁邊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得不到很不開心(同理孩子的情緒),但是你剛剛又吼又叫又生氣(提醒他覺察自己失控的情緒),跟上次一樣,最後得不到也會被處罰(情緒經驗),好好用說的,媽咪會聽(提供溝通方法)。這些簡單的步驟,是幼兒發展同理心很重要的前期培養。
. I4 y$ k3 ~7 @) q7 X& ]) {1 ?! q * P/ M' G( `4 b. B/ \$ P: N6 m* z
3歲兒:
  X+ p7 D4 X: e. F3歲的孩子,應該是大量玩角色扮演遊戲(role play)的時候。科學研究發現,常玩扮家家酒的孩子,智力比較高,同理心也比較成熟。4 G! J' L) f5 O2 z7 X7 q7 w
9 j  z) ]5 h' s+ @7 m) X7 s" J
例如,3歲孩子會假扮醫生,「來,我幫你打針,會痛痛喔!要忍耐一下!」「我是高鐵司機,我載你去台中,很快就到!你會喜歡坐我開的車!」這些遊戲語言中,除了有2歲時期大量練習來的情緒感覺,也開始帶有更多的情緒感受。
5 ~' O$ _6 J: r# }6 Z) b # p: A: _/ g& P' _
在教養中,透過孩子的發展,也提醒我們,當孩子違規時,爸媽除了跟孩子說「你不對」以外,也必須跟孩子說:「你這樣做讓我難過、傷心!」開始把感受教進去孩子的情緒字典。' J! f' a9 m% E, N
' O( j: e% u# e6 K, P
4歲兒:& z) b5 x% P7 C* z0 b
4歲孩子,抽象情緒及複雜情緒的學習,開始越來越多。除了延伸前面的感受練習,也要進一步練習了解如尷尬、害羞、自信及其他的複雜感受。
6 A- M) W( f' X- o* `
) }+ K* x) B: q0 a7 B例如: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組積木,他可能會告訴你他現在很開心,這是基礎的情緒及感覺的表達,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告訴孩子:「哇!好不容易,花了好久的時間,而且中間要非常的細心及專心,我也很擔心會完成不了,但最後還是完成了,我相信下次覺得很難的也可以先試試看!」
6 z  ]3 j- K0 c. \4 \: ^ 0 H/ Y6 h& ]9 u
引伸這些,是為了讓孩子學到「耐心的同理」、「耐挫的同理」、「成就感的同理」,這些情緒的成熟,都有助於培養日後團體人際互動的能力。  v' ~. N% B, K

' |" R* V. X& Y! E1 I5歲兒:( d. h* s% D) t# _! p; C
5歲的年紀,也是一個愛分享的年紀、閱讀的行為,有大大的轉變,孩子喜歡透過故事,把感受講出來,我認為這也會讓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 d: b% ^# }: |5 q  ~+ E. k# j % L& i+ s& T! S/ S! g& |% i
例如,我經常在孩子看繪本的同時,問孩子:「你覺得故事中小荳荳的心情怎麼樣?」「你覺得故事中誰讓他開心?」「誰是故事中表現最好的動物?」「你從哪裡知道大家都喜歡他?」當孩子可以漸漸地練習回答出來,父母就可以適度的引導到孩子自身的行為,利用複雜的故事情節來教導。4 j# ~, [2 e7 c% W! P

% ^/ Y  q% N4 a+ M  t" {- y1 F五情教育之四:友情的培養6 _. e- S$ ^# ^6 {) j4 b
孩子需要玩伴,有玩伴才不會感覺到孤獨,透過遊戲互動,提升眼神、語言、肢體、表情以傳達更多情感交流,減少情緒障礙,所以同儕的友情、團體生活對孩子非常重要。而要教導兒童一些新的社交技巧時,通常有3個做法,可以讓孩子有效適應團體,教到朋友。
9 y$ u$ e/ Z: F. [" Q
; e: M3 h( ]5 a; n5 @3 s1.模仿學習
1 S; [! v; n  u" w- g( Q. i提醒孩子可以多學爸媽跟他的互動,去與其他孩子互動,例如:多說「請、謝謝、對不起」,大一點的孩子可教他說「可不可以一起玩?」「我這個分給你!」「我幫你!」這些都是會讓孩子變成團體中比較討喜角色的語言。. [3 k! B9 [0 {% G3 j

; a; L7 y6 G* [4 g/ `- q2.演練
' y) l, l* l6 V) [" e2 {( F, o- L( J當孩子在教友受挫時,我們會請爸媽回家後跟孩子進行三角關係訓練,如「你、我、他」的練習,這些示範對2〜5歲孩子的交友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4 l+ H3 v2 `) v: _

5 V; y. q, ?2 H6 U; R3.分享與回饋9 G8 F* A/ `3 v3 O; B) s# \
多聽聽或引導孩子分享他與其他孩子的互動,例如幼兒園放學後,偶爾問問孩子:「你今天有跟誰玩啊?」「你們玩些什麼?」「扮家家酒,你是什麼角色?你的好朋友是什麼角色?」這些會刺激孩子去思考他與人的互動,並會引起交友一起玩的內在動機。$ o# _% F5 ?; Z3 {3 e
! |" B: e2 s: k& H3 Q* |0 I
五情教育之五:溫情的培養7 H/ ~( l/ [; X$ `0 K$ M
許多研究也發現,在家庭中,爸媽的感情越好,孩子的情緒發展就會越成熟,更有一些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父母親的關係,間接影響孩子長大後的衝動控制、人格發展、以及與人的信任感。
2 Q( Q' Q% f5 ?4 O* F   Z: ?& S. H0 V9 e1 x
我想,這就是孩子從小,就能從家庭中感受到的溫情,會塑造他們未來人格最好的證據。由於教育環境與文化、飲食與3C科技等快速變遷,現在孩子的心智發展,正處於一個變動的時代,跟幾十年前真的有很大不一樣,這在教養上提醒我們,不該隨時都在採取速食教養,希望立竿見影。
* \; w3 U5 J: s6 q0 d1 `% v
8 O! w9 p) ^% f其實科學育兒教養的重要關鍵,在於許多關係的建立,如夫妻關係的經營、親子關係的經營、家庭關係的經營、社群關係的經營,這些關係的穩定,就會有溫情效應。3 l0 L/ G& o+ y8 f/ r  J
0 [0 N5 b1 M. d& @3 T- Y% I7 Y1 o
所以,多傾聽孩子說說話,多陪陪孩子遊戲,多傳達正向情緒的微笑,多給肯定及讚美,就能讓這些可愛的小豆苗穩定的向上發展。
! d3 t" ^7 O: ^
, r1 b6 w$ Z& L! L$ C. H' C0 l王宏哲親子教室Q&A
0 Z/ w4 T. C3 H) R9 n" l# C' @6 t
; P6 g' P( m- @* b2 j- d0 r4 J' TQ:寶寶愛打人,怎麼教?/ T( h0 d* F5 Z3 o' `8 q- x8 V6 S' D
我家寶寶1歲3個月,有很嚴重的打人、捏人、抓人、呼巴掌行為,我是親密育兒派,也沒有給寶寶看電視,不知道他是從哪裡學來的暴力行為?我會溫柔的跟他說,用摸的、不要用打的,不然人家會痛痛,但他似懂非懂,還變本加厲!現在出門都要距離其他小朋友1公尺遠!
% |, ?6 `9 ?& J- q1 f' w! a
7 ^4 A$ e9 z, }# l; F我在想,這是否是他示好、打招呼的方式?只是不會拿捏控制力道?或者是想引人注目的方式?我實在好困擾,該怎麼辦才好?9 x2 S. [6 H9 S* N( T2 K1 Q
  d" j  T" x' u  b* i  a
A:家長常問孩子出手打人的問題,深怕孩子從此養成壞習慣,更擔心人格的偏差發展。" E% I5 |+ `8 E

0 J: h# `$ _( P5 p. T9 o孩子打人的原因可能有:
+ v( v+ ]) g% g1 A9 L( p1.不當模仿:- P9 P$ [: z1 Y0 q) Q- c& c) S
模仿力強的孩子,看別人有過動手的行為,當然會學起來,電視、影片中的情節,孩子也照學。但最常發生的是家長對孩子的體罰, 孩子看到的是家長生氣、所以打人,孩子就會在自己生氣不開心時,也出現打人的動作。
3 u; ~6 p1 d) Q % p/ P7 t% {$ T$ U: b  _
2.年紀小,力道拿捏不當:& ]2 e0 Y! J* }0 u
大約1歲左右的小孩,也會出現打人的舉動,特別是本身氣質是反應強度較強、較急躁的孩子,他們的本意可能只是想要大人注意他、理解他的需求,如果大人對於孩子的肢體語言表達敏感度較低,孩子就更會出現這樣的舉動,因為他會發現只有這樣,大人才會注意到我。
* z+ m9 p- d. T8 G0 g4 e/ U
/ |) D+ k  S# |3 o& t3.感統失調:
+ v# U2 c- {$ X! t5 l. K4 q( s2、3歲後若有感統失調的問題,與人打招呼或碰觸因為力道控制不好,就很容易被誤解是打人;感統失調的孩子也比較控制不了衝動情緒,容易出現打人的行為。
2 e# N6 u& k- k3 z$ p * }! Z/ M8 d% P5 E+ G
4.生氣但語言表達情緒能力不足:0 B- t, |/ T, \% ~0 x( U7 r2 ]7 L
例如2、3歲的孩子與同儕遊戲,結果玩具被搶,這個年紀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肢體動作來得靈活,因此很容易直接以行動表示情緒。9 _+ }8 B7 R" _/ {# q. r
' G' ?8 Y  @/ T
5.不小心被大人強化了:
3 z" w9 T4 Z1 \6 ?2 [5 I孩子與大人互動遊戲的過程中可能不小心出現打人的行為,這時候如果大人反應不當,例如「咦!你怎麼打阿公咧?」孩子會發現這個行為達到的結果很特別,就會一再嘗試而變成習慣。8 c  ^5 ^4 g" \  N7 @/ Y
* Q9 i/ v0 V7 I* {9 W( z3 W
孩子已經出現打人行為該怎麼辦?
$ n" y$ }5 O" w# S1.斷絕環境中的模仿源:. ]" ~' B0 z" F8 U  _* i
盡可能在孩子未建立好同理心(大約5歲)之前,不要接觸任何有關暴力的遊戲、影片,甚至不要和會打人的孩子一同遊戲。雖然家長會說都有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但對於年紀小、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越是告誡、越想嘗試,他們不會有感同身受這件事,所以預防勝於治療。
2 J$ ^1 q7 c0 [& U- t4 F9 O! Q: V9 H ! Y! d. J$ _  ]* G% ]) ^" m
2.大人越是生氣時越要冷靜:
1 h( ^: n0 \. @0 [「打」這個懲罰方式絕對不適用於孩子,當孩子做錯時,大人可以冷靜的要求孩子「你犯規打人,請去隔離區罰站」,大人的情緒千萬不要隨著孩子一起高漲,因為你就是要讓孩子學會你的情緒控制能力,孩子才不會情緒一來就衝動的出現攻擊行為。
' d7 v% r) l5 s. Q0 V
) y1 y+ U3 G3 L, Z4 Z+ {3 N- ]3.如果可以請在孩子打人前阻止他:
1 W5 r* b9 Z# H9 p5 V0 \) J利用「紅綠燈」的概念教導孩子面對事情的處理方式,您抓住孩子的手,停住孩子的動作(紅燈),讓孩子想想看這個舉動可以嗎?引導孩子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式(黃燈)?讓孩子去執行對的行為(綠燈)。& O$ K% e0 I) l* r4 ]* V% n
$ d& s$ t/ o& R3 X5 n/ ^5 u
4.應重覆演練「對」的行為:
* h2 b* V  E7 y如果孩子已經打人了,除了請孩子道歉,也要重新演練一次正確的應對方式,才不會一碰到類似狀況,孩子只會用打人的方式回應。- c! d2 N  D# C4 C: h7 ?2 e3 R( H7 n
. {) C# t- }6 M3 O
5.找到發洩管道:( f# v: E& Y# m4 B5 ]
幫孩子找可以宣洩的活動,像是揉紙、拉黏土、打球等等。; \3 t7 w. `0 ?) `. E) w
0 v; H& ^, G, d/ `6 Y
6.衝動控制遊戲:
+ R/ U3 r- ]1 @6 M4 U! _例如:123木頭人(指令要簡單點,媽媽一回頭,就蹲下)、鏡子遊戲(媽媽摸鼻子,孩子就要摸鼻子),增加孩子控制自已行為的能力。
$ \0 z% K5 @# I 4 _) |1 s2 _/ Z# c2 w; z
7.故事教學:
. }4 T0 |) H& S利用繪本、情緒表達的書,加強孩子情緒表達能力。
0 W7 A! J# J2 R! m' U% U) K$ n5 u& D + b% T+ L7 w9 q& f! K0 `' k# e

- K" G/ d; M' x# Q王宏哲5 r3 k; X4 W  l( Q+ q6 r9 K
現職: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 E2 O; y8 U1 @5 q! o% s- t, M$ _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博士班(研究進修)
$ T) C+ k9 X- k* S& J: c經歷:東森「現在才知道」常態專家來賓、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常態專家來賓、北巿保姆協會、彭婉如基金會小兒講師
4 x: k7 V) L5 V% O" n! V著作:《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兒童發展專家教你輕鬆學腦科學育兒法》、《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兒童發展專家21堂大腦潛能課》* n1 D& C' [. ?
臉書粉絲團: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 n' ^; Z* I- D% R3 a$ R; w- a+ h3 J2 w9 S

- T- W; D# [2 S" R; I8 v來源: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1 o) X  r/ _6 q+ t6 _+ p8 {/ O
http://tacd.com.tw/news_show.php?id=240

12

主題

1

好友

537

積分

國中生

Rank: 4

文章
214
在線時間
99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4-7-9 22:34:43 |只看該作者
很受用。感覺您

41

主題

2

好友

1797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514
在線時間
260 小時
3
發表於 2014-7-10 10:10:54 |只看該作者
....
美好的一天⋯⋯

8

主題

43

好友

647

積分

國中生

Rank: 4

文章
165
在線時間
75 小時
4
發表於 2014-7-10 11:48:11 |只看該作者
要收藏起來好好細細的讀過,謝謝您的分享~
上班很煩,想到就討厭~唉~還是得加油!

2

主題

18

好友

4923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121
在線時間
473 小時
5
發表於 2014-7-10 13:40:10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受益良多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