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5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4
- 貢獻
- 2993
- 活力
- 641
- 金幣
- 4154
- 日誌
- 0
- 記錄
- 72
- 最後登入
- 2017-10-25
  
- 文章
- 3005
- 在線時間
- 1285 小時
|
同樣的概念,提倡美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應該要讓國民更有內涵,更有鑑賞美的能力;用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要「更有氣質」。當美感深植心中,就不會惡搞自己的環境,因為你的標準已經提高,自己就先無法忍受了。但這個真的需要時間,無法速成。
3 C4 c1 J" T- k7 Z0 l
Y, ?7 x" u! `+ a8 M/ V. E7 D7 E( m1 D* {7 N5 N
要研究我們的美感教育,不妨先與其他國家,尤其是已具備成熟文化的國家做個對照。了解自己的位置後,才能反思下一步該如何走。
4 ~4 [- ]( d! ?( [9 ^9 H2 t6 l% @6 s
地攤文化性格,美學無法生根3 F- j$ X2 @( F/ q9 q' w1 v
) p6 D* F4 F' g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若追溯歷史遠因,老實說我們都是逐鹿中原的失敗者,不論是政治、經濟或軍事,中華文化就是從北方一直南遷、直到世界各地。所以我們的文化,就是含有失敗者的文化性格;具體呈現在文化上,就是「撈一票就跑」的「地攤文化」。
4 d5 A' s* R, n2 b, w9 }" y" j! H8 K! s7 _
地攤文化,就好像違章建築,做任何事情都是「想到什麼、才做什麼」,而不是有系統,從根本一步一步做起。我們這一代真的必須有這個勇氣與膽識,承認自己不如人的地方。看清自己的弱點,才能有機會反敗為勝。
9 S. _6 n4 f) l2 P- X C
, S, f! \8 `% I一個社會與文化的進程,我把它區分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落地生根三階段。過去十大建設,就是在做安居樂業階段的工作,讓大家不要整天只想著兼差、落跑。建設到今天,如今台北的生活機能已相當好,但這個城市真的很醜,這就是我們下一階段的任務,準備進入安身立命、精神層次的工作。這需要好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最後才能談落地生根。8 g5 z% B% z! g7 H0 r3 i f
7 v* o9 U" b: J8 n3 l+ V
美學,也要等到這個階段,才能具體實現。因此,在現在這個時候要談美感教育,我們就要先知道自己在哪裡,現在能做什麼,而不能期待自己「啵」一聲,就完成很遠的理想。否則就像明明只有幼稚園程度,卻跟他談研究所的事情,這怎麼可能達到?/ F; p# S& o/ B1 Y9 q4 ]6 k, F, q
3 C s4 i# c+ u' ?$ e8 E
父母,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
! m) P- p5 x/ R8 G5 U5 d, n! \& R4 _2 B
我們這代的父母,一定要很務實。對孩子,別期待他成為馬友友或奧林匹亞得主,那些東西對台灣是沒幫助的,只是在補償民族自尊心而已。" C* a. l9 O L9 f5 s
1 i5 W/ y% [7 n% f台灣棒球經典賽輸了,大家都罵得要死。但請問,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得到世界冠軍又怎樣?比賽的目的,應該是透過推廣運動,讓國民體格與健康大幅提升,重點應是放在全體國民福祉上。目的怎麼會是金牌呢?荒謬嘛!
" [4 w, h# X2 D* K' t7 R. I: F9 A a2 ~6 M) t& E
同樣的概念,提倡美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應該要讓國民更有內涵,更有鑑賞美的能力;用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要「更有氣質」。當美感深植心中,你就不會把房子蓋得那麼醜,就不會惡搞自己的環境,因為你的標準已經提高,自己就先無法忍受了。但這個真的需要時間,無法速成。9 t, ]7 T3 ] N4 d
- K) v- U; O; d7 J5 l- W. ~3 U y& l走專業路,關鍵在青春期
! n# g3 J' {* x% E) M0 v3 ^& e4 }1 m, ]3 b5 ^
做好教育制度的基礎工程,同樣重要。行之有年的音樂班制度,我自己就是最早一批出來的學生,但我認為這根本是錯誤的。這就像早年傾力培養棒球隊一樣,目的是為拿金牌的,根本失去了它的意義!* _6 K$ x, r) Z/ q, S# R$ M
6 i1 K# j2 P: N! X/ K6 Q在國外,許多父母會利用週三下午,讓孩子參加一般公立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才藝。以音樂為例,在紐約的音樂學院或大學音樂系,都有針對孩子開設的「先修課程」,任何小孩都能很自在的去上課;到了國中以後才設有藝術高中,等到那個年紀,才讓孩子決定未來的路。, X9 K' W2 d+ x7 @$ ^) B
# L8 P1 ^ S- A& L( _真正決定能否走音樂專業這條路,不是從小決定,關鍵是在青春期。小時候身心尚未發展成熟,根本不知道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到了十二歲或十六、七歲,孩子差不多定型,那時才大約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走得下去。8 t F% P, J1 S% F+ B1 S; b9 y
. m% K$ l! d- o" x# j2 s/ S2 O
% }4 Z, b, K: c*彭廣林
+ E7 E: |5 R2 V4 a$ V美國紐約曼尼斯(Mannes)音樂院碩士、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音樂演奏藝術博士,現任東吳大學發展處處長、東吳大學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
- j0 x8 T0 t" z' S7 T# O1994年任教東吳大學音樂系,投入推廣古典音樂的行列,擔任台北愛樂電台「什麼是音樂」節目製作、主持,並於2004年獲得廣播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主持人獎。
& {% V7 t$ I% q, X& @2 H
6 Q( Z4 _/ H. y g1 N( _0 ]*彭廣林給家長的貼心提醒:/ B$ X9 T: ?& I5 V' T% `
家長本身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假如父母知道要走自己的路,就會知道孩子也應該有他自己的路。
+ ]$ B# |+ r0 a若父母自己都在Copy別人,孩子當然也就跟著Copy別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