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90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 七支坐法

[複製鏈接]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1-14 07:26:10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本文章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4-1-15 06:10 編輯
. Z% c0 [0 f9 `: [  Q6 {" A8 x+ T8 P6 A* u
所谓“七支”是指打坐姿势的七个要点。其中,第1、2、4、5个要点能引入遍行气,第2个要点能引入上行气,第2、3个要点能引入等住气,第7个要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
6 b6 f' [; Y7 [& t5 p. a# i2 j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 J* i- U* h5 x. ?& h
(一)双足伽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0 s% `- ]6 C4 g: D( i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 I- a, E" O( I) r(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 A2 n  m2 V- W, V2 E9 P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8 G8 D5 q$ E: C8 G$ J2 |; J% S(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 F. r! ^7 y9 c7 u& C" [1 ~$ }" @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 D6 `# l, T- E0 }, j7 G8 N(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 L7 J3 {3 I5 t2 K% K“七支坐法”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如果打坐姿势不正确,就会堵塞身体的经络,气脉就会不畅通,能量就上不来,所谓的三脉七轮就打不开,大脑就缺氧,人就会昏沉。' n/ w% T0 H8 ?: W
由来传说根据佛经上的记载,七支坐法早已失传,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虽然他们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得要领。有一次在雪山深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这个神话似的传说,无法加以考证。总之,它是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
0 ^2 P; V9 ]# Z% z6 [' K" e) j( j1 T七个要点双足跏趺; h) v( H; P  g, j  ~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不能单盘,可以散盘。* @# Z/ t) h% I6 W5 Y9 x
如意坐从这个字意上去体会,自在如意的话就是你心无碍,随便坐都没关系,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 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逼著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跟人的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重吸收营养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另一个是正肾脏腺素,这两个物质结构只是差一个部位以OH(hydroxyl)来形成不同点,在其他部份的结构是全相像的,两者都是由肾脏的皮质部位泌出来的。若用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功用就不一样。" F4 W- _3 w1 B1 T- n6 W2 h
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麼?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所以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 ]: W/ q6 ]1 d" B7 _; f2 X1 c% F, L
如果是老参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后,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三阴脉会发动气机,足三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三个脉。足三阳脉是膀胱、胃、胆等三,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K5 I, O8 K$ f; R. p4 ]
用哪一个姿势摆什麼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麼叫金刚?原来金刚坐是会刺激右肾脏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较早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0 {; v$ b% d" s  {7 a
气的起源有三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三是会阴穴(前阴跟后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后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丹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 为什麼要把它分成如意、金刚坐,它里面都有不同的涵义,没有正统体会的话,只会说右脚在上,左脚在上,但不知其真实义。  {- F0 X# j( H* B
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麼磨练学人的。当然我们也不必这麼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5 G& t9 ^9 O4 d0 _: S' ^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你本有八个心,现在只会两个心没关系,往后会加以体会的。
$ g8 f8 S* j/ E  N- l/ }7 i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后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后基础够了,学什麼都比较快。如果有心修中级班的心中心法,每次要坐两小时,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后,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打坐时脚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布的。" R2 v, T1 h& V/ c/ b
有人因为暂时不能打跏呋坐,在单盘的时候,下边这条腿放得很靠里,上面这条腿放上去后,膝盖是悬空的,其实这不是一个正规的姿势,因为上面的腿悬空,容易在盘腿时下盘不稳。首先要注意,整个人的身体就跟六和塔一样,是稳稳当当,由下往上是一层一层的,这是非常关键的。
+ R" M4 F6 ?& e+ T# R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最后等气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
: Z8 H5 ?/ d8 j3 u6 y! V( Z" h脊直
' n3 P5 W8 ]) E; e0 B. @* ?*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 k$ Y% }+ ^5 T/ ~
屁股的姿势是微微往后外翘的,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是在类似于屁股跟腿的中间的位置,坐着就像座塔,非常匀称。有的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靠着后墙,这样身体往后仰,就没有办法像塔一样。 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倾直,也就是说尾骨是悬空的。4 n0 z) l, A" F2 b& A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人身多直立,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经脉有规律可循,尚未完全紊乱。所以不能为畜类把脉,因为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倾斜, 则督脉上乾清明,下坤培藏,升降有律,任脉左右逢源,箍束横固,平定十方,稳稳有度。
- _! |- n2 E- O4 H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当气诱发起来的时候,假设坐姿由侧面看过来是呈现S型,上身会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坐得弯腰驼背,后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弯腰后,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来后,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来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让它现出来而已。/ A: C4 f5 i1 T8 y/ k5 k* n7 j
前面肚脐的正后方是腰脊椎的命门穴,督脉上的命门穴就在此。为什麼叫命门穴,我们上半身手头在动,下半身脚、腿在动,偏偏这个腰部位就动不到,很少运动会动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会去动到,或者是瑜珈的过桥式才会动到这个部位,如果弯腰驼背气就不通了,气到此堵在命门穴,命门穴这里就会胀,胀时表示坐的姿势不对,硬把胸挺起来的话,腰就呈S型状,气就会往上方走去。所以当气走到背后不通时,就会告诉您:「喂!你坐姿不对哦!」这时候才知道,原来真的不对呀。腰要呈S型挺出来,这动作很重要的。
% \0 x" q* n- U6 k6 f0 a; o2 d肩张* q) M  `1 r/ \" d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 _  d* G# ~7 M+ D/ Q肩胛支是在肩膀与背后饭匙骨部份的重点,两肩膀往后拉张后,胸部自然就挺出来,然后饭匙骨就会稍微往后拉凸。膀胱经在督脉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两条很长的脉,如果打坐时背后气不够强,可能常常会感冒,这是膀胱经不通的原因。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膀、背后面,邪气、风邪侵袭吾身时第一个侵袭到它,会使肩膀僵硬、后颈部紧张,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弯腰缩肩,真气就上不来,气上不来就会想睡觉,这是气不具足。本来打坐的人越打坐脑筋越清醒,一个了了的觉知很清楚,怎麼会想睡觉呢。6 Q: n9 g9 a& Q* ^' f
有基本气感的话,背后自然而然的会挺起来,肩膀往外张,胸部微往外凸出来,但不要绷得太紧,架势摆出来后全身就要放松、自然。若身体有气感了,但架势绷得紧紧的,气就不往前走,这种情形是不好的。所以姿势摆好后就要放松,因为肩胛支是下气上行所必须,肩胛是背后、膀胱经气运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气上来以后会走到喉、头部,没有的话,腰部会酸痛,肩膀会僵硬、酸痛。
+ o2 T; e5 n# ?手结定印于脐下5 \# E" K+ n9 B3 b
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三昧印为手印,「三」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结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 ]+ ~1 `$ G* u! Y; Z* @# f* q- j两个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两手大拇指轻轻的相抵触,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不要悬空。你功夫不够悬空久了会累,功夫够的人悬空没关系,因为他气走上来后,手不会累。刚开始要有一个著力点,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著肚子做个圆圈,有人会气往上走后下来绕双手一圈。当然我们不要去用那个心意念带动,但是我们手印一结,外在的干搅都对你没有影响,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的佛像都是结这个手印,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8 ^% [! o* s! D5 f6 U在禅修时结这个手印,若肩膀会酸、会痛时,表示你的胆经、三焦经与膀胱经较不通。就像感冒一样,风寒时膀胱经先受害,所以颈部、肩部僵硬。同时三焦经不通,即丹田闭死。如果你去参加禅七,长久打坐摆这个定心手印姿势,然后手又没有气感,肩膀酸痛,代表阳经络不通顺,或许阴经络气旺,但达不到体表处,此即阴盛阳衰,内脏虽然气旺,但并没有通到外部的阳经络来。) n2 _3 W# D7 K5 M$ A- ]' `
如果有气感的话,手印随便一摆放,气就很旺盛。有时候,气会慢慢上来,然后手会慢慢往上移动。以前有一个老师父,他练不倒单,每天一入夜就打坐,打坐入定气很旺的时候,手印就会慢慢的往上抬起,有时候抬到胸前,也没有感觉。因为我们的经络很多条,正经有六条脉-三阳、三阴,气具足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时,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大约凌晨三点半或四点时。小师父们起床后无时钟可看,只要看到师父的手抬到胸前,那时间就差不多了,敲板的人就要开始敲板叫大众起床。
9 [# W. ^2 R) A. G手印有上万种,这两个手指可以变化很多,所以养成一个习惯后,就要发点时间去改回来。记住三昧印是右手在上,若用左手在上,定心手印结久了,现在要改回来,反而觉得怪怪的,但一定要改变,第一次会觉得很别扭,第二次很不习惯,慢慢的一入定以后就忘记了,几次以后就校正回来了。5 W$ D0 S8 P4 A; n- E2 [2 d
有的两个手放开来,你说对不对?好不好?心里面没有挂碍,不入定就无所谓。所谓入定是世间禅,一进去就是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几年。大陆有的修行人,三十几年还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时候有位和尚入定,醒来时已经是清末了,经过十个朝代,这是世间禅定。此跟佛禅不一样,佛禅是注重在心的觉悟,我清清楚楚的时候,对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卧之间,没有事物可以让我起烦恼,你证到这境界才能解脱,才能超越自己业力的牵扯。
% R% D% u6 Y" s头中正% Q8 Q# Z0 h$ T( ]0 Q0 m. a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这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 U4 y, {& C, a# ~$ Z( Z) I头部跟颈部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书,常常会讲到「禅病」。此「禅病」在讲什麼呢?在讲昏沈,打坐到一个境界后,如果姿势不对,会有一个粗的昏沈出现;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时,又会有另一个微细的昏沈现出来。粗的昏沈出现在头颈支姿势不对时,因气会堵在后脑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细的昏沈是气从中脉过喉轮要通到明点时,在要通不通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微细昏沈。- K. I# ]1 t$ U
气从背脊上来,会经后脑至头顶百会穴,要让气能从下方至头顶,头颈支要摆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压到颈外侧两颈动脉处,如此头颈支架构起来的话,要有三股力量产生:一股是在后脑勺,一股是在下颚,一股是在后颈椎基部,这三道力量要相称。
  z8 K' N. N) x* N  E& l6 e头颈支姿势摆好后,观想头顶百会处往正下方来,经过体中腔到肛门要成一条直线。如果头是仰的,这条直线太往前端了,划到你前面去了,如此会怎麼样呢?气上不去头部,气会聚集在后脑勺处,终造成昏沈。如果头压太低的话,这条直线就划到身后去了,这也不对的;正确的线条是要在「正中」的。, [+ w6 ?6 F( q2 W% ?
老参们打坐时下鄂要稍往内缩,摆出这个姿势,身体的气马上会冲到后脑勺这里,然后上到头顶。怎麼会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气还没有开发出来。头颈支一摆,背脊部真气即呈一直线,气马上到后脑勺处来,在这里有一个叫脑户穴。「脑户穴」是气进入脑内部去的门户,如果你福德很好的话,真气从脑户穴进去,佛法所谓的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这智慧是非常的锐利的,不会讲的就会讲,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间禅是不能进到这里去的。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体气脉是有关的,一进去的话,什麼智慧都来了,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来了。修佛法要进入这里,能不能进去要看你的福德。
) E/ t7 |& z9 I6 u7 m) g' n老参们摆好这个姿势后,真气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一个是进去到脑户内,一个是从中脉走到明点。眉尖轮是第三支眼睛,由通明点而发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间禅,眉尖这里开的话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间这里没开也没关系,您是要修见性的。头如果太仰的话,会产生昏沈,一觉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让气从背到头顶;如果没有气的话,再怎麼摆都没有用,想睡觉就是想睡觉。那是太累了。- d4 i8 N4 \( b0 }9 ~* @  _
双眼微闭
2 j- F- e) T- o. i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如果看得太远的话,就有点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话,就有点低头了,所以说一米远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你要感觉到这个鼻子和这个肚脐形成一条线。
  s# o! o; t( V. r" S& q7 x普通人打坐起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都很低视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对。下沉一片无明中,而且心思更乱。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样,就是后脑的视觉神经跟著向下拉,影响了大脑,反是不得安详、不得清净。所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视,闭著眼皮没有关系,眼珠子也是平视。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来,然后眼皮闭上,眼珠子摆正,不低下来,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还是向前面看,然后不看了。+ |9 h  I$ d; b- t0 E. \+ f- S5 l
打坐时,闭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眼睛要会看东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风景,把那个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错了。像杭州风景那么美,你出去看风景啊,叫风景跑到你眼睛里头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没有用处,你也没有好处。' [# |% q; q1 m  g( x) J5 c
打坐时眼睛有两种用功方式:一个是把眼睛闭起来,这个较简单易行,刚开始学的人心较乱,那个人动、那个在制造声音,好烦。刚开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扰,所以眼睛闭起来较好。眼闭起来有一个好处,是眼不见为净,但也有一个坏处,是黑枺枺的,初学的人有时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 `2 O* F; t3 w0 A! s8 f  [另一种方法是学佛像的三分眼,眯眯的看,眼微微的三分开张,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这个方法较不会使你胡思乱想的,很会胡思乱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张三分眼。因为眼睛闭起来时,没有一个可抓住的东西,就会动起心念来,心动就会乱想。如果眼睛打开,你的眼识会意会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东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视而不见,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麼东西,哦!前面一只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要这样子,只用余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乱想。微张眼睛有个好处,因为你很用心,心意会守住眼睛处,气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长很容易改变,易开发出超视觉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超越它以后,慢慢就不会再看到了。
3 s$ Q6 V1 ^! p9 i$ ?/ O* p) P对老参而言,眼睛用功起来是个复杂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头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里下眼帘中间,气通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啵」的一下就进去到眼睛里面去,从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经络要全部通的话,气上上下下,起码要有三次通过眼睛。第一次从头部下来入眉尖轮后,会从眼睛的背后下来。第二次气从下面上来也要经眼球,这时候老参会「翻白眼」让气由下往上走。往那里走都有气要通,眼球每一个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发涩、流眼泪、酸痛等,这些是气要通过眼球的现象,此时就要帮助它通过。8 n' S: E2 V; ~" L$ v; o
老参们有先天气能够转到眼球本身里面去,两颗眼球都能让气旋转而进去,进去后会改变眼睛的光波波长,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可以直接看太阳。普通人不能直接看太阳的,因为太阳光很强,会伤害眼睛,你有气这麼绕一圈的话,眼睛就可以看太阳,不怕其光亮。刚看太阳时它会很亮,排除太阳本身外的光芒,几秒钟后有一薄薄的灰黑圈盖住太阳表面,这是光的补色原理。看太阳没什麼了不起的!正中午也可以看它,没有这个功夫就不要看,会伤害到眼睛的,这是以后会有的现象。 眼睛酸涩、流眼泪都是好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有方法来对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承受,以后慢慢功夫高了,会碰到这些现象。
" ?8 }3 o$ `0 v: ]$ ~舌舔上腭! q1 m$ z! p" w$ q" J! ^  k0 l& Q
舌头刚开始也是个准备功夫,到真的气从会阴穴起来后,走到喉结前,当先通过心脏---心轮,再走到喉轮。走到喉轮时,气会拉你动你的舌头,这时舌根摆得对不对就很重要。
- W) V; T. Q4 K0 n5 q舌头卷起来是准备架桥,舌头卷起来后顶住上颚,上颚顶有曲浪痕处,舌头卷起来就顶住那里。这样是会很累,还会流口水,流口水没关系,感觉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里面有很多的淀粉脢,它的功用是用来消化吃进去的淀粉。所以胃肠不好的,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慢慢的让胃肠消化系统变好,觉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5 Y( [% S1 v2 W3 x& z% ^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这是非常重要的。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填满365个大穴×每个大穴9口真气的打坐修行,是一切修行人都要完成的基础,在佛教日夜修行七七四十九天完成,被称作“打禅七”,在道教则日修夜睡,一百天完成,叫做“百日筑基”)
7 T/ ~( j9 K) O- m, v. d这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也就是俗称的“甘露灌顶”,吕纯阳诗中有“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表达这个境界。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伸直舌头,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 l' u0 H5 u8 o/ j! L1 @如果化生的津液多,说明你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没有,说明散乱或者昏沉,没有多大效果。比如人的思想散乱一天,一天口都是干的。人睡觉睡一天,口也是干的。只有心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时,真气元气才能化生。初坐禅时,未入真定前,如果心处于不散乱又不昏沉时,一刻钟能化满满一口玉液。
9 o5 Y/ Q- |9 R; |2 }" G+ ]很多道家书说舌头尖抵住门牙与牙龈处,其实这个舌头是要做「架桥」的,什么叫「架桥」呢?就是说下盘来的气跟喉轮要连接时,要用一个桥把它架连起来,它才能通过。世间禅定的四禅天,就有舌头架桥的功夫,如果没有上过佛教课程的话,会不知去修佛禅,而去修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中**四禅境界时,架桥起用时,舌头会卷了一圈像绑咸菜样塞住喉咙,到此就不再呼吸了。一进入四禅定中会息止,入一境性中。一进去禅定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体表皮一点点的呼吸,这个时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麼,真正入世间禅定的话,什麼都会放下,这是第四禅天的禅定。而修佛法本在修这个心,得真实解脱之境,故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经磨练、去执而得自在。% R$ Y9 i1 U3 z  S2 r' [' C( a$ m, w9 Y5 f
修世间禅时上颚紧合下颚,舌头卷起来放在上颚顶部最高的地方。如此,舌头卷得高,以后气从下要上来拉动舌根基部的时候,就会像杆杆原理一样,马上就卷起而塞住喉头入定去了。如果舌头尖放在牙龈的地方,气就拉不动舌根了,因为舌头较重,内气力量拉不动。
& R$ h" H0 b6 g. v0 b老参们修佛禅虽不入定,但气下、上通顺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时舌头还是要卷得高高的,下面来的气到喉结会拉动舌根,内气马上能往上冲而入头内。& c/ Y4 J' M$ x  F; }) H- H
喉结的气要通,要靠舌头,为什麼打坐时常常会打嗝呢?会不舒服呢?就是舌头没有拉得很高,气堵在胃里;舌头拉高的话,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样子,这样气马上就上来,就会拉动喉咙的舌头。舌头拉动气就直接冲上头内去,不会像世间禅一样的,气不够旺,在那儿堵住而入禅定。故我们如何让气上下连贯,冲到头部是很重要的。. G: b+ Y: L7 R8 u7 w' o) h1 t
如果出家者或好好修行的人,有一天真的会进入四禅,就可以体会到舌头卷起塞住喉咙的世间禅定境界。还有一个现象是卷著的舌头,过一阵子就会掉下来,变平摆的样子,意会到后就把它再卷起来。这只是个预备工作,为什麼呢?刚开始没作用的,只会产生口水而已,等到气从胃翻转过来,拉到喉咙的舌根基部的时就有作用了,故舌头要卷高一点。
- ?0 T6 T/ ?$ [, a若打坐会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气翻转不过来的现象,这些都是要用点技巧,高卷起舌头。有的人不知道这些技巧,打坐气通到胃堵在那里,很不舒服,只会在那儿打嗝,知道气已经到胃了,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舌头一卷,有一条似管样形成,气就会冲到喉咙,下面的气就会翻转到上面来,气往上冲的话,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溃疡,那就永远都会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1 T# `  v, d. A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4-1-14 07:32:40 |只看該作者
本文章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4-1-15 06:07 編輯
) `7 ^! g4 ^  f- A: M* n
. _7 q0 r/ h) i# f儒释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s* M/ b  [! T1 W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其中当然包括几种卧睡的姿势与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势,如佛门中的各个宗派,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简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 F) z, l; i: H1 i( ~
  宋以后的儒家--理学家们,由于大程夫子--程颢(明道),变更佛、道两家修炼静坐的心法,因袭禅宗大师修习禅定的工夫,著作《定性书》一文,主张在“静”中涵养性理的端倪开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颐(伊川),又加上《主敬》为其陪衬,从此儒门也主张静坐。但是他们所取的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至于道家,有时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有时又穿插许多不同的形态;配合生理的需要与炼气修脉的作用。大体说来,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态,并不外于此法。
: j# W1 a; u) Q) v, U/ Z. t& j# V# ~8 {注意事项+ c1 ^/ G/ o, K% y
(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 w  T4 X% G" d3 ~  (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8 {% Q3 O1 z4 o* }2 I/ q4 W0 Q  (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 _3 p! J: Q1 G* h
  (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 @/ X: R. {  v1 H  (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8 c2 @0 m4 ^% T: G! O+ L5 U5 k- d  (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 G6 M- t9 W, n' G4 u6 m1 o2 T  (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6 _9 |3 N  q5 q8 ~& T
跏趺坐7 ~5 G, R5 E- N0 l) K4 W" o$ }
(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 ' o0 I, X: G3 P8 C/ ]% S1 T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垫、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 / U) s# E* K5 R5 p
  (三)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其他坐姿。* Y7 n, y; D* j4 e& E3 s1 o
说明:
, X) q- ]. r/ o' J(一)坐垫约两、三寸。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
+ a+ ?. I  C% r% N9 `( |(二)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
' o+ o. x# M/ I7 a/ r(三)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
- G( W  y! Q- K' I# N- @8 a6 x正襟危坐0 j& C5 |; s  p$ [9 G
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惯用的静坐姿势。
- [: c8 v% i$ V! _/ `; F9 L( _看到很多古代帝王将相的画像,都那样坐的端正,双手扶膝,那么他们这么坐不累吗?为什么要这样正襟危坐?  \$ N6 G8 F: P7 k3 y7 m
第一,双手扶膝这个动作很不简单。手心是劳宫穴通心,膝盖通肾,补肾的经常用牛膝嘛。那么手心扶膝首先就是一个心肾相交的姿势。不少人小腹湿冷,还有口臭,就是心火不能下烧肾水,阳阴隔离的一个症状。心肾相交,肾水上升为气,助肝脾升,心火自然下降,保护肺脏不受心火灼害,还可以心火济胃阳土,滋养脾胃,为阴阳交泰。/ d! m9 _8 ]# P! e) P! i* Z% z
第二,,扶膝也是温暖膝盖和脚心,保证下盘不受湿邪的方法,练一练会脚掌发热,脚掌通五脏六腑,肚子也就不凉了。具体的位置劳宫穴对鹤顶穴比较合适,也就是手心对髌骨上缘。3 N7 f$ M6 j* U1 e6 t* X
  第三,两腿分开,与肩同宽,是坐的站桩,简称坐桩。如果站桩姿势不标准,可以用坐的形式,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自然,与肩同宽是浑圆桩,很外开是马步了,但注意脚都要平行。外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开脾经,脾经在大腿内侧,你把腿分开,就抻拉激活这个经络,练十分钟以上还可以治便秘。
6 T0 U* t% b* C( J3 G/ x5 U吉祥卧4 |8 v& g0 ]7 v# N$ C  V- e
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卧须右胁,名吉祥卧”,睡觉的时候,右胁而卧,这个两个脚要弯一点把它合拢,合起来。右手大拇指压放在耳垂珠后边,手掌置耳前,这样生理的气血会整个从背后往上延伸,即使你是在睡觉当中,还是处在一种用功修行的状态里面。舌头顶上腭,跟修定一样,舌顶上腭,上头顶住。右手做个枕头,摆在头下面,左手放在身上,这样右胁而卧是吉祥卧。
  d% W. F: D8 L5 d% ]7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侧卧姿势,世上许多卧佛佛像也都是右侧卧姿。 出众的吉祥卧佛像(吉祥卧)' K7 ]) T. w5 U/ d; U
跪坐; k$ o3 N! D; t( i+ I$ E" V
跪坐(正坐)是我国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也就是现在日本人的坐姿。其实,人们现在坐在凳子上,双脚垂直下来的坐法,实际上是从南北朝以后才传入,是从当时西域国家传来的,因此也叫“胡坐”,虽然人们在唐代正规礼仪仍然以“正坐,趺坐(既是盘腿而坐)”为主,但社会上已经开始风行起了“胡坐”,以至到了宋朝,正座正式被胡坐所取代。
1 M7 c/ h0 q' |: @, P/ U/ C7 ~  S$ Q$ a正坐讲究的是心性内涵以及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修炼自身气质,内外调合,和气护身,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寻求的是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和谐统一,更是一种哲理的升华。4 c* c7 D# o  M4 `5 f
跏趺坐,双盘,单盘,跪坐,正襟危坐,吉祥卧等都是修心静心修行的一种辅助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好的让人消除杂念,以用心去体验这个世界。2 J" d0 q: d8 t% A" b: L; X
注意事项
2 o) n# B" P" R
1、饮食之道' e% x: p$ y( U% ~( }& O
入手下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盖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气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以除原味。不食过饱,过饱则伤神。不食过饥,过饥则伤气。此节饮食之道,不可不知。: Z7 B) i) Z7 t0 q, k! m, j
2、关闭六根4 Z6 e5 P/ w) {# Y4 H: Y% {
静坐时心摇则气散,修了一点点精气神,不仅会从夫妻生活方面漏掉,还会从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种“漏”、耳朵听多了也是一种“漏”、嘴巴讲多了更是一种“漏”!六根都会漏。为什么强调修行人上来第一步,就要关闭六根呢? 当六根关闭以后,精气神才会自动进入任、督二脉以及回到中脉里边。
, `9 G+ Y; W' K& x* Z! b3、面带微笑# F5 x( h* `& l* [3 S
打坐时面带微笑,可以放松入静。+ C# h5 n- [4 l1 O( s* P+ j( k
4、打坐数息
4 h  v( Y. a+ U3 f! d* T2 k: [注意力放置静坐胡思乱想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数呼吸,不数入息,只数出息。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
8 _( Q/ h5 }3 b9 e# D, n+ f: M在道家的《阴符经》上,有一重要口诀——“禽之制在气”。就是说练者妄念纷纷,思想不能专一,是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乱则心乱。所以修习禅定主张先练气,修习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调顺了,心自然就不会再散乱。社会上许多人练多年,还是身体经常出毛病,追其原因就是自己体内的气息调顺不好的缘故。道家还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万气本根”。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气的重要性,任何人无论体格多健壮,体内的气息若不调顺,即是大病来临。可以说,在身心的配合下,气息能够发生万种变化。1 N/ |% [  s8 ]6 q7 D! ^
第一种: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1、2、3......10、9、8 ......2、1......)。5 p; O$ j* u. W; k. j8 q
第二种:由一、二......按次计数下去,数到最后,这中间并没有杂念妄想,数字并没有差错,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 (1、2、3、4......99、100......1、2、3、...99、100)。& O0 j6 g7 p  {
心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只应在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0 d5 y. D2 [' w) E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静坐数息时,呼吸自然,身体要放软,耳朵回转听自己呼吸。如在闹处修,听不到呼吸声,便用感觉来听。
! h% o: a2 D, q7 y/ ^5 \5、其他
. b. R7 D  x. O" N坐具
) e4 |1 o! L5 g' u若以榻榻米做蒲团,应分上下座两块合成,一般脚放在下座,屁股坐在上座。其尺度:下座为2*2尺见方,上座为1*2尺,上座高度为1.5寸。唯打坐的人若大腿太胖或脚僵硬的话,上座高度不够时,打座时两脚摆不下,会有上身后仰的现象发生,故此等人上垫要再加高至最舒适的高度。待打坐者用功时间久了后,脚已柔软下来,再将上座高度调低至1.5寸左右。坐在榻榻米蒲团上座时,只能坐表面的三分之一的部分,如此脊椎骨较易打直。$ V+ V! N  i! `
材质: 世上有相物质是一物克一物,打坐蒲团材质也是一样,有的会蕴气,有的会耗气或吸人气。助人蕴气的材质有稻草、椰子纤维、茶叶、香草、草药、刨下的木材。耗气或吸人的气者有塑胶类、橡胶、PVC、藤材、海绵、泡棉等,这些材质会吸人之气。
+ J; ~, f' v" ~若不信可试验一下:找一练功的人,让他用一手平举时,似可举起重物后,再拿一块塑胶布遮盖於其头上,隔绝此人的头与虚空之间气的通路,此时再叫练功人的手,手举起重物,似无法再举起至水平处,或能举而不持久。+ @" F" S! {" r: G, F
盖脚巾
" L/ b+ j5 b/ x7 u长期间打坐,若不用盖脚巾,关节会发生问题,故定要用盖脚巾盖住脚膝部,甚至打坐习惯了,看电视或和人讲话时盘腿,此时也要用盖脚巾盖住双膝。因打坐初期时,人的体温因代谢增加会升高,与室温的差距会加大。假定冬天室温在摄氏22.5°,而体温36.5°,打坐时人体温若升高达1°,温差则由14°变为15°,故身体会觉得有点凉意。若夏天室温33°,体温为36.5°,打坐时人的体温增加1°,温差由3.5°增加到4.5°,因此在打坐时,会觉得外围温度下降,因此不会因夏天炎热,造成打坐烦闷,坐一阵子后会觉得更舒适,因温差加大故。
& i, P$ X; n- m9 L( H夹克、厚衣: 春秋二季打坐要准备一夹克放在座位旁,打坐完洗脸动作做完时,先要将夹克穿上后,始下座活动,以免引发感冒。冬天打坐要视室温穿衣服护身,若寒流来时,则要穿厚重衣服打坐,一个原则是当打坐时,后背不要有凉意升起,若有此现象时,要多穿一些衣服上坐,免得著凉为要。
9 a) P2 G( k/ @8 S( v3 M7 h2 f毛巾: 夏季时宜准备一毛巾,放置在打坐座位旁。打坐完未做养生动作前,先使用毛巾擦汗后再做养生动作。记住,不要一边打坐一边擦汗,打坐是在训练定力,流汗也要让其自流,不要理它。
8 [& V- \3 l+ A  T+ l衣著: 打坐时要穿著长袖衣服,且要注意庄严。因为在打坐时,与你有缘的菩萨、护法,可能会来护持你,穿著整齐一点较有礼貌,或表示尊敬。打坐时所穿裤子要宽松,可用松紧带式者为佳,太紧会让气滞不前行,故女众在打坐时紧身裤不要穿上。: }' @$ P9 k9 l! Y3 e) K
地点
' ^! P. x! Q7 K/ V, t- Q打坐地点要有所选择,佳良场所依次为佛堂、书房、单身卧房等。 打坐的地方,风不要直吹(贼风)到身体,否则易得风寒。 因地球磁场的关系,睡觉最好采东西向,不要南北向。但打坐则无挂碍,以面对佛像或侧对佛像即可。在自家房中,则以面向西或面向房门方向为宜。 忌讳在夫妻房间里打坐。
4 i7 d0 e" J: ], m时间:初学者饭后不要立刻打坐,要饭后1.5~2小时以上再打坐。吃饱饭时,血气在胃部进行消化作用,且食物聚集在胃部,若此时打坐,脚一盘,血气分散到脚部,手印一结,肩膀会有气行走,血气会集中到手去。如此会造成胃及消化道无法正常运转,胃肠内容本来2~3时可排空的,此时便成3~4小时后才排空。久而久之,胃会受伤害,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病,所以空腹时打坐最合乎卫生。 但老参不受此限制,因为老参全身都有气感,吃完东西一定下心来,气便在自行运转,因此不受食后胃纳的影响。老参可藉用后天营卫来帮助气运行,饭后打坐更能有进境。气的来源→先天气(由丹田、会阴、右肾发出真气),后天气(吃下食物代谢产生能量之气,营卫之气)。3 x/ }! _/ A, D
时间长短/ @, u+ K' e/ ^; L0 ]
初学的人可由10~15分钟开始,慢慢加长打坐时间,至每炷香约一个半钟头到两个小时左右。每天至少早晚两次打坐,若有气感时打坐,半小时打坐则可抵得过两小时的睡眠。若打坐习惯了,也开发出真气来时,若一天不打坐,会觉得没精神、血气不顺。因为每次打坐时,被开发出来的气,能将经络一一打开。若有一天不打坐,全身经络不开通,人会觉得不舒服。打坐的人累的时候,也可闭目养神,用打坐的调息法,十分钟就有非常好的休息效果。 初学者会打坐后,每座最好能打到80分钟,起坐时先双盘再改单盘,如双盘坐了50分钟后,再改成单盘,如此又可坐30分钟,总共80分钟很快就到了。打坐时间若太短,才刚上座就要下座,如此对修行是没有功效的,要达到修心的境界,就要把打坐时间拉长,至少能坐两小时。譬如修心中心法修到最紧要关头,一次要坐六小时,一天要坐三坐,共十八小时,如此加紧用功才会有成就。* Q/ s2 I# [( r
子午时打坐:子午时指夜晚、中午11~1点,此时间内因地球、月亮、太阳之间互相引力的关系,大气中磁能、真气最旺,若能吸气入体中可化成内气,有助於色身的用功。故一般没佛法熏习的人,不敢有太多的气化入身中,但要开悟却非有足够气机不可。
# g& J/ B1 t5 X$ I: e, T' X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