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5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极] 太極拳的原理原則

[複製鏈接]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4-1 22:31:22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太極十三勢
2 e) s7 c7 C. X; w/ u太極十三勢,又名長拳十三勢,為太極拳中基本的八個方位打法和五種步法。涵蓋太極拳的「拳法」、「手、眼、身、步」及「心」法的要領。
0 \3 \& T0 ]+ K* g$ d4 T太極十三勢:
9 e' d# ^$ u% @3 c' b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 J3 g: T4 c; O7 v' d5 z* b) [四正:掤、履、擠、按。
2 M( t+ U* h8 D  f四隅:採、挒、肘、靠。; P4 n7 I% Q  `7 k: w9 f: |% ?6 w
五行:進、退、顧、盼、定。9 z$ Q4 o/ ]' |
《十三勢》
! K4 o3 Y  w9 r3 x2 J' j( J4 l& j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十三勢者,掤,履,擠,按,採,列,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者。掤履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水火木金土。+ e0 O+ G! l7 F4 z# _

+ G2 Z- ?; U% c: u0 N. A《十三勢行功歌訣》
# M. ~1 U1 ]5 G4 J: u十三總勢莫輕識,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梢滯。
' t* w# j. T/ P# G  X/ u2 t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2 X/ x! _( P  s1 M. G  a$ W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 Y4 G2 W. C8 o  ?- A! x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休。
4 T5 C/ P% W' T9 m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5 g' _7 V0 d6 \* ^3 m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歎惜。
% m  |1 C, O4 T! @  P1 m( b+ }+ B) |# _$ u* h
《太極拳論》" U9 P# Q; [; r) x. K7 _4 a
《太極拳論》,係太極拳的文獻資料,中國人對於著作常喜好託古,假借古人之名為作者,傳承給後世的人。目前太極拳界重要的拳論有兩篇,一是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一是張三丰的《太極拳經》,雖然實際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極拳界奉為圭皋,影響學習太極拳的人甚深。9 }% W7 R+ t& c7 m4 M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傳統中國武術界門戶之見甚多,而太極拳的支派亦甚眾,然而所有的太極拳門派均不約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極拳論》為太極拳界至文,足見其地位重要。
% Q+ E' [) p5 N. n太極拳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年間武禹襄太極拳譜第一篇之太極拳論,武稱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長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發展自陳家溝長拳一路「十三勢頭」。
) a8 h& J! X& e: e+ y8 a) S4 }  q% `+ S6 H
《太極拳經》‧張三丰, B; d$ S. W4 @5 k% s. K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6]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 I' b: D* U! P0 n: U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履、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盼顧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 t  e! Z/ J7 ?1 X3 ?8 R: W原註云: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 s! O- ^2 c4 V  Y% ]) q9 p. p" b4 R9 t$ `
太極拳經 山右王宗岳
- _' q+ x5 F9 u- |十三勢論# d3 z0 ^( m7 K; u3 q) J* A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前進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9 |+ A3 P: S$ R" M8 n: [# q- ^: r' u9 [8 L9 E# E- b& M
太極拳論
6 x4 A- k: m1 ~. K$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Z0 H6 _( V8 ^  p! \
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金」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2 _8 s! o! A1 U4 S5 f+ ], ?

) B% P; n) D8 d9 i+ O' g太極拳解8 S& b. g4 q( T9 q# p3 `/ z4 G7 W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十三勢者。掤、(手履)、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手履)、擠、按。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0 y/ G/ w& a: y, [9 z) z; r4 v8 E8 G; B! P( {2 o
十三勢歌7 s9 q. S4 G# N* D+ n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周身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嘆惜。
2 B: j2 ?- M( C9 Y1 f+ }8 [- W. g% t. V
打手歌
) Y2 e0 N/ v3 o* H  ~5 L/ P- C掤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 m& N" d( O) F+ q8 C  p) }9 r: @
' h6 D6 E; P) F: M! V" ~十三勢行功心解. M& e8 F$ \/ a) h% ?; X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者鬆淨,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捕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然後極堅硬,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F8 P3 X! s$ v$ _1 O% w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歛入,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 ,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3 D2 P; X! b/ y, [6 E1 t$ R3 t* P8 @* q2 U. y0 t5 N. Z1 Y
十三勢名目# s- s' [$ I/ ~  e" s
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勢。進步搬攔捶。如封似閉。抱虎歸山。攬雀尾。肘底看捶。倒輦猴。斜飛勢。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海底針。扇通臂。撇身捶。卻步搬 攔捶。上勢攬雀尾。單鞭。雲手。高探馬。左右分腳。轉身蹬腳。進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腳。上步挫捶。雙風貫耳。披身踢腳。轉身蹬腳。斜單鞭。野馬分鬃。玉女穿梭。單鞭。雲手下勢。金雞獨立。倒輦猴。斜飛勢。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海底針。扇通臂。上勢攬雀尾。單鞭。雲手。高探馬。十字擺連。摟膝指捶。上勢攬雀尾。單鞭下勢。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轉腳擺連。彎弓射虎。上步攬雀尾。合太極。
0 ]  a- X7 q; a/ o. j
9 Y8 V" P$ h( p8 w太極拳小序 李亦畬
1 \0 c4 @. d) S五字訣
% A" H9 @' `* k  t8 n# B一曰 心靜% e( S  M; B( z+ B2 v9 t1 _' k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 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 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6 g7 o% d; B- {& p) F
二曰 身靈
+ s* s) v, Q7 Z' {5 K. G7 ?5 I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 內。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 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釐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 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C& j; n1 T' w( d
三曰 氣斂
. n$ P) z. l- V( k* w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週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p0 P* R3 h3 M* t5 O2 x
四曰 勁整/ t. ?* I% S0 R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 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 手奏效。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C7 H5 ?' b( p% B( P1 j: e! }3 v* M
五曰 神聚
/ \7 [' X0 `9 u2 [: ~; g5 a上四者俱備,纔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煉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 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 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 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D2 h( Q8 Z) r9 M0 r

/ k' L( }) W* C$ d走架打手行工要言3 v, s, N9 F% E9 ]( |: r5 ?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予加數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 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 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 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 腰。上於兩膊相繫,下於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 纔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已,周身合上數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 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 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胞弟啟軒嘗以毬譬之,如置毬於平坦,人莫可攀躋,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細揣其理,非「捨己從人」,「一身一家」之明證乎。得此一譬,「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理,可盡人而明矣。
$ s8 w! x/ q1 V) c& ?( ]; p# n! T
撒放密訣& K! R: p" f- Q; O, {
擎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靈字)。
( X( G. f7 c, [引 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歛字)。
7 ^3 H5 s( T* a& l" T8 }5 Q; ?鬆 鬆開我勁勿使屈(中有靜字)。
, k8 W# @# S0 T2 _8 a% m放 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4 x2 G7 m4 Y+ d+ ^6 x' w& m擎,引,鬆,放四字,有四不能,腳手不隨者不能,身法散亂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團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需避此病,不然,雖終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9 ]  ]* j5 K) C, t* A' z5 Y
敷字訣解: ~- T4 [8 M0 s$ Q
敷,所謂「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習此技而獲聞此訣者,無心而白於余。始而不解,及詳味之,乃知敷者,包獲周匝,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氣雖尚在自己骨裡,而意恰在彼皮裏膜外之間,所謂「氣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絕,妙絕。( i* F/ x) D: J8 f0 ]; P  ]  ?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