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766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1457
- 活力
- 118
- 金幣
- 2113
- 日誌
- 1
- 記錄
- 2
- 最後登入
- 2021-5-14
 
- 文章
- 815
- 在線時間
- 281 小時
|
我認為房屋買賣沒有被「誆」的道理,任何正常的買賣成交,都是一邊願付,一邊願受才產生的。對賣者而言,此價願受是基於「當時」從各方掌握資訊後的理性判斷;對買方而言,同樣是「當時」從各方掌握資訊後,所能接受的理性判斷結果。要知道,每一個房屋乃是獨一無二的「物件」,即便是同一社區、同一棟、同一層,只因方位不同,無論對買方或賣方的評判也就可能不同。這不像股票交易,同一檔股票只要在同時間買賣的標的價值就完全一樣,並無獨特性。
. `) `( y% w% C% @2 f8 c
7 V* U; F5 l, Q6 G7 n T因此我覺得,對自住者而言,成交當時的任何價位無論多少,既是出於理性的判斷結果,不管鄰近戶別後來的成交價是否較低,既是不同「物件」也就無法完全相提並論了。只要自己對買進時滿意,實無需由其他行情變化所影響。對投資者而言,對房屋的價值判斷不像自住者對房屋有主觀的感情(滿意即無價),確實只有客觀的資訊條件來衡量,若交易後出現買貴的感覺,很可能就是因自己掌握的資訊相對不足的緣故,除非國際經濟過熱,且通膨壓力大增,致央行有大幅升值收回資金動作,在北大特區生活機能只增不減的循環下,絕對有更佳釋出機會。" j6 W0 K, [2 X7 ]
3 u3 K2 y) M/ ^: b, O y最後分享個小故事給大家:
7 \5 C4 E e0 e" e$ B2 h有位北大特區的朋友,在96年台北房市有些過熱時期,買進X雄的一個預售屋,只因口袋很淺又不會殺價,最後選了個賣相較差者(每坪約15萬)。後來即將交屋時,原打算放棄搬來這裡而被迫賣出時,正值金融海嘯過後景氣最差期間,以成本價掛出一個多月竟乏人問津,只好排除萬難遷入此地,竟愈住愈愛上這裡(當然非因房價如水漲船高之故)。這位朋友買進之價位,當時相對於同時期的其他建商之建案而言,價位確實比較高,確有「被誆」之嫌;且曾在被迫出售的階段中有「被套牢」的感覺,而現在呢? 他卻說惟一的遺憾是,未來若要換屋時,代價恐怕較現在更沈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