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70|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杂文] 人生的八苦

[複製鏈接]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16:49:49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 16:56 編輯
6 x2 f& u  W: X8 K( J5 X5 a  P/ a; _. A4 {
1、生之苦4 ^6 v+ y& h& N- q1 @
「生」就是生活,為生活勞苦奔波。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其實已經極少看見還需為一日三餐圖溫飽、穿衣蔽體措風寒、居屋 遮風雨而工作的人了,工作可以說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取代而成為生活的全部,也就是從「為生活而工作」經過「為工作而生活」的階段,現在變成「為工作而工作」。  b7 B# Y/ \" S. i$ B* t0 U
為了工作(不是為了賺錢一可以捨棄自己和家庭,一切只為了做好一件上面支持的工作 ,或是達到一份自我要求的責任,美其名為「責任感」或「成就感 」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甚至是「至死方休」!即使是已經當上大老闆,已經是家財萬貫之輩者,你問他為何要那麼拼命工作,他 還是要回答你:「不工作,我家裡要吃什麼?」他的人生價值與目標,就只是為做個不愁吃穿的人,為了一個不該是目標的目標而勞苦一生,弄到耗精傷神、體弱軀病,不苦嗎?
! {6 E& F, p; g# [% ~9 x/ [人在貧窮時,總是會羨慕住在高樓大廈,出入有汽車代步的富貴人家。然而,後者的臉上就絕對洋溢著快樂的笑容嗎?不但未必,可能還是露出愁容者居多呢!雖然每天吃用方便一點,可是他每天的生活都在苦心鑽營,為各種事業打算,為金錢週轉傷腦筋,到 晚上十二點可能還睡不著,如果家庭不圓滿那就更痛苦了。3 G. d6 B$ |4 a$ W; `
反過來說,如果家庭雖然清苦一點,但是吃完晚飯,卻可以一 家人在外面乘涼,共同談天,享受天倫之樂,無憂無慮,看在那些 有錢人眼裡,一定是快樂的不得了!所以,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就 因為看透這「人生之苦」而立志出家修道。張良感嘆做人難,他說 :「多言人嫌少言癡,惡被人厭善被欺,富遭嫉妒貧遭線,算來自然合天機。青山不管人間事,綠水何能洗是非,子房(張良字)收拾安身處,搖頭擺手說不釦。
) d: c/ |9 p7 X0 s' D/ W: V每日汲汲於名利富貴的我們,是否能體會到或感受過這種「人生之苦」呢?或許對大部份人來說,「苦」滋味不一定能體會,但若換另一種用詞!「煩惱」,可能就容易體會了。自我要求高的人 ,強烈責任感與成就感的滿足是他壓力的來源;被人要求的人,若達不到目標就會受到某種程度與形式的責罰,便是他身不由己的壓 力;來自環境的更大壓力是一種社會化的認同標準,「出人頭地」 、「有出息」、「功成名就」……等價值標準,更是從我們一出生 當人,就透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種有形無形管道 ,強迫灌輸在每個人的腦海中。從此以後,我們就活在種種不得已 的「壓力鍋」裡,手段從競爭變鬥爭,然後經常發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嘆與無奈,也難怪現代人最流行學習「如何減輕克服 壓力」、「如何開發潛能」以應付壓力與突破壓力困境……等等可以解放壓力的花樣。想想,有誰可以悠遊自在的享受、自我舒解因 壓力而來的煩惱(苦)呢?如果人生就是為了來應什無窮盡的現實 生活,讓生活牽著我們走,甚至已經變成是生活在替我們過日子, 那怎麼會不苦、不難過呢?) M5 M- \! o( \' |1 H$ g- D
2、老之苦
" K) {: u4 E$ y9 G* w「人生就像一列在生死路上急駛的火車」。不知從何待開始, 人們不但怕死,而且更怕老。人們想的不是老年時擁有的人生智慧 、生活歷練、悠哉清閒、無事一身輕,而是衰老後的年老體衰、力不從心、孤獨無依、子女遺棄……,然後想盡一切辦法看看是否能夠長生不老,花大筆錢美容、塑身、拉皮、健身、保養、吃補品, 自不量力的想要拉住狂駛中的生命列車。唉!這是多苦、多悲哀的 一種現實啊!
: g  I5 H% N5 M+ {; {+ {" E人都會老,可是還沒老的人是很難體會到年老的苦,更遑論去嚮往老者的智慧與經驗。可曾看見一位頭髮蒼白稀疏的體弱老者,緩慢的伸出那雙顫抖鬆弛、肌骨無力的手掌 ,力不從心的緊抓著公車門邊的扶手,要想跨出那輕而易舉的一步 ,都足以讓他汗流夾背;許多年輕人都曾經讀過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當時的他還不到四十歲,卻已喟然長嘆自己視茫茫、髮蒼蒼而齒牙動搖了。果真如此,你說要等到年老有空 、有閒時再來遊山玩水,可能嗎?當然不可能!君不聞俗語說:「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到了七十歲的時候,要想在人家家裡 過夜,人家就要考慮再三,心裡會想:「年紀這麼大了,會不會一 不小心就……?」到了八十歲,想要在人家家裡吃一頓飯,人家也是要考慮再三,「假如……」、「萬一……」。
, L$ X4 Q. f. ]1 m6 X8 \2 K看看我們自己都可能有的親身經驗:假如明天要去郊遊,結果老祖父、老祖母說他們也要一起去,你會怎麼辦?你一定會說明天要去爬山,要走很遠,很辛苦的,您老人家還是待在家裡休息吧! 真是應了人家說:「人老了就不中用了!」直是淒涼無比啊!# C0 d( e: S) [8 }  Q
3、病之苦
1 e! ~  s+ X  @: i「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鐵打的身體也禁不起三天的病來磨。」一個人病倒後,所有的雄心壯志、理想抱負、遠景希望 都和他沒有關係了;甚至要是得了重病,那人生的一切更是要消失 殆盡,化為烏有了。難怪就連張飛之流者亦要感嘆:「不怕死,就怕病來磨」。聖哲也提醒我們:「四大體令支,一切我為主,久來遭風雨,元精元氣失,神恍惚,零六腑,青紅赤白分不出,牢守家門光陰渡,難言心身疾病苦。」又云:「病字英雄最忌畏,省力雞發威,英雄何在命與作對?體弱聲氣微。」: G. ]1 t( ^7 D+ K& x' g
又者,除病者自己受苦,一切健康者能作的事情他一律做不來之外,多會連累許多人也跟著受罪。若是得重病者,那些長年在病 榻旁照顧他的人,就好像和他生病一樣,也是什麼事都不能做;其他開心的親朋好友,也要經常為他的健康病情而擔憂操心。所以, 病之苦,苦的還不只是自己,而是一大堆人,若是得到慢性病,那就更是苦不堪言,難怪常在新聞中看到有些長年臥病之人,到最後為了不想再拖累他人,而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P2 p! D' N. R7 v: M; q" I8 w! z
4、死之苦!  V3 g( O8 {$ r4 r
人只要下一口氣不進來,那就是死了,就是這麼簡單。有人說 人死就是一了百了,什麼也沒剩,也不會有感覺,哪有什麼苦的知覺?真要說苦,可能是活著的親友家屬還比較苦呢!自己走就走了 ,有什麼苦的?當然有!苦的就是因為人死不是一了百了,人死不但不能復生,而且魂魄意識還會繼續存有感覺,生前的種種遠景、 希望、壯志、理想等,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它破滅,一切盡成灰, 喊天哭地、求仙求神亦不能重來。
% D9 K# J4 S* b! K1 K  A% |4 L所謂「一了百了」者,不是死去的自己,而是那留下的一切身後事,對死者而言,才是真的一了百 了。那種死後執著生前事,放不下又帶不走的苦痛,可能不是活著的我們所能體會的,所謂「臨死掉淚珠,萬有化成無,拋情千里外 ,此別終千古。氣奄奄,了陽世,一道孤魂走陰司,思鄉相隔一層紙,望墳園草木孤。
0 n! `' k- L3 x# L% [更嚴重的是,死後「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輪迴的天律決定我們死後生命的去向,這更是我們所無法作主的。三寸氣斷的剎那,陰司特令一下,黑白無常來拿,十殿地獄就等你去報到,孽鏡台前一站,生前善惡立判分明!苦的滋味是沒人知道啊!「死生生死水輪迴,只因性迷醉,食財好色作囚自累,忘卻故家歸。」人生在世,若一味追求酒色財氣、吃喝玩樂、聲色貸利、食瞋癡愛, 與自囚又有何異?若看不破這些一將來帶不走的,必為這些所園,放不下、識不透、看不破、想不開,無以自拔,死後靈性必受此拘束而無法解脫,將受到比活著更大的苦痛。- U; F# p( p& C" z
5、求不得苦
9 ]& `7 Z" s8 v$ m「追求」可說是絕大多數人一生的寫照!追求金錢財富,追求 名位權勢,追求目標理想,追求幸福美滿,追求、追求、再追求… …。「努力奮鬥」只是追求的另一種說詞罷了。可是「天下不如人 意者十常八九」、「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人生在 世,正因為世事總難稱心如意,所以永遠有可以追求的東西,而人 們也永遠追求不到所有的希望,所謂「飲求不滿」,也因為欲求难滿,所以「不滿」。聖哲嘗言:「求不得苦心如痴,心不在焉神若失,並非上天不作美,心中所欲命中無。」台灣俗語亦說:「人二隻腳,錢四隻腳」,何止錢是四隻腳,人所追求的一切東西都是四隻腳!以二隻腳追四隻腳,就算跑得過、跑得嬴,也是極其疲累與辛苦的,若跑不過,那種「求不得」之苦,實在是人生一切煩惱的根源;更何況「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人生的富貴與貧賤,多是前世因果之注定,今世若要強求亦是空費心思。
/ r4 ^' _4 n  x6、愛別離苦0 Q; T  n! q3 j
與自己相愛相親之人生離死別是人生最大痛事之一。這是釋迦牟尼佛出家時觀見眾生百態所發之感觸。也許有人會說,現代人已經比較沒有這種感受了,因為家庭親情之倫理綱常觀念早已不復以往了,孝心不再、慈心不存,就算親人離別,哪會有多大的痛苦呢 ?其實那才是現代人的其正悲哀!因為唯有心中仍存有那顆赤子之 心,遇景才會生起悲苦之情;今若不幸有自己親密之人要離我們而 去,自己卻是沒有深刻不忍、不捨之感受,那就表示自己心中早已 失去訪有之仁心人性,遇愛離別之苦,竟至麻木不仁,那不是人生最大之悲哀與痛苦嗎?+ R  k% ^1 z/ g1 y$ x( A
7、怨憎會苦& b% j1 E# G2 L9 Z. U: k5 i) f
「愛別離」是我所不欲者,但冤家路窄又豈是我所喜歡的?試想,如果我們每天都要去想一些我們不喜歡想的事情,要說我們不想說的話,更要和我們不喜歡、討厭的人見面,那是怎樣的一個日子?尤其是夫妻朝夕相聚,若至反目成仇,卻又要天天見面,那是什麼生活?是否就叫做「苦不堪言」?難怪聖哲又銳:「怨憎相會 苦特殊,冤家夫婦最痛苦,雙方專找不是處,朝暮吵鬧動文武。; G6 W9 a& {* @( _6 C
8、 五蘊盛苦1 i' @( G; w7 T7 I' T* {( L) h
這是佛家的說法,換一種方式來說,就是我們每天無時無刻都受到我們情緒反應的控制而身不由己,特別是透過眼晴看到外在世界的五花八門、五光十色,一顆不安定的心就很容易受到引誘、影 響,加上心神外放的習染而鎮日活在苦惱中。8 |" s$ V$ r" K" ]" o8 \# R2 v) B! t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色即是外界一切境物,若 無法自持而隨境而心神變遷流轉,即會產生罣礙執著,最簡單的例 子就是,走進一家正在打折拍責的百貨公司後,您會有何種心情? 是否倉被琳瑯滿目的各種「色」所吸引而感到興奮、迷惑?那就是 一種「受」的反應。然後就產生「想要」如何的妄念雜想,然後在 心念不停還流的時候,甚至也採取了相應的「行」舉動作,最後在 心田中印下一種分別善惡好壞、喜好厭惡之認知,就形成「識」。「五蘊盛苦因貪圖,食珍衣錦尚不足,放縱情慾無止境,精氣神盡入三途。
* I3 \2 K3 W& C" F( ]; W* x0 t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2-12-1 16:54:54 |只看該作者
这八苦是佛教常在说的,被这位作者一说,我觉得还挺有趣、挺熟悉的。* {2 |/ H% O/ F  n9 Y
不要太介意这篇内容的“苦”说啰!人生因为就是有这八苦,所以才会有让人反思的机会,才会有因果的循环。
1 h. P; R/ I- T1 \2 h6 f8 T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