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83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494
- 活力
- 3782
- 金幣
- 17588
- 日誌
- 262
- 記錄
- 6
- 最後登入
- 2015-4-9
  
- 文章
- 2716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1-27 11:29 編輯
2 s: ?5 k o: i! o( U8 {4 W! e2 J2 x" q
《太极拳体用全书》
& V" H9 m2 d& @第五十一節:進步搬攔捶
/ L& ~ f/ |0 N& T同上第十六節。 0 y" X/ [$ P$ I/ ~7 Q
第五十二節:如封似閉 8 `9 J3 B1 R; ^ I% l |; Q; F
同上第十七節。
# k8 S n0 `* z第五十三節:十字手 6 C1 }- o/ P5 F0 i. T$ D
同上第十八節。 ( Z; t# U' z' d- t
第五十四節:抱虎歸山 0 ~$ c$ K! R. l$ z, E1 L @
同上第十九節。 6 Z9 Z$ J8 d* x/ u* c4 ?) j* i |: t5 {
第五十五節:斜單鞭 3 m& n9 P2 ?) x/ D8 z* @2 Y: t" D5 b
斜單鞭式。與上單鞭同。惟方向斜向右前正隅二方向之間。故曰斜單鞭。 6 n& k. T+ C" t3 ~$ v( I: \; U
第五十六節:野馬分鬃右式 3 d' P- P H+ c9 T- e
由前式。設敵人自右側。用按式按來。我即將身向右轉。左足亦向右移動。右足腳跟松同。腳尖虛點地。隨用右手將敵左右腕黏住。略往左側一松。用左手列其右手腕。同時急上右足。屈膝坐實。左足伸直。隨用右小臂向敵腋下分去。則其根力為我拔起。身即向後傾仰矣。此時左手亦須稍從後分開。用沉勁以稱右手之勢。
# ^* w+ Q* b: v! }4 ?第五十七節:野馬分鬃左式
8 d' t( @5 r" p8 C用意與右式同。方向稍自改易。
' `* u4 l5 S m& l第五十八節:攬雀尾 & m0 k" O; f* |8 Y. U3 }
同上。
% z0 @% [) l. G6 O; ~0 `第五十九節:單鞭
0 I8 L N/ I6 N# s1 a7 M同上
! \8 p& a* B- X" n第六十節:玉女穿梭
0 E$ K% V8 }0 L% J! u. y1 L! Z' ?由單鞭式。設敵人從後右側。用右手自上打下。我即將身隨左腳同向右方翻轉。右腳隨即提回。落在左腳前。腳尖側向右分開坐實。左手收回。合於右手腋下。隨即護繞右大臂。穿過右肘。即用棚勁。向左前隅角上翻去。將敵之手腕棚起。左腳同時前進。屈膝坐實。有腳伸直。右手即變為掌。急從左肘下穿出。沖向敵之胸脅部擊去。未有不跌。此式左右手相穿,忽隱忽現。捉摸不定。襲乘其虛。故曰玉女穿梭。以喻其勢之巧捷也。
# Y- _5 H/ B' Z0 E4 A第六十一節:玉女穿梭二
8 I% n+ M& J$ d5 f接前式。如敵人由身後右側。用右手劈頭打來。我即將左腳往裏稍轉。右腳同時向後右側踏出一步。屈膝坐實。身隨向後往右拗轉。左腳變虛。急用右腕由敵右臂外粘住。往上右側棚起。隨將左手向敵右肋按去。餘同上式。
/ G$ ]+ J1 Q8 d. }+ _3 R第六十二節:玉女穿梭三 & m5 I- a7 k" e2 ~# j. [) T7 Z
接前式。如敵從左側用左手襲來。我即將右腳尖稍向右分開坐實。左腳提向左隅角踏出坐實。手法與上第一式同。 . z/ h1 K% p$ F6 @# L. _
第六十三節:玉女穿梭四
! P/ I( x3 F" ]; _此式與上第二式同。惟玉女穿梭之方向。正式在四隅角。萬不可錯誤也。
2 u4 @4 g& g. [( n5 ~2 ?第六十四節:攬雀尾
k) X' u/ k- G2 @% v P8 q& W- H同上
5 H8 W4 E0 E# W( V第六十五節:單鞭式
5 E' F2 u. s: R# Q0 O8 E同上第六節& |9 `' N1 \0 z8 [% R4 v; h3 G: W
第六十六節:雲手 5 A: w. k$ R7 y8 e3 d. z5 c
說明與用法同上。 , _" N: P! v7 G! \$ H* Z9 N6 H- i* X
第六十七節:單鞭 7 r7 V0 D9 s5 c5 ]! b" y% L$ `
同上 / _6 t( z4 j$ o' i) T
單鞭下勢! [2 \1 J/ u5 n; n3 b1 o
由單鞭已出之左手時。如敵人以右手將我左手往外推去。或用力握住。我即將右腿稍向右分開。往後坐下。左手同時用圓活勁收回胸前。或敵用左手來擊。我急用左手將敵左腕扼往。往左側下采亦可。右腿與腰胯同時坐下,以牽彼之力。而蓄我之氣。/ I7 Z* J) v4 L$ N* F" W
第六十八節:金雞獨立右式 l6 A4 u# l% t% ?0 T, ] y
由上式。如敵人往回拽其力。我即順勢將身向前上攢起。右腿隨之提起。用足尖向敵腹部踢去。右手隨之前進。屈肘。指尖朝上,以閉敵人之左手此時左腳變實。穩立。右手隨進時。或牽制敵人左右手亦可。不必拘執。 & V: {- E" k* y$ {1 V
第六十九節:金雞獨立 1 J/ ?7 w* r( i! ]. V7 H* n# D
由右式。設敵人用右拳打來。我右手沉下。速起左手托敵肘。提左腿。與右式同。 . R m; s% ]& c& @, f" X u1 K. V) N
第七十節:倒攆猴 # f( L3 K1 v' h' D
同上第二十一、二十二兩節。
+ S) i$ L; {3 d7 L, \第七十一節:斜飛式 4 v6 E. ~' I2 u) B, j2 K8 |6 X/ `
用法同上第二十三節。 8 N6 ] ^3 A: H3 ~) X* w0 N! [
第七十二節:提手
, t. x; p) I9 V2 I同上第七節。
$ l' Q6 G0 J, X8 i第七十三節:白鶴晾翅
) N8 L8 y( B! Y! H4 L J! z同上第八節。
3 p! g% s, `- m5 I第七十四節:摟膝拗步
5 j7 h/ L5 t* }% x9 _+ s0 W% D% j同上第九節。
?6 {! u- U9 N第七十五節:海底針 8 g$ i$ k" I7 b0 p% P" H3 [6 i; S
同上第二十七節。
( x* \. `( J, b1 H% K第七十六節:扇通背
- a1 K* I& A/ M r4 _: q同上第二十八節。
( D% f% f' t# R: K" B. o. j2 t第七十七節:轉身白蛇吐信
- ~5 d/ q, P& ` m; k轉身白蛇吐信之一。
' {8 F" Z1 y: v; E9 R4 j此式略與撇身捶同。唯第二式變掌用法。唯在手掌加沉勁耳。 ; _ V' p" x5 k
第七十八節:搬攔捶
; X1 a9 B: V) l X7 w* Q同上第三十節。
: l2 J' F( P9 H* B; s第七十九節:攬雀尾
) ^6 S* R% `& C6 R Z同上
+ O# M1 d* b$ t1 |9 |第八十節:單鞭
% t8 x2 Z! L. T& p同上。
; k. e% @* I- v3 w" @1 F第八十一節:雲手
6 H5 O, S8 {* g6 _) _. i: {同上。
1 X* F# Z! f7 j( i第八十二節:單鞭
; f; J) W% x) Y/ I# ~" W/ k8 y同上
, U7 G$ {. g3 z% }' h0 |第八十三節:高探馬穿掌
# S& c7 L. @0 ^3 l8 ?+ d同上第三十五節可參閱。唯右手探出後。即收回。手心朝下。左手稍提起穿掌向敵喉間沖去。右手仍藏在左肘下。以應變。 # P( W4 w4 i) Q( F. m) e- z
第八十四節:十字腿
) H8 \( @' z! [6 _由前式。設敵人用右手牽住我之右手時。我即將右手抽開。至左手腋下。隨將左掌向敵胸部沖去。成十字手形。其時設有敵自身後右邊用右手橫打來。我急將身向右正面拗轉。左臂同時翻上屈回。與右臂上下相抱時,急將左右手向前後分開攔住敵手。同時急將右腿提起。用腳跟向敵右脅部蹬去。則敵必應腿躍出矣。
; I1 k2 V7 G! t% \# @) m( @第八十五節:進步指襠捶 " W2 L& P% m+ ] w& G
接前式。如敵人往回撤手時。我即將右足落下。同時左足前進。屈膝坐實。在此時設敵人用右足自下踢來。我急用左手。將敵右足往左膝外摟開。左手隨即握拳向敵襠部指去。身微向前俯。; v$ T& ~% ^+ Q2 t# e
第八十六節:上步攬雀尾 7 k6 e$ S' j ^8 K' n' R% l
同上。 2 r8 ], X$ n t0 [7 a d9 j
第八十七節:單鞭
# J% S' t3 d/ B+ @' X: S( W同上第六十七節。
9 c4 l* k3 k! R" C' [4 b2 a- `第八十八節:上步七星 8 j, a; ]+ ~1 O) n
由前式。沒故人用右手自上劈下。我即將身向左前進。兩手變拳。同時集合交叉。作七字形。手心朝外棚住。向敵胸部用拳直擊亦可。 7 b% J. k0 k9 S: L2 F3 U4 O3 V
第八十九節:退步跨虎
1 R4 Y8 E! M+ e- H) C% j' b' }0 p- J由前式。設敵人用雙手按來。我即將兩腕粘在敵之兩腕裏,左手往左側下方列開。右手往右側上方黏起。兩千心隨向外翻。右腳隨往後退一步。落下坐實。腰隨往下沉勁。左足隨之提起。腳尖點地。遂成跨虎形。使敵全身之力皆落空。此時則敵雖猛如虎。略一轉動。便受我制矣。
x' x. @% z" u' }: `# ?' Y第九十節:轉身擺蓮
/ A* C; ~4 s- d0 c由前勢。設又有敵人。自我身後用右手打來。前後應敵於萬急時。我即將右腳就原地。向右後方懸起左腳隨身旋轉。同時以兩手及左腿用旋風勢。以手腳向敵上下部刮去。複轉至原位時。緊將敵右肘腕粘住。隨繞敵之腕裏。往左用捋帶列抽回。急用右腳背向敵胸脅部。用橫勁踢去。腳過似疾風擺蕩蓮葉。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撒去滿身都是手。此功之奧妙。非淺學者所可領略也。 5 g9 `1 ?$ ]& _* P0 V
第九十一節:彎弓射虎 / k3 v( }7 |; h8 g0 p7 @5 G V
由前式。設敵人往回撤身時。我即將左右手隨敵之手粘去。複繞過敵之手腕間。向右側旋轉。握拳從左隅角擊去。左手同時沉在敵右肘部擊去。右腿隨往右落下坐實。右手輒向敵胸部擊去。皆要蓄其勢。腰下沉勁。略如騎馬襠式。左腳變虛。如成射虎彎弓之勢也。
- P4 j( b& L0 B第九十二節:進步搬攔捶
6 _' u* q; K6 Y7 D) `3 c* g |同上第十六節。 2 r& s+ j. }' Y% k
第九十三節:如封似閉 - {! ]$ Z/ {# W# S Y
同上第十七節。 , G" l& v' R- m9 Q, h) K
第九十四節:合太極式 2 b' v3 z" P0 _; Y4 R
由如封似閉。雙十字手。兩手分左右下垂。手心向下與起勢式同。是名台太極。此為一套拳終了之時。學者尤不可忽略。合太極者。合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而仍歸於太極。即收其心意氣息。複全歸於丹田。凝神靜慮。知止有定。不可散失。以免貽笑大方也。 3 F9 m% s1 U1 `9 K
* a# _% W- G; F" K7 b5 {
《推手》6 [3 T; p" ?7 F/ k
太極拳以練習推手為致用。學推手則即是學覺勁,有覺勁則懂勁便不難矣。故總論所謂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此言即根於推手無疑矣。
1 m; a/ Y1 `; d2 i1 d, @# r棚。捋。擠。按。四式,即黏。連。貼。隨。舍己從人之定步推手& K' }9 g% p- w; f/ E
棚法向外。駕禦敵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貼近。故曰棚。此棚字取意。與說人釋義稍升。棚之方式。如圖。左右同其用法。最忌板滯。又忌遲重。板者。不知自己之運動。滯者。不知敵人之取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則不成其為推手矣。遲重者。必以力禦人。便成死手。非太極家之所取也。必曰棚者。黏也非抗也。手向外棚。意欲黏回。又不使己之棚手與胸部貼近。得化勁全賴轉腰。一轉腰則我之棚勢已成矣。
4 c7 H; Z9 B, g4 ^捋者。連著彼之肘與腕。不抗不采。因彼伸臂襲我。我順其勢而取之。是收回意謂之捋。此字義又與說文不同。乃拳術家之專用名詞也。其方式。即捋法轉腰加上一手連著彼之肘前間。如上圖。被捋者須本舍己從人。亦須知有舍人從己之處。被捋覺其手加重。便可乘之以靠。或覺其捋勁。忽有斷續。則急舍其一邊。而襲以擠可也。
8 F, \# ]; |' `0 Z% r3 M. }# s擠者。正捋與式相反。捋則誘彼敵之按勁。使其進而入我陷阱而取之。必勝矣。設我之動力。先為彼所覺。則彼進勁必中斷。而變為他式。則我之掘勢失效。則不可不反退為進。用前手側采其肘。提起後手。加在前手小臂內便乘勢擠出。則彼倉碎變化之中。未有不失其機勢。而被我擠出矣。被擠者須於變化中能鎮定。有先覺。急空其擠勁。則便成其按勢矣。
# j1 q. V8 R0 ^0 w, R' g! }按者。因擠式不得其機勢。便將右手。緣彼敵之左肘外廉轉上。仍成捋式捋回。如捋又不得勢。則翻右手。以手心按彼左肘節上抽出。左手又以手心按彼左腕上。是謂之按。按之轉複為棚。棚捋擠按。終而複始。輪轉不息。此謂練習黏連貼隨之意也。以上四式。變化無窮。筆難縷述。望學者幸細心領會。於單人功架上之說明。詳為參悟便易入門也。
5 @0 G _) R% ^/ u( } m9 V8 M: y: y g W7 l3 _
《大捋四隅推手解》
- E/ M$ N g1 @9 h 四隅推手者。即大捋之方位。向四隅角轉換。與合步推手之四正方向不同。合步推手與大棚一併謂之四正四隅。此即八卦之方位。所謂乾巽坎離。震兌艮坤。在推手中。即所謂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大捋起式兩人向南北或東西對立。作雙搭手式。甲照第一節圖式。是以棚勁化乙之按勁。走左肘。翻左腕。握乙之左腕是為采。右手不動即為切截。一變便為列。列者即撇開乙之左肘。向乙領際以掌斜擊去。其步法即以第一圖前腳實而變虛。稍向前移進。後腳變實。前腳虛。如第二圖。即捋式之變用。甲為采。乙為靠。即如第二節。至第三圖。為采閃式。甲放棄左手采勁。而變為閃。閃者以掌向乙面部作伺擊狀。步法皆未動。即如第三節,侍乙起左手。退左腳與右腳一併。急複將左腳又向左隅角後退卻一步。翻身後腳坐實。複以右手捋甲左手。以左手采甲右手時。甲即隨乙之第一步退卻時。 甲即追上一步。將左後腳提與前腳暫並。即乙複進第二步時。甲急移右腳向右前隅角進一步。即急將左腳插進乙之襠中。即加以左肩貼近乙之右臂靠去。是為進者三步。退者二步。中間有一步須兩腳並齊之後換步上去而成第四節。即如第四圖。第四圖與第二圖姿勢同。甲乙攻守勢一更易也。一再輪轉。繼續推下。與第三圖換步同。故不再贅。四隅即依次轉去便是。此為大捋之采捌肘靠。四手已具矣。惟此四手無一手非用法。手手皆可發勁,希學者幸細心按圖揣摩。自有會心之處也。) d9 @/ C7 s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