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38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親子教養] 3至6歲該搭建的五大基礎能力

[複製鏈接]

235

主題

178

好友

5069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3005
在線時間
1285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0-4-14 12:44:06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作者:陳珮雯  出處:親子天下7 @1 M  g  w" p
3 v$ t) D3 @1 V, g+ t5 ~* [& e9 U
6 V0 ^2 O) C# l4 G  \5 z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父母應該將教養重點放在哪幾大面向?教養資源應該投入哪裡?教養角度又應該如何,才不會陷入常見的教養迷思?3 _2 ]% ^/ s" a! _7 @3 O

: J/ |2 g! [; |俗諺:「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究竟教養三至六歲的孩子,施力點要擺在哪裡,才能幫助孩子順利銜接小學生活,發展成一生受用的基礎能力?幼教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幫學前幼兒搭建五大支柱:一、體適能的奠基;二、同儕相處技巧;三、責任感的關鍵養成;四、良好的自我概念;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 y' ~% ~& M! }) t3 U5 Q! O  b4 y; g2 A+ \( N

* e" t( n" v( z, m, i4 A*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趙蕙鈴觀察,父母直觀上很容易把教養重點放在智育學習,產生「見樹不見林」的教養迷思,教養資源的投入也過於單一或片面,忽略了學前教養應該是「全人發展」,需全面觀照孩子的身體、社會、情緒、認知、語言……等各面向發展。
3 k4 R* L% T5 ?& u- ?% n! P
& M4 k: A. L$ r+ \
5 v9 B3 @/ ^: @' k5 p學前幼兒教養五大重點
, s& r0 x+ a2 [5 f* X# L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林佩蓉說:「面對三至六歲的孩子,父母的教養角度要宏觀。」幼兒教育不是國小先修教育,也不是才藝、美語、電腦科技教育,而是重視身體健康、培養人際智能、開發思考力、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幼教專家建議家長,教養學前幼兒,可將心力投入以下五個重點:
5 M. ^$ I# X: h( J9 p8 {* X; ?( c
3 K$ a! g7 p& W& i3 t7 `. z" R
重點一:體適能發展的高峰期
: m. _+ L& `% J. z: z進入小學後,孩子要面臨長達十年以上的學習生活,良好的體適能有助提升孩子的抗壓性,跑完這場學習的馬拉松。以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的定義,體適能是指「個人的能力可以勝任平時的工作,卻不會感到疲憊,且仍有餘力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及壓力的能力」。5 [7 w$ P/ t8 n
8 w+ q# {( J( F, y6 i

4 `/ H1 P) b- Y; F而體適能發展的黃金期在五至七歲。幼兒成長發育權威學者史康門(R. E. Scammon)發現,人體於五至七歲時,神經機能的發育已達到與成人相近的程度,此時是父母提升幼兒體能發展的最佳時機。
% s4 |8 Q7 `& n  \% S$ a
7 Z/ M9 L' v- ^  p3 E( O. C5 z
, F* L8 v# C* l父母的教養重點
6 N! q, k: e/ }0 v; n0 B- h+ q* e# U1.充分活動以發展大肌肉:幼兒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林佩蓉指出,在身體發展上,三至六歲的孩子著重大肌肉的開發,家長必須提供安全的環境及較多的活動機會,幫助孩子發展身體的敏捷度、平衡感及協調性,最好每天有至少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體能活動時間,才能幫助孩子充分發展大肌肉。8 Q; n  d( X& ^/ ~% B( E3 O/ l  d" W5 P

% M4 y, f" {1 |; P: z2 z' r
+ [7 t3 Q' }, D; C% e2.遊戲中發展運動技巧:幼教專家指出,最適合學前幼兒的活動就是遊戲。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許碧勳說,身體的遊戲在孩子動作能力及技巧的發展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可讓孩子學習到個體能做什麼、如何去做。別小看走、跑、跳、滾、爬等動作,這些最簡單的遊戲能讓孩子探索身體、空間和物體的關係。
2 }7 v  C6 T5 e' l9 j4 M  f1 J三至四歲的孩子已能運用整個肢體活動,可帶孩子玩搭拱橋、推球接力、溜滑梯等大肌肉伸展運動的遊戲。, W9 a4 p: n1 O  T* H! \
& C" s/ n/ B+ P5 E$ {9 A

. u9 B, b* f/ o. }/ x8 P- X五歲幼兒的腦部神經已趨近成熟,能靈活自如的運動,身體發育非常迅速,動作能力進步很快。此時應提供可協助孩子穩定控制大肌肉動作的活動,如走平均台、跳繩、騎腳踏車等。
' ^( c6 @& {) M/ h5 d+ H( r! L& H. \5 q  d3 V
' y; w5 M6 ^) W2 g
六歲孩子的平衡感更穩,應能更正確、熟練的從事各種運動。父母可根據孩子的興趣,讓他投入比較複雜的動作技巧,如游泳、溜冰、跳舞、體操等。
+ A; J3 _# U! ?
2 L; D# x- U( v) K  U8 S0 a/ I& M9 w6 L( Y( K( d
3.慎選活動的環境:若從事游泳、律動等有氧運動,家長需考量活動的環境,最好是通風又涼爽。因為相較於成人,幼兒的新陳代謝能力仍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幼兒的散熱能力較差、心跳速度較快,在炎熱、空氣不流通的空間裡運動,很容易生病或中暑。: D0 J6 v" ~& f  ?. a! Y' g
! t8 \3 }, }# C) J/ E9 @7 z  Y
重點二:責任感的關鍵養成期
; i0 x# V) L: Z. m$ r. S如果父母想讓育兒這件事有如倒吃甘蔗般甜美,幼教專家建議家長,千萬要把握三到六歲,這時期是建立孩子「自我負責」觀念的最佳時機。趙蕙鈴認為,自我負責的認知與態度,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基礎能力,和記憶型的讀、寫、算教育相較,教會孩子負責任的投資報酬率最高。
9 k2 I$ A# j& v4 s* F$ w3 M1 g0 [% C# o8 k- i+ E  B7 _

: Z) j. e& O4 G! J' G, q' O# X; W. S" i一旦孩子在學前階段學習到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上了小學後,父母就有機會看到凡事自動自發的「理想」小學生:早上不賴床、上學不遲到、好學不惓、充滿學習熱情、不用催也不用趕,孩子會自動寫完功課……。- V$ D: y8 V( q& A* [

7 d1 {& j& K5 C: ]& D6 j5 l
* P# u2 j! T- P  j, w幼兒在五歲前仍是無律階段,沒有是非觀念的存在,以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顯現在外的行為不受約束。但是五歲之後,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除了自己,孩子已意識到他人的存在,開始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如果父母於此時給予明確的教養原則,孩子會發展出對規矩的強烈尊重,而且視之為神聖不容更改,道德發展進入「他律期」。
1 |; ^4 i( M- n  C
# z7 E5 M) ~( D' n! J& x: v! U9 [5 b6 i( ?
◆父母的教養重點. H# H- d) I! c- Y1 L
1.開放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建議父母:「關於自己需要什麼,孩子應該逐漸做更多決定,並自己承擔後果。」
' N7 F* P; ^8 e" z/ x: h( \: b
% i$ C( ~4 W5 Y7 W! x
4 P! B. p9 I( E  h6 u! f, E* S不論吃飯或是玩玩具,父母都該將自主權還給孩子,不該幫孩子決定玩具怎麼玩。又如吃飯,父母可以決定供應哪些菜餚,但除了孩子自己,沒有人能夠決定孩子的食量。只要孩子不想繼續吃,就該結束用餐。父母只要堅持在規律的時間提供三餐,並拒絕在餐間提供零食,孩子很快就會學習找出正確的食量。5 _% d% p/ s) Q& `
" I, r) I+ _/ B& t

" b" H! p0 q. b! p: W; N2.生活自理的責任:孩子三歲進入幼稚園之後,許多家長常有「早晨焦慮症」,孩子太晚起床、穿衣服拖拖拉拉、吃早餐也慢吞吞。卡斯特尚認為,父母的責任是將孩子準時送到學校,至於孩子是否穿戴整齊、頭髮梳好、有時間從容不迫的吃早餐,家長可以交給孩子自己決定。孩子覺得自己「有責任」時,早上就不再有理由胡鬧。 9 F/ b( T1 {0 L- H: `
! t% D8 y  C+ X2 a# A; M; Y

8 B+ x1 u7 h) _6 @& d( y  b3.給孩子無聊的權利:這個階段的孩子該學習規劃自己閒暇時間的責任。如果孩子一句「我好無聊」,就能獲得家長的陪伴,孩子根本無從認識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也不知道該如何和自己相處。
! N. L( V: K: ?3 M6 A7 s3 h- E! S' c# J; g* k6 W7 K. d3 Q
, o* k; a! [) I, v0 k, x4 r* {# b
孩子有權無聊。卡斯特尚提醒父母,別允許孩子看電視填補空檔,也不必帶著孩子四處上才藝班。父母可與孩子討論,但請孩子規劃屬於自己的週間遊戲作息表,父母只要在家裡提供屬於孩子的工作桌或角落遊戲空間,讓孩子依自己的安排遊戲。自由遊戲的時間愈多,孩子愈容易回答「我該做什麼」的問題。6 t4 D1 A. R$ A, x, E2 i/ M# o

+ n0 B7 e' Y! Y7 a! A, z0 W) ^7 m& A* H! q
4.訂定明確的規矩,讓孩子知道違反規矩的後果:幼兒需要規矩、限制、界限,才能學習自我控制,了解不能總是率性而為。《我家幼兒教養好:3~6歲》作者蕯爾‧賽維爾(?)指出,孩子其實很需要成人為他們訂定規矩,規矩可以做為支柱與指引,讓孩子了解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行為。
5 x: y2 d# U: I# f  ~$ x# j1 D0 ^4 p+ Y5 K

$ J  a, E- P8 r5 }+ x  V2 S但給予幼兒的規矩和要求必須非常具體,賽維爾在書中舉例,如果父母說「去把房間整理乾淨」,就是模糊的要求。對孩子而言,「把房間整理乾淨」的意思並不清楚,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房間變乾淨。所以明確的要求應該是:「先把玩具收起來,再將地板上的衣服掛起來,把房間收乾淨。」+ \; P& n& {  `: Z9 t
( ]" Q/ Q5 \) r* v" k  _1 P
8 ?) K+ l. s; h" n- z
父母也必須讓孩子了解違反規矩的後果,這能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決定:正確的決定會得到正面的結果,錯誤的決定則會是負面的後果。例如,給孩子蠟筆前,可以先提出明確的要求:「要畫在紙上,如果畫在其他東西上,就要沒收蠟筆。」
1 t* X" M! r4 v8 d8 ]7 F2 v9 \% {7 u. o2 H  s# G

) [, o* N6 A+ U: o) [% ?! J; N5、貫徹規矩的執行:許多父母訂了規矩,也告訴孩子違反規矩的後果,卻因孩子的哭鬧、拖延而妥協、屈服。林佩蓉指出,教養態度前後不一致,孩子反而成為機會主義者,他們學到以負面的方式堅持到底。
! n& d8 m" Q% c/ m. \; s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自律,必須堅定的執行自已所立下的規矩。
6 h' ?. Y% X* p% d% N* _5 a3 J, q+ R/ w8 c: |8 M
% L$ i$ K+ O& y" D0 k) L
當孩子知道你言出必行,才會認真看待你對於違反規矩的警告。而一旦孩子開始試著自己收玩具,在餐廳吃飯有禮貌,就寢時間到了也不拖拖拉拉,家長可以讚美孩子,讓他知道自己長大了、漸漸具有責任心,對家裡有所貢獻。
- N" @1 a7 N6 S2 t+ J4 D  M: l3 I: n. d: k

1 n: S/ b  |; _( c9 |1 q3 Q, q* \
重點三: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 \+ t4 ~' c( n# v7 Q有了「我」的概念時,表示孩子開始思考自己。許碧勳說,這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非常重要,因為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可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展開學業或交友等關係時,以正面的態度應對,發展開朗的人生觀,也較能面對挫折。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許碧勳有以下建議。" b. h. g" u& H4 ^1 ?  M3 q) ]! F
- [* n, j2 H2 j$ v5 d2 p' ]

7 @8 e4 o! q( f. D$ K. ?6 p◆父母的教養重點
! w! T9 }& }! V# B$ S
5 m) m) S7 Q. e! }1.多讚賞,少責罵:七歲前,孩子對自己有能力完成任何工作常有不切實際的樂觀現象,但幼稚園老師通常是讚許孩子的努力,而不以工作成果及品質論斷孩子。這會讓孩子相信,自己努力工作可完成許多事情,並「成為厲害的人」。
$ W4 K0 Q4 \. K  x- h
2 a' l) B' C% {
6 i2 S! d2 g8 U2.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和空間:讓孩子有時間與機會找出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老是給答案。尊重、欣賞與信任孩子的能力,讓孩子體驗「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在實現自我的滿足中肯定自己。. B9 m, V0 h  {" Y8 a/ A# N

4 P3 R5 P5 y9 W% W3 A) d( \6 O6 E
  P" ?2 j- l: u% V7 l3 c3.讓孩子有宣洩情緒的管道:可在室內闢一個角落,鋪上軟墊,放置幾個抱枕或軟質玩偶,讓孩子宣洩情緒,避免過度壓抑內心的負面情緒,才能幫孩子建立健康、快樂的積極態度。
, N0 v* X% V8 v- x; G5 I9 J" O7 y: L, [8 a4 G! {

/ t1 V  P: ?- y4.肯定與接納孩子的任何感覺:教孩子認識「我的感覺」,並以適當的詞彙表達情緒。孩子抱怨或訴說情緒時,耐心聆聽,並儘量協助孩子完成事件的描述,避免嘲笑與否定,幫助孩子加強自我概念的形成。) \6 N. W- g* {' F; m+ ]

* m$ `& p$ V9 t重點四:手足與父母無法取代的同儕相處
% V5 i3 E8 x; Q, L$ \0 M現代孩子的人際經驗,多的是與大人相處的經驗,卻少有同儕互動的機會。」林佩蓉提出她的觀察。
4 N; n8 P5 a. E
2 m- A) L% J9 C6 H2 @! h/ P- ]2 P5 D" p+ F
小家庭的環境促使現代社區人際互動比過去疏離,加上少子化的寵溺症候群,當今孩子的人際知能較為缺乏,不利日後人際互動敏感度的建立與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 p. c/ F% l" M4 y+ Q

" t- L! f2 q, H8 i+ Q& x1 `
  c  M8 T2 ^, C9 g6 D6 I* x學齡前的同儕相處經驗,能提供孩子練習人際關係的經營。南海實驗幼稚園資深老師王珊斐說,同儕遊戲最珍貴的意義在於磨合的過程。透過同儕互動,孩子有機會和別人一起合作、用語言協商衝突、知道如何在遊戲中加入群體、試著做決定,並為決定負起責任。林佩蓉指出,要讓孩子未來成為一個具備良好社會能力的人,幼年的同儕的經驗不可或缺。
/ g8 x3 T* I9 s& H' f( x" \# H9 L6 ~. m' k0 I9 ]- {1 }

) U& N. L  Y0 U2 X7 f0 B- B3 T◆父母的教養重點
! ]) K0 |/ t! `: G0 N1.同儕相處機會不嫌多:同儕相處是父母與手足無法取代的經驗。《新韋氏大專辭典》定義同儕為「彼此處於同等地位的人」。孩子與父母、手足之間的互動及接觸,很少是屬於平等地位,通常被較年長者當做晚輩看待。
& C1 o6 N% X+ a1 V/ r! H% \/ [; G- C! j# @
5 \' H) Y& ?. i1 ?
唯有同儕相處,孩子彼此才是站在同等的地位,有更多機會自由嘗試新的角色、想法和行為,如此才能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如「我不輪流玩,別人就不和我玩」「我如果推他,他就會打我」……等。這些社交、認知能力,在不平等的親子或手足關係中不易獲得。
; N# l/ q# x- u& N8 H5 a5 `
7 ]5 V4 i" H( ~
  H) _5 V0 m) U" i在幼稚園教學現場,王珊斐觀察到,家庭生活中少有同儕相處經驗的孩子,上學後也較不易融入團體,常成為團體活動的落單者。她建議父母,若想提供同儕相處經驗,不妨讓孩子進入幼稚園。
7 q7 ^( J. C2 n. a) H; x# O# V4 e' a" Q7 @. q3 _
7 a# ^7 r- C0 a5 Q, f
若父母不想讓孩子太早上學,林佩蓉建議,應該讓孩子有機會跟一群玩伴長期穩定的交往,例如多帶孩子參與故事媽媽活動,或在固定的時間帶孩子去公園遊戲,才能讓孩子深入了解玩伴並相互學習尊重。# h6 P$ h" F6 N1 I4 t( A
( Q0 C  E. |+ G8 A' u* f# e

1 Q4 D7 n* ?! `* O# k+ Y/ c2.不要直接介入孩子的同儕衝突:女兒就讀幼稚園中班的大穎文化總編輯謝淑美觀察到,愛子心切的現代父母,已開始為孩子「仲介」朋友,孩子回家一句「他都不和我玩」,隔幾天就看到家長在校門口送糖果給其他孩子。
3 Q( U& ~; h- r6 A
* T2 t* q  v, B  W3 {
! F/ Y( q( ~3 D( I% t+ o「小孩才是同儕團體的當事人,」謝淑美認為,家長的直接介入其實剝奪孩子練習面對社交問題的機會。研究也顯示,當同儕相處出現衝突,父母不直接介入的孩子,在幼稚園內比較受到同學的歡迎。
& e* E( ~. }9 f7 Z1 K) C" X
6 c( x7 f2 h6 S7 V& o8 l, H
) n9 S% e6 }1 _# n: F5 p& E+ M從幼稚園教學現場觀察,王珊斐認為,成人很難理解學前幼兒的同儕相處規則,上一秒還是如膠似漆的好朋友,下一秒可能因為一句話或一個玩具就翻臉,但隔沒幾秒,兩人又玩在一起。她建議父母完全放手,不要介入小孩的同儕世界,孩子絕對有能力與同儕磨合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5 L4 F  {$ I: u9 k+ S

6 q2 d  A) ]- g* }1 H7 a# |; R8 _
3.幫孩子把臉擦乾淨、穿戴整齊:在幼兒的世界中,外觀與同儕的認同有絕對的關聯。王珊斐說,幼稚園內人緣不好的孩子,老師多半會請孩子先改善個人衛生習慣,例如把臉上鼻涕擦乾淨。
) i0 |2 f) a5 V0 N; F3 F( u2 ^. b- }2 k$ B: z3 l
* w3 d/ y' A* t: R
4.教導孩子加入團體遊戲的技巧:孩子的團體遊戲有自己的一套劇本,外來者要加入,除非扮演對既有團體成員無害的角色。例如玩扮家家酒,如果團體中已有醫師、護士的角色,孩子還想扮演這兩個角色,很容易被排拒,通常較受歡迎的孩子,都是被認為無害團體既有成員者。
3 K6 g' k' e  v2 \0 f, r3 e: A  z
4 M* n4 u, C# K4 B6 _: e% f4 d. C2 D3 {" j

' f3 @$ y1 P; ]* y6 b; O: M" {
% x2 e  B( K9 T/ |: \; _2 N2 {( L& P9 v, ^5 Y
重點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f1 @) N& |( w- d& n# ?# Y' U
父母一定要把手足關係的經營當成一件大事。趙蕙鈴表示,手足關係是親子關係之外,影響孩子最深遠的另一種關係。7 I. }* x2 q. G5 a
- I  z6 w0 N& `) i0 i9 q/ I+ j9 L
% I: t5 Z) m, M& z
處理手足關係,較令父母頭疼的應該是「手足的競爭」。林佩蓉指出,手足競爭現象在同性兄弟或姊妹間更為明顯。若是兩兄弟(姊妹)年齡僅差距一歲,競爭最為激烈;若年齡差距五歲以上,兩人的發展已似獨立的個體,父母形同面對兩個獨生子女,較感受不到手足間的競爭。
' m4 p" s# ?) l: f) B# m# G4 X$ ]8 S' n+ X, z0 }! f1 d

5 V9 \  e  q& n1 p2 f2 P林佩蓉建議父母,面對手足的教養,要先了解孩子的感受。老大通常會有失落及吃醋、嫉妒的感覺。但是老大在老二出生前,獲得父母教養資源完全的投入,老二看待老大,通常覺得「哥哥能力比較好,比我優秀」,因此老二的成就壓力大,也容易出現沒有自信的狀況,導致一切想向兄姊看齊、或拿取他們擁有的東西。8 M" N& P% l5 s

8 B/ V0 Y8 V+ X4 v% ]: Z5 j  C; E
) @) N5 R' e! I. ]( N手足競爭並不如一般父母的想像,只是家庭互動的一部分。美國《兒童虐待和疏忽》期刊的研究發現,若沒有適當的引導,孩子會產生焦慮、憤怒和沮喪,尤其是一年發生激烈衝突五次以上的手足。: o' L- i" r- j8 g# ]8 B+ O; A- e

* z4 @! j- p. L3 K! ~% T# ?5 e( w, \3 D/ I- A2 `8 n' C- p9 d) z7 a/ A
◆父母的教養重點
9 G6 Y* T5 X8 O* D1.統一的價值體系:手足紛爭總是推陳出新,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處理所有爭執的情境,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臨床心理師陳怡如認為,父母要先確立自己的價值觀,才能在「每次都不一樣」的紛爭中,堅定自己的態度。否則就會演變成昨天希望哥哥多包容弟弟,今天又覺得兩人應該公平競爭。方法的不一致,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E" C5 y1 `( A( a
8 L1 P6 A  y1 ]

9 w0 b/ m9 `) ]( ?) \7 N* B7 s- O2.讓老大參與育兒:很多手足競爭與衝突,追本溯源都是兒時對新生兒的嫉妒。塞維爾建議父母,在新生兒回家後,分派一些重要的工作給老大,例如拆玩具、拿尿布等,並感謝他的幫忙。
2 [  ^. {8 M  y8 [( f# [
, a! o: E  D0 k- p- `' w+ s: ^5 P; k4 a+ S
當個小幫手,孩子較能肯定自己的價值;而老大參與的程度愈高,他的歸屬感也愈深,有助於培養老大和新生兒間健全的心理架構,日後與弟妹或父母的關係也會比較好。
/ [' S, O! J9 G0 F9 {( [# c0 }1 P) `4 d* |8 e, J/ ?0 X9 h
" L( y' }3 A' Q
3.協助孩子了解彼此的差異:家有手足的父母一定會面臨孩子「要求公平」的需求。林佩蓉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不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如果家長決定給某個孩子不一樣的待遇,而遭致孩子抱怨「不公平」,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釋:大人試圖公平對待每個人,但因為年齡和個性不同,導致兩人有哪些差異,才會做不同的決定。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