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r3 l& L5 [0 \6 X
紀律≠處罰 多數人講到「紀律」時,常會直接聯想到「處罰」的意思,但實際上紀律(discipline)這個詞是由disciple演化而來,真正的含意是教育,也就是紀律需經過「教育」的方式來讓小孩瞭解社會所期待的準則,所以不要以為小孩天生懂得紀律;紀律訓練是父母運用方法來塑造孩子的行為,使孩子行為能符合父母所認可的社會期望,但過程常取決於父母過去的經驗。
5 S2 H2 b+ |- X) X8 j你是哪一種家長?
3 b+ I2 [$ e6 o5 x* C; k4 O3 u& U如有一類父母常會忽略小孩的行為能力,只以「邪惡動機」來衡量小孩行為,若小孩不聽話,就認為他是故意犯錯,故意惹大人生氣,所以應該處罰,反而忽略了小孩行為的背後動機,可能只是因為他的活動量未能得到抒發,或者是因為年紀未滿3歲,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不足,所以無法以言語溝通的方式讓家長知道他的需求,處罰只會讓他更挫折,日後對自己會比較沒有自信。 2 J( k# r) C) D2 U" H
但另一類家長可能由於沒有處理衝突的習慣與能力,遇到小孩鬧場時,乾脆眼不見為淨,刻意忽略小孩的偏差行為,繼續滑自己的手機與聊天,以為等一下小孩就會約束自己,但實際上小孩在測試父母可以容忍的底線,你越是忽略他的行為,他會越變本加利,直到你最後忍受不住破口大罵,結果你的小孩也成功引起你的憤怒。
/ b6 B$ i: e: R3 m, \$ @4 Y4 u; p其實小孩只是希望得到你的關心與回應,但因為你的忽略讓他變得孤獨與憤怒,只好將情緒發洩於外在事物上(不論是人或物),而你們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 $ Y# a; Q% O2 @: I0 }7 j& x
給父母在做小孩紀律訓練的建議
- j. x) {/ J! o' S首先我們應該要相信,每個小孩都有正面向善的動力,希望獲得大人的肯定與認同,當小孩的行為偏差時,多想想小孩當時的動機為何?也許是活動空間太小、現場人太多、太多好玩的東西,或者是小孩身體不舒服、已經累了,或者你只顧自己玩但卻忽略你的小孩?希望家長能先多想一下再施教。 % _. m- ?3 w! ?, S. N; @
1.訓練成效的迷思- s* t6 H2 A3 T+ L5 x0 m" z
任何行為訓練都需要觀察成效,一般都需要半年左右的觀察,當施行多次但沒有得到期待的效果時,需要考量你原本推測的方向不對或者在執行時上有問題(如無法堅持等),千萬不要誤以為是自己處罰的不夠積極,而越用力處罰小孩,這樣做也許會讓小孩更怕你,但他還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做,也讓你的小孩更認同暴力,並不會讓小孩有正確的價值觀。
\! `- A7 J- \+ a8 i( I8 Q8 L2.堅定信念5 Y; J% j, Y S1 u' t! }5 b
在施行訓練時,有些家長會擔心因此破壞與小孩的關係,或者擔心嚴格管教後產生的罪惡感,因而在管教時猶疑不決,但建議家長如果知道是好的方法就要堅持,該處罰或者剝奪時就應該這樣做,規則不要常常變來變去或者不確實執行,這樣會讓小孩變得無所適從,常需要從大人的臉色來分辨自己的行為。家長要做對的事情,不要受自己一時情緒的影響。
4 ~ V4 S% _9 [0 L$ J D b3 r3.以身作則# v2 T( a; Z$ l, j2 Q
人類是相當擅長於模仿的動物,言語也許可以欺騙,但自身的行為與動作常會讓別人把你看得更徹底。小孩會從你的表現去判斷什麼是好的行為,當家長多半只是光說不練,答應的事自己都沒有做到,或者要給小孩的獎勵與處罰一次也沒有發生,如此會讓小孩失去遵守約定的動力。 8 V( d$ p+ B1 G- ~) A1 B% ^1 G
4.瞭解自己的狀態
- R4 A# I+ |+ N% x" s8 I任何人都無法維持每天最好的精神狀態,所以期待自己都能有很好的體力與情緒和小孩周旋,是不可能成功的;當父母本身精神與體力不好時,又加上情緒控管的方式不好,常會因此謾罵小孩或者用力處罰小孩,事後常因此背負罪惡感! 這時我會鼓勵父母要將事情分開看,小孩的行為與你的情緒是分開的,你的情緒並不是小孩造成的,不好的是你的精神與情緒,但人在情緒的影響下做出的表現常會失常。或者試著外出走走,等情緒穩定再回來,會比直接說出情緒的字眼來的好。 & n7 [- ?0 x; U2 l. h) T* H/ B* j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3 \# M, o; c5 o! k; m d
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66) W/ x) ]: R; C( u+ E
. {" ?1 S* _$ S' J- ?5 h6 d0 k- c9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