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39
- 閱讀權限
- 1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95
- 活力
- 76
- 金幣
- 362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5-2-26
- 文章
- 37
- 在線時間
- 18 小時
|
壞習慣1:以牙還牙,用情緒面對情緒!* n' l( i: j8 f! p
在教養的過程中,常會碰到孩子不講理、胡鬧、亂發脾氣的時候,一次、兩次倒也還好,但幾次下來,父母的負面情緒往往也會被孩子挑起,不甘示弱地跟著孩子鬧起彆扭。但是,這麼做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0 Z& i6 ^3 d9 k0 X& E0 j+ x4 Z
+ X# g+ G* M: V: v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提醒各位爸比媽咪,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大人更要冷靜、淡定、減少刺激孩子的言語,如此一來才能順利處理孩子的情緒波動。因為,當孩子的情緒像海嘯一樣發作起來,父母的嘮叨、囉嗦、講理、指責、糾正,甚至是跟著以牙還牙地發起脾氣,都無法使孩子的心平靜下來。
3 j8 D" Y/ r7 V% j) W( I# I- Z9 l# U9 ?. A. c
如果希望這場胡鬧能夠盡快結束,最好的方式,還是請爸比媽咪先讓自己的情緒平穩下來,冷靜以對,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情緒管理示範。但如果選擇像地殼板塊碰撞般,跟著孩子的情緒瞎起鬨,那麼一場親子間的情緒地震,可以預期將轟隆轟隆地引爆開來。$ N% j/ I; c5 ]9 L4 D
7 t- h( E( g* T9 y# h) f如何幫助自己冷靜下來?1 l7 w" t/ s" y# o0 `# E+ w
當孩子正在發脾氣,父母想幫忙,卻往往都是幫倒忙,因為,如果無法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無法冷靜地處理孩子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來亂的」一樣!有什麼好辦法,能夠幫助父母的負面情緒恢復平靜呢?
2 z+ P" R" O: ?6 e9 H- ?
# A/ n: D5 ~+ g$ `& G- p0 ]暫時離開10分鐘
" N- g2 [# s: ^! p; \王意中心理師建議,爸比媽咪可以選擇暫時離開一下,將孩子交給其他照顧者,並且告訴孩子:「現在媽咪和你都有點不開心,所以我先離開一下,10分鐘後我會再回來。」
( }* C6 n9 q4 i+ k1 }; p0 ^% Q. T$ }2 _& t2 r- o5 e* q
洗澡、進書房看書、出去走走、喝杯咖啡、換件衣服…,每個人能夠舒緩情緒的方式都不盡相同,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花點時間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再回來面對孩子,等雙方都稍微平靜下來,溝通才會變得比較容易。1 C" {9 O: Y" ^
, O1 b6 \/ x j% }3 Q否則在鬧脾氣的當下,孩子不光要處理自己的情緒,還要面對父母的情緒,等於是雪上加霜,孩子就會覺得:「爸媽好討厭、好可怕!」
' J* V' W) h5 U$ C# f; ^) r
# a5 L E$ I: m$ y$ G: x走〜我們去看水族箱的魚: U2 z: e1 i; p( G
如果是比較小一點的孩子,就比較需要以安撫的方式來緩和他的情緒,例如:拍拍他、抱抱他、把他舉得高高、或放音樂給他聽,家裡若有水族箱,可以抱著他去看看水族箱裡的魚,也是一種舒緩小孩子情緒很棒的方式,只要父母持續這麼做,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學到當自己情緒有波動時,該怎麼用適當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
3 o- R% w0 d6 K5 @. X
8 r* D, a% d B9 h6 w避免將工作上的負面情緒帶回家3 i r7 N6 d' Q0 W9 T
王意中心理師分享了自己的方式:「偶爾在職場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時,回家前,我會稍微給自己一點『停下來』的時間,在回家的路上拍拍照、喝杯飲料,稍微放鬆一下,並且提醒自己進家門時,臉上是帶著笑容的,至少大門打開的剎那,不要臭著一張臉,因為家人不需要去承擔這部份的負面情緒,此時自我覺察就顯得非常重要。」& _/ L4 L; X6 h7 G* v+ U0 i
% {3 Y @* h4 A+ N9 u( ]壞習慣2:趁勢把大道理一次說清楚、講明白!! {2 A, R$ l: C' v1 o9 g( `+ O; G0 ?
常常遇到的情況是,父母總是急於在當下「處理」孩子的問題,而這裡的「處理」大多是想用說理的方式來解決。
- Q' A1 ~8 X6 o9 Q$ i% d4 y; l0 @6 m9 n) `$ N3 M
王意中心理師認為,父母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雖不至於需要翻農民曆,但總得選個良辰吉時,要懂得察言觀色,評估當下的時間點到底適不適合進行處理,如果孩子的情緒仍然處於波動的狀態,最好先緩一緩,給孩子一點時間。. E3 W" n. h2 k) S: ?- s: x
# \1 V% X5 W( K4 Y& _1 o9 X說理,不是不能說,而是要選對時間說,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在時間的醞釀下,趨於冷靜、緩和,把處理的時間先延宕一下,之後再和孩子討論。不過,與其說理,不如先試著反映孩子的情緒、同理孩子的委屈。
( F4 N" V2 U2 e* m
U& b8 E3 G+ B7 @) L馬上講,孩子才會記得?
9 C' M' Y J8 ^父母冷靜下來後,孩子同樣也需要冷靜,幫助孩子緩和情緒有一個很好的方式,那就是同理孩子的感受,尤其對於口語表達尚未發展得很好的孩子,爸比媽咪首先要試著了解引爆孩子情緒的點是什麼,再來要幫他說出心裡的感受。
! Z8 V2 j. J: z" N8 G# H6 D& M' Y7 I4 R
例如:「媽媽發現今天晚上你的心情跟平常不太一樣,有些委屈,是不是因為你不想把玩具借給弟弟玩?」讓孩子了解爸媽有在關心、了解、並看見他的感受,而不是馬上告訴他:「你一定要這樣或那樣才對!」/ J' J+ O6 D5 @; v
6 ]. e$ g% `4 `# G: h6 Z4 `
溝通要選擇適合的情境+ s* r; _$ i& A% F& k9 X
想跟孩子談的時候,也要找到適當的情境,也許是孩子主動問你,也許是睡前,也許是在外面吃飯的時候,也可能是在散步時,爸比媽咪得找到孩子比較開心、願意跟你溝通的時間和地點;面對大一點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先用書寫的放式來表達,讓孩子了解爸比媽咪有感受到他的情緒,也找個機會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
9 U, K: D3 U: S Z7 \) g) Z3 L. M9 G$ a9 ^3 U
與其翻舊帳,不如教導正確處理方式
; {( N/ \$ z) ~( Q' Y王意中心理師表示,處理孩子的問題,重點要擺在緩和情緒的學習,以及找到適當時機教導孩子,下次再碰到類似事件時如何避免犯錯的問題解決方式。
- }) U, Y% a( e* W: G7 F: z7 K$ c- i* {# Q+ K1 a) X
最忌諱的是不停對孩子細數舊帳,因為孩子很討厭這種溝通方式,一來舊帳翻不完,二來講了孩子不開心、也不見得會改,還會讓孩子覺得:「又來了!你又再說我了!幹嘛又提那個!」破壞親子關係,實在是沒有必要!. a4 a' S# H1 ^. E4 _
6 i- Q- | T+ {) J: a- i' }: q: A( K壞習慣3:可以用打來解決事情!
" y& l+ R# R: G6 c! _ I* [「孩子用打來解決問題不行,但是父母卻可以」,想必這是存在於許多家庭中的矛盾,王意中心理師認為,打小孩,勝之不武!面對眼前力量微弱的孩子,說真的,有本事等孩子長大再來較勁。當然,屆時父母也不太敢招惹,特別是孩子已經比我們高、比我們壯、比我們有力量。4 y- Y% c2 o7 I: T' W j, w% y# b
. T: _$ ?0 z) G \
打孩子,教會他們什麼?
9 ]; e9 ?& C5 |1 e' U# g5 Z ?" X3 d/ V邀請父母思考的是,打或罵,除了大人的情緒宣洩之外,對孩子到底有哪些好處?當你打了孩子,某種程度來說,是在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打人的這種方式會不斷地被強化,下次只要碰到不如意時,孩子馬上就會做出打人的反應。7 y# p: T* t# u, J3 J
* d3 L6 [5 ?! K f2 Y# d( K0 O因此,當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告訴你,你的孩子在學校打人,你也沒有立場講話了,因為正是你為孩子示範用打人來作為問題解決的方式。3 H( p) ^9 a1 s! Q1 o2 h( d1 T
* i9 Z1 g3 n/ d+ @- t/ s7 j體罰反映父母的不知所措8 R w9 m, j( A5 n5 ^
其實打孩子,多少反映出父母的無能為力,也在告訴孩子,你已經沒有步數、不知道該如何教他、解決他的問題了。王意中心理師指出,父母經常不想去正視這件事情,讓情緒凌駕於理智之上來教養孩子,這麼一來,孩子只會學到以暴制暴,不明白自己犯了什麼錯、也不知道如何修正。' I) t$ ^2 @# G% x! \+ B* J
' ?$ {5 r' I) P$ ?- g/ D' b; I8 ?壞習慣4:讚美鼓勵敷衍了事,批評糾正巨細靡遺!
' p7 X. ~8 ^+ z4 P王意中心理師表示,對於孩子的好表現,我們常只有兩個版本:「嗯,很好!」「很棒,好厲害!」像是在臉書上按個「讚」,就雲淡風輕地隨塗鴉牆輪轉而過。! R+ h5 _5 ?) x4 Q5 L6 }# m
0 I: \7 J! \9 O說真的,孩子還是很難知道自己的好表現到底是什麼。反而很常見的是,面對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沒有達到如父母預期的表現時,父母的批評與糾正往往是鉅細靡遺地說得清清楚楚。父母可能會覺得,這樣孩子才會印象深刻,日後才會改變,但結果通常非如你所預期。
: \; E$ f5 {- z5 D1 R
% |) ?: q3 x/ I" X太抽象的讚美也有缺點?
; l/ I) [5 U0 n9 P: ?: {當我們不停地跟孩子說「你很棒」、「好聰明」,孩子其實不了解自己到底棒在哪裡、為什麼聰明,感受不到你想表達的是什麼。' a& q# J+ C4 v0 o7 @& x+ l
. c; f5 Y5 z8 u7 Z王意中心理師提醒,這種抽象的讚美講多了,反而會讓孩子碰到難題時,不太敢去碰觸、嘗試,因為他會害怕自己如果做不到,就不棒、不聰明了。所以在讚美上,最好能把整個過程、細節詳細地告訴孩子。8 B: a# e. h. M8 U( z) E4 D. {; ]
1 x9 m5 z& ?* b% w# m$ x" Z
例如,孩子端一杯水走到位子上,與其稱讚他「你好棒喔」,不如說:「爸爸發現你現在杯子握得越來越穩喔!一邊走路,眼睛也有在注意水有沒有滿出來,這是很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你很棒!」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語,盡可能地仔細描述他表現得好的地方,當你說給他聽,他腦海裡就會留下畫面,下次,當他想再次複製這些美好呈現給你時,就會相對容易一些。' N6 X# ?$ G% ?/ l
! a+ t" z* S/ h太具體的批評,傷孩子自信心
9 d0 I- g: U5 n3 {4 Y; v! d- {至於罵小孩罵得太具體,又有什麼缺點呢?王意中心理師指出,不斷鉅細靡遺地糾正孩子的過錯,等於是一直反映:「你是個很糟糕的小孩,糟糕到我可以這麼容易看得到你這麼細節的錯誤」的訊息給孩子,一般父母之所以會這麼做,通常是認為這麼罵孩子,孩子才會印象深刻、才會變好,可是究竟是什麼力量可以讓孩子有好的改變?值得我們深思。0 [5 k+ e+ P" k: Q% c! m
+ Y; O* x9 [ u( X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常常被巨細靡遺地糾正錯誤、甚至是被責罰的孩子,表現反而越來越差,因為他被講得一無是處、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也沒有力量往好的方向改變。甚至這樣的孩子,到後來即使被別人稱讚,他也會下意識地認為對方在開玩笑,這是非常令人難過的事情。' Q" Q/ R$ ` W& I9 W
& ]8 A! m# K7 Y! Z+ C) S$ {而且,孩子會記得的往往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你很討厭,只要一出現,就會說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與其如此,倒不如正面地給予孩子建議或指導,會來得更有建設性一點。- u% C! \+ b. g1 n( ]
5 m( j7 J( k: u% A# }0 D7 w: m壞習慣5:好的表現視為理所當然,壞的表現加以責備!/ y+ R/ ?9 M- @$ i6 C/ p
王意中心理師提醒父母,請記得,一個孩子做出符合情境的好表現,其實也需要透過學習而來。因此,當孩子表現出好行為的時候,爸比媽咪應該適時給予回應,縱使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擁抱或拍拍肩膀都好,這麼一來,孩子未來出現類似好行為的頻率會比較高一些。+ f* s$ e: y: P$ u1 D
% `7 B$ _1 g5 E# n; x然而,當觀察到孩子出現一些壞表現、問其原因也問不出個所以然時,比起責備孩子或詢問孩子,父母首先要思考,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孩子變成眼前的模樣。了解孩子,需要爸比媽咪平時更多、更敏感的關注,才能注意到孩子每個細微的轉變。
/ N7 M8 i/ w L2 W% L% A, Y$ F- C+ B1 o
是積習難改,還是教養無效?
1 E% T) W+ _6 ]1 G: V如果孩子的壞表現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成為習慣、且難以改變,父母該怎麼做?王意中心理師認為,習慣是一種長時間、日積月累的行為模式,因此,當孩子養成了壞習慣,多少也代表,父母過去的教養方式是需要調整的,所以,與其急於想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倒不如改變自己處理問題的做法。
3 n1 K% y/ t) E* {# z
# |9 i& G" a2 w/ _0 G) V; t「肯定」有助孩子認識自我0 h, Y u3 o$ C5 U% ^
肯定孩子,有時不只是針對孩子的行為,還包含他的個人特質,所以當父母誇獎孩子時,其實也在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讓孩子能夠接納自己、增加自信,並出現更多良好的表現。
( |# x, D; M( e& g7 K2 a% h
# r) {& N: ~: f2 H/ g相對地,不斷地針對孩子的壞表現「碎碎念」,只是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等於是引導孩子只看到自己的缺點,這樣的孩子日後很容易有負向的思考,也缺乏自信心。
/ o% m) c. Y, V5 {& K. |8 q5 x6 x. m- D; q
讓孩子願意「聽你的話」
; d) y/ G+ a2 T& v% Y5 E% Y如果光靠肯定,還是無法改善孩子的壞表現,父母又該怎麼做?王意中心理師建議,父母平常應該努力經營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盡量和孩子共同參與一些活動,例如:讓孩子一起來洗碗、拖地,一起完成一些事情,當爸比媽咪願意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發現其實你是一個會跟他玩、很有意思的人,他通常也會比較願意聽你的話,配合度會變得比較高一些。
( I- X- r( d& g3 G. j- G! T1 x6 T( R' R9 e2 R
結語
& [5 m( U1 y. ?/ G8 {% L. L- V' _孩子是需要多多被肯定的,特別是自己曾經有過的好表現,就像一張張美麗的照片想供人翻閱,一篇篇動人的文字想被人分享,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棒的激勵。請爸比媽咪們多拉長對孩子好表現的保存期限,讓他知道自己在父母的眼中,是最特別且美好的存在。7 u9 o7 l( D# K" k y
. Y2 j# r: {: y9 [) z* `. k
" [0 N: \1 ]% P3 X$ R7 r ?- l. B {5 n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e! P$ a; `, \, P a
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482 ], |8 l# `8 A7 S
|
-
總評分: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