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764|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親子教養] 父母的5個壞習慣,孩子正在學!

[複製鏈接]

36

主題

1

好友

131

積分

幼稚園

Rank: 2

文章
37
在線時間
18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8-27 16:09:33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壞習慣1:以牙還牙,用情緒面對情緒!
: o" {) N6 g  W+ X1 G在教養的過程中,常會碰到孩子不講理、胡鬧、亂發脾氣的時候,一次、兩次倒也還好,但幾次下來,父母的負面情緒往往也會被孩子挑起,不甘示弱地跟著孩子鬧起彆扭。但是,這麼做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
1 C8 {' \% l! J5 r% j. d" b9 t, \1 h/ n! G9 `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提醒各位爸比媽咪,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大人更要冷靜、淡定、減少刺激孩子的言語,如此一來才能順利處理孩子的情緒波動。因為,當孩子的情緒像海嘯一樣發作起來,父母的嘮叨、囉嗦、講理、指責、糾正,甚至是跟著以牙還牙地發起脾氣,都無法使孩子的心平靜下來。
4 I# a4 Y; E: L4 M: C. F* ~% t/ b1 `- b. {+ |4 p
如果希望這場胡鬧能夠盡快結束,最好的方式,還是請爸比媽咪先讓自己的情緒平穩下來,冷靜以對,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情緒管理示範。但如果選擇像地殼板塊碰撞般,跟著孩子的情緒瞎起鬨,那麼一場親子間的情緒地震,可以預期將轟隆轟隆地引爆開來。! G2 \1 P% z5 m% e' ]& z+ y
  S# Z1 f) _& ?- g. e. Y
如何幫助自己冷靜下來?" F1 R  d, t  l5 i' |5 E1 r
當孩子正在發脾氣,父母想幫忙,卻往往都是幫倒忙,因為,如果無法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無法冷靜地處理孩子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來亂的」一樣!有什麼好辦法,能夠幫助父母的負面情緒恢復平靜呢?3 q; t7 l9 I" m9 ?' ]- q: M* x
7 f) U4 q* [) V' \3 Z+ l5 }8 `
暫時離開10分鐘
1 @' M4 Q! `5 m0 j. g王意中心理師建議,爸比媽咪可以選擇暫時離開一下,將孩子交給其他照顧者,並且告訴孩子:「現在媽咪和你都有點不開心,所以我先離開一下,10分鐘後我會再回來。」3 @' ]& {# _* f3 l* C

) `1 I/ ]; E5 j! i' O7 Y: Z洗澡、進書房看書、出去走走、喝杯咖啡、換件衣服…,每個人能夠舒緩情緒的方式都不盡相同,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花點時間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再回來面對孩子,等雙方都稍微平靜下來,溝通才會變得比較容易。5 d0 d: `* X4 [8 m. x9 u

, D" \4 _  Y; B/ s否則在鬧脾氣的當下,孩子不光要處理自己的情緒,還要面對父母的情緒,等於是雪上加霜,孩子就會覺得:「爸媽好討厭、好可怕!」& ?. y3 e+ D4 P
  [, _; x0 ]7 o" X$ I3 p0 M5 z
走〜我們去看水族箱的魚) n- N) D4 b, g9 a( Z8 j4 m2 m, u
如果是比較小一點的孩子,就比較需要以安撫的方式來緩和他的情緒,例如:拍拍他、抱抱他、把他舉得高高、或放音樂給他聽,家裡若有水族箱,可以抱著他去看看水族箱裡的魚,也是一種舒緩小孩子情緒很棒的方式,只要父母持續這麼做,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學到當自己情緒有波動時,該怎麼用適當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 o$ D# v3 J- ^7 V( d. {4 @# ]: t
- F% |4 e  n1 o) A  V5 V
避免將工作上的負面情緒帶回家0 y" z2 I* E, Q( n" r3 h
王意中心理師分享了自己的方式:「偶爾在職場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時,回家前,我會稍微給自己一點『停下來』的時間,在回家的路上拍拍照、喝杯飲料,稍微放鬆一下,並且提醒自己進家門時,臉上是帶著笑容的,至少大門打開的剎那,不要臭著一張臉,因為家人不需要去承擔這部份的負面情緒,此時自我覺察就顯得非常重要。」+ |" q8 x9 C9 b3 M6 e% r! J
& p. s  Q- `( y5 W% z' I
壞習慣2:趁勢把大道理一次說清楚、講明白!1 h# \0 {2 a, {3 ]1 w
常常遇到的情況是,父母總是急於在當下「處理」孩子的問題,而這裡的「處理」大多是想用說理的方式來解決。2 M- J  q. M% z5 e3 O8 {" k

3 D5 n, e2 ~' X8 L  v5 ~王意中心理師認為,父母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雖不至於需要翻農民曆,但總得選個良辰吉時,要懂得察言觀色,評估當下的時間點到底適不適合進行處理,如果孩子的情緒仍然處於波動的狀態,最好先緩一緩,給孩子一點時間。
  S2 G8 L) |# p  h4 f3 f$ A0 j
7 r3 l3 j0 J/ w1 P說理,不是不能說,而是要選對時間說,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在時間的醞釀下,趨於冷靜、緩和,把處理的時間先延宕一下,之後再和孩子討論。不過,與其說理,不如先試著反映孩子的情緒、同理孩子的委屈。
* a5 [, X; W6 w1 S% O$ V% M3 W1 W8 Y/ y0 |3 {( N
馬上講,孩子才會記得?
1 C* h8 \1 c1 L: L% j3 F
父母冷靜下來後,孩子同樣也需要冷靜,幫助孩子緩和情緒有一個很好的方式,那就是同理孩子的感受,尤其對於口語表達尚未發展得很好的孩子,爸比媽咪首先要試著了解引爆孩子情緒的點是什麼,再來要幫他說出心裡的感受。, ~6 N. j, |6 I! P; j

: p; j* }: ?3 I- h例如:「媽媽發現今天晚上你的心情跟平常不太一樣,有些委屈,是不是因為你不想把玩具借給弟弟玩?」讓孩子了解爸媽有在關心、了解、並看見他的感受,而不是馬上告訴他:「你一定要這樣或那樣才對!」
. @0 R( c+ r0 u8 i  S  J# p; [8 ?
& t5 x3 f7 s3 r8 O1 }* f8 ?. W9 q溝通要選擇適合的情境5 s4 r7 s" |5 B9 E1 C
想跟孩子談的時候,也要找到適當的情境,也許是孩子主動問你,也許是睡前,也許是在外面吃飯的時候,也可能是在散步時,爸比媽咪得找到孩子比較開心、願意跟你溝通的時間和地點;面對大一點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先用書寫的放式來表達,讓孩子了解爸比媽咪有感受到他的情緒,也找個機會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9 {* ~6 p; s2 m, U6 E7 a7 h0 X. Q

1 L4 `/ l: e3 ]與其翻舊帳,不如教導正確處理方式$ A" k# N, T1 z
王意中心理師表示,處理孩子的問題,重點要擺在緩和情緒的學習,以及找到適當時機教導孩子,下次再碰到類似事件時如何避免犯錯的問題解決方式。4 F8 I2 l0 C* U
6 C. b+ \/ ~6 N- J" U
最忌諱的是不停對孩子細數舊帳,因為孩子很討厭這種溝通方式,一來舊帳翻不完,二來講了孩子不開心、也不見得會改,還會讓孩子覺得:「又來了!你又再說我了!幹嘛又提那個!」破壞親子關係,實在是沒有必要!
- {$ }  R  ^5 Z/ _( O; ~' k! @- I  P
2 F( w* p- m2 R! h1 H; Q壞習慣3:可以用打來解決事情!
' s, j% ^3 i8 r% O「孩子用打來解決問題不行,但是父母卻可以」,想必這是存在於許多家庭中的矛盾,王意中心理師認為,打小孩,勝之不武!面對眼前力量微弱的孩子,說真的,有本事等孩子長大再來較勁。當然,屆時父母也不太敢招惹,特別是孩子已經比我們高、比我們壯、比我們有力量。( v$ H: b* {+ w& [9 N) W) H; d
. ^8 c2 n+ E% S% e8 t9 y
打孩子,教會他們什麼?
  {" I3 @8 C- a2 \: i& R( W$ I邀請父母思考的是,打或罵,除了大人的情緒宣洩之外,對孩子到底有哪些好處?當你打了孩子,某種程度來說,是在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打人的這種方式會不斷地被強化,下次只要碰到不如意時,孩子馬上就會做出打人的反應。' r6 Q. O' E+ p# M# q/ f! r0 V
+ C6 h, [' |0 n. j' r
因此,當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告訴你,你的孩子在學校打人,你也沒有立場講話了,因為正是你為孩子示範用打人來作為問題解決的方式。" z" }3 H% }/ r3 p
; C* S8 F/ G0 E2 _! d
體罰反映父母的不知所措0 `% i* i0 R2 V+ Q
其實打孩子,多少反映出父母的無能為力,也在告訴孩子,你已經沒有步數、不知道該如何教他、解決他的問題了。王意中心理師指出,父母經常不想去正視這件事情,讓情緒凌駕於理智之上來教養孩子,這麼一來,孩子只會學到以暴制暴,不明白自己犯了什麼錯、也不知道如何修正。
2 Q0 m" `* O7 z
( d- u6 o  o  J' H' U9 p1 j3 Z壞習慣4:讚美鼓勵敷衍了事,批評糾正巨細靡遺!) Y! r6 A: ~' M' [) \% l
王意中心理師表示,對於孩子的好表現,我們常只有兩個版本:「嗯,很好!」「很棒,好厲害!」像是在臉書上按個「讚」,就雲淡風輕地隨塗鴉牆輪轉而過。
* I1 E4 m. L2 W% \3 S; [# f4 Q8 z6 x
2 ^, J+ M) u- q% a! j' K$ I說真的,孩子還是很難知道自己的好表現到底是什麼。反而很常見的是,面對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沒有達到如父母預期的表現時,父母的批評與糾正往往是鉅細靡遺地說得清清楚楚。父母可能會覺得,這樣孩子才會印象深刻,日後才會改變,但結果通常非如你所預期。
. [9 j6 x5 a8 W: _$ ]
5 f# i) A5 [: T. W" u太抽象的讚美也有缺點?
) ~- i- m& B# E. V" H. [當我們不停地跟孩子說「你很棒」、「好聰明」,孩子其實不了解自己到底棒在哪裡、為什麼聰明,感受不到你想表達的是什麼。2 [( i. m, t5 l
8 u; y: Y2 j3 [/ ?0 u1 E6 [
王意中心理師提醒,這種抽象的讚美講多了,反而會讓孩子碰到難題時,不太敢去碰觸、嘗試,因為他會害怕自己如果做不到,就不棒、不聰明了。所以在讚美上,最好能把整個過程、細節詳細地告訴孩子。, _  x; B* y4 V$ s- S' g$ }' v7 U
+ y4 I: C' b) \1 F* v6 z- K: |' {, c
例如,孩子端一杯水走到位子上,與其稱讚他「你好棒喔」,不如說:「爸爸發現你現在杯子握得越來越穩喔!一邊走路,眼睛也有在注意水有沒有滿出來,這是很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你很棒!」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語,盡可能地仔細描述他表現得好的地方,當你說給他聽,他腦海裡就會留下畫面,下次,當他想再次複製這些美好呈現給你時,就會相對容易一些。# t$ L. C5 a1 j% j* P, S% {( \

8 t! U( @. l' t+ c: O太具體的批評,傷孩子自信心$ x/ [1 i. a+ U0 b% \3 h
至於罵小孩罵得太具體,又有什麼缺點呢?王意中心理師指出,不斷鉅細靡遺地糾正孩子的過錯,等於是一直反映:「你是個很糟糕的小孩,糟糕到我可以這麼容易看得到你這麼細節的錯誤」的訊息給孩子,一般父母之所以會這麼做,通常是認為這麼罵孩子,孩子才會印象深刻、才會變好,可是究竟是什麼力量可以讓孩子有好的改變?值得我們深思。
; B: L: p' _1 p3 P; h1 ]8 Q+ Y1 N
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常常被巨細靡遺地糾正錯誤、甚至是被責罰的孩子,表現反而越來越差,因為他被講得一無是處、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也沒有力量往好的方向改變。甚至這樣的孩子,到後來即使被別人稱讚,他也會下意識地認為對方在開玩笑,這是非常令人難過的事情。) |: f' v+ S, u' e& I
! b' D5 e9 h1 @. D1 W& p9 A
而且,孩子會記得的往往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你很討厭,只要一出現,就會說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與其如此,倒不如正面地給予孩子建議或指導,會來得更有建設性一點。
, C1 ?0 |$ f! h+ X# K
8 X& h  {% y+ ?壞習慣5:好的表現視為理所當然,壞的表現加以責備!6 H9 }$ H- @$ @: E" H
王意中心理師提醒父母,請記得,一個孩子做出符合情境的好表現,其實也需要透過學習而來。因此,當孩子表現出好行為的時候,爸比媽咪應該適時給予回應,縱使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擁抱或拍拍肩膀都好,這麼一來,孩子未來出現類似好行為的頻率會比較高一些。! J( A  u* h! Y) c

1 j) B% }9 j; ?2 A( {! ^然而,當觀察到孩子出現一些壞表現、問其原因也問不出個所以然時,比起責備孩子或詢問孩子,父母首先要思考,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孩子變成眼前的模樣。了解孩子,需要爸比媽咪平時更多、更敏感的關注,才能注意到孩子每個細微的轉變。
  o* f8 ~. N9 P. `8 r( |
! b( u, O7 a- s" E8 f! D2 E是積習難改,還是教養無效?0 L' R" r, W" I& @) e3 v1 D* k
如果孩子的壞表現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成為習慣、且難以改變,父母該怎麼做?王意中心理師認為,習慣是一種長時間、日積月累的行為模式,因此,當孩子養成了壞習慣,多少也代表,父母過去的教養方式是需要調整的,所以,與其急於想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倒不如改變自己處理問題的做法。
# J, L: ]* d2 I4 n: g: p, A) p* ?6 V
! @0 O- t- s2 Y$ x% X「肯定」有助孩子認識自我& b! H( |. q: |0 _6 h  |1 }, C1 U
肯定孩子,有時不只是針對孩子的行為,還包含他的個人特質,所以當父母誇獎孩子時,其實也在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讓孩子能夠接納自己、增加自信,並出現更多良好的表現。; t5 `/ N% d" I

3 ^: D, A& ~0 w1 Q( P* N* i相對地,不斷地針對孩子的壞表現「碎碎念」,只是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等於是引導孩子只看到自己的缺點,這樣的孩子日後很容易有負向的思考,也缺乏自信心。' ^0 U1 ^' z# a5 T
1 n/ G8 M' P: y/ z
讓孩子願意「聽你的話」
0 m$ W$ H* B- X9 a. B如果光靠肯定,還是無法改善孩子的壞表現,父母又該怎麼做?王意中心理師建議,父母平常應該努力經營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盡量和孩子共同參與一些活動,例如:讓孩子一起來洗碗、拖地,一起完成一些事情,當爸比媽咪願意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發現其實你是一個會跟他玩、很有意思的人,他通常也會比較願意聽你的話,配合度會變得比較高一些。: H* ~  e7 l. l
6 L& K; R' h" a
結語$ G! F5 y# C2 Y' [
孩子是需要多多被肯定的,特別是自己曾經有過的好表現,就像一張張美麗的照片想供人翻閱,一篇篇動人的文字想被人分享,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棒的激勵。請爸比媽咪們多拉長對孩子好表現的保存期限,讓他知道自己在父母的眼中,是最特別且美好的存在。
0 j4 A0 j0 {) X8 ]* i" J4 B# l2 b" Y6 ^2 ]$ r
- i' |" @7 E1 r  D
6 f/ E% c% e0 H3 u7 ?& N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4 |# Y9 }0 ?$ w: ^9 o0 t& ?0 ~
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48

" q7 F) H: P$ G* q$ m! `) p7 z
已有 4 人評分金幣 收起 理由
被咬咬 + 3 很好~我喜歡!
white8806 + 1 讚!
玉笙嫣 + 1 很好~我喜歡!
vivian_weiling + 1 很好~我喜歡!

總評分: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167

主題

56

好友

3813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107
在線時間
711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4-8-27 18:12:42 |只看該作者
有時覺得! 是否所有的方式都一體試用呢? " e! q0 M& L) u2 J6 M. G
5 a, p  G* x5 l$ _
若是如此! 今天的我應該是一個無惡不做的暴力份子才對! 5 g+ N1 ~; O9 p1 X/ z
3 B$ `. p7 P5 I2 x
因為我父母教育的方式,都和上面的完全不同! 打是常態!罵是正常!  9 c! j9 Q7 O9 i$ y! M/ o/ P6 b% Y
就因為如此才會時時刻刻記得父母的訓誡! 若是按上面的文章,今天的我會變的如何呢? ) _) ~9 a. A0 A
有人可以保證會變的比現在更好嗎?
. k. V/ p) w6 f3 D0 W7 }& _& B/ _5 |" \
凡事 因人、因地  制宜才對,國外的那一套拿到台灣來也不一定適用! (光是教育上的事,都是一些在國外學回來的經驗,完全不考慮國內的需求,搞的天下大亂之後,再拍拍屁股,和他們那一些學者無關一樣) * [- |5 B6 `( h; _4 e8 y1 ]
* l' b/ w' s! T" C/ v

  J/ f1 I+ g9 Z# ]: X生命會自已找到出口,儘信書還不如無書!
已有 2 人評分金幣 收起 理由
spsatansp + 1 同意!
jacky0470 + 1 很好~我喜歡!

總評分: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熱泵+空調 新一代的選擇 ...http://ibeta.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43

22

主題

4

好友

1131

積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文章
173
在線時間
220 小時
3
發表於 2014-8-28 10:32:42 |只看該作者
有時會覺得, 現在的父母帶小孩出來, 當小孩吵鬧或對別人任性時, 父母並沒有適當管教, 父母自己拉不下臉跟人說對不起, 起碼也該要求對別人造成不適的小孩跟人道歉, 但往往不是這樣.
9 s0 G# ^0 `, z$ C再看國高中生, 在學校口/侯車停/馬路上/公車上若無旁人的抽烟嬉鬧推擠講髒話, 是不是這些父母從小縱容養成的.

0

主題

0

好友

63

積分

幼稚園

Rank: 2

文章
16
在線時間
2 小時
4
發表於 2014-8-28 11:15:36 |只看該作者
個人覺得...現在的小孩子大多欠管教,在餐廳常常看到小孩子跑跳嬉戲喧嘩,父母卻在旁邊聊天、滑手機而不制止...所以愈來愈多「屁孩」....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