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5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4
- 貢獻
- 2993
- 活力
- 641
- 金幣
- 4152
- 日誌
- 0
- 記錄
- 72
- 最後登入
- 2017-10-25
  
- 文章
- 3005
- 在線時間
- 1285 小時
|
是的,我借用了John Denver的經典老歌歌名,「Leaving on a Jet Plane」,我最近常哼唱這首歌。順帶一提,此曲於1966年發表時,原名為「Oh Babe I Hate To Go(喔,寶貝我不想走)」,好吧,兩者都能代表我的心境。
9 w/ ^7 {' E2 B
1 g" A+ s5 O% u8 R7 b因為從昨天起,我離開了工作十六年又五個月的《中國時報》。8 u; O# o% E! i: l# C
2 q4 k- V" t L7 M
離開的原因很單純,不是跳槽、不是資遣,不是優離優退,而是「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這是個值得託付的行業」。
6 D9 I. S8 M$ i+ K4 [+ w" b& v+ d- C: T6 ^
說來矛盾,兩年前,我調回報社擔任調查採訪室記者,期間沾了一群優秀同事的光,陸續參與「我的小革命」、「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名人家族故事」、「不景氣不低頭」等系列報導,兩任總編輯給予極大的尊重與空間,一方面,這差事是值得賣命的、這報社是值得賣命的。$ y5 f6 e2 p; c
# z4 S8 t. p4 I5 U9 X9 i/ `9 b0 |# l
另一方面,我越來越難獨善其身、越來越難假裝沒看到,其他版面被「業配新聞」吞噬侵蝕的肥大事實,新聞變成論字計價的商品,價值低落的芭樂公關稿一篇篇送到編輯桌上,「這是業配,一個字都不能刪」。
; x+ }3 ~( m- Z5 z, F4 I& b+ i) k
; |2 \+ k' F- x4 x然後,它們像是外星來的異形,盤據了正常新聞版面,記者努力採訪的稿件被擠壓、被丟棄。記者與主管被賦予業績壓力,不得不厚著面皮向採訪對象討預算、要業配,否則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不配合報社政策」。
3 I0 k, V/ J' g1 {
: u! q% l4 F" a- |一家親愛的報紙同業,甚至採取浮動薪資,廣告拉得多,業績達成率高,才能享受較好的待遇。另一家報紙主管開會時,公然指責不配合的女性同仁說,「大家都在賣屁股,你不要自命清高」。
# L0 d9 W8 o( L# c6 w% F, j5 o5 i' w- Q4 [+ t ]8 R8 h4 }+ A/ K$ M
於是,記者變成廣告業務員,公關公司與廣告主變成新聞撰稿人,政府與大企業的手,直接伸進編輯台指定內容,這是一場狂歡敗德的假面舞會;花錢買報紙的讀者,卻不知道自己買了一份超商DM與政府文宣。1 S" ?5 f0 p% M' j7 v2 ~: G; x
/ z2 _# ~$ J. f2 U* s
所以我遞了辭呈,辭職理由填寫很翔實:「台灣報紙業配新聞領先國際潮流,自認觀念落伍告老還鄉」,我希望留下紀錄,或可作為一種溫柔的抗議,一種委婉的提醒。& i" x( Y; j( h9 v/ Q0 _
在此同時,我必須聲明:! a5 L H$ k7 }( I( v% F
/ l8 j7 |4 K& j8 @
一、我抗議或提醒的對象,是整體報業環境。有些同業的賣相更凶狠、姿勢更難看;而且我必須說,《中國時報》待我不薄,我也付出自己最精華的青春歲月,如今拍拍屁股,兩不賒欠。我衷心寄望這家六十歲的老報紙,除了錙銖計較下一季的財報,也能一如老闆蔡衍明的社慶宏願,「不僅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華人媒體集團,更能成為最有影響力、最受尊敬的媒體集團」。5 ]- T* ~9 @; X# z' c4 s) k8 s( X
& z/ k9 \/ v6 ~; K/ V) n) }
二、我無意指責或鄙視任何個人,報社裡有許多我尊敬的同儕,他們大多比我認真敬業、大多像我一樣痛苦無奈,然而這時節這景氣,誰沒有老母幼子要養?而且,我也曾是奉命行事的一份子,因此,我沒有權利批評任何人,但我必須一次又一次、反覆地說:業配新聞是欺瞞讀者的,違反專業倫理的,破壞社會信賴的怪物。
0 }# Z5 D) R# u3 Y$ _& p0 g, X3 \' P
6 O# ]$ k J" x( k, n' q y三、先講好,我的人品一點都不高尚,我貪財、好色、嗜酒、物質欲望強、騎50cc機車偶爾會超速、曾有刷爆信用卡的紀錄。但至少,我知道,這一行有些不該跨越、不該碰觸的紅線,越過此線,左邊是山岩峭壁,右邊是斷崖狂濤,毫無閃躲會車的僥倖空間。% B! D* m' h4 g$ q v
. Y* \# I9 g$ }( l; u. s) }舉幾個例,當我跑社會新聞時,不只一位朋友找我「開店插乾股」,電玩店、理容院,他們只要我的記者名銜,我一毛錢都不必出,就能坐領乾薪,但是,我回絕了;
! c1 d; ^( G7 r" W7 R7 t
+ e) n ~% `" d/ r3 m0 Y還有一位三溫暖大亨,打電話希望當我的「麻吉鬥陣」,我自己開條件,只要我不再寫他的三溫暖有公共安全疑慮、不再寫他因色情按摩被警察抄店,可是,我也拒絕了;
1 @; P9 m0 |, B4 c& R9 B$ M/ _0 `4 P2 T
或是澳門賭場業者曾號召一個「記者砲兵團」,邀請社會記者去澳門旅遊,包吃包喝包住包女人,只要寫篇豪華賭場見聞即可,我還是咬著牙拒絕了,一位相熟的同業,三天兩夜帶了一打保險套。
' ]1 }. U1 j# X! A/ f
; S( Y) S4 [& Y. H2 x各位,請再讀我的唇:我的人格並不清高,我也不是吃齋念佛,難道我不想點頭如搗蒜說「好好好好好」?我當然想,想得要命;只不過,我更相信,「人生總有非賣品」,並非世間萬物身上,都有一個標價牌。
6 ]( Z5 h( U8 c! N) I
6 O. O, Q Z, ^1 {! T例如,讀者的信任;例如,專業判斷與良知;例如,自己的人格與報社的信譽;例如,寫或不寫的自由權利。# c. e8 M; _' z- }( u4 ^# I# K
: A8 g3 A# [- p. W6 T+ m& C
業配新聞破壞了這一切,奪走了這一切,它以每字一、兩百元的代價,將新聞變成廉售的開架商品、「整合行銷」名目下的一項配件、政府標案的簡報甜蜜點。抗拒業配的主管或記者,反而變成害群之馬,變成昧於現實的唱高調者,變成觀念落伍的侏儸紀恐龍。
; L: A* ?2 y/ W0 w n8 l8 p
+ n* `9 y; ? J; E3 u1 P4 w所以,我承認自己老了,笨了,落伍了,半年前,我就決定離開新聞圈,從此投入三件事:3 ^: L& Q: C, \/ h8 T+ o$ y
: ]1 y$ l' X! m# V, ^" k8 e一、我將進行一項長期的採訪報導與評論,揭露置入行銷如何影響新聞自由、政府與企業如何藉由預算控制媒體內容,我的部落格也無限期改名為《【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算是我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也是送給我曾摯愛的、餵養我十數年的新聞報業的臨別贈禮;7 r: f c, E! S! |
9 k& U, B$ d9 e. u1 t5 T8 L二、我將發動一項連署串連,反對各級政府花費公帑置入行銷。在各種業配新聞中,公部門以納稅人的辛苦錢收買媒體,最是可議,我常說,「政府左手伸進我們的口袋,拿錢賄賂媒體,然後將右手伸進我們的腦袋」,花博、ECFA、國光石化…政府不努力為政策辯護、不努力作民間溝通,現在連文宣廣告都懶得做,直接砸錢買新聞,這是一種最最混蛋加三級的媒體控制。: t- U+ q$ W, u, S4 ~2 Z
/ I; S d% ?5 k. G7 K% S( c1 ^所以,我的第一步就是反對這種「掏口袋、騙腦袋」的雙重剝削,更何況,現任總統當選後,曾向記協、媒改團體簽署一份「反政治性置入性行銷」的承諾書(點此放大),我們只是喚醒他的記憶而已% P" e b( P1 a
這項連署的訴求對象,當然包括朝野政黨。民進黨執政時,以置入行銷控制媒體的紀錄也很抱歉;早在七年前,游錫堃擔任行政院長,就打算統一發包買媒體,我當時發表一篇「游院長,為何『置入』錯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溫故知新。
2 \7 @2 v* O& T) ?5 }! @) I) k% m, f0 }, G+ D
三、凡是任何機關、團體、學校、機構對此議題有興趣,只要人數超過三十人,歡迎寫信到news.onsale@gmail.com,或在部落格左上角留言板以「私人留言」邀請,我都願意無條件演講分享,我一概婉拒演講費、車馬交通費,也請勿準備排骨便當、雞腿飯或西點小餐盒,開水我會自己帶。( `$ z* F+ x, X& j
2 `: d4 Q' U' x/ j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願意與任何人交流溝通「媒體置入行銷」議題,特別歡迎各級政府新聞聯絡單位、企業公關部門、廣告公關公司或媒體採購人員、媒體經管階層或業務部門,以上不受人數限制,蔡老闆、王老闆或其他老闆尤其歡迎(大笑)。
5 @4 B3 w* {, I( R8 z1 V# m$ K3 l! A
最後,這裡從一個貼貼小孩照片、聊聊喝酒讀書、發發中年牢騷的部落格,被迫轉型為一個機機歪歪的議題部落格,實非得已,還望黃大寶、黃二寶的粉絲別打我。7 F4 v7 ~, E% D5 J. c6 j0 r
3 ^6 q6 l: N6 a; T0 S# c我最近重讀五年前,前輩記者林照真在《天下》的深度報導:「誰在收買媒體?」,感觸益發深刻;五年來,台灣媒體的怪狀不但沒變少,而且業配手段越發「狗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沒筆誤),從業者的痛苦掙扎尤甚於前。$ Q5 C3 y4 C$ m( m# l$ d
- M2 t4 \2 l1 O; e5 I幾年前,我仍任職於中時電子報,當時目睹業配新聞「和平崛起」,廣告主試圖介入新聞產製流程、試圖讓記者與編輯成為企業公關部門的附庸。然而,編輯部至少還肩負守土之責,換句話說,「吵完一架大多還挺得住」;而今,零星戰役早已結束,專業倫理的防線一路潰退,除非你抱定「不幹最大」的決心,否則只能眼看新聞版面逐步被廣告侵蝕、瓜分,更可怖的是,你無法望見未來的底線。 @: }( A; \. C$ `
) C5 Y7 {! G& h1 v. x
這故事一言難盡,我們就從明天開始。
) c; y) Y* C7 U5 ]$ Q$ l$ [; d, O; o. o2 s
【註】. u7 R# J& x f, z9 T
此文歡迎助印轉寄,不提作者或出處網址都行,只要附上文中連結即可,無論你要按一個讚,或按一個幹,我都沒意見。
; R. e- c- v( s% J% S2 ~& I6 \, m; L
. q, C% F; S A3 B0 A3 [$ m( @我相信,以中時的言論自由風氣,這篇溫柔提醒不會招致任何形式的文字獄;萬一,我的部落格莫名其妙被「河蟹」了,被「網路長城」了,我希望中時當局給我一個合理說法,否則我會嚴正抗議「馬英九還我牛」。同時在另一個部落格裡,我會持續書寫,不會就此閉嘴。
* Y. K2 @: Z$ N8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