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552|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圖文轉載] Big Data大數據正在改變生活.創造新生意

[複製鏈接]

3436

主題

214

好友

1萬

積分

博士班

Rank: 8Rank: 8

社區
臺灣
文章
9422
在線時間
1428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1-11 07:07:11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Big Data大數據正在改變生活.創造新生意
, A+ r' s9 W0 X! s; q. Q# w/ ?7 l  r! z0 E) f

( v# k3 m6 O& C- V7 [  |+ B: H" ]+ s; g( l; S  A0 [
0 c: \- a  l: n2 I2 J6 h; D' u' Z# N
【作者:邱莉燕、鄭婷方】( V2 Y8 i5 _1 B3 J8 y

# i, U7 g1 T- N從個人電腦發明、網際網路到雲端,電腦科技和人們的關係愈來愈緊密,每隔三、五年就會出現新概念,並且期待帶來新商機。2012年開始,「Big Data」正成為這個備受矚目的新概念、新機會。Big Data稱為大數據、海量資料或巨量資料,其重要性不在於數據資料有多少,而是人們如何應用軟硬體,從各種數據中找出線索、趨勢,以及商機。更令人期待的是,只要資料夠多,海量資料不只能提供「後見之明」,甚至可以預測大自然的變化、人們的購物行為。3 r$ p1 v/ Q0 c0 c0 Q/ b% U5 @

& O: |2 _: q' C5 m% m早在多年前,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已經退出第一線實務經營。但是2009年時,經常遊走世界的他突然間活躍於台灣各大企業界,主動去敲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的門,希望跟他們溝通雲端大未來的台灣機會。果然,雲端科技已是今天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 R+ g& F4 W7 k; L

0 t( o8 N, Y+ A" b最近幾個月,繼雲端後,張明正又看到了科技新浪潮。那就是海量資料分析的大數據潮(Big Data)。「先有了雲端,才有大數據,這是延續下來的發展,」他操著一貫的興奮語氣說,雲端,是真的錢,但很無趣,都在蓋伺服器資料中心,但大數據的應用很有趣,馬上資料分析後,就能給回饋,進入回饋經濟學的時代。
- u# c) H7 c4 U& s# L; P) _" U: z
8 S/ A6 b8 E5 O! q張明正已把大數據融入生活中。2012年中秋節,他計畫為二兒子在花蓮可眺望太平洋的地方,舉辦一個具海誓山盟意象的戶外婚禮,200多個賓客將飛往花蓮。但事前CNN天氣預報,那幾天台灣將迎來超級颱風,而且會從花蓮登陸。逼得張明正猶豫不決,到底該換到台北大飯店?還是如期到花蓮?3 U9 [  Q+ q* H/ U8 L% Q: y) @
  S; X# C# E/ D+ [# S: N' |
這時Big Data給了他最佳判斷。當時他找到了「KNY台灣天氣資訊」App,這個App收集了過去幾十年來的台灣氣象資料,張明正想要知道中秋節當天花蓮會不會下雨?數十年的資料,經過海量資料分析後顯示,花蓮中秋節當天下大雨機率只有三成,讓他決定照原訂計畫,順利地舉行了一場圓滿婚禮。! K. `/ S7 i1 `: I
5 L/ T# I( E% M
2013年 台灣Big Data將全面引爆 能讓張明正這麼興奮的原因,還在於他看到了台灣的新機會。「未來就是雲端,加行動裝置,加感應器,這是未來20、30年最重要的產業結構,」張明正認為,台灣擅長做硬體,海量資料的末端感應器商機,台灣絕對能掌握。沒錯,總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張明正,再度看到了一個巨浪來襲。台灣若不抓住這次機會,恐怕會落後。
( T" ?4 A$ X/ s' R. x8 c
# e, q  @, {1 K' x- VBig Data,台灣翻譯為海量資料或巨量資料,大陸翻譯為大數據,在2011年正式被命名,2012年被稱為全球「Big Data元年」。研究機構IDC則預測,台灣的Big Data將在2013年全面引爆。% F! b: h0 P; C/ i$ |4 ]
& p* P" m, s! q0 u7 E
這股大數據潮是怎麼發生的呢?為何會成為未來技術與應用的主流?主要是隨著社群媒體、手機、監視器、天文望遠鏡到衛星、生產線和各種感測器等的普及,來自不同管道的資料不斷誕生,已經多到現有技術無法消化的地步。根據IDC的估測,全世界資料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換而言之,也就是每兩年就增長一倍。而且,90%是近兩年才出現的。4 o/ S7 n$ n3 I

4 L+ ?" T, n) D: m% S: q0 y. \第五波科技浪潮 大數據產業成形
& k8 z6 l9 H- `( E% Q, s「海量資料已是無可避免的IT變革,」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表示,個人電腦時代的殺手級應用,是Office文書處理軟體;但在目前的雲端時代,就屬海量分析「最殺」。
* _) N8 D5 X! P* t/ `
5 S! }) P) {9 h" H有人給了海量分析另一個偉大的封號「第五波科技浪潮」。第一波是大型電腦,第二波是個人電腦,第三波是網路,第四波則是社群媒體。
, D( Y+ b. ~4 ?: Q8 b
  S& Z' L2 n- v7 S1 q3分鐘輕鬆了解Big Data海量資料
* r" Z  N- ?: G5 y8 b4 A. j+ z2 M6 W( Z0 ~! T, ~- |9 y5 \0 D6 z# H

7 b; ]+ s2 T7 _
- k! Q8 ~) X+ Y2 D3 m; F
7 [7 {( n' ]7 _2 Q8 L9 e
% F( i: P! Q* h  ?0 }【作者:邱莉燕】
) P( s* e! w+ Y- {9 ]4 q/ ~4 J4 }8 K. J1 M$ p( v$ w- ?
日前,全球語言監測機構公布了2010~2012年最令人困惑的科技術語,「海量資料」(Big Data)一詞榮登榜首。
+ R8 P. v( _/ M4 k5 T7 O4 G* {2 C4 F9 M
一般人可能對海量資料這樣的名詞無感,但其實現代人每天都生活在「資料之海」中。( z! `+ v: F2 A9 ]$ X
" o0 Q# L9 D) R4 d0 [4 X
1.海量資料有多巨大?
& V4 u# @) V; H+ K6 H% a* T) _) `海量資料所指的資料,通常是可儲存的數位資料,由於超級龐大,儲存的單位從常見的MB、GB,進化到TB、PB等,早已超過一台桌上型電腦能處理的範圍。5 k, n- e9 D- z: B4 f' @; h! s# Y
( b: q0 x/ J* g  P+ e7 H
海量資料開始備受關注,是全球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於2011年,發布了《海量資料: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新領域》報告,宣布「大數據時代」來臨。
+ ~& D1 }4 b! l0 g* j! T! K7 e' P) k9 S1 B4 x
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科學技術顧問,則指出了另一個重點:「過去3年裡全世界產生的資料量,比以往4萬年的總和還要多。」由世界第一大儲存設備廠EMC贊助市調單位IDC所做的「數位宇宙研究」(Digital Universe)中發現,2009年地球上所有的資料總共0.8ZB,而地球上所有的沙加起來相當於1ZB。) l' D5 a' r* I+ B- X
7 d; x9 d$ a1 O2 X- K! }% q; S
但驚人的是,有研究報告預測,兩年之後,也就是2011年,全球創造與複製的資料量已經暴增到1.8ZB,所有的資料,得用575億部32GB的iPad才能裝完。
9 K6 N' f- M& o7 ?6 c: Q
; L1 m" V6 u$ y# V% B) Y8 g0 q: M: a這也相當於全台灣所有的人連續36萬246年,每人每分鐘在噗浪發表3篇文章。這等於一個人每天24小時不停觀看現今世上超過2千億部的2小時HD電影,必須花上4700萬年才能看完。
. t& w3 O8 c4 t3 K1 s% L5 b- G% @# T" H' h5 L* B% j" o
2.海量資料從哪裡來?
' s6 Z1 @1 y& D5 c& q  ~海量資料的暴增,主要來自近年崛起的社群媒體如臉書、推特的po文與照片、影片分享,還有大量鋪設的感測器、監視器,加上GPS、醫療成像、智慧電網等等,「無處非資料」的結果,造成數位資料的爆炸性成長。海量資料不單指文字及數字等「結構性資料」,也包含了照片、影像,還有座標、聲音、心電圖、X光片等「非結構資料」。
+ }) `9 f7 Z/ }% s* A
+ L+ F  c" L& W' y3.為何要處理海量資料?# r: P% {) P; _1 K  a  Z' n3 Q
資料這麼多,若不好好處理就太可惜了。分析與整理將提供更好的政府治理,使民眾的生活更便利,甚至還能預測重大災難的發生。重視海量資料的企業也將提升競爭力,帶來無限商機。
2 I+ p) D$ n! h. M$ w! D4 c4 f9 W6 [/ ?4 N
海量資料產業2017年營收可達534億美元
8 N: F3 G! X5 i% E6 `0 v  o; I: h4 f: G- ~
+ A! h: G  s6 ~1 m( y6 z4 N' w9 W
3 ~8 C3 Q2 z% P& s+ J6 Y
8 r6 Z  s2 v# T+ D* H* E9 S: Y
【作者:邱莉燕 │ 攝影:陳宗怡】) b, J) {/ k& a5 R

* S3 _+ R$ ~) v3 u8 o繼雲端之後,Big Data成為這二年國際科技大廠兵家必爭之地。透過購併、行銷等手法,搶攻最有成長潛力的新戰場。& p8 b1 D! R7 K
, W$ j$ {  C3 n# s+ X. x+ m: Y  V* b
海量資料是目前科技業中成長性最強的趨勢之一,它所帶來的技術創新,更意味著巨大的新商機,已是國際科技巨頭的必爭之地。「全世界知名的公司,全都在做海量資料,」常受邀到英、荷參加Big Data國際研討會的部落客徐子涵指出。亞馬遜、微軟、IBM、Google、甲骨文等,沒有一個不在海量資料的領域進行布局。' i5 U2 R0 ?/ c8 w7 I9 N# ^5 f
6 [( d8 A3 \, w
根據《富比士》專欄作家Dave Feinleib繪製在2012年6月的一張「大數據產業地圖」,指出了11大類海量資料的商業模式和產品,並羅列了數十家企業群像,其中不乏IT大廠與新創公司共同競逐。由於海量資料是一個處於爆發式增長的新概念,目前的技術創新和投資在歐美及大陸均很火熱,也因此,產業生態仍處於快速變動中。
5 J- v0 m& _1 Z# y8 ?2 s1 n* Z- X# T1 X5 @/ v' ~1 i2 |; B* F
五年內總營收複合成長58%" b' l( i+ b' D$ y; z& [( m2 B5 h
2012年11月,Bloomberg Venture發布了「大數據產業地圖2.0」,囊括的公司不僅增長到數百家,商業模式和產品更進一步細分到38種,從不同方面搶攻資料商機。  x8 {2 C" L: G2 m- P

5 e5 |4 N/ n2 M' i& {( @根據分析機構Wikibon發布的報告指出,2012年主要公司全球海量資料的總營收預估為50.1億美元,未來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驚人的58%,到2017年將達到534億美元。
* P& t: Q* T, q, d- t( `1 k. z7 D4 h+ z5 I5 b# |
如此高昂的營收從哪裡來?政府專案是大客戶。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已經展開名為「XDATA」的專案,未來4年將每年投入2500萬美元,以開發用來分析海量資料的運算資料及軟體。* Q' z( F' v6 l( Z
8 ]: D' k& W/ ~  p; n  I+ ?4 A
又如美國能源部準備以2500萬美元,集結六個國家實驗室與七所大學的專長,開發可協助該機構資料管理與視覺化的各項工具。巨大的商機,使得圍繞海量資料的市場爭奪戰從2011年開打,並在2012年打得火熱。煙硝味首先從跨國IT企業的連環併購顯露出來。
0 c6 g9 g7 b/ T& U& d9 L, v
0 n) I) l. X+ U4 l' _. [( S, M購併、行銷 全球大廠紛搶進市場+ \$ c& i0 T4 g; w3 P7 h. O
2011年,惠普花100億美元天價買下資料分析軟體的代表性廠商Autonomy與Vertica。而非結構性資料分析的新銳公司Aster和英國影像技術公司Apicale,則相繼併入天睿(Teradata)的旗下。$ u) i2 f) t% Q1 t' `
) s2 E5 k6 F- i+ A( Y6 |
IBM則在2012年4月接連買下兩家公司:銷售資料分析公司Varicent、企業搜索和導航軟體提供商Vivisimo。不落人後的還有EMC,這家全球最大存儲廠,收購了軟體開發專家Pivotal Labs。「IT巨頭們則紛紛通過併購,完善自己的海量資料解決方案,」大陸IT經理網專欄作家王萌指出。
( O' L2 t/ G* [
! @) p. I& m( Y: r1 S+ ?( `' l- K* T除了一連串併購,科技公司投入海量資料的行銷手法各顯神通。以「生命中的一天」系列而聞名的主題攝影大師里克‧斯莫蘭(Rick Smolan),剛完成一個新的攝影計畫,名字就稱為「海量資料的面貌」(The Human Face of Big Data)。這個計畫耗時2年,邀集全球100位攝影師拍下各式各樣與海量資料有關的照片,以呈現海量資料的社會影響力。/ o% K6 I1 k+ P5 L

5 ~# b) l8 N4 @全文詳見遠見官網
7 i% \. S3 |) {! i% \& o3 U; {8 w+ V# E1 w7 q
) s, s; c+ P) c) E, B, r- z

9 V( m' O: `8 e. A) `) I0 q6 {+ x# }, D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已有 2 人評分金幣 收起 理由
吉娜小姐 + 3 中肯!
霸川 + 2 讚!

總評分: 金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在股票及期貨市場,散戶投資人成功的不二法門不外乎兩種,一是非常幸運;一是非常自律

103

主題

40

好友

5096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002
在線時間
1139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3-1-11 08:14:03 |只看該作者
資料分析確實是未來的重要趨勢^^周邊的電子資料膨脹的太快太多,光分析出有利與無利的的資料就是一項大工程,更何況要從有利資料中分隙為更細節的內容,資訊工程人才未來很吃香^^

3436

主題

214

好友

1萬

積分

博士班

Rank: 8Rank: 8

社區
臺灣
文章
9422
在線時間
1428 小時
3
發表於 2013-1-13 08:17:14 |只看該作者
資訊工程人才未來很吃香
在股票及期貨市場,散戶投資人成功的不二法門不外乎兩種,一是非常幸運;一是非常自律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