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506
- 閱讀權限
- 0
- 精華
- 11
- 威望
- 15
- 貢獻
- 1698
- 活力
- 1791
- 金幣
- 3632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3-2-19
- 文章
- 852
- 在線時間
- 567 小時
|
8 e% @, w3 g4 b! `+ i 透過十二年國教實施新時代精英教育 w" Q) C1 e3 u9 N. j- e; g
7 E& d2 J @) t4 {8 Z* @: o
臺灣目前實施的選秀式精英教育,是過時的精英教育,會拉低整體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且不利於多數精英的潛能釋放。在新的時代,應該透過十二年國教改良為二代的精英教育──分散式的精英培育。
) l+ q9 c& o: `. ]4 ^
9 m _4 A9 K( p r; u, M) |9 l) m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PISA2006(西元2006年國際學生學習評量報告)(註1)指出:學生依能力分流教學的年齡愈早,愈會擴大社經地位對學生表現的影響;而且學校愈早依能力劃分學生,愈會降低學生全體的平均表現。將高分組群學生集中,既降低學生的總體表現,更傷害教育機會均等,對整體教育有弊無利。
7 L5 k& \5 G8 E& W% G
: d; u( k o- b3 e教育部曾委託前羅東高中校長吳清鏞先生進行「就近與跨區入學高中學生學測成績分析比較研究」,找出基測前10%的學生,比較留在地方高中就讀的學生與跨區到明星高中就讀的學生,三年後大學學測成績,留在地方高中的學生普遍優於跨區就讀的學生。由此可見,將高分組群學生分散,對學生當事人來說其實更有利。
# f$ e& t; b3 X+ P: g6 b7 r6 N
& w5 \; A8 i; {/ d9 p d$ U1 H從教育學上怎麼來解釋這兩個研究的結果呢?因為:將高分組群學生分散,他們是學習團體中的牛首,自我期許高,會有正面的比馬龍效應(註2);另一方面,通常他們會成為學習團體中的小老師,而表達是學習的利器,教別人一遍會比聽老師講三遍更有收穫。如果將高分組群學生集中,只有其中的五分之一會成為牛首,其他人就會變成牛肩膀、牛大腿、牛尾巴,產生的是負面的比馬龍效應。 % M F& @' W1 m2 s0 A4 r2 v) D
) Q8 v$ I" ]2 j% v& Y2 a
再從某些明星高中學生表現的來看,他們入學時的PR值是同年齡學生的前百分之一,畢業升大學時卻無法維持同年齡的前百分之一,有可能擴散到前10%左右。這是這些明星高中的師資設備差把他們教退步了嗎?不是,可能因為學生承受了更多的負面比馬龍效應。
. o5 b2 K; ?$ n, F# H* }
9 G2 v6 U. P( `& y教育學上又表明:對中等生來講,學習團體中有無「優質同儕」是影響他們進步的強大因素,相對來說對資優生和後段生來講,有沒有優質同儕影響不大。所以如果把大多數學習團體(如學校)的優質同儕都抽調走,那麼整體學生的成績一定會下降,這是 PISA 測驗結果的另一項解釋。 . o* J* E& D# i. e$ T
/ @- R/ ~% a9 Q7 \' v+ x
當臺灣構築起「學生金字塔」與「學校金字塔」之後,升學考試就一年比一年更發展成「選手等級」的競賽。投入選手培訓的資源多寡對結果影響越來越強。從臺灣教學現場的動力分析來看,我們社會評價一所國中的指標通常是以能送多少學生進明星高中為準則。學校將一個學生由40分提升到60分,雖然學生進步了20分但是學校是沒有績效的;相反的,將一個學生的成績由90分提升到95分,雖然只進步5分,但是學校是有績效的,因為多了一名「考試選手」進入明星高中。這同時解釋了三個現象:PISA的結果中為什麼一個國家去構築學生金字塔之後,低社經家庭會更加不利;臺灣的補救教學總是不會成功;我國在課程教學的專業儲備中,資源和產出都放在中前段教學上,而性向試探、職涯輔導、補救教學等後段生需要的課程教學專業儲備幾近於零。
& T' g: k- F, j( c5 u
0 ^+ u& n, c4 q: i i9 A從臺灣參加 PISA 的成績分析,已經看到臺灣在低分組群學生偏多的情形。而大約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會有部分學生有學習落差,這些學習落差不會被處理,會逐漸累積,累積到了國二,就會有不少於三分之一的學生淪為「陪讀」。
! f* ~) q% L, L n
" a3 \; t. X- n) S8 D1 X4 a- f- o大家都稱讚芬蘭的教育,但是鮮少知道芬蘭在國中的學生單位成本超過大學生的單位成本。信守「學習權平等」的價值觀,用充裕的資源去縮小學生學習落差,用同儕均優的政策讓任兩所芬蘭高中的 PISA 成績落差在 5% 以內。什麼是教育的均優化?這就是教育的均優質化!
* Y8 }& ^% b1 Y3 g& Q8 s* R% O4 L( G u2 y$ _; J, J
目前臺灣教育構築出來的學生金字塔、學校金字塔、社經金字塔、國土金字塔,傷害了學優生,傷害了中等生,更傷害了後段生。所以非推動真正的十二年國教將這四座教育金字塔縮小不可。
# q# H1 {; x2 _% o" Q' P6 x
0 |( G: G$ Q. X* V: _我們有沒有辦法單憑明星高中會帶給學優生更多負面比馬龍效應風險這一點,來讓大家接受「明星走向繁星」?恐怕沒辦法。因為中上家庭子弟在明星高中得到兩個好處:「光環」和「人脈」,這兩個好處的效益抵過了負面比馬龍效應的風險!所以他們還是會堅持維持明星高中的制度。那會不會因為金字塔頂部的人數少,底部人數多,使得十二國教比較容易推動。也有困難,金字塔底部人數雖多,但其中的前半不是認同自己的階層,而是認同嚮往上階層,希望自己變成明星階級。所以金字塔的頂部加上底部的前面一半,就使得金字塔結構能很穩固。 6 q! u( V! E" {1 V0 x8 h
: O8 O' U$ n0 V* i8 t# T
這就觸及十二年國教的另一個層面,這不只是升學制度的轉變,而是社會的典範轉移,涉及:價值觀、資源重分配及制度改變。十二年國教背後的價值觀有兩條:「學習權平等」、「讓形形色色的學生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所以要推動十二年國教一定要不斷蒐集國內外的教育研究與論述,川流不息地與臺灣社會上上下下各階層反復溝通,找出符合各方利益的交集。
: ~( t c% Z# o1 s) R9 Z. f, a( A$ }; `2 C3 b8 m! e. I4 @
目前過時的精英教育很不幸的可能帶給精英學生嚴重的觀念偏差,他們不認為自身的成功得力於社會的許多因素,很多明星學生可能覺得他是精英,所以國家社會就欠他光環與資源。他們應該學習天賦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是用來贏過其他人的。 . H. r* k0 K! u5 f
! i) `2 x2 v! F1 w0 j4 I許多國人也篤信選秀式的明星高中能讓學優生集中起來,讓他們加倍競爭,強中自有強中手,更激烈的競爭會使他們更強,最後成為國家的精英與棟樑。這種偏見雖然符合直覺,卻不合事實及教育原理。但是這種想法有利於複製和鞏固既有的金字塔結構,所以社會支撐頗強固。 ) W8 @) ^, Y( P- A# ?
Q0 g/ q4 V& g2 H6 m4 `8 S4 ?; o0 A
還有一種枉顧事實的謬論說構築學校金字塔和學生金字塔,有助於窮人子弟透過考試考贏富人子弟,而達到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作用。殊不知舉一個窮人子弟考贏富人子弟例子的同時,正有九個富人子弟考贏窮人子弟。所以持這種論調的人一向使用「例證法」而不使用統計數字。只有拆掉金字塔實施均優質教育,讓學生不論流動到那裡,都能得到優質、便宜的教育,對窮人才最有利,最有助於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2 {" i( K1 m+ z. M' E ) E0 I% G$ H& V& D9 z
正確推動十二年國教不是要摧毀精英教育,而是要靠以下三點來推行正確的精英教育:透過同儕均優讓學優生能獲得更多正向的比馬龍效應;透過增加課程彈性與自主學習空間,釋放學優生的更大潛能;透過性向導師制度(註3),讓學優生能得到社會上各種素負造詣人士的幫助。這樣子培養出來的精英,他學到他能有所成就是得益於整體社會;他的天賦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就宛如之前許多人幫助他一樣。5 Y* a' @% n$ x- v4 X
6 J6 I& r7 G C' Z這樣的精英教育我們稱之為新時代或二代精英效應,它和目前選秀式的精英教育有以下的不同: 5 R5 x$ h" X# L" \ o/ b& d: I5 Q
1. 最多數的中等生都有機會得到優質同儕的幫助,獲得最大的進步。 ; o! G1 G) `. ], ?1 t
2. 幫助落後生不再「無績效」,三分之一的落後生,免於資源及關注的排擠,補救教學較有機會成功。
& P/ l* b( V1 X' S& T3. 家庭社經能力不會影響學生流動到金字塔頂部或底部,因為形成金字塔的動力,透過均優制度被持續削弱。學生流動到那裡,都能得到優質、便宜的教育。 + P: f* n1 B/ g. S
4. 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被制度所混合,教育的「隔離主義」不易成功。
* Q1 W: g% e) E% Z# E& z. I$ `5. 學優生能獲得更多正向的比馬龍效應,避免掉負面比馬龍效應的風險。 0 H4 x5 X* k( _( _# u+ ^% L
6. 透過增加課程彈性與自主學習空間,釋放學優生的更大潛能。
, b4 U8 q& v& a, B# m4 h$ k7. 透過性向導師制度,讓學優生能得到社會上各種素負造詣人士的幫助。 * L. N* j2 w9 I+ y$ [' z, n
8. 精英學到天賦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是用來贏過其他人,並據此拿走一切支配一切。 3 r, [) m6 q0 u% `. _( R8 {
9. 精英學到他的潛能可以發揚和表現,得力於整個社會的幫助,而不是只得力於他一己的天賦。所以他應該運用一部分的產出來回饋大我,回饋人群。 3 o, @! Q+ X" [0 N2 d2 u
10.破除成績好的學生有較高的學習權,成績不好的學生有較低的學習權等迷思,實踐學習權平等的價值觀。 ! w( W3 o1 t+ r+ H% O; @5 C# n6 M
11.為爭奪金字塔位置的龐大社會資源(一年約五百億),可以轉用來幫助學習者。 5 w- ~1 ?$ m- w: j P1 |0 Q; `
12.用於爭奪金字塔位置的應試教育、學生生活與人格扭曲可以減輕。 , B! d+ w) P0 m& w
) r, {5 @7 g4 F0 Q註1:PISA2006新聞稿原文:Streaming at an early age tends to increase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on student performance, PISA 2006 indicates. The earlier students were stratified into separate institutions or programmes, the stronger was the impact which the school's averag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had on performance. Schools that divided students by ability for all subjects tended to have lower student performance on average.
3 v& f6 Y+ [7 F: g1 E7 I註2: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自行應驗效應(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對學生給予更高的期待會促使學生有較高的表現,反之對學生低期待會促使學生降低表現。積極正面的期待會使小孩感受到愛與支援;負面消極的評價會使彼此之間產生敵意和對立,惡性循環的結果會使小孩出現不良的行為。 : b3 K8 L' ~- x) O- `1 f, P, ]
註3:性向導師:十二年國教號稱要用適性學習取代應試教育,但在高中職端會發現學生性向的廣度恆大於教職員專長的寛度,所以必須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讓社會上各種素負造詣的人士協助參與學生性向的指導。 8 l9 Z; m9 t1 b! h! Q2 C V& B( p
|
-
總評分: 金幣 + 9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