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09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2
- 威望
- 4
- 貢獻
- 1536
- 活力
- 7091
- 金幣
- 22120
- 日誌
- 0
- 記錄
- 1
- 最後登入
- 2017-8-21
  
- 文章
- 622
- 在線時間
- 615 小時
|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寶的腦關鍵問答》; l7 `2 `% y: X( V+ u+ G1 q$ N l
文│李宜蓁
0 t6 w( L8 }0 J5 |/ W, w1 z+ h. d- H
& f! G4 x- C% p( M4 @# n' l( q本托嬰中心的環境經過幼教專家設計,完全符合寶寶大腦發展所需。寶寶就連躺著,看到的東西也是有意義的!」收費昂貴的托嬰中心宣傳單這樣寫著。, T6 R: {/ X4 e% y* L" x
2 J5 v! x/ p$ s+ _ s% [
「我兩歲的女兒天天看美語DVD,洗澡、吃飯也聽,現在連做夢都說英文喔!」一位花好幾萬元買美語教材的媽媽,在親子網站討論區充滿驕傲的留言分享。
8 N* V& C8 Q0 |; z6 ?; \2 l
& x( ^8 K1 r8 g! {# U- ]「與其讓三歲半的兒子晚上在家看幼幼台,不如下課後再送他去積木教室上課。」廖爸爸感覺「多少學一點什麼」的決定應該不會錯。3 }8 ?8 [" }! B p4 P4 H5 A1 P# M
9 C; O& o* M* C% l7 Y J& R
跟十年前相比,現在的新手爸媽更熟知早期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他們竭盡所能吸取教養新知,但知道愈來愈多的大腦研究,反而引發更多的焦慮與不安。
. ~6 X' O' Q; @: ^; s
, h1 b* J+ g& V% H$ U# v2 J「怎麼辦?我都沒有教他識字,」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胥—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在著作《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中坦承,當她帶四歲兒子去私立幼稚園入學面試時,心中緊張自責不已。# c; J$ t4 C2 m) {5 w
4 G% m" ?: c( k% k6 f2 \
就連受過兒童發展專業訓練的發展心理學家父母,也受到現實環境影響而迷惑。對家長來說,購買大腦相關商品和課程,讓寶寶在腦學習的路上及早出發的心態,好比買保險,沒買,就不能安心。8 {/ H P: J0 k9 d4 A
$ ~: Q( g- z' R* [然而最新研究證實,想讓孩子「跳級先修」的寶寶大腦商品和課程,可能不利大腦正常發展,反而剝奪了○~六歲嬰幼兒真正重要的學習。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認為,「與人互動」和「符合年齡發展」的關鍵需求,才是大腦發展最不可或缺、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發展重點。
# w; O7 j: ~! ?4 d0 B每一個步驟的學習都重要2 g3 G3 e* l0 y7 u G% D4 t
& G+ O7 s0 Y, K* S瑞士伯恩大學小兒科榮譽教授諾伯特.赫斯柯維茲(Norbert Herschkowitz)在著作《艾蜜莉.點蠟燭》中的這段話,也許能安慰心急的家長:「孩子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對轉進下一個階段意義深遠,」因此嬰幼兒的每一年、每一個步驟的學習都很重要,不需要也不應該跳過。& f% w8 @/ W, b
0 s T; w, E$ i4 Y' ^0 X
& c2 o4 _' @8 f' I許多衝過頭的家長回首驀然發現,讓孩子提早在幼稚園學寫字、上數學,並不能保證孩子往後的學業一帆風順。童年不受課業壓力束縛也只有那幾年,一切若能重來,或許會有更符合孩子需要的選擇。% t0 J! n" ?+ \9 j0 r
- r" ~+ c1 f V
學習絕對是一件辛苦的事,要去克服困難、超越挑戰,如果父母能在旁邊陪孩子度過辛苦,讓他感覺學習真有趣,孩子未來的路就不需要太擔心( B" X6 `. l: e3 i
% F7 p. D+ W4 a「在幼兒階段,孩子會從事許多大人隱而未見的學習,比如身體動作、與人相處、解決問題、了解情緒、藝術美感和語言表達。這些都是比具體的學科能力更重要的核心能力,也是我們希望未來台灣幼兒教育可以回歸的中心軸線,」正在制訂幼兒園課程大綱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幸曼玲說。* e% l8 M+ j3 T% G* ~/ U, O
4 v! ], O! H! r: o* l0 ~
用愛,不要用擔心陪伴孩子0 `! `3 }: |& y# `$ {% b$ L
9 V8 F# D+ A6 H' [* g% j- _% V
那麼,家長的早期教育中心線在哪?怎麼做才不會揠苗助長或做得太少?
* j# _8 D) F; _4 ]& L p" [; Y; c2 ]* {4 a% J, K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周育如的首要提醒是「顧好基本盤」,「吃好、睡好、多運動」不只是照顧寶寶的例行公事,更是大腦發展不可或缺的生理支撐。有兩個孩子的她,也曾迷惑怎樣做對孩子最好。後來她發現,父母天生就配備撫育孩子的本能,孩子生下來就有超強的學習本能,會自動從環境與人的互動中學習。「父母最應該做的,也是每個父母都做得到的,就是好好的愛孩子,提供他豐富的探索環境,陪他玩、讀書給他聽,」周育如說。在愛裡長大的孩子,不但在語言發展、自我概念、自尊、成就動機和社會認知有較好的發展,孩子早期的安全依附關係甚至可用來預測智力和將來學業的指標。* F& [0 k* q5 e/ b
$ Z) r" Y+ [- h( B( P* l) a7 n/ ~, X
除此之外,家長也需要了解孩子的獨特氣質,不做違背發展歷程的學習,才能保留育兒的無限熱情。孩子的氣質很外向或超害羞,都與子宮內的神經系統設定有關。了解接納後,你會找到方法讓動機較弱的寶寶對這個世界感興趣;你將更有信心和耐心去照顧一個很愛哭很難纏的磨娘精寶寶;在他不斷從餐椅上把湯匙往下丟的同時,你早就搞懂這是寶寶物理學,而一笑置之;在他剛開始學會說謊時,你會偷偷驚喜於他的認知大進步,而不會情緒化回應,或馬上跳入道德判斷,弄擰了親子關係。你與寶寶的所有互動經驗,都將記錄在他的小腦袋瓜裡,相當程度影響他未來的發展。1 l5 K! c5 N% o- d( y0 u' X
+ \' m- I* G$ [- I3 w
% B' b' ]8 {+ }8 F! M+ R, {4 b定居美國的幼教專家李坤珊曾感嘆,美國的父母常喜出望外的跟她聊,自己的寶貝怎麼知道這麼多,會做那麼多!而台灣的父母親卻老是擔心,「她已經X歲了,為什麼還不會XXX?」台灣的父母親好像在驚嚇中帶孩子長大。如果能夠轉過來關注孩子已經會的,和已經成就的,就會對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過程感到驚喜。
% r# o- n2 W0 e ]$ Q
) E/ J! y0 B3 Y4 J# A一生以兒童為師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於一九三二年接任日內瓦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時,把學院原本的標誌「一個大人帶著一個孩子」,改成「孩子牽著大人」。早期教育也應該以孩子為主體,時時從孩子的需求出發。: o* V7 M/ I$ q; n
4 C! b0 P- N; E' g: _" w* u* n0 C
當父母最難的一件事,其實就是學會如何把自己放到最小,去配合等待孩子,因為小孩已經有太多事情不得不配合你,黃倩儀提醒。
- R4 m% |. ^+ e% m g
0 ]! L" T }3 a0 o5 V0 p7 M$ _許多新手爸媽常問台中榮總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要買什麼玩具、聽什麼音樂才會讓寶寶更聰明?陳昭惠以過來人經驗說,花大錢買「提智玩具」,設定目的一切就變質,大人小孩皆受苦。
# |. ^, }6 R+ h
( E3 Z, `% W% H* f她說爸媽該做的是最簡單的等待、陪伴和接納,觀察並且讀懂孩子的反應,在孩子已經準備好的時候,提供剛剛好的養分,跟隨孩子的步調,然後不帶目的,單純的去享受當父母的樂趣。/ K0 A8 a) U9 x, g: s0 q
5 O/ b2 v' H. V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 ... by/article1-13.aspx
1 O2 u3 d. `: y% D3 P6 Q& K+ R8 J7 N【家有學前兒】用愛,不要用擔心陪伴孩子+ j+ X0 |( g* |% q" q' S
0 q; H+ Z3 _1 N( l) [
8 g7 R" P w$ I6 U. o$ Z5 s8 A' \6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