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06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綜合新聞] 浣熊升格「寵物」 登堂入室

[複製鏈接]

65

主題

6

好友

3549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1230
在線時間
671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6:13:26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http://la.worldjournal.com/view/ ... E%A4?instance=lapet
$ P- h$ b- d. c. @0 l) c* O) k浣熊升格「寵物」 登堂入室7 n% j+ ?3 ]6 z/ [
記者李大明聖地牙哥報導
& n. a) t( C  [2 R7 }0 |March 07, 2013 2 m* u& _! Q! {" V, o
南加州各城市,特別是城市邊緣地帶,居民大概或多或少都與浣熊(Racoon)「打過照面」。晚間散步,人們有時會與這種小獸不期而遇;露營野餐時,牠們會小心謹慎地走近人群,試圖撿到幾口殘羹剩飯。牠們是否是「害獸」,見仁見智。# ~; u; i" {2 z0 w! `, J# L
6 ?, X1 ]7 e5 i: P
浣熊是北美洲「原住民」,在北美土地至少生活了幾十萬年。新大陸被開發後,牠們比其他野生動物更能適應城市的喧囂與繁忙,所以沒有「遠遁山林」。白天,浣熊躲在社區附近的樹洞、石縫裡睡覺,晚上則紛紛出動,捕食小動物、小蝦蟹,或潛入民居後院,從垃圾桶、儲物罐中尋覓可充饑的食物。1 d& ~/ p0 ]% P7 u1 N7 p7 Z

6 @0 q" Q: Y0 g( s( j浣熊獲得食物後,假如能找到水源,牠們會先將食物洗滌一番,才大快朵頤。正是這種「講衛生」習性,使牠得到「浣熊」中文名字。成年的浣熊大小與中小型家犬相當,通體披著灰色茸毛,身後拖著一條長尾,上有五、六道黑色圓環。其長相最奇特之處,就是眼睛周圍長著大片黑斑,很像西方電影裡強盜、俠客所戴的眼罩。6 R. g! u* q' m; S5 i7 f% [2 Z. i

4 _. y1 M4 Z  }# n# W9 J! z浣熊到底算不算害獸?北美洲不同地區有不同認知。在美國東南部各州,歷來有捕獵浣熊的傳統,以減少牠們對菜園、果園的侵害。但在加拿大,浣熊卻是受保護的物種。2011年6月初,多倫多越裔居民阮東(Dong Nguyen )因為在自家後院用棍棒追打糟蹋菜地的浣熊,被警察銬上雙手帶走,一時轟動整個社區。
- ~/ D9 F% S2 a* b7 j+ G( K% B/ v
在南加州,浣熊對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常聽到浣熊攻擊、甚至咬死小型家犬的事件。所以專家提醒民眾,晚間遛狗時若碰到浣熊,要注意約束愛犬,避免與浣熊發生衝突。如果不希望浣熊「光顧」後院,可在土地上撒一些肥皂碎屑或稀釋過的辣椒醬,並注意蓋緊垃圾桶、及時清理食物殘渣,不留在地上。" N/ P8 p( B' U  h
7 |* N7 E9 s) r$ v2 d) l; N
近年浣熊在一些地方被人當作寵物飼養,登堂入室,與主人耳鬢廝磨。如果有朝一日,看到有人在社區附近「遛浣熊」,應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
  x, h( J- ]3 }$ O! F( D
2 T8 N+ j7 S: c! l) u6 _時值3月,正是浣熊分娩產崽季節。母浣熊一胎能生四到五隻幼崽,之後「全家」會一起生活數月,才「分道揚鑣」。浣熊媽媽會帶著新生孩子四處覓食。若與牠們「狹路相逢」,最好還是平靜以對,讓其自動離開,不要加害牠們。畢竟這塊土地,本來就是牠們的家園。, u0 t3 J0 Y- f7 A9 O
- s& M8 f6 c9 i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 浣熊升格「寵物」 登堂入室
6 Z4 q) t; O2 r  s

65

主題

6

好友

3549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1230
在線時間
671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3-3-10 16:18:1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ingoma 於 2013-3-10 16:28 編輯 % [% T' y* y! c' N& x/ Z; A% y/ `

! x" d$ @& g- h6 V% O& k牠們可能攜帶狂犬病, 所以, 自家寵物一定要施打狂犬疫苗
  ~  B% t2 ^8 `4 v* P+ Z! B
  }4 e3 Q3 l4 w$ b.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 ... %BA--?instance=ddd2
% V0 P% L1 S$ z" b  f* ]& @0 J! H6 h: h  i* q( o* t
& o7 W& w+ G3 m7 ~( k4 d8 _
《美國現象》 大驚小怪掛急診?2 }. h3 _# W8 G  u- ~5 M0 n
文、圖/葉震曉# N& D( x( s9 v+ W  e' g
February 17, 2013
1 \& u, C$ v) E# X我住院了,被折騰得夠嗆!此事還得從我家那調皮好動、人見人愛的小狗Mavie說起。3 N+ W% C# v: c. l2 N

) J  B: w0 Y) w2 `' T那天早上,Mavie撒野,當我用「家法」伺候時,牠惱怒地咬我的手,準確地說是牠的一顆牙齒劃破我右手無名指的表皮,幾乎沒流什麼血,我用酒精棉擦了一下,貼上Band-Aid,也就不當回事。# Z5 u7 _4 c8 U

0 ?9 p* N. \* w2 I' e5 v中午和好友YK. J夫婦及他妹妹相聚,自有一番高興,吃飯、喝咖啡,分手時太座說Mavie兩年沒打狂犬病疫苗了,叮囑我一定要讓醫生看一下。開始我無所謂,她一再堅持,加之家庭醫生Kent的診所就在附近,權當飯後散步助消化,就去看看了。Kent一看,立馬就開轉診單,要我快去皇后醫院看急診。: K) {, I. s* A; ^2 O' g2 A# V2 D
2 J: P: L- U" z& R4 W4 ?
趕到醫院剛好下午三點。急診接待處的小姐很快從電腦調出我的檔案,印了一份文件並在我手腕扣上識別標誌,就囑我去候診室。: r& W7 F  k9 J$ Y% V
2 A$ H9 V" A9 k9 O+ T
候診室人很多,但真正看病的僅十幾人,一位女獄警把手扭傷了,陪同她的同事就來了三名,個個帶著槍,穿著與警察一樣的制服,但標誌是「Correction Department of New York」,類似「懲教所」。我第一次發現美國還有這樣一個感覺上很人性化的感化改造罪人的部門,又長了見識。+ X8 D0 r: }' @! C9 L7 H9 D5 J* n( ]

& E7 R# K6 ~5 j8 t在候診室,我主動起身,讓一對非洲裔夫婦坐在一起,他們很感激,就聊了起來。當他們得知我是被自家沒種疫苗的愛犬咬的,馬上關照千萬不能實說,不然醫院會向警局報告,把狗帶走,弄不好會處以安樂死!狗在美國如生活在天堂,但攻擊人的狗就不是這麼回事了,記得我在長島郵局工作時,有一隻站起來比人還高的惡狗咬傷了另一隻狗,別人報警後,惡狗即被警察處於安樂死。此時,我心中有了計較。但仍要苦等。美國醫院的急診室我不陌生。據說只有當你挨了槍彈,而且是被打在要害部位,他們才會「急」起來。
% I: ?( I: N  @) w1 ]1 ?
- W0 l  _8 s& J, o) q% B4 i8 d  z2001年我做常規前列腺切片檢查不幸被感染,體溫飆到40度,太太和為我做切片的醫生叫的兩部救護車同時到家把我送到醫院,結果被躺上推車在走道被擱了兩個多小時,凍得問診時我連嘴都張不開!1998年冬至,我在American Auto Accessories公司上班,肝區穾然劇烈疼痛,老闆叫來救護車把我送到醫院,我還是在「急診室」的推車上,也是在走道整整躺了六個小時,結果凍得連肝痛也感覺不到了,乾脆穿好衣服回家,不急也不診了。% {' y  P9 d# n4 Q. l+ y0 u

' m/ c  E8 I* o. t' D6 X在美國去過「急診室」的人,尤其像我,連這次已去過5次,都會知道:凡是不會在半小時內死掉的,都無法享受「急診」待遇!想到在車站、機場、銀行、碼頭,凡是要排隊的地方,美國人都能從容應對,從不猴急、浮躁,更不要說插隊之類,那一定都是從娘肚裡開始在醫院的「急診室」被「修養」出來的。由此也想到,若把我的大陸同胞統統送來美國醫院的急診室過一遍,修養保證飆升,根本用不到搞了幾十年都不見成效的「五講四美」那一套!' T7 ?* P  I% O8 b2 C3 `0 T
- {0 b! i5 i' L" ~& w# z
一個半小時過去了,廣播喚我的名字,叫我到「Triage」的房間去,被問了一大堆問題,正慶幸今天等的時間不多,卻又被關照繼續回候診室等待下一次廣播應召。再坐下來後請教別人,方知「Triage」是指「把病人按輕重緩急鑒別分類」的地方。天哪!在急診室等了一個半鐘頭才剛剛被「分類」,真的要「急」煞我也!
, l% @2 q0 A6 ?4 H1 J) X2 f9 F5 W# Q$ R
又一個半小時過去了,廣播又叫我了,這次被召去的是「Register Room」,翻成中文應是「掛號室」,同時進去的五位都是己相互看了近三個鐘頭的熟面孔了。坐在Register Room的小候診室裡繼續等!
/ i! P2 q' N$ N& ?3 U. Z) D6 c6 q
再一小時十五分鐘,我終於躺上了急診室的一張臨時床位,至此我才想到我僅僅是因手指上被我那可愛的Mavie的牙齒刮出的一道淺淺、細細、頭尾有兩個芝麻大的出血點的劃痕而來到此地,處理起來最多就是上點藥、打一針,不會再讓我等太久。然而,萬萬想不到的是:真正的折騰才剛開始!2 U" T4 ~) y! G% E. A

1 w# E+ [, V1 I# f( N, p我在這張臨時的病床上整整躺了四個小時,先是一位女護士一邊記錄一邊問我家裡養不養狗?是不是被自家的狗咬傷?我說不是,是遛狗時碰到別人一條與我家同種類的狗,去摸牠時被咬的。
9 l" q0 e( ?, B: Q% p% y3 B% v1 t* p" @- \: l; l
不久,又有一位男護士也拿了本子過來問話。非常詳細,包括什麼時間,在哪條街上的哪一段被咬?狗的大小,多長多高,何品種何毛色?以前遛狗時是否見過?狗的主人是否認識?不認識是否記得長什麼樣?我統統亂編或說不知道。最後問為什麼被咬後不問狗主人是否種過疫苗?何時種?在何處種?我乾脆說當時沒感覺被咬到,我是遛出兩條街為自已的狗撿大便時發現手指上有血才知道被咬了,見問不出一個頭緒,案訊如此結束,醫療由此開始:9 ]9 ^1 D4 J& b7 P) Q, z1 D1 k
+ B! L! `1 W5 J6 f1 `
在急診室的這段時間內,我左、右肩頭各打了兩針,屁股挨了一針。注的藥水很多,因此很痛,其中左肩有一針打的時候護士就說整條手肩會感到脹痛,得兩天才會消退。另外,受「傷」的右手無名指貼著骨頭從上到下,兩側一共打了六針,當時主治醫生還拍了照片以作第二天的對照。那種痛使我在額頭滲汗的同時想起了被日寇用竹籤穿入手指的抗日女英雄趙一曼…5 g* {) y% c0 \! D+ o4 {

5 G1 U- E" F; ~" Y與這11針相比,再打的兩瓶點滴則感到是一種抓癢般的「享受」了。3 d9 u9 r9 H6 v5 x+ h
  J- M/ |. B2 s- M9 d
除了打針,這段時間內我還被戳了一次手指、抽了兩管大血,量了兩次血壓和體溫,一次心電圖,一次尿檢,還被抬上推車像重傷患般地送到X光室對僅僅劃破一點點表皮的手指拍了0度、45度和90度三張X光片,真弄得我哭笑不得!9 W6 j% u6 ~2 `

  g" S6 d, H+ J. [% p3 |$ ~晚上10時10分,太太冒雨提了我愛吃的餛飩來看我,讓我在皮肉受苦的同時,心靈和腸胃終於得到安慰。
  V* b  c( j( S* m% }3 h3 a6 A
7 U1 \! I# `3 H% b% |4 o4 [% J+ h" f11時太座離開不久,我被轉移至正規病房,到次日中午11時,12小時內又被戳了兩次手指、抽一次血、量五次血壓和體溫、又點滴了一次防狂犬病的藥和為防止此藥傷及腎臟又加的12小時不間斷計2000cc清洗和保護腎臟的點滴!
$ K) O) j7 A8 V0 m1 o$ V6 K
* @3 C/ D- _: v- m/ R臨出院時我問一名大夫,如此小小的刮傷為何要如此大驚小怪,興師作眾。她告訴我一切都是為了「萬一」,因被不明是否打了疫苗的狗咬到,萬一有染,則後果不堪設想,其潛伏期可達30年,而這30年內隨時可能發病致死。她就碰到過被咬時認為無礙,未作處理,結果早僅三個月,長致18年發病死亡的案例,故寧可作「有染推斷」,該走的程序還是得走,最佳的處理時段是被咬後的24小時之內,越快越好!' u2 M7 S4 f8 \

! w2 v% A8 e* L  l2 P; [她安慰說,我的情況看起來不太嚴重,一般情況出院後每隔兩天還得回醫院打針,再打4、5次!正因為我的情況不嚴重,驗血結果請感染科的專家鑒定後認為可改用服藥,連服七天,七天之內讓家庭醫生檢查兩次。若手指皮膚變色、發脹或體溫升高則趕緊再回醫院!
/ y. m8 r$ i; t9 b; H, N2 r+ `$ J7 W
) s; F( {4 g+ _4 Q: E狂犬病、30年、要死人!不由倒吸一口冷氣!+ _% V9 L8 }  k, B4 V$ R. T: x
2 y) L% F+ L. E3 J1 Z2 ?7 @
得好好感謝好友YK. J!沒有他來看我,昨天我就不會出門,得好好感謝太座,不是她再三堅持,我出來了也不會去看醫生!0 h. f# s9 }! I5 K/ B6 r& p) R

$ f9 R# D& ~+ _5 o0 t得好好感謝在候診室遇到的那對黑人夫婦,沒有他們的關照,我家的Mavie此刻可能已被警員帶走,再被「安樂」, 那我倆此刻一定都會因心臟病發作而被救護車送進急診室。尤其是太座,甚至可能因此而患上相思病、憂鬱症!
* ?) d; d& {. P, C; F) G
# u5 L" N: K2 ?( D7 T& @一切都得好好感謝佛陀和菩薩,是佛陀和菩薩的保佑,下面趕緊得做的就是帶Mavie去打預防針,不能再犯糊塗了!
! {5 ^: u3 K2 f+ |- N
  L/ l5 v& x0 C4 b& T* X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美國現象》 大驚小怪掛急診
6 j. v4 ^7 Z: B1 E7 @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