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賺1000萬的投資練習/熟能生「財」 穩定獲利的私房術
3 Q+ o0 d3 h9 g m! `" j4 k
5 f& `+ g5 C6 U' d ' @' l+ g2 f* n7 l6 i6 _ }
【文/周岐原、歐陽善玲】" T+ q+ Q6 P7 w! w: M ?0 S9 B! u
u5 o) M1 n6 z6 Z; h
前言 w1 |8 p0 r6 D& ?! p
2 F ^7 P( H0 Q" X" n3 M7 B0 w# s: \你是否曾嘗試,對自己的投資理財勤加練習?其實,從儲蓄、投資到停損,每一種財務決策都需要練習。今天就開始練習投資理財,讓你不僅做到熟能生巧,還達到熟能生「財」!' M" |6 d8 z1 g
, a- k( T' d, ~1 J3 i) g; Q+ X y3 g" n% S0 y9 E# `5 Z
這是一場史上最長的決賽,坐滿一萬五千名觀眾的球場內,不時傳來陣陣驚歎。耗費五小時又五十三分鐘後,喬克維奇(Novak Djokovic)終於打敗納達爾(Rafael Nadal),拿下今年度澳洲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冠軍。比賽結束時,已經接近凌晨兩點。喬克維奇和納達爾球風不同,然而這兩位巨星有一項共同特色,就是他們各自有嚴謹的練習習慣。
& k' s/ G( }' N9 w$ y0 F, l4 |4 B- B- n1 X
4 Q6 v- V/ l r+ e9 z6 W+ `) [' M知而不行
0 f/ B# y8 c2 Z半數民眾缺乏投資練習習慣
- F2 H# Q; |3 H' F) |) `0 Y6 Z& v
$ O i1 \: S! U% S) T* W4 S" D4 G' O( E
! t, @& g7 {1 e% @; Y! z0 |「身為網球選手,你每天就是得拚命訓練,」喬克維奇曾在一場記者會中,分享自己的心得:「這樣你才有把握,自己也許可以參與重要比賽,甚至站在決賽場上。」) s# a% L. E P0 A
' k+ ?! D- g/ i: R x
/ Z8 { p" h2 s# W' P頂尖球員所說的「拚命」,究竟達到什麼程度?納達爾的回答更具體。他回答球迷提問時說:「這(練習時間)得依賽程而定。球季前,我每天練習七、八個小時;開賽後,如果當天沒有比賽,練習時間就加倍。」喬克維奇和納達爾,分別排名男子網壇世界第一和第二,從他們的話不難了解,練習,和成功有關。3 u2 g9 D* k. `3 d# }$ z) g
- R% Q+ l$ W0 @0 Z* }: L# i, w" m( D9 f1 B
其實,練習更和財富有關。今年澳洲公開賽的冠軍可獨得二三○萬澳幣(約七三一六萬新台幣),是歷年來最高的獎金。連同這筆錢落袋,二十四歲的喬克維奇入行以來,已獲得三五二五萬美元職業獎金(約十.四九億新台幣);至於二十五歲的納達爾,職業獎金更達四三八二萬美元(約十三.○四億新台幣)。可見持續、專注地練習專業,有助於增加財富。
. b! N0 P$ B/ Z& i# F
: F% B2 b0 k' `6 r7 W. l- `; k6 u0 k [
4 ?, s0 b& b7 U) M% C5 @& `+ }0 X( g- U熟能生巧,練習可以提升專業,但若將練習用在投資理財行為上,是否可達到類似成效,熟能生「財」?從《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進行的「投資理財練習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有趣的結果。4 D) L: p7 L" {* V
7 G0 Q5 Y+ |4 p4 G7 k% M1 K# L- k4 r6 K- t4 t
在這份接近三千人次的問卷裡,超過九七%受訪者肯定,培養投資理財的練習習慣,確實有助於改善理財技巧,進而提升家庭的資產水準。顯見無論資產多寡,民眾普遍認同,投資理財是一種可以改善的行為。
3 J* v# k( F& q1 R/ _& ]
. U. `& J" \/ Y6 L& \7 U. ~' Z/ ]' r0 {& S% Z
但是,被進一步問到目前執行情況,卻有二○%受訪者指出,投資理財習慣是最近一年內才開始執行;另外,也有二九%受訪者坦承,並未養成任何投資理財習慣。( j) p/ a8 V6 E2 x
]$ h+ H# ?. J% a
d/ i, h4 V( ^. l1 s2 c8 i從調查結果來看,對於練習改善投資理財的效果,有接近半數民眾,明顯處於「知而不行」、缺乏練習的狀態。換句話說,理財觀念一百分,執行力卻只有五十分的民眾,比例接近一半!
8 x7 z. v* ?, K5 u5 C' a9 ?/ j. q7 \( C, ~8 F! X
/ e* _. y2 K7 S9 }6 D; J; A
「投資、理財都需要練習,即使記帳也是一種練習,只要長久執行,數字感就跑出來了。」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說。他強調,初期的投資損益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透過練習操作,投資人可以了解自身的風險承受度,避免不知情下承擔過大的投資風險,也避免錯誤決策。
X0 `# N U4 x- {
) i$ c" L& H2 I9 v& m7 \: c/ G O7 N6 r0 g, X
追高殺低- H' V9 b x% p- Z; ?
投資人群聚效應難以改變3 k2 f9 j3 @+ i! ]: p) W
; D* ]5 j; {' _) c" T1 R5 J2 k
& k' Z! G8 a, z; Q0 N
單憑衝動與直覺投資理財,可能造成的後果,在黃先生身上顯露無遺。春節期間,和好久不見的同學聚會,在眾人分享新年投資計畫時,惟獨他沉默不語。「老實說,我的錢都套在基金了,就算看到便宜的好標的,我也沒錢買進」,黃先生終於說出實情。對將滿四十歲、育有二子的他而言,無論是加碼攤平,或忍痛停損,似乎都不是最穩當的解決之道,進退兩難的感覺,實在難受。
' o. @9 g2 l) ]9 U; V' ?) G2 v ^
* {4 X% u+ _( m( M- @; f原來,平時沒有研究投資習慣的黃先生,因為眼見股市熱絡,將可用資金全數投入,買進不少台股基金。直到去年台股重挫、跌破七千點,他收到對帳單才猛然發現,自己原來全買在指數高點。如果及時「止血」,或許不至於嚴重套牢,但時間一久,黃先生漸漸懶於理會這筆投資,被問及處理方式時,他的答案令人擔心:「再看看吧,也不知道何時解套,乾脆先不管。」
, Y( |; P; m& O7 E# Z+ H2 o2 _3 t7 d, u* q) [2 {2 R
% m; }2 q; x. y# V/ ~ P, |& g& h8 u
讓黃先生備感困擾的第一個原因,是盲目跟隨熱潮。再者,沒有做好資產配置與停損也是主因。投資人如果持續練習、努力避開這兩個陷阱,肯定能讓財富更上一層樓。
; x8 h0 i8 ?: [5 g$ f& u7 a! r$ |: v. ~$ f( b' W$ p
# Y9 u. @ Q1 Y早在上個世紀,被稱為「資本主義救星」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就曾觀察,認為個人經常有模仿群體選擇的「羊群效應」;《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也在《穩健理財十守則》書中提到,「和群眾在一起,人們往往覺得比較安全」。到了後金融海嘯時代,這種特徵依然存在,類似黃先生的案例從未絕跡。
4 i& [; r$ Y+ x% R# e
+ D7 `% w5 y7 g* Z$ G7 j0 a) \2 E8 J [1 m" q. r9 y" A
「結果和我過去的經驗並無差異,投資人還是追高殺低。」從事理財顧問多年的安睿證券投顧總經理劉凱平就分析。那麼,投資人該怎麼強化心理、突破這種陷阱?墨基爾的建議簡單又直接:「別理會股市的傳統智慧和一窩蜂的群眾行為,他們通常是錯的。」
: e' {( W9 A( {& l
; y _% i8 F% F8 C
1 ^: b" Z3 ~) N9 Q$ U; J此外,黃先生缺乏停損觀念,也是造成當前窘境的主因。香港知名股市作家曹仁超曾在著作《論勢》中形容,散戶面對抉擇時,有九成以上表現得畏畏縮縮,寧願逃避危險也不做決定。檢視調查結果,同樣可以印證這個現象:無法在關鍵時做出決策的投資人,並不是只有黃先生一個人。越缺乏投資理財練習的受訪者,越無法落實停損!
j! l" ~, V$ K- ~; L. U' ]" O M- P5 B- J: ]& Y
3 U* z; X- [$ o& L! a# _! n3 a( X
觀念錯誤
8 e% M! S0 M+ d! A7 n% S/ @$ s多數做不到確實停損
2 Q, G" m" \* v1 S! F# t* j9 L' w
/ t/ k. W/ `/ v
4 X5 S j& r& ?2 v3 L《今周刊》發現,能夠確實停損者,在所有受訪者當中只占四八.六%;如果再將受訪者依不同習慣劃分,無理財習慣的民眾,高達八六.五%無法停損!但將受訪者依照可投資、可儲蓄收入劃為五等分,能夠停損的比例,卻與收入成正相關。兩者的對比,或許正是造成窮與富落差的真正原因。! `7 Q1 x2 s* L# L) X
" o7 X9 s: D) }+ K( [5 l; v5 D2 b' X; ]
: U9 k0 p4 O/ x
「其實,投資理財一點也不複雜,源頭就是收支必須產生結餘,接下來才能談理財。」劉凱平語重心長地說。他的沉重很有道理,因為問卷結果中最令我們意外的現象,是入不敷出的人遠超過預期!
& M3 p3 ]% O. f. U0 s4 C
4 c: g* O) n7 n( j
" y' K, z$ l, M# f2 Q) x* y數據顯示,有近三五%受訪者無法持續收支平衡,更有超過一成受訪者,帳面上始終是入不敷出。這代表,對接近五成受訪者而言,連固定儲蓄都不容易做到,想要利用儲蓄進一步進行投資、理財,可能性自然更渺茫。
3 s9 @! ]$ r c# y0 B s9 R8 o/ A8 c% G: F
4 R0 l0 I4 Y! \1 U. [* C& h; f造成入不敷出的主因,可能是開銷過高,必須降低物欲;也有可能是收入不足,要量入為出.無論是哪一種因素,Alice的理財練習經驗都具有參考價值。6 b: Y, p& x" a% S( w) W
7 a9 Y8 z, Q* n9 j% L! T" b* j
) L& I M. p r& z3 t! O* ~6 |! zAlice年幼時,家裡經營鐘錶店,由於父母從不吝惜為孩子花錢,例如購買昂貴的家庭電影院設備,在她印象中,家裡似乎從來不缺錢。直到父親投資的工廠倒閉,家庭經濟陷入困境,Alice才驚覺自己的富足,全來自父親勤儉的支持。
8 O# \' q& R3 [9 v
7 v$ ?0 W* j2 i% p/ t2 D2 @8 d! h( p9 w2 e
勤於記帳 粉領族修補財務漏洞
' R, v# }) i _' W# n
3 n# M1 Y7 \% [# _+ h1 H: v9 ?
; x3 J6 v) e0 B& S* J6 l0 n( t1 A! C「父親是十分節儉的人,從小見他每天記帳,日後我也培養出記帳習慣。」Alice這個維持多年的習慣,為她抓出了不少隱形的財務漏洞。
1 H/ u2 e6 b4 w0 O- O
" {1 Y6 Y' X! @$ _; g5 [& n1 N6 z, a2 G/ N" c
例如踏入社會後,最初Alice是擔任駐唱歌手,這份工作月收入甚豐,有時甚至逼近十萬元,對一位二十出頭的女孩而言,如果沒有規律記帳,很可能因為不清楚花費流向,讓資產在不知不覺中流失 《今周刊》
7 c, n3 ^% ?(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