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老工業區 變身綠能與智慧創新區
( k$ c+ Y8 Q" f i
0 I' g, f4 b$ ]5 u/ K# V+ f! |6 ]& j: T- K
: o& N7 \8 b) m# X
# ]$ O9 @0 m6 {( [4 q: y+ h+ |8 {# s
作者:林讓均】
0 L) T5 D" ^! G/ L. q+ a6 P5 i* u. j$ K! t% n: ~# E
7 ]" w5 l2 x& T3 y( w: Y' k
西班牙巴塞隆納市Catalonia沿海,一塊名為Poblenou的舊工業區,100多年來因當地的工業盛況而曾被喻為「西班牙的曼徹斯特」,四處林立、時刻冒著煙的大煙囪催動了巴塞隆納的經濟發展。但這個占地近200公頃、巴塞隆納最大的工業區,卻在產業凋敝後,20世紀末期一度歸於沉寂。 - g8 k6 y& o2 a7 P4 t5 [
3 c. j0 E( x# |2 w6 P P: `十年前,巴塞隆納市政府啟動了「22Barcelona」的都更計畫,讓Poblenou區搖身一變成為歐洲舊城區轉型的典範,也是西班牙數位創新密度最高的熱區。這個老工業區的復活之路,始自2000年。當時,巴塞隆納市政府成立一家名為「22巴塞隆納」的專責公司,計畫讓此區成為全球科技產業聚落,同時擘建七大創新園區,朝向多元創新、新舊融合的複合城市發展,抹除以往強烈的工業性格。
e3 |8 \- ^% j1 s+ {+ P- b2 F h: L! b& I7 B2 l Q F! t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林欽榮指出,22巴塞隆納之所以能夠順利轉型,市政府的整合角色至為關鍵,不僅帶頭設立非營利的開發公司,並且有效出借土地來扶植小型創新企業,形成了智慧群聚效應。 . m& A% W) E l( F
* [9 d4 E! Y4 o( [0 o4 h/ c2 \轉科技智慧,都市實驗室啟動
& K+ O5 n7 N& H) Y7 W1 m7 y3 C Z2 g3 K7 T
22巴塞隆納的都更方向與精神,就藏在名字中。「22代表『工業區』的地目編號,而則是數位智慧的意思,加起來正表示巴塞隆納從舊時代的工業區,轉型科技智慧園區呀!」在該區設計、起造一棟媒體育成中心「MEDIA-TIC」的當地建築師安瑞克(Enric Ruiz-Geli)說。
/ F# N# ~$ ?; h/ ?0 \+ ]
' @- g; W) r' M; C" g/ _' R* u' k安瑞克表示,近代的巴塞隆納歷經三次建築地景的創新。前兩次分別是因為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2004年的全球文化論壇。地點介於奧運村、論壇區中間的22@巴塞隆納區,正代表巴塞隆納的第三次創新,「而此次創新的意義,則在於結合 Smart(智慧)與Green(綠能)!」 8 P3 B9 o3 _% R1 z
) N+ ?; ~) {7 R9 e( |首先,22區以環保綠能、科技智能的嶄新思惟來全面更新「都市服務系統」,例如廣設智能電表、微型電網、公共自行車系統、太陽能電力裝置、地區冷暖空調系統等基礎建設。22區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可以A地借車、B地還車,目前分攤約15%~20%的公共運輸量。
* {9 L+ d1 i3 b* ?9 v; g- p. p
( @5 ^ l* i+ y2 ?, k+ J「全球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s Global)執行長海塞梅爾(Sascha Haselmayer),與巴塞隆納市政府在22區創立了Urban Lab(都市實驗室),七年來協助該區試驗各種智慧生活提案,例如車位偵測系統。
' j. H7 ]9 A/ J
+ c% }# S6 V$ z) A$ ]. {# v2 M# f除了鼓勵市民參與城市創新,巴塞隆納市政府也有一個「著陸計畫」,在22區闢出「創業區」積極育成人才、企業。創業區中就有七大園區,分屬資通訊、媒體、生物科技、大學、企業、科技與大學等領域。的確,22區已經是西班牙匯集媒體、科技各種創新人才的知識型聚落,創造出不污染的全新產業。
/ m2 B' N& N& I+ e- e: g1 ]# e# W, E& c
儘管還保留若干工業遺址,但現在22區隨處看得到綠地、福利住宅與公共運輸系統,並有大學城、當代藝術館,而飯店、購物中心等服務業也紛紛進駐。成為新世代商業、運輸中心的22區,近年房地產行情往往站上巴塞隆納的頂峰。 ) z2 T4 ?; ?; F
, K' m" e7 `3 o/ v
在全球城區改造、都市更新的風潮中,巴塞隆納的22巴塞隆納區實踐出另種Old Is New(舊即是新)的新價值,值得台灣各界前往取經。 # f" ] g! e/ @; B' n6 R
3 k' z' P- E F o+ D
MEDIA-TIC:一棟環保、科技 又經濟的綠建築
+ W7 X R6 V! g1 }; H3 n R4 X* f3 K! g }
今年才剛落成、名為MEDIA-TIC的九層樓鋼骨建物,是巴塞隆納這城市中最被認可的綠建築,去年剛拿到美國綠建築協會LEED金獎肯定。MEDIA-TIC做為22區中的媒體育成中心,與區內的媒體科技大學合作育成人才。號稱整棟建物可以降低75%的排碳量,MEDIA-TIC是怎麼辦到的呢?首先,該建物利用區域性冷卻系統,引用三公里外的海水,送入建築物地板埋藏的迴圈中,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可降低25%的碳排放。 ; g0 t: }, P" h1 D- X
a8 O+ s: z3 {9 D) r: t
而這棟被媒體形容是會呼吸的建築,外型古怪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有三面外牆搭著綠白色、塗有鐵弗龍的布幕,並運用ETFE材質,讓這些特殊布幕,能夠過濾紫外線,透光度達到95%,且能阻擋80%的熱度。靠著這種可調節光線、熱度的外牆布幕,可再減40%碳排放。走進室內,設計MEDIA-TIC的建築師安瑞克指著四周,表示建物中裝滿了感測器,哪裡有人、哪裡夠暗,哪裡才亮燈。
$ W: L1 s# m8 N! D7 M
1 Z) {+ `/ R6 U/ `* o% W況且,這棟建築裡外塗了螢光綠,天黑時可以發出自然螢光,所以光是照明巧思,就能少10%碳排放。「自然螢光的靈感來自水母,我們盡量向大自然學習!」安瑞克說,有些外牆布幕還藏有感測器,可以在中間充灌垂直式雲霧,用來隔熱檔光,而這當然是向雲借鏡。
$ I8 q0 I* J/ b( [: T1 ]' L" X! p( v! u: A0 m5 F' C4 x" u
安瑞克說,這棟兩萬平方公尺的建物,造價2400萬歐元,每平方公尺也不過1200歐元(約一坪新台幣16.2萬元),其實跟一般房子的造價差不多!7 n7 z, f) E: u0 B6 R/ n
9 @5 T1 ~6 I; t# O- O5 C
! f1 R- l( ?/ m2 B" }& o, ^" ]' w, l5 o. B( q3 ]* l. W
歐洲老城 用綠做都更/ S# Z) h: S0 j6 v9 x& R
) o1 r: \1 D) M1 h% O+ X2 b4 R9 R e- g
g$ i) F! O' H( D, F, \7 L4 `! q& f" y2 C4 p3 R: T
& U1 A1 m2 M% d4 X# K% U8 z
【作者:林讓均】
$ J; ?+ M: K8 ?2 u" T% R$ u$ w7 z2 Z# _5 o
$ s* `: p( K+ p3 ^, d+ w
今年3月,歐盟提出「歐盟2020」(Europe 2020)計畫!揭示未來十年歐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策略,確立以後的經濟成長將是智能(smart)、永續(sustainable)且具包容力的(inclusive)。 0 ]4 t' j5 _, G* I
3 H# y/ V8 {% {其中,最具體的許諾之一,就是歐盟27個國家將比照1990年的基礎,2020年前減少20%的排碳量。而占全球排碳量21%、能耗量達40%的建築物,當然被列在「綠化」優先名單中。但怎麼綠化,才能避免見樹不見林?老城密集的歐盟國家,選擇透過大規模的城區改造與都市更新,同步示範綠建築規格,並促使產業轉型。 6 O+ t6 w0 g, p' s/ P7 N7 K+ h" }6 S
2 a/ [( D8 b6 K2 z
今年6月底,《遠見》與遠雄建設、交大建築研究團隊、工研院與資策會等單位走訪歐洲五個國家,包括英國、荷蘭、德國、瑞士與西班牙,見證若干歐洲老城區的變臉工程。 3 S7 M+ X4 ?% y, }
. o/ [. r4 b9 J5 H- z. s0 f k& y不論走到哪裡、不論如何改造,綠能與智能始終是兩大關鍵字。想參考歐洲建築的綠色智能,得先瞭解他們「被動」(passive)的智慧。 走進瑞士最大的購物中心Sihlcity,除了驚豔於園區中已被改造成文創餐廳的造紙廠遺跡,消費者一定還會對他們的空調原理大感驚奇。 # c) W. G+ E2 k) Q+ j7 f) Z
1 F! S. `$ t, p8 o5 D
原來,坐落於阿爾卑斯山腳下的Sihlcity抽取當地特有、長年維持14℃的溫泉地下水來調節建築物溫度,冬天供暖、夏天則降溫,不再需要太多電力進行外加式的加溫與製冷。這河水的一進一出之間,就幫Sihlcity省下近三成能源。
2 l0 P% R, \! i3 p% \: `4 n' {0 V2 n: n0 D- T# `
往北走到英國,全球最大生態社區BedZED的房子甚至沒有冷氣、壁爐,全靠屋頂風帽與空間設計來帶動冷熱循環,使房子在不額外使用能源的情況下冬暖夏涼。
5 X# M. j3 L) b7 \, I S
9 N' H* G/ G8 u. V6 P) j被動建築夯,生態城三意涵 ! }# N5 l/ v- l2 M/ Z5 T# J
5 B5 I1 ` V G, {3 I6 z
這一棟棟「被動屋」概念的綠建築,是推動環保的先遣部隊,但歐盟的企圖心不僅於此。「歐盟國家早展開以『生態城市』(eco-city)為主題的城市實驗!」前營建署長、現為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副教授林欽榮說,2002~2005年歐盟就發起一個基金,從北歐的芬蘭到南歐的西班牙,跨緯度來支持生態城市的發展,「綠建築只是一個開始,而後會逐步擴展到社區,乃至於整個城市!」
5 d/ i+ ]8 e4 W! I( {8 Z' R, j, H& g8 [- T: K; d' S1 E
之所以以「城市」為單位,是因為21世紀是「都市的世紀」,聯合國指出,到了2050年全球將有高達75%的都市人口,屆時將面臨嚴重的資源短缺。「在這股不可逆的潮流下,只能透過都市更新來因應環境變遷,而歐洲絕對稱得上全球都更典範!」
5 d/ ^. B6 J1 ?
/ a) J8 T$ G; v) i+ ^6 }2 X6 [- L林欽榮說,近十年歐盟以「生態城市」為核心概念的都更計畫,至少有三個意涵:首先,當然是為了因應環境變遷;第二是在城市的改造中,也得到社會正義與政經平衡;第三則是藉機發展新技術、創新產業。這三個意涵好像三個支柱一般,撐起城市更新、更大的格局。
: {7 j$ T- ?6 F2 G
0 r3 H* z1 N. n7 n8 P$ F3 |相較之下,此刻也瘋都市更新的台灣,談得更多的卻是容積獎勵、硬體升級與外觀拉皮,缺少區域整體的長期規劃。
9 d: n# L6 K* e+ K" M! |+ G5 L9 F. ?/ b
" a6 ]' Y, j5 t顧社會正義,都更列福利宅9 }/ m) A9 ]5 c) r
! y1 t; H J8 i6 _: \& J6 y9 j那麼,歐洲的都更案,到底長什麼樣子?先來看看皇家碼頭(Imperial Wharf),一座位於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北岸、占地32公頃的水岸住宅社區。這個建案所在地曾經是一個瓦斯廠區,參觀前,訪客得先繞過好幾個破舊廠房、油槽及煙囪,以前根本沒有人想來住。但此刻,罕見地在市區保留10英畝奢華綠地的此項建案,卻正以生態社區的樣貌翻轉原本舊工業區的蒼白調性。1 O! x& g$ S) B
: v5 M. G( O& k$ v! u+ v
「除了把工業荒地變住宅綠地,這個建案還富有社會意義!」負責該案的建築總監Graham Coule指出,近十年前,該區由市政府出面整合、變更地目,並委由建商開發為自由買賣的水岸住宅區,但條件是得保留50%的戶數做為平價公寓,讓一般人可用不同的優惠組合來買或租屋。
# [$ ^% t% O1 ]: ]. y {5 G* ]$ W6 F0 D: }
因此,儘管水岸對面那排豪宅的房價一坪超過新台幣293萬,但較低收入的人仍可以平凡價位,與富豪鄰居們一起進駐這個擁有水岸公園、酒吧、旅館與大學宿舍的複合型社區。提供30%~50%的平價住宅給中低收入戶或主要的營建工人,是歐洲都更案中常見的社福措施。 4 l0 q' G+ l8 |' A0 Z
7 e0 X( c; u$ D2 A「綠建築、高科技的環境基本上是比較貴的,但一旦提供福利住宅,弱勢族群就能參與、找到更多就業機會!」林欽榮說,這就是都市改造過程中的社會平衡。 / S7 z: k$ x# w7 f2 v
1 ~, \/ y( o9 R# {4 K" @5 }
產業轉型,老德國媒體港重生 , u8 u, b4 M ]* e# J
# ?. o1 H9 K+ y8 _
場景來到德國北萊茵州首府杜塞道夫(Dusseldorf)的媒體港(Media Port),這裡說的是百年老港重生的故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這裡本是專門載運鋼鐵、煤礦與工業物資的內陸轉運港,水路交通的頻繁造就了沿岸的繁華。但1960年代港口隨著工業沒落後,也開始了30年的產業轉型。
8 a3 t1 P* ~2 l4 _6 Z5 J$ N0 _: }9 ?
3 L/ W: [: X4 n$ `% D- X. k現在,站在杜塞道夫市府辦公大樓「城市之門」望向港灣,雖不復見當年熙來攘往的商船,媒體港也不再有內陸運輸功能,但引人懷舊的船桅、貨車軌道與倉庫等碼頭景觀,仍大致保存著。; W" n, b2 P$ t2 {0 R7 j) \; _9 w; t$ s: A
4 u; {7 i3 J! \$ C/ m' X8 `7 p) U% q. N: @ N
7 ?. Z5 g% R7 Y) T6 p5 _) K0 E8 ~4 I3 c
商辦大樓 變身綠色新魅力
1 ^* i$ l2 ^0 b* a6 P, a
- Y H S( V2 A. I f8 E! @ R8 j0 N7 K5 Q3 F
w: a1 I5 r' A3 q4 W
/ m( u t# V3 b1 n4 w$ s5 @. O
6 N9 O' X' X& h) I' H5 F$ J `
【作者:林讓均】) p, a9 O7 s8 F; R3 A( s
' ]- e$ i4 Y2 k1 H* F' ~( m; w- @: y8 g! }" G' A
你每天上班的大樓,夠節能減碳嗎?反正帳單公司付,大樓的能耗與排碳量往往被輕忽。世界著名的百年企業西門子,近年來致力於節能減碳的技術研發,其樓宇科技事業部指出,在所有種類的建築物中,其實辦公大樓最該節能減碳、努力空間也最大,「全球辦公樓宇至少還能節省52%的能源!」換句話說,大部分的商辦大樓白白浪費了一半以上的能源,卻不自知!
) {) v+ S2 @8 i5 }, b' |3 r8 e* S9 E: R' r3 B6 \$ J1 U: d
不過,許多歐洲企業響應歐盟在2020年前削減20%排碳量的目標,另一方面要節能省「錢」,已紛紛翻新辦公大樓。 [# B ~1 c8 N6 w6 H5 [3 }/ k. ?
5 J; c& F' Z6 E1. 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總部 - |! }5 r& f% C* y9 ^
◎綠點子:通風井+中央空調.機翼外型建築.雙層立面玻璃 * A6 x' w4 X9 a+ I0 L2 a- t
* i! I9 c- c3 T' q5 k: T( n總部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曾經在二次大戰後肩負振興德國經濟的責任,近年則推出優惠利率積極扶植再生能源產業。1960年代興建的幾棟辦公大樓,就在近年開始以「綠建築」規格翻新。其中一棟位於建築群西側、今年4月才剛完成翻新的15層挑高大樓,擁有機翼狀的流線造型,一旁還有個法蘭克福植物園。
/ w9 B0 _' q6 ]
* a8 ^- a; A: h2 r' m M繽紛亮眼的西大樓,其實「綠」在骨子裡。由於窗戶採雙層立面玻璃,因此只要開窗就能在周邊形成冷熱循環,雙層玻璃間的溫度通常維持在10℃~25℃。西南向的風可以順著機翼形大樓往東北方吹,形成一個壓力環,透過雙層玻璃帶動每層樓的氣流循環。 ; e* R( G6 g- h( y1 r9 u, E
' {- i5 y8 j) T) E0 o
KFW專案經理Axel Hinterthan指出,一旦裝設在雙層玻璃間的感測器偵測到冬天低於10℃、夏天高於25℃,中央空調就會被打開。由位於植物園旁的通風井吸入新鮮空氣,通過位於地下室的空調盤管、熱交換機,或加熱、或製冷之後,再送到貫穿大樓的通風井中,將處理過後的冷熱氣體送進各樓層地板,以進行空調。# {1 q0 ?8 V2 ?3 L3 I$ w
- k* x5 }- f- q中央空調的整套動力系統由太陽能驅動。如果這樣還不夠力,才會輪到傳統的鍋爐、冷氣系統上場,而埋藏在各樓板間的水管也會有熱、冷水流動,以調整室內溫度。這棟比一般辦公大樓節能50%以上的綠建築,擁有4萬平方公尺的基地,卻只蓋了2萬70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建蔽率只約70%,保留30%綠地,讓綠地上的活氧確保大樓空調品質。 , T* J' M b$ ?5 K# T
{: G6 P8 n; F# D6 P4 C: K2. 德國郵政DHL總部
: w$ X% g. p: q' f2 A! C, U8 T, p◎綠點子:雙層立面玻璃.引萊茵河水做空調.樓板輻射冷熱系統
$ \3 q; k9 l' G9 B
* m; \% ~. }, a7 B g位於舊西德首都波昂(Bonn)的德國郵政DHL總部大樓,是一棟162.5公尺高、41層樓的透明鋼骨大樓,就座落在萊茵河西岸。 4 X7 m. v4 s+ v$ o- _+ D' L& _1 v9 s& u
- |& Y$ Q- \) K% p; a, E
知名建築師Helmut Jahn設計了此棟科技感十足的大樓,讓兩瓣月彎狀塔樓合抱為一體,並採用巨幅挑高六公尺的玻璃帷幕攏成外觀構面。每個使用者都能從電梯、空中花園或從辦公室中,飽覽萊茵河景與周圍蓊鬱綠野。
9 Z* c, T2 f9 T8 W" e G6 p( q, g- M0 M6 e
「玻璃」真的是這棟大樓最大的特色。除了大量引自然天光,降低照明需求,最重要的是,距離1.5公尺、防火材質的雙層立面玻璃之間,可帶動空氣冷熱替換,每九層樓是一個空氣垂直循環的單位。
& k) i0 a- c* [: _
I8 [: ]2 c* Y( ~) e關閉雙層玻璃的暖房效果,使得DHL大樓冬天時就好像是一支超大保溫瓶。「不過冬天一旦氣溫低於3℃,還是得使用額外的暖氣系統,」接著,DHL工管顧問Uwe Moog指指天花板與樓板,原來裡面藏了許多密密麻麻、迴紋針狀的管線,總長達210公里。 % j/ [! l/ o; d5 J( e+ J
; b; ^, \( v5 E3 C+ J# l6 H; B每層樓板的混擬土中都埋有管線,夏天可引100公尺外的萊茵河水,來幫大樓自然冷卻;冬天則藉著燒垃圾產生的熱能來補充熱水。這組樓板間的輻射冷熱水系統,可讓人類以最舒服的節奏,慢慢幫大樓調節溫度。 * S2 A+ ~" _+ V. o
1 Q' _! r2 a) k9 T" O0 ]% e- b5 \9 u引水入樓的綠點子,讓DHL大樓夏天自然涼,只有大老闆的辦公室與會議室需要額外加裝小型冷氣。儘管每平方公尺的單位造價達2000歐元(約合新台幣8.2萬元),但以雙層玻璃、樓板輻射冷熱系統為主的空調設計,能讓DHL大樓省下35%能源,深具長期經濟效益。" r( v( n+ O. p1 A
8 T; h! d- p" |9 r; C$ w1 U; Y
3. 英國Central Saint Giles
" j' }* t/ ^+ x◎綠點子:陶瓷外牆.綠色屋頂. 回收建材
9 }$ j$ V/ D5 B/ J3 m" I3 t/ A1 f4 g/ H( a, z
迥異於前兩者以「空調」為綠色商辦主題,位於英國倫敦西區的Central Saint Giles商辦大樓,主打特色則是摩登感十足的彩色陶板外牆,以及區域再造。
) l6 P( B0 r. q' s8 s
% I) T* m, O% w0 D7 o建在舊國防用地上、今年5月才剛完的Central Saint Giles,造價高達1.8億英鎊,不單單只是商辦用途,還肩負了區域再造的功能。因此,這個建案充滿複合性格,除了4萬5000平方公尺的商辦空間,整個樓區還含納將近110戶私人住宅,以及購物空間、餐館、咖啡廳等公共空間。1 v+ T7 ?% | u1 A# v" t+ O9 @
9 ~2 F; ` f! f$ w) ~有著地標氣勢的Central Saint Giles,不只翻轉土地利用,也為倫敦西區帶頭示範了最新的綠建築規格。從2001年起建開始,這建案就大量採用環保建材,其中最創新的永續建材,則莫過於有著大片紅色、綠色與橘色等鮮亮色彩的陶板外牆。這些中空陶板夏天可以隔熱、冬天保溫,毛細孔還有保濕特性,可有效節省空調耗能。
4 B& I* \" G. g! G( m' N
3 O( k/ C: Q" O2 v, q& _( \! ]6 s$ h% X
" `. ?& q2 D0 g& K9 [1 t u3 g
% w, Y8 G4 f' ~ i# F
& f0 l; ?# I9 F: `/ u
; M) G! K& x0 B2 }! G' ~遠見雜誌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