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83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494
- 活力
- 3782
- 金幣
- 17588
- 日誌
- 262
- 記錄
- 6
- 最後登入
- 2015-4-9
  
- 文章
- 2716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1-17 04:24 編輯
: K) `( b, ^$ ^+ F( A0 i, i# }* K# H, n, R0 z
1、華陀五禽戲經絡養身氣功. CD1& C9 [; `9 P4 j2 s1 R1 s8 X2 V
2 |7 A. \& m) V( I2、華陀五禽戲經絡養身氣功. CD2
6 V6 N/ {' ]6 g+ u! y8 w: S% e& T* _9 h7 I
3、健身气功 五禽戏8 [7 ^% q. Q" v3 Z$ O+ N/ c
/ L3 X7 n' y' e" Q& O
! Q2 @/ k( V" \7 L
華陀五禽戲功法特點
% ?1 t. m. B2 w( e/ k! ~
$ V F3 @) M- @# c9 c(一)安全易學,左右對稱8 H8 h3 d* {; ~6 ~" ]3 j: _
: P/ h# h, a, C; R: c
"健身氣功‧五禽戲"是在對傳統五禽戲進行挖掘整理的基礎上編創的,便于廣大群眾習練。因此,動作力求簡捷,左右對稱,平衡發展,既可全套連貫練習,也可側重多練某戲,還可只練某戲,運動量較為適中,屬有氧訓練,各人可根據自身情況調節每勢動作的運動幅度和強度,安全可靠。0 l* b$ h% P1 F& A6 a& @
+ c* _- i7 O/ C' x
整套功法雖然動作相對簡單,但每一動作無論是動姿或靜態,都有細化、精化的餘地。如"虎拳",手型的變化,就可細化為撐掌、屈指、擰拳三個過程;兩臂的拳起和下落,又可分為提、舉、拉、按四個階段,併將內勁貫注于動作的變化之中,眼神要隨手而動,帶動頭部的仰俯變化。待動作熟練後,還可按照起吸落呼的規律以及虎的神韻要求,內外合一地進行緞煉。習練者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健康狀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 n( w8 H3 m* W4 b8 K9 O
' B0 { X8 N) `& y! R$ H/ J9 X6 e) x(二)引伸肢體,動諸關節
/ `6 m, [; |" W. p) D. v; ^
7 D, W" P; x6 M/ ?. h本功法動作體現了身體軀幹的全方位運動,包括前俯、後仰、側屈、擰轉、折疊、提落、升合、縮放等各種不同的姿勢,對頸椎、胸椎、腰椎等部位進行了有效的緞煉。總的來看,新功法以腰為主軸和樞鈕,帶動上、下肢向各個方向運功,以增大脊柱的活功幅度,增強健身功效。
0 p: ]' B, D' q d! V: t
; ?9 T( l2 I9 ]2 p+ }; M. r& ]" ^本功法特別注意手指、腳趾等關節的運劫,以達到加強遠端血液微循環的目的。同時,還注意對平時活動較少或為人們所忽視的肌肉群的緞煉。例如,在設計"虎舉"、"鹿奔"、"熊晃"、"猿提"、"鳥伸等動作時,就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試驗點教學效果檢測對比數據也證實了這些動作的獨特作用,有關指標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變化。; |- w5 s( g$ s0 h) X% a3 @4 w
. O- p" @" Y+ \0 ^. b( A% W
(三)外導內引,形鬆意充
6 Z7 T0 D* v& S
7 _8 e: W2 F: c6 d7 f古人將"導引"解釋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所謂"導氣令和",主要指疏通調暢體內氣血和調順呼吸之氣;所謂"引體令柔",就是指活利關節、韌帶、肌肉的肢體運動。"健身氣功.五禽戲"是以模仿動物姿勢、以動為主的功法,根據動作的升降開合,以形引氣。雖然"形"顯示于外,但為內在的"意""神"所系。外形動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穩、猿之靈巧、鳥之輕捷,還要力求蘊含"五禽"的神韻,意氣相隨,內外合一。例如"熊運",外形動作為兩手在腹前划弧,腰、腹部同步搖晃,實則要求丹田內氣也要隨之運使,呼吸之氣也要按照提吸落呼的規律去做,以達到"心息相依"的要求。
G& v. |, s) a. k# A9 R7 ~4 W% h+ z0 Y- z
習練過程在保持功法要求的正確姿勢前提下,各部分肌肉應儘量保持放鬆,做到舒適自然,不僵硬,不拿勁,不軟塌。只有肢體鬆沉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氣,氣貫全身;以氣養神,氣血通暢,從而增強體質。
1 W) }, p2 Z$ ~; x6 z1 j: D2 J9 P8 A5 l9 v9 r4 f4 z
(四)動靜結合,練養相兼: I8 g+ [2 `: x
6 t' @5 C2 B8 T& R"健身氣功‧五禽戲"模仿"五禽"的動作和姿勢,舒展肢體,活絡筋骨,同時在功法的起勢、收勢以及每一戲結束後,配以短暫的靜功站樁,誘導習練者進入相對平穩的狀態和"五禽"的意境,以此來調整氣息、寧心安神,起到"外靜內動"的功效。具體來說,肢體運動時,形顯示于外,但意識、神韻貫注于動作中,排除雜念,思想達到相對的"入靜"狀態;進行靜功站樁時,雖然形體處于安靜狀態,但是必須體會到體內的氣息運行以及"五禽"意境的轉換。動與靜的有機結合,兩個階段相互交替出現,起到練養相兼的互補作用,可進一步提高練功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