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6 }/ d3 t7 R) c% y紀律≠處罰 多數人講到「紀律」時,常會直接聯想到「處罰」的意思,但實際上紀律(discipline)這個詞是由disciple演化而來,真正的含意是教育,也就是紀律需經過「教育」的方式來讓小孩瞭解社會所期待的準則,所以不要以為小孩天生懂得紀律;紀律訓練是父母運用方法來塑造孩子的行為,使孩子行為能符合父母所認可的社會期望,但過程常取決於父母過去的經驗。 ! o1 N9 F5 o4 s* R' M- a& a
你是哪一種家長?
! L6 P/ t" n1 a' t如有一類父母常會忽略小孩的行為能力,只以「邪惡動機」來衡量小孩行為,若小孩不聽話,就認為他是故意犯錯,故意惹大人生氣,所以應該處罰,反而忽略了小孩行為的背後動機,可能只是因為他的活動量未能得到抒發,或者是因為年紀未滿3歲,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不足,所以無法以言語溝通的方式讓家長知道他的需求,處罰只會讓他更挫折,日後對自己會比較沒有自信。 . C; D+ n$ z' g0 K, n
但另一類家長可能由於沒有處理衝突的習慣與能力,遇到小孩鬧場時,乾脆眼不見為淨,刻意忽略小孩的偏差行為,繼續滑自己的手機與聊天,以為等一下小孩就會約束自己,但實際上小孩在測試父母可以容忍的底線,你越是忽略他的行為,他會越變本加利,直到你最後忍受不住破口大罵,結果你的小孩也成功引起你的憤怒。 ) t2 l* P2 a7 y3 q U3 O* T
其實小孩只是希望得到你的關心與回應,但因為你的忽略讓他變得孤獨與憤怒,只好將情緒發洩於外在事物上(不論是人或物),而你們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
3 V4 T* m( d: E3 m, ^+ R2 p7 [: s給父母在做小孩紀律訓練的建議
% {1 P* L6 j3 E7 b6 l/ o9 C首先我們應該要相信,每個小孩都有正面向善的動力,希望獲得大人的肯定與認同,當小孩的行為偏差時,多想想小孩當時的動機為何?也許是活動空間太小、現場人太多、太多好玩的東西,或者是小孩身體不舒服、已經累了,或者你只顧自己玩但卻忽略你的小孩?希望家長能先多想一下再施教。
; e* E3 A/ q' d6 t& f. a3 L1.訓練成效的迷思
* a# ~, U% h3 |8 e* L( n任何行為訓練都需要觀察成效,一般都需要半年左右的觀察,當施行多次但沒有得到期待的效果時,需要考量你原本推測的方向不對或者在執行時上有問題(如無法堅持等),千萬不要誤以為是自己處罰的不夠積極,而越用力處罰小孩,這樣做也許會讓小孩更怕你,但他還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做,也讓你的小孩更認同暴力,並不會讓小孩有正確的價值觀。 + b* V0 z( l$ e3 F$ @' F- j
2.堅定信念
; P" @: `( d! ?( o在施行訓練時,有些家長會擔心因此破壞與小孩的關係,或者擔心嚴格管教後產生的罪惡感,因而在管教時猶疑不決,但建議家長如果知道是好的方法就要堅持,該處罰或者剝奪時就應該這樣做,規則不要常常變來變去或者不確實執行,這樣會讓小孩變得無所適從,常需要從大人的臉色來分辨自己的行為。家長要做對的事情,不要受自己一時情緒的影響。
- S' |: y# R6 w" ~ N. L9 b3 _3.以身作則" C* w$ |$ Y: S% a1 A" Z4 E9 w: l
人類是相當擅長於模仿的動物,言語也許可以欺騙,但自身的行為與動作常會讓別人把你看得更徹底。小孩會從你的表現去判斷什麼是好的行為,當家長多半只是光說不練,答應的事自己都沒有做到,或者要給小孩的獎勵與處罰一次也沒有發生,如此會讓小孩失去遵守約定的動力。
* J+ s0 G& k2 v$ y9 g4.瞭解自己的狀態1 A. f( z3 E- J0 k& k3 ^; S, a1 r
任何人都無法維持每天最好的精神狀態,所以期待自己都能有很好的體力與情緒和小孩周旋,是不可能成功的;當父母本身精神與體力不好時,又加上情緒控管的方式不好,常會因此謾罵小孩或者用力處罰小孩,事後常因此背負罪惡感! 這時我會鼓勵父母要將事情分開看,小孩的行為與你的情緒是分開的,你的情緒並不是小孩造成的,不好的是你的精神與情緒,但人在情緒的影響下做出的表現常會失常。或者試著外出走走,等情緒穩定再回來,會比直接說出情緒的字眼來的好。 5 ?+ `3 q: F! @1 G% t0 x# q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3 ]8 q6 J u& ]5 o0 L, g2 g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66
, r+ P; k8 I& ]# w s" s5 g( P9 v) V# \$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