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83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494
- 活力
- 3782
- 金幣
- 17588
- 日誌
- 262
- 記錄
- 6
- 最後登入
- 2015-4-9
  
- 文章
- 2716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 04:38 編輯
6 |# m$ m8 o$ i* }& ^, Z# I+ C5 B
$ j, P" U1 B: e8 O癌細胞(cancer cell)
% W: B% Y! Y. c0 ^- e<顯微鏡下的癌細胞> @# z+ N; q3 \1 l7 U. q) m
癌細胞由“叛變”的正常細胞衍生而來,經過很多年才長成腫瘤。在細胞分化過程中“叛變”細胞脫離正軌,自行設定增殖速度,累積到10億個以上我們才會察覺。癌細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時間計算,1個變2個,2個變4個,以此類推。比如,胃癌、腸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的倍增時間平均是31天;乳腺癌倍增時間是40多天。由於癌細胞不斷倍增,癌症越往晚期發展得越快。: @& b& n( ^- n. C
癌細胞的內外潛藏著自身無法克服和無法排除的逆轉因素,這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造就了它的不穩定性。+ j+ Y" g s5 O, \; j
科學家指出,癌症細胞在轉移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首先要經過數十次變異,然後要克服細胞間粘附作用脫離出來,並改變形狀穿過緻密的結締組織。成功逃逸後,癌症細胞將通過微血管進入血液,在那裏它還可能遭到白細胞的攻擊。接下來癌細胞將通過微血管進入一個新器官(現被稱為“微轉移”)。在這裏,癌細胞面臨著並不友好的環境(稱作“微環境”),有些細胞當即死亡,有些分裂數次後死亡,還有一些保持休眠狀態,存活率僅為數億分之一。存活下來的癌細胞能夠再生和定植,成為化驗中可發現的“肉眼可見轉移”。隨著轉移的發展,它擠走了正常的細胞,破壞了器官的功能,最後足以致命。$ H6 }) n3 R% s
《組成》
c8 }) A/ u9 K9 M8 }: i1、在細胞膜上. R7 w/ F4 k9 Y* ^3 K& T
癌細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蛋白質的合成,然而,癌細胞在合成蛋白質時,則必須從健康細胞中奪取門冬醯胺,可是,及閘冬醯胺共生的門冬醯胺酶卻能控制癌細胞的生長,這是它無法克服的第一個矛盾。) w. O- a2 R6 A% V3 j
在大量的科學驗證明,人體內每個細胞的細胞膜上存在著一種cAMP(環式磷酸腺苷)的物質,這種物質是控制或調整細胞新陳代謝的主要成份(並不因為癌化而消失),有趣的是cAMP還有一個最顯著的能力,就是使癌細胞變成健康細胞(這是難能可貴的)。4 M! G0 Q& C" g5 E) ~- O1 E6 q
癌細胞的表面有一種腫瘤抗原(CEA),它能生成相應的抗體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發展,這種自我免疫力是癌細胞與生俱來的又一矛盾。
4 f( g# \4 W% t7 H7 U2、在細胞質中
0 c3 x( I" g, ^6 H3 L美國科學家謝伊1994年12月發現癌細胞中有一種能使癌細胞不斷複製並保持其遺傳特性的酶(Telomerase)。此酶的活性若被抑制和破壞,癌細胞的複製工程,也只好終止和結束。
. t6 M3 u, V: D4 i! Z/ i% z9 S3、在細胞核內
4 n, j$ [# `3 N' w* F( ~當代分子生物學的卓越成就,已經證實了細胞核結構中的DNA(去氧核糖核酸)分子在鏈腱排列上發生了改變時,就能立即向RNA發出“遺傳信息”的變異電報,於是細胞就發生了癌變,然而,在細胞核中還存在著一種與之特性相反的逆轉錄酶,這種逆轉錄酶的作用是使RNA再把自己所收到的DNA發來的變異電報返送回去,迫使DNA恢復正常的複製功能,這樣,癌細胞就變成了健康細胞。) n" J5 |+ ]# Q5 R( d+ O4 c& v
人體其實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社區。每個細胞照章行事,知道何時該生長分裂,也知道怎樣和別的細胞結合,形成組織和器官。而構建不同組織的“圖紙”,就是基因。
; k! ~6 `# [1 Q4 p現在醫學家認為:人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絕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長需要它。為了“管束”它,人體裏還有抑癌基因。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著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會變大,而抑癌基因卻變得較弱。因此,致癌因素是啟動癌細胞生長的“鑰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學物質等。多把“鑰匙”一起用,才能啟動“癌症程式”;“鑰匙”越多,啟動機會越大。我們還無法破解所有“鑰匙”,因此還無法攻克癌症。
+ p; a, g+ h) s《主要特徵》
/ I3 S4 @3 n7 W R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轉化而來,它除了仍具有來源細胞的某些特性(如上皮癌仍可合成角質蛋白)外,還表現出癌細胞獨具的特性。
1 h5 }1 g) ~- m3 ~" J1、無限增殖3 w) p0 _$ }- C2 S) D6 Z6 X
在適宜條件下,癌細胞能無限增殖,成為“不死”的永生細胞。正常細胞都具有一定的最高分裂次數,如人的細胞一生只能分裂50~60次。然而癌細胞卻失去了最高分裂次數。如在1951年由一位黑人婦女(名叫Henrietta Lacks)的宮頸癌細胞分離建立的HeLa細胞系,至今仍在世界許多實驗室中廣泛傳代使用。. g. N E; r/ q' V/ N
2、接觸抑制現象喪失
# @1 |9 r) ?: B- t正常細胞生長相互接觸後,其運動和分裂活動都要停頓下來。在體外培養條件下則表現為細胞貼壁生長匯合成單層後即停止生長。癌細胞則不同,其分裂和增殖並不因細胞相互接觸而終止,在體外培養時細胞可堆累成立體細胞群,故癌細胞接觸對癌細胞的增殖無抑制作用。* s8 E: e7 K5 }: `7 ?8 A
3、癌細胞間粘著性減弱) ^4 o, y& K Z. O
癌細胞與其同源正常組織相比,細胞間的粘著性降低,故癌細胞在體內容易分散和轉移。在正常細胞外被中的纖粘連蛋白是一種細胞外粘著糖蛋白,它增強了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的粘著。癌細胞的纖連粘蛋白顯著減少或缺失,鈣粘蛋白合成發生障礙,從而破壞了細胞與基質之間和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粘著,因此癌細胞具有易於侵潤組織和轉移的屬性。
% D0 l7 K) C+ o' {% G4、易於被凝集素凝集4 m4 g8 \6 Q* X4 W8 w
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更容易被凝集素所凝集,故引起癌細胞凝集所需的凝集素濃度要比正常細胞的低得多。癌細胞凝集性增強是由於質膜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所致。糖蛋白在質膜中的運動性增強,因而凝集素更容易將其受體(糖蛋白)簇集,形成更多的橫橋。質膜糖蛋白運動性增強還可能是由於與其相連的微絲受到破壞所致。
9 [2 K4 U# P! k3 I- A) j- C9 c5、粘壁性下降& v8 h9 v5 N0 ~, z7 w+ O" ^
在體外培養中,細胞貼壁生長,這與細胞分泌葡糖胺聚糖粘性物質有關。葡糖胺聚糖是構成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可形成水合凝膠。癌細胞合成葡糖胺聚糖減少,導致細胞粘壁性能下降。
Q6 v( T6 C- n1 ^2 {% ]6、細胞骨架結構紊亂
7 V' T. c; ~4 g, |3 k癌細胞中微管變短,排列紊亂,微絲亦發生結構異常。src基因(即誘發肉瘤的基因)的產物PP60src是一種蛋白質激酶,該酶可使張力纖維兩端的粘著斑蛋白磷酸化,而使張力纖維與質膜脫離。肌動蛋白絲的量減少,引起質膜流動性增強,細胞屬性發生改變。由於細胞骨架結構紊亂,導致細胞外形亦發生改變。例如培養中的正常成纖維細胞呈扁平梭形,但被鳥類肉瘤病毒(含src癌基因)轉化後,則變成球形,表面出現小泡,此即由於細胞骨架成分紊亂所致。
0 H4 Z1 Z/ V! b6 R. E7、產生新的膜抗原
; k5 S5 O, U5 Q8 d3 w癌細胞丟失了質膜上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而出現了一些新的相關性膜抗原。這些新的膜抗原是由正常細胞表面的糖蛋白修飾而成。同時由於表面蛋白質運動增強,使表面蛋白更易被相應抗體所凝集。
r, f# g" y" x$ J8、對生長因數需要量降低+ O. }" _. s! w% G- W; H. k
正常細胞在體外一般要在含有10%以上的血清的培養液中才能生長,血清中含有一些細胞生長所需要的生長因數,如表皮生長因數(P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數(PGDF)、胰島素等。而轉化細胞卻能在血清濃度很低的培養液中生長,對生長因數的需求量大大降低。
$ I1 R Q0 q" R' H$ \+ ~9、此外,癌細胞還有許多不同于正常細胞的屬性,如葡萄糖運輸增加,產生新的細胞分泌物,還有具有豐富的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等。
9 ?- W/ l9 x/ H4 N《特點》) |6 N" v+ t- S/ z$ t/ c
(一)癌細胞的一般特點- ~& g7 R& x# O+ U
1、單個癌細胞的形態特點
0 k: M7 h, K0 H A R- |主要表現在細胞核上,可歸納為五大特徵:
0 {/ F1 n3 p- g ⑴、核大:癌細胞核可比正常大1-5倍。
+ k$ M- O2 Z0 t6 S, i$ I ⑵、核大小不等:由於各個癌細胞核增大程度不一致,同一視野的癌細胞核,大小相差懸殊。
|4 n9 P0 F/ h; f) L7 x ⑶、核畸形核膜增厚:癌細胞核可出現明顯的畸形,表現為細胞核形態不規則,呈結節狀、分葉狀等,核膜出現凹陷、皺褶,使核膜呈鋸齒狀。# v' Y3 e$ Q+ Y) r
⑷、核深染:由於癌細胞核染色質增多,顆粒變粗,核深染,有的可呈墨水滴樣,同時因核內染色質分佈不均,核的染色深淺不一。" M6 { }9 n3 m) X+ j4 n/ V4 ?
⑸、核質比例失常:癌細胞核增大明顯,超過細胞體積的增大,故核質比例失常。並且癌細胞分化愈差,核質比例失常愈明顯。此外,細胞核染色質邊移,出現巨大核仁,異常核分裂,以及細胞體積增大,且大小不等,並出現梭形、蝌蚪形、星形等異常形態,亦可作為癌細胞的輔助診斷依據。
. _, `, t0 d& U% [- t& ]/ p# { ⑹、癌細胞具有豐富的游離核糖體。$ j) J( ~1 _1 \
⑺、癌細胞的表面發生了變化,由於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使得細胞彼此之間黏著性顯著降低,容易在體內分散和轉移
* i1 r- q3 c B5 {3 d2、成堆癌細胞的排列特點+ n4 Q9 X4 e, N! U& P# q/ @8 j: m- R
成片鱗癌細胞,仍可帶有一定程度的鱗狀上皮的排列特點,如平鋪的鵝卵石樣,但極性消失,排列不規則;腺癌可出現不規則的腺腔樣排列;未分化癌則表現為束狀(單行)排列及鑲嵌樣(成片)排列等特徵,這些可作為診斷癌細胞和進行癌細胞分類的依據。" V( U9 n: C* Y5 {( _
(二)塗片的“陽性背景”
4 V* `1 v% m9 p& N# @由於腫瘤組織,特別是浸潤癌和分化差的癌,易發生出血壞死。因此,塗片中常常可見成片的紅細胞和壞死細胞碎片,這種背景往往提示塗片可能為陽性,所以稱陽性背景。早期癌塗片背景多數乾淨,不易見到壞死細胞碎片。出血壞死並非腫瘤所獨有,在某些嚴重的炎症病變中也可出現,所以在沒找到癌細胞之前,決不能單憑陽性背景的有無,而診斷癌或排除癌。
$ c! R6 @. B" j' \' {$ V! V(三)各種癌細胞的形態特點1 s K& m$ J3 T) L) C% b# _
癌細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鱗癌、腺癌、未分化癌。0 w6 P+ [' p. k# r
1、鱗癌
- o* W2 o6 K; M8 W+ m一般起源於鱗狀上皮,也可起源於已經發生鱗化的柱狀上皮。根據塗片中大多數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可把鱗癌分為分化好和分化差兩大類。
- @0 H v% `3 { (1)、高分化(角化型)鱗癌:以類似表層細胞的癌細胞為主,並可見少量中層癌細胞,這些癌細胞分化比較成熟,表現多形性,如纖維形、蝌蚪形、蛇形等癌細胞,常散在分佈。癌細胞胞質角化明顯,故稱角化型鱗癌。
7 r" K2 V# g( ?1 i4 p J (2)、低分化(非角化型)鱗癌:癌細胞形態類似底層鱗狀上皮細胞,少數類似中層鱗狀上皮細胞,不出現或很少出現表層癌細胞。癌細胞形態主要為圓形、卵圓形,多數成片脫落,也可單個散在,胞質少、不角化。HE染色呈暗紅色,巴氏染色為暗綠色,核大,核仁清楚。
( l! j4 N2 x0 P' t" P2、腺癌
5 r& Z# c e. x9 V4 K一般起源於柱狀上皮和腺上皮。根據癌細胞大小,細胞內的粘液多少,有無形成腺腔樣結構,腺癌亦可分為兩型:
v- y) b4 I) `) P$ E I2 F1 \" @ (1)、高分化腺癌:常形成腺樣排列。癌細胞大,胞質豐富,HE染色為淺紅色,巴氏染色為淺綠色,其中可見粘液空泡。核大,核染色質顆粒粗,染色深,核仁巨大。7 ^1 G8 J* e) C" m* \2 ?
(2)、低分化腺癌癌:細胞小、胞質少,嗜鹼性,粘液空泡少見。癌細胞常成團脫落,排列緊密,形成桑椹樣結構。核小偏位,邊緣胞質隆起。核染色質較粗,核仁小。
( b! c5 N) m) [: [3、小細胞型未分化癌 S2 @$ a% Y/ o
一般認為起源于支氣管上皮的嗜銀細胞,可產生多肽類激素而引起內分泌症狀,故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癌細胞小,圓形、卵圓形或瓜子形。胞質極少,細胞核約比淋巴細胞大半倍到一倍,核畸形明顯,染色深,癌細胞排列緊密而不重疊,成片出現時,往往呈鑲嵌樣結構;單行排列時呈束狀。這是未分化癌的特徵性表現。
~0 r$ ?' Z! h《內部成因》
+ b4 k! s0 ^* g( ^在正常情況下,細胞記憶體在著與癌症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的正常表達是個體發育、細胞增殖、組織再生等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這些基因只有發生突變時才有致癌作用,變成癌基因。這些具有引起細胞癌變潛能的基因稱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原癌基因屬於顯性基因,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發生突變,就會引起細胞癌變。正常細胞中雖然存在著原癌基因,但是原癌基因的活動受到嚴格的精密調控,其編碼產物是細胞生長和分化所必需的,不會引起癌變。然而,當原癌基因發生了變化,產生了超出細胞活動所需要的產物,就會引起細胞癌變。原癌基因的這種變化稱為原癌基因的啟動。4 s* a& C$ ^ e8 I' m/ z% u
癌症起始於一個細胞突變,而人體是由大量體細胞組成的。人的一生大約要進行10^16次細胞分裂。即使不接觸致癌劑,每個基因發生自然突變的概率為10-6。可以推算出人的一生中每個基因會有10^10突變概率。由此估計,一個突變細胞中應當有許多與細胞增殖有關的基因發生突變,失去了對細胞增殖的調控能力。然而事實上,人體癌症發病率並沒有預想的那樣高。由此可見,一次突變並不足以將一個健康細胞轉變為癌細胞。一個細胞癌變要求在一個細胞中發生幾次單獨的突變,它們共同作用才能誘發細胞癌變。經統計,一個細胞轉化需要發生3~7次單獨的隨機突變。
& k" r% I; M" [5 j M8 ^8 X雖然癌症起始於一個細胞突變,但是這個突變細胞的後代必須經過幾次突變,才能形成癌細胞。流行病學的統計表明,癌症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且是幾何級數提高,癌症的發病率是年齡的3次方、4次方甚至5次方。癌症的漸進發生過程非一日之寒,需要數年時間,在此期間既有內因的作用,也有外因的誘發,致癌因數需要有劑量累積效應。癌症的發生要有許多因數的共同作用。體內還有免疫監控系統,可以隨時消滅癌細胞。因此,許多癌症不是不可避免的。
, C2 ]; C- Q8 z% b' |: V0 Y細胞中還存在另一類基因與遏制細胞增殖有關,這類基因的缺失或失活,也可引起細胞癌變,這類基因叫做抑癌基因(antioncogenes)或腫瘤抑制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s)。抑癌基因與原癌基因不同,抑癌基因是隱性基因,需要兩個等位元基因都突變失活,才能引起細胞癌變。如果親代傳遞給後代的某一抑癌基因中有一個等位基因無功能,這個後代個體就容易患癌症。在正常細胞中,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協調配合,共同維持細胞的正常增殖活動。$ |! z, k4 X1 k: |% a9 M( M2 P
' Z' ~ b+ z2 K* ~9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