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91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极] 九大關節暖身运动、放松连动法

[複製鏈接]

2089

主題

15

好友

365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716
在線時間
596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2 14:59:38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2 18:12 編輯 ' l. a7 `$ q$ L/ A/ ^) G

% e+ e6 o: j! h/ E- ^: v+ p本文已发布在太极拳社家族,在此仅供安心社好友可一并参考之!2 m# y. [$ v* v& j% V
九大關節暖身运动、放松连动法
4 e% v/ Q1 I/ d( v5 _7 P; f九大關節即踝、膝、胯、腰、脊椎、頸、肩、肘、腕。包括脊椎系列的頸椎、胸椎、腰薦椎,手臂系列的腕指、肘、肩膀,以及腿部系列的踝、膝、髖骨。* e9 `" u/ b- t& ?! m
一、氣機導引養生
: W3 \1 C5 Q5 j* ~9 o! ]氣機導引養生除了鍛鍊身心能量,也關注耐力的訓練。一般以為,慢跑可以增加肌耐力和肺活量,是訓練體力耐力的基本功。然而,就跑步而言,只能對固定肌群進行單向訓練。- M: x7 h/ ?3 c- v8 n9 J
以氣機導引的觀點來看,要增加肌耐力,「專注」、「覺察」與「放鬆」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則,藉由螺旋、延伸的原理,以鬆柔、緩慢、深層的本體運動,使肌肉、關節組織達到整體的平衡。
' L9 n4 s. z: G2 P「螺旋旋轉」系列功法就是在這個理念之下設計動作。
+ ~% O) Y2 i% i0 |- o6 \2 f( [例如功法之一的「雙併螺旋」是藉由九大關節的立體螺旋旋轉、身體的弧線拓開與延展,深入經脈臟腑,牽引全身,而達到全身鬆柔的效果;並且可以加強大腿和膝蓋韌性、增進腿力與身體的反應度。9 [- Q# g$ Z  U2 j
而「螺旋旋轉」動作,是整體關節肌肉藉由螺旋、延伸、開合、壓縮、共振的鍛練。以兩手打直上提、交握於頭頂,意念放在肚臍,可以幫助身體在動作中保持穩定。動作時觀想丹田內氣沿脊柱提至頭頂百會穴,提腳跟,略停。以意領氣,依全身骨骼組織,從頭部額骨→顴骨→上下頷骨→頸椎→鎖骨→肩峰→胸骨→肋骨→肱骨→腰椎→骼骨→兩股溝→股骨→濱(骨+賓)骨→脛骨→踝骨→趾骨,這樣由上至下沿著骨髓中心,以順螺旋方式,配合動作緩慢下行,同時吐氣、身體重心落至湧泉穴。然後,再以意領氣由趾骨尖端,以逆螺旋方式,沿原路線返回頭部額骨,吸氣,同時配合身體緩慢螺旋上升。如此上下往復練習,配合慢、勻、細、長的呼吸。練習久了,氣息深透骨髓,打通全身關竅,體健力強,心平氣和。這才是標準的東方耐力訓練。) D. T8 m4 g5 F7 r, b
5 t/ G0 ?/ [8 d
二、九松十要一虚灵
) _* L; v2 _* J1 p5 K9 h太极拳拳理体现道家哲学,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学练松柔功夫,有理可依。为此,思想上要有准备,身体上也要有准备。练太极拳身体是载体,身体从表及里应该首先是一个“空瓶”,这是东方文化之特点。你不遵循太极文化的轨迹,不按照太极阳阴学说的规律,不适应太极拳学的特点,是很难“装进美酒佳酿”的。. n+ X/ T3 G! P
(一)、九松- q& s$ ]; d0 @
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 
! O- R2 V( F3 n4 H/ `所谓“空瓶子”,是心神意念要松弛,安静下来排除杂念,以一个安静无为的心态,去学练太极拳。! K- C8 l  w' y) T; v' c
对身体的要求更为严格,太极拳人的头、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颈、胸、背、腹、臀等部位都要适应太极拳学的规范要求,综合为“九松”、“十要”。“九松”、“十要”也是对习练者的体能要求。) H8 L" j3 i9 S* Z1 M% Y% @- X
太极拳其根在脚,我们从下而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讲述它的状态与功用。
% L4 B+ h0 c' |3 }4 r1、脚    q% U5 k' W1 G  S! t3 b" k% \
脚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之根基。" l* I1 o+ S* r3 r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劲起于脚根”。
0 C' [  h# y9 B' c* A从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可见脚在太极拳中的根基作用。3 y6 {/ m/ A% U1 O* P! K
习练太极拳必须有一双太极脚。要双脚乎松落地,与大地融为一体,不踩力,不抓力,十个脚趾都要舒松。6 k, h# f. h5 E; H
2、踝  * R6 h) t- D  x% L1 Z
脚与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脚腕子。" ?0 i  u' Q  k. T, j- `4 h
松脚不松踝,管道不通,影响周身放松,不能松贯到顶,不能节节贯串松到手指。
1 A( Q: M  D3 M松脚的同时,踝不着力,有热胀感,膝部位得到放松。从脚松向上,踝部松,节节贯串,周身松通。
" \& M6 W- j, ]! }4 n; w' C3、膝  
; F, S8 c& u9 u' B膝之作用在拳术应用中十分重要,它是大腿与小腿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 u/ e& K0 Z6 _3 {6 x4 h$ m/ h
膝在拳套路里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象坐步、弓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常此下去膝关节不堪重负要出毛病。
+ c; b& O% f( H1 p$ Z. R5 C吴式太极拳对膝的训练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过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间坐在后脚跟。这个姿式的关要部位要收腹股沟,形成脚、腹股沟、顶,三点成一线。
+ Q! L# B7 F7 M7 w膝有上提之意,又不是刻意去提,以松脚自然提为难确,如此行功,膝不负重。
$ G: c6 b/ t0 y6 t. z9 u4、胯  1 {* W& L$ c: y* e- n8 I
松胯是拳家之常识。胯不松,两人较技,措手便输,这是最好的检验。
, B' W. S/ Y+ x7 F7 _7 {' N松胯之功法中,往下松比较困难,找不到放松点。- n) v2 d+ @& ~! m" _9 G1 x
人体结构,大腿骨的股骨顶端股骨头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髋臼穴部位,俗称“胯尖”。4 z& W. {  E, t" {: e/ Y! m5 D
两边胯尖意往两侧突出,然后意往下松,档开一线,这个动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运动。0 ~4 d* w- s. u9 E, J' `
松胯动作完成后,由别人轻扶听劲,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动,似铸入地下之水泥柱桩。
2 x, P8 d: I  Z4 X: M但是,松胯要与提膝、松踝、松脚贯串一起同时放松才有效果,孤立去松胯效果不佳。
: d+ q) q+ J' o3 P切忌技击时闪腰移胯,随意扭动双胯,左右旋转似跳,不能放松双胯,扭动也是僵滞,易受人制。7 n' S# K: V1 a8 J
5、腰  2 Z: @9 T; E& b  G9 }8 i
武禹裹的论述有“腰为驱使”、“腰如车轴”;王宗岳的论述有“活似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 J5 V7 k$ r3 ~' b5 l
腰为太极拳体用结合之主宰,是体内“九曲珠”中间那颗大珠子,亦有“九曲珠是在珠子体内有九个弯,故名九曲珠。0 w  W' ~" [! n$ V
腰位居中央,是体之中枢,承上启下沟通上身下肢联系的枢纽。0 ], d/ |, l: _* g) S
如何进行腰部的训练是拳家练好太极拳之关要。拳家不应该有腰,准确的说,空腰,也就是没有腰。6 w2 v$ @3 _; A2 B" Q- u
拳论说的“腰隙”、“腰间”,腰隙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语“命意源头”;让后来练家“刻意留心”,留心“腰间”。6 N' h5 Q) V4 B: E! M
隙者空也,间者没有也。空间、时间、房间,都是空的,练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 b  P5 }9 Q9 X' M) `+ t
空腰是命意源头。高明的拳家不应该有腰,你也永远摸不到他的腰。
4 p1 n+ C/ R* G拳家的腰是“隙”是“间”,是空无。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所谓没有躯干,即是肩以下胯以上,胸腹部位皆空,拳者感觉没有躯干,对方触模也确实摸不着东西。7 X/ U' X) d0 n. t* `
拳友如何将腰练空的拳法拳艺。首先练拳时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转身的动作时,不要以腰带手脚坐腰转身,而是以松脚松腰解之。转身时不转腰转不过去,请不要转,以松脚转身,转不过去不转,在重心上找问题。8 g6 I4 ~: C$ ?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怎么求?松腰松腿,除此没有什么其它良方。
4 o1 S3 Z# {" c* p( |% u% I6、肩:
$ ~2 n- Y/ N5 V% j% z8 Z在太极拳套路中没有肩的单独拳势,在技击训练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与胯合。
3 w* U* a7 U' P) M* u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之重要显现在拳势套路之中。
- s0 a% v3 N( G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腰紧受制。- A8 g2 K; n3 F4 p8 X
训练松肩不是短时间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盘拳势势松肩,在阴阳变转松腰的同时也应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着力。/ Y& F8 X; p8 J4 u$ J, A+ b
在预备式时,双肩从夹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后双肩下松。
. {9 |& _8 i; I5 R; a: u经常注意动则松肩,可以达到松肩之目的。
* b! P7 _4 n8 `* O+ J6 h2 m7、肘:
: G1 m4 ~. F) j1 s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
2 l6 b5 n# V& h6 v! F5 q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吃亏,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好。
8 c3 O2 L0 b6 x太极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着力就是。有“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之说。7 R+ n0 ]. K) P5 A
例如“十字掌”、“金鸡独立”等势,手高举过头,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着力。
6 K/ X9 B( f$ z7 |/ \" j8、腕:
6 g" v/ a8 s5 p! @% _- i" O3 x; m太极拳的腕骨均应松开,腕应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以松腕取胜,腕有力全身受制。
, Y  _8 q( W+ g+ m: D* R( @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松开,腕自然舒松。
8 f: a  y# i  M, D9、手:0 B5 i" I% A6 h5 K  `0 Q' q0 e
以太极手修炼太极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练家的手应为“形于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关节也要节节松开。
3 X0 A! [! L6 [* ]# m# U& [: c) H. H在武术中手的运用变化多端,分为拳、掌、勾、爪、指等五类,五类手法中,演变出百余种用法。太极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6 M5 A& u0 u' ?1 @, R8 m(二)、十要  & _- k6 x( H8 f8 v$ y1 j: O
“九松”、“十要”是练太极拳之前放松周身以进入修炼状态。" c, y: A- A: H3 r$ n
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身上其它部位当然要放松。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展胸、圆背、内吸肩胸窝、弛颈。
, q$ y) S: h8 M& Q7 K. @* v* R太极拳的身形十分讲究,一定要规范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体能。5 g3 ]* _3 G5 D5 v
身上的九大关节松开后,身体的各个部位亦应配合,相适应放松。如松腰与溜臀、裹裆、收腹、圆背密切相联系,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难的。
/ V0 k1 ~7 u8 o5 k在讲述放松臀部等十要部位,还是从下往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论述松之拳法。
5 B" E3 d. H# l# v1、臀  - E; c6 ?1 J1 H1 w- v
臀部在太极拳中主身形中正。王宗岳拳论有“尾闾正中神贯顶”的教旨。尾间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长强穴。/ s% U7 n( c  M* d: Q
身不正而尾闾歪斜,影响身形中正;摆尾必定摇头,破坏了身形的正体中正。, c& T" I$ U  f0 x( Z: O; p1 k
太极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称溜臀,方可保持身体正直。5 a9 u4 Y3 w# {
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身体易于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响松腰、圆背、拔脊、裹档等部位的修炼。翻臀则破坏全身的松柔关系。. B4 e* b/ {6 D' U; ^
溜臀动作并不难,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 a9 V& v6 K- B; v6 g
2、裆  
/ M  C, q# J4 F/ O裆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练家裆的功夫以圆裆、裆开一线为佳。裆在会阴穴两侧,会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对,自然疏通任督二脉,王宗岳有“虚领顶劲”“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先贤拳论,可见裆在全身之重要。* n: ?: i% L& s5 s; T0 {+ Z
练家在身形拳法中应刻意修炼,技击中常被对方“脚踏中门裆里钻”得势使自己失败。% v+ \& M& \! n6 a9 h
在拳势中坐步与弓步的虚实变转,裆圆胯松步法自然变转,稍一用力即受人制。
$ ~6 j/ c" F- Q8 U4 h7 O7 y8 S) w& r练家要警惕,裆不可着力以虚为要。松裆的关要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胯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裆动作。' O# ?* Y- z4 S' v. {& |
3、收腹  
, f7 Z: J7 }6 s$ d6 ^9 T王宗岳《十三势歌诀》云:“腹内松静气腾然”,体内轻松不瘀阻,呼吸顺畅深沉,都来自松腹。% c# g0 l' O' ?) C% L+ a4 P
溜臀、裹档、收腹是紧密相联的三个中部部位。; K8 m7 o' D' E& W& ^, |
臀、裆松活,腰空,背圆灵活不滞,使全身松开,虚实变转,开合自然,这是收腹之功效。
9 c/ o5 i1 T+ k/ f: ]9 E腹内松静与气沉丹田是不协调的。太极拳家一般不提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久练小腹似扣着一口锅,看着圆鼓鼓,摸着硬邦邦,影响练家在技击场上操胜券。
. e& I7 P! J) n8 H7 L聪明的拳家在修炼身形的过程中,循拳理拳法遵道而修,气沉丹田有悖太极阴阳变化。丹田为练气不存气,练意不存意,练劲不存劲,使腹式呼吸顺畅,兼有养生作用。小腹硬梆梆象扣一口锅也许是病态。
$ m+ |4 d9 c4 g% B“气卸到足底”、“劲起于脚”、“其根在脚”、“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说都论及到气到脚。' A! ~  h3 V, W2 d3 H
太极拳名家杨禹廷有“用脚呼吸”的教旨,他的腹部、小腹给人感觉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老拳师从来不说“气沉丹田”,可见气沉丹田,不一定是上乘功法,拳家不可不察。
& y" ]  H) e8 o% J. W9 I6 o4、腹股沟(右左)  7 G2 h5 G4 D2 _/ n
小腹左右两侧部位各有一条向下走向的沟,名为腹股沟。7 C: b# d" A, r$ f
腹股沟对吴式太极拳的身形、重心的变转十分重要。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单腿重心为“主柱式身形”,两脚双重仅仅是瞬间的过渡。弓步和坐步为单腿是实脚,不着力的为虚脚,功法规范不容虚实不清,实脚实,虚脚虚净。' ]! r( ^1 n* p8 m
拳法要求,弓坐步“三尖相对”即弓膝无过不及,不得超过大趾甲根部,鼻尖上下遥相相对。脚尖、膝尖、鼻尖成三尖相对之势,尾闾“坐”于坐步后脚跟部位。这个动作难度很大,只有吸松腹股沟方可准确完成这一动作。" R; c' y+ `7 k
5、胸(含三要:展胸、收吸左右胸窝)% E2 a) `7 J+ v& A/ Q
胸部放松有关周身松之大局,拳论有“腹松净气腾然”之要求。胸松的操作难度很大,如何习练松胸是极为重要的拳法。
0 j, e) H& }/ e9 q前人有“含胸”之说,但我们对前人的身法理解不透。练含胸者,又都松不下来,从外形看可以观察到两肩前倾或两肩前合,胸部仍松不下去,一触即滞。: o/ i' c; W' L: x, l- D0 |. @( K
胸部放松与松肩关联,在胸部放松时,含胸动作把握不准确,影响背部的放松,胸背不松,影响周身松净。
; G& v! h! ~7 s; J5 t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展胸为佳,展胸与松肩、垂肘同时进行。如此操作胸部仍然不净,这时应轻吸胸肩间之胸窝的部位,胸部自然展松,听劲有追不上的感觉,似有一个深洞。' K) r/ C" c2 ^! o# B$ }
6、背  
7 [( x( u2 k4 {2 f背与空胸相关联。
% K, U5 E- U: I3 |! C* {! u) c空胸,背部自然活圆,似龟背,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督脉从会阴向百会的自然走向。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松至顶,有“气温周身”“满身轻利”之感觉。技击运用有“力从脊发”克敌至胜的威胁力。
( k2 G( U' [7 }空胸、圆背的过程中,空腰、脊椎骨节节上松的同时,脊椎有胀热的感觉,有粗大的感觉,你的背部功夫就已显现出来。
# c  H) u7 f7 g- }# Q: e4 {9 I/ \0 Y请注意,因背是练拳过程中,周身松而得,不是单找此功。单找单练难以如愿。
/ l7 G- q& T! p& L- S7、颈  
1 _( l& Z# D: i2 |. @: M% U8 y虚松胸腰、背之后,向上是“十要”的上端,要松颈部,松颈部也称谓弛颈。
7 v6 f- u' O# p6 t& S+ f. Z弛颈以灵活头部,有“猴头弛颈”之说。不要刻意“竖腰立顶”,如此意大力过,影响空腰、圆背,不利周身放松。颈部以自然虚松为好,为了找到弛颈的感觉,以收下领,两眼平视为准。
3 e8 c7 r  d0 B+ |" z* ~1 T- w(三)、虚灵神顶  ! }  E- O) u9 T0 `/ j  n/ t
“精神能提得起”“虚领顶劲”“顶头悬”等顶的拳法使初学者难掌握。
3 e# M+ Q* ]% r0 M. S+ t/ g% T腰、背、颈部紧张僵滞不利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调节。
" H; C* b: f- R* Y  ?头部僵紧不利脑平衡,心脑意念僵紧影响全身放松。
4 }5 Y! `* u6 t/ @1 O9 y6 S对初学者来讲拳法简单易于习练,顶上以精神虚灵为佳。使顶上有虚灵的感觉,将精神意念虚虚的想象在顶上已经够了,不要再去“提”“领”“悬”,使头部自然虚灵有神即可。对于修炼多年的练家,能作到顶上虚灵,自有一种新的感觉和“味道”。+ h) w, z# T" b/ l+ u& S. i- Y
) O! g1 w# m* M# D; I) `; v- K+ A
三、瑜伽打通九大關節; L# h2 Y; H8 g9 P9 C
人體容易累積濕氣、寒氣於關節處,身體血液需要暢通需先將關節處濕氣、寒氣代謝掉。
9 D0 v0 o; Q/ G1、 頸關節:雙手以反手刀左右交替修打另一側肩峰天髎穴(三焦經)。+ X2 J8 F$ q7 Y0 K# U
2、 肩關節:雙手以魚際左右交替修打另一側腋下極泉穴(心經)。8 G" ]8 y6 ?% ~- }0 c: h
3、 肘關節:雙手以正手刀左右交替修打另一側肘窩曲澤穴(心包經)。
' g2 G' w$ i" A2 [4、 腕關節:雙手以正手刀左右交替修打另一側內脕橫紋中點大陵穴(心包經)。: |3 X! V- Y9 m# W
5、 胸關節:雙手以背拍交互修打背部肩胛骨下方脊中穴(督脈11胸椎下)。
2 z* F7 W  o' R6、 腰關節:雙手以掌根左右交互修打背部命門穴(督脈)。
' Y$ Y: G7 L7 V, V7、 胯關節:大腿向外側抬,同手同腳正手刀左右交互修打鼠蹊氣衝穴(胃經)。
1 A: _4 i! `* p% L1 _0 K8、 膝關節:腿伸直向前抬高,同手同腳用掌根左右交互修打後膝窩委中穴(膀胱經)。. `) D$ V/ K: I) f4 @
9、 踝關節:小腿內抬同手同腳用掌根左右交互修打內側三陰交穴(脾經)。% b& u$ k6 j: L: K+ D2 C0 a
10、雙手在腹前甩手100下,握拳三秒(讓氣血流至手末梢)。, j" I+ T0 W+ K
相關穴道基本作用如下:: l4 Z3 Q0 p0 I6 R
1、三焦經【天髎穴】:手臂不舉(五十肩)。3 B( J1 E" `5 G# g3 {
该穴位于人体的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v- `+ ?& w# u6 t( B2 r1 z2 Y
2、心經【極泉穴】:脅肋疼痛、降腦壓。
$ g- b. ^1 ], k! P& Y穴在腋下高處,局部凹陷如泉。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
( z+ z: K4 B, }3、心包經【曲澤穴】:心痛、發燒感冒洩熱。
/ x4 h1 i" I2 S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尺側緣* X1 B, N7 l) x8 g- k( A
4、心包經【大陵穴】:安眠、鎮定、手脕痛。
8 K- q5 X, N( }0 g% Q7 q& z4 i9 p: e仰掌,在腕橫紋正中取穴4 K' [1 _2 w, q# Z( a
5、督脈【脊中穴】:腰舒展。8 c$ r8 ^6 M- q) Z9 S) U
位於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 |, \4 `& P/ n" e4 r6、督脈【命門穴】:強腰、補腎氣。
2 Z& C0 `# f9 Q5 A/ M" M$ x5 m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w/ @- g, H: B+ T* w# ?
7、胃經【氣衝穴】:疝痛偏墜。
1 ]; f, b9 i8 U7 v+ n; z臍中直下5寸(曲骨穴),旁開2寸。或天樞穴直下5寸
, Q% U$ C) `& D, K; T8、膀胱經【委中穴】:腰膝疼痛、膝不易屈伸、半身活動不順。
9 k* g' y, t8 b) X3 C$ {% z% v膝膕窩橫紋中央,小腿伸直取穴
" h' L8 |3 E" ]8 l  w3 U5 s* s  z9、脾經【三陰交穴】:脾胃虛弱、月經不調、婦科疾病、生殖器疾病等, n: @. S+ V2 k2 P- B8 g5 U/ o
內踝尖上直上3吋,約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M+ s6 y% D, z! t3 X2 S8 T8 `# c
10、肺經【魚際穴】:喉痛、咽腫、定喘。
" m% u* J6 S% r8 I9 f1 y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并节)后,约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 n4 Z1 \3 g- \" P6 ^11、小腸經【後溪穴】:補陽氣、眼睛疲勞、肩背痛配合穴。- C+ k% t) i' e! W& K8 c* ?
手掌尺側,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後方赤白肉際處。握拳時,當掌遠紋尺側端。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